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4, 2015
訪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Posted by
Tay Cheong Hiang 郑昭贤
at
1:30 AM
0
comments
Labels: 中国行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黄洋界战场巡礼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叠,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1928年秋於井冈山写的这首词,令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名声远传 。我到了井冈山,理所当然也登上黄洋界哨口,凭吊这个战场。
当年,进出井冈山只有六条羊肠小道,黄洋界是其中的一条。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势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垠,故又名:汪洋界。
青翠的山林,雾气轻拂,我与同伴两人漫步於黄洋界哨口的旧战壕,四周宁静安祥,已没有半点 火药味。不过只见一门迫击炮,威武地指向远处的山峦,炮座上刻着“黄洋界上炮声隆”几个大字。虽然这只是一门仿造的迫击炮,却令人想起七十多年前这个山头战火连天。
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上面有朱德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不远处,有条小山径,是当年毛泽东和朱德脚穿草鞋,翻山越岭,与红军战士挑粮上山走过的山路。
1928年8月,国民党军趁着红军主力出外作战未归,出动四个团的军力,逼近黄洋界,准备一举捣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守军团长朱云卿紧急开会,部署了着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全面动员人民群众配合红军作战。儿童团、少年队、青年妇女组织、赤卫队等都被动员起来,在黄洋界哨口建造了竹钉、篱笆、擂木、滚石、壕沟等五道防线。
国民党军多次冲锋,红军凭着艰险地势和军民的高昂斗志,一一加以击退。於是,国民党军集结更大的军力,要再次进攻。红军指战员朱云卿巧置疑兵,摆出红军大队已经返回井冈山的架势,迷惑“会剿”的敌军。他 下令到山下抬来刚修好的一门缴获的迫击炮,架在黄洋界高处,向进攻的敌军开炮。同时红军吹响了冲锋号,
土枪土炮齐鸣,喊杀声响成一片,加上点燃在煤油桶内的鞭炮的响声,如重机枪在连续发射。国民党军受骗,以为红军主力已归来,吓得急忙收兵撤退。

朱云卿是广东梅县人,幼时下南洋,17岁时从印尼回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朱云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参加南昌起义,然后上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时,21岁的朱云卿是红军的主要指挥员,立下大功。1929年,他成为红四军的参谋长。1931年,为迎战蒋介石20万大军的围剿,朱云卿日夜操劳,因病住院,据说在医院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朱云卿献身革命,於1931年5月牺牲时,年仅24岁。他牺牲后,由叶剑英接替他的职位。中国侨联把朱云卿列入“人民军队中的海外归来将士”。
东南亚华人一向都有很深的中国情结,朱云卿的事迹就是一个例子。在各个历史时期,东南亚华人都无私地对中国作出付出。他们支持孙中山的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牺牲个人利益,参加南洋机工队,回国支持中国抗日斗争。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东南亚华人回中国,准备献身新中国的建设。在五十年代中国经济陷入艰难的时期,他们纷纷寄送物资给在中国的亲人。中国迈进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代后,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纷纷到中国投资,带着他们的资金与智慧,促进中国与世界接轨。虽然,他们被视为“嫁出去的女儿”,长期来都是靠自己奋斗,他们仍然关心中国的发展。
站在红军最早期的参谋长,“人民军队中的海外归来将士”的肖像前,心中有许多感触。他年纪轻轻毅然从印尼回中国, 17进入黄埔军校,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组织农民自卫队,参加南昌起义。21岁,他指挥黄洋界保卫战,22岁他成为中国红四军参谋长。面对蒋介石的大“围剿”,朱云卿奋不顾身,不幸在24岁时就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跟着当时的历史洪流走,道路艰辛,命运艰苦。今天,年轻人的命运绝然不同,他们跟着电脑,跟着全球化的竞争步伐走,远离战争,远离流血牺牲的年代。他们很难能理解20世纪初、中叶时代年青人所走过的道路。
1-2-2005
Posted by
Tay Cheong Hiang 郑昭贤
at
3:31 PM
0
comments
Labels: 中国行
Tuesday, January 15, 2008
红色圣地----井岡山

年纪大了,对历史益感兴趣。对於人类的冲突,互相残杀的战争,感触尤深。
第二度到中国江西省时,我决定前往毛泽东建立第一支工农红兵及建立第一
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进一步了解七十多年前毛泽东为建立红色政权
所付出的代价和经历。
当地的中国人问我是否想去“朝圣” ,我笑而不答。
井 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泽东以枪杆子打天下的起点。过去,中国人
上井冈山,意味着寻根,寻革命的根。当年红卫兵上井冈山是要提升革命和
造反的决心和热 情。现在,中国一些部队机关单位仍然视井冈山为重要的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干部到这个革命圣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不过, 如今人们讲的是市场经济,提倡的是私有企业的发展。我注意到在井
冈山入口处的大幅标语宣传牌上,写的是促进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建设。这
与当年政治挂帅的口号颇为不一样。
约五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
作为旅游景点,井冈山的“历史红”是它的最大本钱。到井冈山旅游,井冈山
革命烈士陵园是首要的景点。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於井冈茨坪的北山,松柏叠翠,占地广阔,是由井冈
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井冈山碑林、井冈山雕塑园、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四
位一体组成。烈 士纪念碑建在北山之巅,主碑顶端的不锈钢造形,远看如一
团火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近看,这个雕塑有如林立的钢枪,寓
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在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当年,毛泽东
就是在井冈山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着名论断,
开创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道路。
走进革命烈士纪念堂,只见大厅中央刻着毛泽东书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
烫金大字。大厅内摆着由江泽民、李鹏、朱熔基、乔石、胡锦涛、温家宝、
曾庆红等中国领导人敬献的花圈和花篮。
上井冈山之前,我对於七十多年前,发生在这山区里的战争到底有多惨烈,
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站在革命烈士纪念堂内,面对纪念4万8千名死难英
烈的碑石,内心感触万千。
在 短短的两年半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单单是中国共产党方面,就有高
达4万8千人丧命。不知国民党军方面有多少 人丧生,也不知斗地主和清算豪
坤的激烈斗争造成多少人丧生,相信数目也不少。马共在几十年的武装斗争
期间,也只是死了数千人。可见当年井冈山烽火之惨烈。 难怪中国一本介绍
井冈山的书形容井冈山是血肉筑成的,游览井冈山等於是走进一段染血的历史。
从1927年9月至1930年2月的井冈山斗争期间,牺牲的人共有48,000人,有名
有姓者有15,744位。因此,吊唁大厅四周墙上,嵌刻着井冈山斗争期间牺牲
的 15,744位革命先烈英名录。
对於那些无名无姓的先烈,厅内的将军红基石上立着一块平面光滑,未刻任
何 文字的的白石碑。这块汉白玉无名碑代表那些未留下姓名的牺牲者。
站在白色大理石碑前,翻阅介绍井冈山的小册子,想像当年发生在那里的你
死 我活的斗争。小册子记载当年蒋介石多次派军血洗井冈山,国民党军围剿
井冈 山时,实行“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血腥烧杀。1929
年1月, 国民党军攻入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以机枪射杀130多名伤病员,就
是其中的 一个例子。小册子形容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浓浓的鲜血浇
灌而成的”。
望着碑石上密密麻麻的死难者名字,突然我脑海中浮现美国华盛顿的越南战
争纪念碑。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是由一位中国人所设计,是一道长长的弧形黑
色大理石石墙。光滑的黑色大理石石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58,227名在越战
阵亡及失踪的美军名字。
我参观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当天是美国的国殇节,凭吊者络绎不绝,默默地沿
着黑色大理石长墙缓步前进。有不少越战老兵手持鲜花,在碑石上老战友名
字前默哀,以诗歌和短文赞扬已故战友为捍卫自由而英勇牺牲自己,激励美
国人为他们的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所推崇的个人自由权利而奋斗。
同 样是纪念碑,一个是纪念那些为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牺牲的人,一个是纪
念为资本主义的自由价值观而牺牲的人。同样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南辕北
辙。到底谁对谁 非?在廿世纪,共产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反共阵营尖锐对抗
,生活在那个历史阶段,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很少人能不被卷入这个冲突
旋涡。多数人都受所处阵营的 主导思想所支配,深信不疑。
时 过境迁,进入廿一世纪,人们已不再受意识形态框框所束缚,不再为姓“
社”或姓“资”争论不休,不再动不动就要批判和打倒,取而代之是实事求是,
务实地分析 不同社会制度各有其优越性和缺点。阶级斗争在当今时代已不再
流行,斗地主,打土豪已是过去的事。私有制经济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家也
可成为共产党员。这是当 年革命战士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局面。
邓小平有智慧地主张利用、吸收和学习资本主义有利提高人民生活的东西,
视资本主义的一些发明为“人类共同的智慧财产”,主张加以继承。中国出现
新的面貌。市场经济 欣欣向荣以前,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今天,协商、协调,吸取对方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寻求合作,促进共
同繁荣,已成为主流思想。
游览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来到井冈山茨坪的商业中心天街,这是另一个
天地。井冈山新兴的天街是个有活力的市场经济,这里旅游商品琳琅满目,
丰富多彩,有雕塑,有音乐喷泉,游客熙来攘往。井冈山贫苦农民要翻身、
要富裕起来,看来,旅游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天街中心竖立的雕塑不是突出工、农、兵的战斗形象,反之是反映当今人们
追求快速致富的心态,没有激昂愤怒的革命气氛。山顶上的革命纪念雕塑和
天街市中心的雕塑强烈对照,象征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两种完全不同的
思潮。
今天的井冈山,政府和人民一心一意发展经济,旅游业一片兴旺,市场经济
欣欣向荣。
站在较高层次的历史角度,回顾、比较和解读过去人类发生的冲突,你的视
野会更广。
1-2-2005

当年毛泽东常坐在此石上看书和批阅文件。
Posted by
Tay Cheong Hiang 郑昭贤
at
1:39 AM
1 comments
Labels: 中国行
Sunday, January 6, 2008
走访“小平小道”
2004年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为了深一
层了解这位中国伟人的生平事迹,我在8月24日,单枪匹马摸索到1969年邓小
平遭下放劳改的地方,江西省南昌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配厂。
小平当年落难的所在地。很快地我就探听到1969年邓小平生活与工作的地点
,令我喜出望外。
“小平小道”是指邓小平当年每天前往拖拉机修配厂上工时,经常走的一条小
泥路。邓小平经常一面走在这条小道上,一面不停思索,终於构思出改变中
国面貌的改革开放宏图大计。
黑猫白猫镇守大桥
和朱德在南昌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为共产党武装革命打响了第一炮。为
纪念这场起义,南昌建了一座雄伟的"八一大桥"。今年是南昌起义77周年
纪念。
一只是黑猫,一只是白猫。更有趣的是大黑猫脚下还捕捉到一只偷走金元宝的
老鼠。 为了这两头石雕巨猫,一大早,我单独一人背了相机,来到"八一大
桥",从多个角度拍下这两只邓小平名言下的巨猫。
镇守八一大桥的石雕是两只猫,不是带有革命色彩的军旗或战士雕塑。这象征
着当今中国社会是沿着邓小平的指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方向迈进,早已
远离了"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时代。
我漫步在高高的八一大桥上,远眺辽阔的赣江和两岸风光,景色宜人,令人
心旷神怡。此时凉风习习,独自逍遥观景沉思,感叹中国经历重重灾难,如
今江山面貌剧变,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准提升。站於大桥中央,
远处江左有金碧辉煌的藤王阁,江右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
三个艰难的春秋
西省新建县,充当拖拉机修配厂的一名钳工,在这里度过三个艰难的春秋。
文革爆发后,邓小平於1966年被打成"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从党总
书记的顶尖地位落入深渊,被撤销一切党政职位和遭软禁。过后,在林彪取
得权力,发布"第一个号令",邓小平进一步被流放到江西。
在我抵步时,只见拖拉机修配厂的红砖办公楼屋顶飘扬着一面红旗。工厂一
侧正在兴建一个"小平公园"。大门口的一边的大柱上写着"小平小道"四
个大字,另一边挂着三幅展现邓小平生平活动的浮雕。
厂内一个个工作间都已改成邓小平陈列馆。在第一个车间里,保留着当年邓
小平在那里劳动,做钳工时所用的台虎钳、工作台等工具。在另一角落,陈
列着当年卓琳在厂内做电工时使用的工作台和生产的产品。
当年邓小平初到新建县时,只有妻子卓琳和继母夏伯根作伴,三名老人相依为
命,孩子们都不在身边。邓小平遭革职又常患病,日常的清扫拖地、劈柴砸煤
之类的事他都得亲自做。
无情的文化大革命导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的大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邓
朴方致残后无人照料。经邓小平再三要求,才获准把邓朴方接到他身边,邓小
平还每天为他擦澡翻身。
执着思索 找寻出路
躺在床上的朴方解闷,他到工厂问陶排长家有没有收音机修。陶排长说:"不
瞒你说,我家只有四五十元收入,小孩有四个,还有老人。生活蛮难的。哪里
有钱去买收音机呀!"普通工人的一席话,引起了邓小平无限的感慨。
离权力核心的日子里,独自一人不停地思索,执着地思索。他认为,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但他见到的却是人民普遍的贫穷。他要为中国人民找寻一条康壮大
道,使中国人民脱离苦难。后来,他悟出了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的道理。
展览馆的另一段说明写道:作为一个政治家,邓小平没有一刻停止思索。
1969年12月和1970年1月,毛毛、飞飞来江西和父母团聚。他们向父母讲述了
"文革"以来最疯狂、最丑恶、最残酷的事实真相。邓小平听着,什么也没说
,只是眉头紧锁,默默思考。
邓小平初到新建县时,每天从住处走大路到拖拉机厂上工,必须步行40分钟。
后来,他改走小路,穿过田间长满杂草的小路,就不用走得这么久,这么累。
连着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小道长约1.5公里,邓小平在这条小道上行走了三
年零四个月,也思索了三年零四个做月。
我有幸在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时,单独一人走在"小平小道"上,踏着这位伟
人当年走过的地方,想象当年这位伟人的处境和心态。"小平小道"记录着伟
人非常时期工作、生活和思考的足迹。
步走,走得很快,却很从容,就这样走着,沉默地走着,边走边思索。改革开
放后的今天,他的声音仿佛仍在回荡:中国不能乱!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2004


邓小平每天走在这条小道上,边走边思索。心中想着:中国不能乱!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Posted by
Tay Cheong Hiang 郑昭贤
at
3:05 AM
0
comments
Labels: 中国行
Saturday, January 5, 2008
庐山会议
中國江西省有四大名山: 廬山、龍虎山、三清山和井岡山。
隨馬中經貿總商會投資考察團訪問江西時,我首次上廬山,又遊覽道教聖地龍虎山和三清山。第二次到南昌時,我特地前往中國紅色聖地井岡山,同時我探聽摸索,找到新建縣,鄧小平當年下放勞改的地方,參觀了〞小平小道〞。
遊覽廬山時,歷史性的廬山會議舊址剛好沒開放,大門深鎖,不見人影。同伴們,只好在廬山人民劇院(廬山會議場地)外拍照,四周漫遊,觀賞四周的山林景色。
既然來到這個對中國人民命運有重大影響的地方,沒有機會進入裡面參觀,那真可惜。我四處觀望,發現側面有一道小門敞開。我想裡面可能有人在,何不妨去打個招呼,要求通融一下,讓我們這批遠道而來的客人進裡面參觀。
我一個人走進小門,發現裡面靜悄悄地,不見人影。再往裡面走,眼前是個展廳,馬克思、恩克思、列寧、史達林、毛澤東和周恩來六人的肖像掛在牆上正中央,兩側各掛著一個紅燈籠。我拿起相機,拍下照片。
擔心同伴找不到我,不敢久留,不敢再走進去尋找看守人,我轉身走出來。慶幸自己有機會入內參觀和拍下有紀念性的照片。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對中國人民的影響巨大。1959年的廬山會議原本是要總結〞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經驗教訓,結果卻變成批判彭德懷會議,接下來就是全面〞反右傾〞斗爭。
彭德懷上書毛澤東,針對〞大躍進〞提出自己的意見,結果招來巨禍。會議批判彭德懷,指他是右傾機會主義,反黨小集團。彭德懷失去國防部長職位,在1974年逝世,1978年才獲平反。
在那個年代,馬來西亞人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投資考察團訪問中國。感謝後來鄧小平果敢地推行改革開放,一切都不一樣了。




Posted by
Tay Cheong Hiang 郑昭贤
at
2:39 PM
0
comments
Labels: 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