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越南华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越南华人. Show all posts

Tuesday, October 6, 2009

越南沙巴苗族

梯田美景如仙境

苗族婦女在沙巴街頭為嬰兒哺餵母乳。


從河內出發,經過一夜的火車,清早抵達靠近越中邊界的老街,轉乘面包車上山,約一個多小時,到達越南苗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越南北部老街的沙巴(SAPA)。

兩天期間,跟著苗族姑娘在沙巴上山下山,走在梯田小徑上,步下山谷,走過木橋,越過小河。四周是層層疊疊的梯田,一片翠綠,一望無际,景色美極了。置身其間,忘掉塵世間一切苦惱。
過去的戰火

回想當年,我在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忙於報導越戰烽火。戰火蔓延,山地苗人遭殃,身不由己,被捲入越戰戰火中。西貢解放後,,大批支持美軍的苗族人逃亡到美國。

說不定我這兩天我所接觸到的苗人,或是他們的親人,有些可能因為這場戰火,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此外,1979年年初,中越開戰,激烈戰火蔓延老街地區的沙巴山區。不知當時生活在山區的苗人受到怎樣的衝擊。

然而,如今我看到的是,苗人辛勤開闢梯田美如仙境。難怪不久前,沙巴梯田獲評選為世界七大奇美梯田之一。

儘管美國的旅遊與休閒雜誌把沙巴梯田列入世界七大奇美梯田,但是我發現,生活在沙巴的苗族人家仍然赤貧,家徒四壁。景色美如仙境,人卻赤貧如洗,這是個大缺陷。

接觸洋人,學會英語

我還有另一個發現,不少苗族姑娘,苗族小孩未進學校,卻能操頗流利的英語。我問我的苗族姑娘導遊,她在哪間學校學會英語。她說,她不是在學校裡學英語,她是與洋人遊客接觸多了,學會以英語同他們交談,最後便成為導遊。

深夜時,我在旅店房間露台,看到下面街頭上,一群苗族小孩仍然不回家,還在街頭嘻嘻哈哈與外國遊客遊玩。半夜三更了,這些苗人小孩還不回家,還在街頭遊蕩,以英語同洋人交談,的確奇怪。

回想白天,進入梯田環繞的苗族人家參觀,只見家徒四壁,一無所有。陋屋內,雜亂、骯髒。我想,這樣的家,這樣的環境,難怪苗人孩子深夜不回家,還在街頭與洋人遊客混在一起。

第一天,在苗族姑娘的帶領下,我們穿梭於梯田間,步行三小時。第二天,路途更遠,需要走山路6小時。由於年歲較大,我們選擇首段路途靠電單車,後半段才步行,以減低勞累。

沿途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我們夫婦兩人漫步田間小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同時由於雨後小徑泥濘,我向苗人小孩買枝竹子,作為拐杖,防止摔跤。

途中我與一位在田間勞作的苗族姑娘閒聊。她身穿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以英語與我交談。她說,她也是當導遊,由於當天不必帶領遊客,回來家裡幫種田。問她如何學會講英語,她說,與洋人遊客多接觸,多聽多講,慢慢學會用英語與遊客溝通。

行程結束時,我們身處山谷底下。導遊為我們安排一輛越戰時期前蘇聯提供的吉普車。這種戰時的交通工具,馬力強,送我們從谷底到斜坡上的公路旁,讓我們轉車回程。

有人說〞苗〞就是草與田,就是指原野。苗人就是喜歡自由地生活在高山曠野的地方,世世代代過寧靜的田園生活。

經歷了戰爭年代,進入和平時期,我所看到的苗人沙巴梯田,仍然那麼秀麗,層層梯田像是泛起漣漪的湖水,雲霧飄渺,時陰時晴。

但願這個美如仙境的沙巴梯田,長長久久和平寧靜,苗人的生活随著改革開放,一天天好起來。


沙巴苗族婦女與兒童。

沙巴苗人兒童。

四周是梯田,只見中間有苗人孩子玩蹺蹺板。

在苗家門口,紅苗姑娘在小桌旁聚精會神辦事。四周是一片青翠玉米田。

跟著苗族姑娘上山下山,步行數小時,處處梯田風光,令人心曠神怡。



夫婦兩人漫步梯田間,走走停停,連續走幾個小時。

走過鐵索橋,在橋旁小店歇歇,用了午餐又走。

Friday, October 2, 2009

越南歷史博物館

強調中國侵略越南


展覽館展示古代中國海軍艦隊進攻海防,遇越南人堅決反抗的巨型油畫。


在這個全球化的資訊時代,各方應強調交流、合作和尋求雙贏及和諧共處。

然而,2007年年中,在河內越南歷史博物館中,我看到博物館以巨大的展示櫥窗,強調歷史上中國一而再地侵略越南,突出越中的矛盾和衝突。越南歷史博物館以彩色油圖畫和立體造型,加上燈光,突顯古代中國海軍攻打海防港口,越南人奮起抵抗的戰爭場面。

侵略越南30多次

在櫥窗前,越南導遊告訴西方遊客,在歷史上,中國總共有30多次出動大軍,侵略越南。西方遊客問道,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都要侵犯越南。導遊解釋導,因為越南處重要地理位置,中國想把勢力擴張至東南亞各國,必須先打下越南,首先要使越南屈服。

在旁靜靜聽越南導遊的講解,我感到十分詫異。在當今時代,為什麼不突出兩個毗鄰國家與民族於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促進文明發展呢?為什麼要把展覽館的主題放在兩個民族於歷史上的衝突和戰爭呢?這樣的展覽館對越南年輕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我拿起相機,拍下幾張照片。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到河內,再參觀越南人民歷史博物館時,能看到強調和諧與發展的展出主題,不再看到強調憎恨的主題。



展覽館櫥窗內的油畫:展示越南人在海上安置削尖的木樁,阻止中國海軍靠岸,同時以輕舟出擊,攻擊中國軍隊的大船。同時櫥窗旁還擺著一根根尖木樁,加強效果。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越南船民的〈希望〉

韋千行教授一幅畫

來自難民營的畫:《希望》

30年前的悲劇。1978年11月抵達馬來西亞東海岸的250多名越南船民,船沉人亡,半數船民葬身南中國海。警方人員和當地居民從海中撈起一具具船民的屍體。


朋友王先生家中收藏一幅水墨畫,題為〈希望〉。這是1979年越南難民畫家韋千行教授在難民營中的作品。這幅畫流露出當年越南華人船民流落馬來西亞難民營的心情和心願。

王先生向我出示越南難民畫家韋千行教授這幅畫。畫中有兩只小雞在葡萄樹下,仰首凝望停在葡萄樹枝葉上的蜻蜓,渴望能像蜻蜓那樣,可以在天空自由飛翔。韋千行把他的畫題為〈希望〉,反映出當時營中的難民多麼渴望有機會再自由地生活。

畫家落難 牧師相助

王先生說,1979年,越南船民韋千行冒險坐木船飄流到馬來西亞,被關在吉隆坡附近新街場越南難民營。他說,越共攻陷西貢之前,韋千行在南越大學裡當教授,教繪畫,頗有名氣。但在越南完全赤化後,他的畫全部被充公,最後自己淪為船民,投奔怒海。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大批越南船民來到馬來西亞,被安置在難民營中。有些難民受過高等教育,在南越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

王先生說,當時當局准許宗教界人士進入難民營,探望越南船民。有一位牧師常進入吉隆坡的新街場越南難民營,熱心地協助越南船民。他結識了營內的韋千行,知道他以前是名畫家。他建議韋千行在營內作畫,他協助把畫帶出去賣,讓畫家有點錢多買點補品、葯品或日常用品。於是,牧師買了筆、墨和紙等作畫所需用品,帶進營內。韋千行在營內專心畫畫,牧師把他的畫帶出去賣。

王先生說,當年他挑選和買下〈希望〉這幅畫,因為他認為這畫流露出畫家的內心世界,只有身處那種境遇,才能畫出這種意境的畫。當時他是以馬幣500令吉買下韋千行這幅畫。

王先生說,韋千行幸運地於1981獲得澳洲收留,結束難民營的生活,前往澳洲定居。一晃就是三十年,不知韋千行後來的生活情況,只聽說這位畫家己去世。他好好收藏這幅畫,為了讓人記住東南亞華人那段慘痛歷史,讓年輕人看了,對上一代人的遭遇有更深切的感受。


1978年年底,馬來西亞華文報上刊登越南船民慘劇的新聞。下圖是部份幸運獲救的船民。

Tuesday, September 15, 2009

越南船民的故事

飄流、囚禁、越獄


福建省武夷山市永忠茶廠主持人,前越南難民蘇永忠會見筆者時,特意換上一件衣。


時過境遷,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前越南華人難民的處境各不相同。但他們已脫離過去的苦海,過著新生活。

2006年訪問福建省武夷山華僑農場時,參觀了前越南難民經營的茶廠,生產武夷山著名的〈大紅袍〉茶葉。

前越南船民蔡永忠兄弟在武夷山華僑農場開了一間〈武夷山市永忠茶廠〉。正在忙於茶葉加工處理的蔡永忠,對我們的來訪感到高興,連忙換件衣服,泡茶廠生產的好茶葉招待遠方的來客。

他說,改革開放前,農場裡的人是集體生活勞作。改革開放後,他們可以自己經營生意。他們兄弟獲准設立茶廠,生產武夷山的名茶。開廠需要資金,他們獲得定居西方國家,生活較安定的前船民夥伴提供資金協助。

海上飄流一個半月

會面時,蔡永忠向我透露他他人生道路上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在海上飄流、關進難民營、越獄逃亡、再入難民營。

他說,當年逃出越南,他們在茫茫大海上飄流了一個半月,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抵達澳洲。澳洲不收留他們,把他們關進難民營,使他們失去了自由。為了尋求生活,他們冒險越獄逃亡。然而在炎熱遼闊的澳洲沙漠中,他們饑渴難忍,走頭無路,最後不得不倒回頭去自首,再進難民營。

生活在那個年代,生活在那個政治大環境的東南亞華人,命運多波折。然而,以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少人幸運地渡過風暴,找到安身之處,從頭再建家園。


武夷山華僑農場的建築工人。

華僑農場成員與子女與筆者太太合照。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歷史開玩笑:叛國變愛國

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大難不死的船民於2005年返回加蘭島,為死難的前同伴做法事,超度亡魂。

有人葬身荒島,變成海島孤魂(下圖),有人獲第三國收留,命運迥然不同。



從加蘭島回到新加坡,新加坡朋友劉先生告訴我一段他與越南船民的故事。

劉先生說,當年他到南越投資發展,結交了一批越南華人朋友。越共攻陷西貢後,他的朋友被迫淪為投奔怒海的船民,被視為叛國份子。如今有些人在歐美澳等國落地生根,事業有成,越南歡迎他們回國投資,視他們為愛國份子。他說,歷史對他們這些人開了一個大玩笑。


協助船民 遭到懲罰


與此同時,劉先生又說,當年他為協助落難的越南船民,惹來好大的麻煩。為了協助越南船民能夠在馬來西亞登陸和獲得第三國家的收留,他美國、澳洲等國駐吉隆坡大使館呈請願書,結果他被禁止入境馬來西亞長達20多年。

劉先生回憶道,本來他在新加坡有一份不錯的職業,是一間學院的高級人員。不過為了自己闖出一番事業,他毅然辭職,棄文從商,前往當時的南越投資發展養魚業。

他全心投入,在南越開闢魚池,養魚輸出國外,取得一定的成績。他為越南製造就業機會,獲得政府頒發的獎狀。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南越在1975年全面赤化,他的努力,他在越南的事業全化為烏有。他不得不返回新加坡,在新馬兩地從事旅遊業。

苛政猛于虎,在越南的華人朋友陷入水深火熱的困境,被迫計劃投奔怒海。他們通知劉先生,他們計劃在馬來西亞海島岸外鑿沉木船,強行登陸,並希望劉先生與他們配合,在馬來西亞活動,吁請有關方面同情他們,收留他們。

劉先生說,於是他草擬請願書,前往吉隆坡,到美、澳、英等國家駐馬大使館遞呈,呼吁這些國家伸出援手,收留越南船民。

劉先生也前往馬來西亞登嘉樓州海濱,會見越南難民朋友。他與一位越南醫生會面。這位醫生船民渴望獲得第三國的收留,卻面對種種困難,導致他的精神崩潰。

結果,這些見義勇為的行動帶給他很大的麻煩,他被禁止進入馬來西亞。經過許多次的努力和跑動,20多年後,懲罰他的這項入境禁令才解除。

劉先生說,當時新加坡也十分嚴格,禁止本國人與越南船民有任何接觸。那些取道新加坡,過境前往澳洲的越南船民,在機場上一律嚴禁與新加坡人接觸。

劉先生說,慶幸的是,那些移居澳洲的越南華人朋友,如今生活頗安逸。他們已退休了,每年能夠到世界各地旅遊。

劉先生後說,歷史在嘲弄人,這些越南華人過去被視為叛國份子,如今越南歡迎他們回國投資,反而視他們為愛國份子。


上個世紀的加蘭島越南船民。



網友反應(一)

印尼巴淡島讀者紀力秋來函

我是印尼巴淡島的紀力秋。看過您寫的多篇〞越南船民〞的報導,覺得寫得很精彩。

這是海外華人命運的一處歷史遺址,可惜沒有被當局好好保護,多數遺跡都毀壞殆盡。

您的報導有稍微偏差,巴淡至南部只有六座橋。



網友反應
(二)

曾经的难民的恶梦时代已经过去了!各国也对难民 的受用,生活,工作等等做了适当与合理的安排!今天,绝大多数的难民华人已经纳入了正常的生活 轨道!

在生活来源有所寄托的环境下,最重要的是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信仰问题!理想与前途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是当前这一代父母亲该深思熟虑的最切实的问题。不要给予信仰真空的疏忽!

信马列主义 还是爱国主义等都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我们这里的新一代华人大多数都信天主教;因为物质确定 存在吗,我们就没甚么可说的了!但是,最好不给 他们有凌乱的没有现实意义的空想主义的信仰喔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海市蜃楼 on September 22, 2009 at 02:14 AM MDT #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09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 三)

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加蘭島觀音寺牌樓上一行華文字:峇淡加蘭島觀音寺紀念1979年聯合國救濟越南難民前來留下歷史。

寺廟前的觀音神像。


加蘭島上的越南難民面對長期囚禁荒島,前途茫茫,精神壓力大,不少人自殺。

島上有一座人道紀念雕像,紀念一位自殺的女船民。旁邊說明板上寫道:島上難民的自殺率相當高。一般上,精神憂鬱症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此外,有些難民為了抗議當局的管制條例以及當局要他們強行遣返回越南,選擇了自殺的道路。

神廟和教堂成為船民精神寄託的地方。島上殘留的舊觀音寺,只剩下一座木牌樓,上面《觀音寺》幾個字還清楚可見。我們登上一座建在山丘上的新觀音寺。站在寺廟前,涼風習習,居高臨下,望向遠處的海灣,讓人心情寧靜。

寺內有觀音像,華族傳統的龍雕塑等,是典型的華人寺廟。四處可見華文字,入口處牌樓上有一行華文,對聯合國當年的救濟島上難民表示感激 。

島上有一間天主教堂,看來獲得相當妥善的修護,環境清幽。只見小溪木橋和一片草地,不遠處一間屋頂上有個十字架的教堂。以前難民居住的營房已棄置,人去樓空。島上難民醫院也緊鎖大門,四周無人。

我們驅車緩緩繞地走一圈,憑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南亞華人慘痛遭遇的歷史遺跡,感嘆極端思想主義帶給人類的災禍。


島上船民的天主教堂,環境清幽。

女船民Tinh Nhan 遭強姦,悲憤上吊自殺。島上難友為她建立一座 Humanity Statue ,懷念這位苦命的同伴。


殘存的觀音寺。

Saturday, September 5, 2009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 二)

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外觀。

博物館牆上懸掛著曾在難民營內生活的一千名船民肖像。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的四周是一片熱帶海島風光,林木茂盛青蔥。一排單層建築物,面對一個草場,館前一支旗桿,懸掛印尼國旗,有如鄉區的一間學校。

入口處有一座石雕,類似巴厘島廟宇的神明雕塑。對面是一列雙層建築物,是一座前軍營,也是囚禁犯罪船民的監獄。

我們見到博物館老館長。他很高興地接待我們,告訴我們這個難民營的歷史。只可惜我們的時間有限,不能與他長談。

老館長說,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到加蘭島,長期在這裡工作和生活。他說,島上的難民營於1975年開闢,到1996年關閉,前後有21年歷史。

事前我對印尼曾廖內省加蘭島上難民營的情況不甚瞭解。老館長告訴我,島上曾關過25萬名來自印支半島的船民,開始時我有點不相信,以為他是說2萬5千人。他重申道,是25萬人,不是三、兩萬人。這令我震驚。

他說,這些船民抵達加蘭島岸外,決心登陸,不惜放火燒木船或鑿沉木船,以求印尼政府收容他們。後來,有20多萬人幸運地獲得第三國收留,移居歐、美、澳等國家,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館長說,現在,這些前加蘭島難民分佈世界各地,不少人有所成就,生活不錯。

他說,這些幸運者不忘過去那段歷史,不忘在加蘭島上的生活,感激聯合國當年給他們的協助,曾返回海島,祭拜在逃難時期喪生的同伴。

他說,約5,500人沒有機會獲得第三國收留,最後被強行遣送回去越南。有些人進行抗議,不願回越南,企圖自淋汽油焚身。

他說,另外約500多名船民,沒有機會移居歐美國家,長眠在這個海島上。島上有一個難民墳場,埋葬著這些客死荒島的船民。

博物館內陳列著不少船民當年在營內生活的日用品,他們製作的佛像、觀音像和他們的繪畫。有些照片顯示,已移居第三國的前難民帶著和尚返回加蘭島,做法事,為死難的前同伴超度。




營長(右)與筆者。背景是營內難民留下的一張畫。

船民在營內製作的觀音像和佛像。

加蘭島難民製作的手工藝品。


難民日常生活的用具。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 一)

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上世紀70年代末抵達印尼加蘭島岸外的越南船民歷史照片。


幾艘破船擺在加蘭島船民博物館前,記錄下南中國海上的悲歌,東南亞華人的血淚。 當年船民冒險投奔怒海,抵達加蘭島岸外,破釜沈舟,強行登陸,淪為囚禁在島上的難民。



在我的報人生涯中,越南船民的悲劇對我的衝擊大。上個月,首次到印尼廖內省的峇淡島,聽當地人說,幾十公里外的加蘭島,過去是一十分重要的船民難民營,如今成為船民博物館。為找尋海外華人悲劇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傷痕,我立即決定前往參觀。

上個世紀,極端的意識形態盛行,安份守己的越南華人和柬埔寨華人遭到浩劫,造成南中國海上演出一幕一幕的悲。170多萬人投奔怒海,多少人葬身大海,多少人在上岸後長期囚禁荒島,歷盡苦難。

7 大橋連接8 島嶼

印尼在峇淡島地區興建7座跨海大橋,將峇淡本島與鄰近的7個海島連接起來。一條80公里長的公路越過7座大橋,像珠鏈一樣,把8個海島連接越來。

我們的車離開了峇淡市中心,朝南行駛,跨越一座鋼索大橋(左),進入第二個海島。高高的大橋氣勢雄偉,有像檳威大橋。站在橋上,俯瞰底下的海峽,只見深藍色的海水和海面上點點輕舟,景色怡人。

其他幾座連接海島與海島的大橋雖然不這麼雄偉,但行駛在橋上,海景盡在眼簾下,也令人心曠神怡。沿途經過的海島,人煙不多,一片農村景象,公路兩旁有不少龍珠果果園和菜園。偶爾可看到養雞農。

我們終於抵達第7個海島──Batam Pulau Galang。這是個荒島,上個世紀未期,這裡曾關過大批越南船民,如今成為加蘭島船民博物館,記錄下東南亞華人的悲歌。

博物館前展示船民投奔怒海最有代表性的物證──幾艘當年船民逃離越南所乘坐的木船。博物館當局特地動用卡車,把當年船民在加蘭島岸外鑿沉所乘木船的殘骸,從海邊搬運到島上博物館前陳列,加強博物館的吸引力,通過這些木船殘骸,告訴參觀者那段悲痛的東南亞華人歷史。

當年大批越南華人在茫茫的南中國海上,面對狂風暴雨和惊濤駭浪。有些面對喪盡天良的海盜之洗劫和姦殺。所到之國家都不大願意收留他們,迫使他們繼續在海上飄流。

站在破木船前拍照,遙想當年越南船民為爭取印尼政府收留他們,不要把他們趕出大海,讓他們在大海上繼續飄泊,下定決心,鑿 沉木船,跳下大海,奮力游上岸的情景。慶幸自己雖然是那個年代的東南亞華人,命運和生活還算好,沒有遇上像越南華人那種劫難。


博物館前展示船民投奔怒海所用的木船。

Sunday, August 16, 2009

越南華人的命運

深受政府政策影響

王賡武教授(左)在研討會上致開幕詞。右是華裔館館長廖建裕教授。


越南的政策影響越南華人的命運。上個世紀70年代末,越南對華人的政策導致越南華人人口大幅度下跌。

到20世紀末期,政治環境和政策的轉變,越南華人命運也跟隨轉變,再度獲得容納。但是,越南的政策絕不容許越南華人具有像印尼華人那樣的經濟地位。

在新加坡華裔館主辦的《印支三邦與緬甸華人國際會議》上,三位學者分別針對越南華人的過去和現在,發表他們的研究心得。

大逃難背後的因素

來自瑞典的阿默爾教授(Ramses Amer)在會上發表題為《1975年以來的越南華人:從大逃亡至重新融合》的報告。

阿默爾教授講解越南華人大逃亡的背後因素。他通過越南華人人口自1975年以來的起落變化,說明政治與政策對在越華人命運的影響。

阿默爾教授說,上個世紀70年代末,越南南方厲行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改革,是導致越南南方華人人口急降的主要因素。他說,在越南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下,越南華人首當其衝,深受打擊。大批越南華人被迫變成船民,冒著生命的危險,投奔怒海,尋求新的容身之處。

他說,1978年,開始出現一波又一波的大規模越南船民逃難潮,一船船難民在茫茫大海上飄流。1978年 4月,出現大批越南難民投奔怒海,其中許多是華人。9月另一波的越南船民逃難潮再現,他們不顧安危,冒險遠渡重洋,只求離開越南。到了1979年,又出現另兩波的船民逃難潮。


出席研討會前,筆者到印尼廖內的加蘭島,參觀島上的船民博物館。這是博物館前展示的難民船殘骸。當年越南船民故意在島外弄船下沉,逼印尼不得不暫時收留他們。島上曾收容高達25萬名越南和柬埔寨難民。


阿默爾教授指出,越南華人船民是在越南當局有系統的安排和默許下,通過半合法的途徑,一批又一批逃亡海外。

他說,越南北方華人人口的下降方式,與南方不同。南方的華人是分階段,一波又一波減少。越南北方的華人人口是驟然急降,短時間內一下子就消失。中越兩國在1979年爆發戰爭,關係緊張,北方的華人深受影響,人口驟然急降。

他說,越南官方的人口統計數字顯示,過後,越南華人人口繼續減少,不過下降緩慢,不像 70年代末的大幅度減少。

他說,到了1989年至 1999年期間,形勢己不同,經濟走向自由開放,越南北方的華人人口隨之出現小幅度的上升。

他說,目前中越關係己改善,中文成為越南學校學習的第二種重要語文。

仍然不信任華人

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許大衛博士也在會上指出,越南華人的命運深受中越關係和越南政策所影響。目前,越南領導人對華人的政策,存有分歧,並不一致。

許博士說,越南華人是個重要的少數民族,人口比率不高,卻是一個組織性強的族群。他們多數居住在城市地區,如西貢。早期,不少的越南工商業和農業,是控制在越南華人手上。

他指出,在歷史上,越南華人對越南的貢獻大,是越南不可缺少的一個族群。他說,越南華人支持越南的革命,但過後,華人又成為越南革命的目標。

他說,目前在越南領導人當中,對華人的政策,看法分歧,態度不一致。不過,總的來說,對華人仍然不信任,不讓華人擔任高級官員。他們會進行篩選,一發現有華人血緣的人,就不讓擢升。華人沒有機會進入他們的政治核心。然而在底層地方官員的選舉,他們給華人保留一定的固打額,讓華人出任地方官員。

不能像印尼華人那樣

另一位主講人周彩麗(Grace Chew Chye Lay)在會上說,越南在1985年和1986年期間,開始改革開放,走向市場經濟。到1991年,中越關係朝向正常化。國內政策的轉變加上國際政治氣候的變化,越南華人命運也轉變。

她說,居於國內經濟改革的需要,越南於1993年、1994年和1995年,呼吁流亡海外的越南人和越南華人返回越南。

她說,越南發現,在2000年,從美國匯回國內的越僑資金數額龐大,佔當年越南吸引到的外資(FDI)總額的16%。於是,越南於2001年特別成立一個《華人工作組》,同時還為海外越南華商設立一個網頁。《華人工作組》是一個政治性組織,作為政府向海外華商提供諮詢的一個機構,協助他們返回越南投資。

不過,周彩麗指出,越南政府目前雖然希望華人在越南經濟建設中扮演更大的角色,但是他們的態度是,不希望看到越南華人具有像印尼華人那樣的經濟地位,對國家經濟具有強大影響力。


印尼加蘭島上的船民墓場。雖然他們沒有葬身大海,卻葬身荒島上。

當年越南船民在加蘭島上建一間觀音寺。這是殘存的觀音寺大門。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在越南的海外華人

王宏仁教授的報告



台灣中山大學的王宏仁教授(左)指出越南台灣企業內部四族群地位不同。

在河內,越南工人在街邊用午餐。


台灣企業到越南投資,為越南帶來新的族群關係。

在越南,台灣企業內的員工,有台灣人、大陸人、本土越南華人以及越南人。雖然他們同屬一家工廠的員工,一起在廠內工作,但是他們的地位、職務和經濟勢力不同,角色不同,有明顯的界線。

在華裔館主辦的《印支三邦與緬甸華人國際會議》上,台灣中山大學的王宏仁教授發表題為《在越南的海外華人:單一族群或多族群?》的報告。

4個族群地位不同

王宏仁教授說,在上世紀80年代,台資企業大事進軍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到了90年代,台灣人轉向中國大陸投資,大事發展。90年代末期,台灣企業又進軍越南 。

他說,目前,在台灣的海外投資當中,中國大陸佔49%,印尼佔15%,馬來西亞佔11%,以及越南5%。

他指出,台資進軍越南後,台企業聘請大陸人、越南華人和越南人,於是,越南的族群關係和工業關係出現新的變化。

王宏仁教授以幻燈片展示在越南的台資企業員工,台灣人、大陸人、越南華人和越南人,4種人在一起工作。

王教授說,台灣企業家是在成本、語言、能力、與台灣之關係等考慮因素下僱用員工。他通過圖表,展示這4個族群在企業結構內部所居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他指出,在企業員工的金字塔結構中,台灣人居最高層,任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居第二層,是企業內的中層管理人。

大陸中國人居中層

王教授說,企業高層的台灣人與當地越南人社群之關係疏遠。中國大陸人在廠房工作間監督日常生產線的工作,與當地越南人的關係較密切。因此高層台灣人要通過大陸人與當地越南人溝通,大陸人扮演中介角色。實際上,高層的台灣人與大陸人之間的社交往來並不密切,各有各的社會活動空間。

他說,本土的越南華人是在底層或管理層的下層工作,如充當工廠辦公室裡的低級白領員工。一般上,他們僅有機會在廠內扮演次要的角色。

王教授特別指出,如果台商訓練本土的越南華人,提升他們為經理級人員,會引起敏感的反應。他說,請大陸人在廠內當經理,越南工人可以接受。但如果請當地華人當經理,越南工人會不服,難以接受。

他說,一般上,越南人是在台資企業內充當普通的工廠工人,是最低層員工。在整個企業的內部結構,4個族群的人職務不同,地位不同,工資不同。

在會議休息喝茶時,馬來西亞的林醫生有感地說,以他的經驗,台資企業如果不重視訓練越南員工,提升越南人在工廠內的地位,升他們為管理層人員,遲早會發生間題。

過後,我將林醫生的看法轉達給王宏仁教授。他說,台資企業也注意這個問題,但要改變這種局面,要訓練和提升越南員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馬來西亞的林醫生:不重視訓練和提升越南員工,遲早會發生問題。

越南南方湄公河三角洲的水上小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