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摸着石头过河 复兴印尼华教(下)  

訪印尼華教機構蔡昌傑


印尼華校辛酸史(九)


蔡昌傑主席(左)與筆者夫婦在印尼華文教育協調機構辦事處合照。


蔡昌傑說,目前印尼出現了推廣學習華文的條件。他說,自蘇哈多下台後,印尼現在相當民主,報章什麼話都可以發表。在學校開辦華文課,政府已不加以限制,無論是幼稚園、小學、中學和大學都可以開辦華文班。

他指出,隨國際上出現新的政治和經濟形勢,印尼的有識之士也看得起華文的地位。他們覺得,為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印尼人也應學好華文華語。因此,現在印尼的政府學校已有不少開辦華文班。印尼教育部準備在全國政府學校的高中班級開設華文班。

有了政府的鼓勵,不少校長也認為應儘快開辦華語課。在教育部認可下,各地學校出現開辦華文班的風氣,大家都要儘快開設華語班。我們為何不趁著這個時機與形勢,公開地與政府合作推動華教呢,何樂而不為呢?何必關起來,自己來做。那不是更危險?

操之過急 後果嚴重

蔡昌傑主席進一步分析兩種思路、兩條不同路線可能帶來的不同後果。

他說,儘管印尼出現了發展華教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走不對了,恐怕有一天印尼華教會再全部完蛋。

他說,如果不配合政府發展華教,如果不走國民教育路線,華文教育是不可能蓬勃發展。最多是在華人開辦的私立學校開設華語班。私立學校的命運也不能保證會安全無事,他們隨時隨地可以限制你們。

他直截了當地說,我們認為,想要恢復以前的印尼華校,那是不可能的。第一當局不會允許你這樣做。第二你必須面對學生的來源和學生畢業後的出路。

他說,我們的看法是,發展華文教育不僅僅是華族的事業,而是全民族的事業,應該大家一起來推動。不管你是爪哇族,巽他族,還是馬達族,大家應一起來做。這事業就不是華人自己的,是國家全民族的。如果真的變成全民族的行動,即使有一撮反華份子,他們想撲滅,也不容易。就不會像1966年那樣,一個晚上,全部華校就沒有了,消失了。

他說,我們現在是印尼公民。如果我們繼續關起門來發展自己的華文教育。萬一政治上有個波動,他們一下子就把你的華校關掉,華校就完了。如果我們與印尼其他族群一起推動華教,吸收友族也來學習華文,教華文,那麼如果政府和一些反華份子要關閉華校,就不那麼容易。

蔡昌傑說,不要一直去強調我們華族的優越性,不要一直說要弘揚中華文化。這些他們不一定能接受。對嗎?其實我們不說這些話,我們推廣教華語,也是潛移默化。不必去觸動他們的敏感神經。除非我們已經歷一段時間,我們的文化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家能夠真正溝通,打成一片。時機成熟了,我們才來提我們要我們的母語教育,那就沒事。

他問道,這個時候來提推行母語教育,誰能接受?你們提出來,他們能接受嗎?我們的人口才佔總人口的5%而已啊!

他說,這是現實。反之如果其他族群學習華文多了,他們跟我們溝通多了,到了那個時候,他們對我們沒有特別的另眼相看,情況就不同。到那時,我們已打穩基礎,我們可以談我們要對下一代推行母語教育。

他說,我們不要操之過急,如果操之過急,走錯了路,會有嚴重後果。我們不是說我們做得很對。我們不斷在做,不斷在摸索。在實踐中尋找那一條路比較好,那一條路符合實際情況,不斷校準方向。

蔡昌傑強調,意見分歧無所謂。經歷了30多年的封禁,要怎樣復興?怎麼做?有不同意見,是很自然,沒問題。不過不要因為看法不同,就你死我活地斗爭。對嗎?

訪談結束時,我心想,希望印尼華教人士善於應用集體智慧,在摸索和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比較平坦的道路,復興遭封禁30多年的華教事業。

200811

萬隆僑中校友陳國華:1966年華校被封時,校產遭搶奪一空,圖書館全毀。如今在勁松基金會的努力下,重建學校,重建華文圖書館。



天真活潑的印尼華人孩子現在已經有機會學習華文。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摸着石头过河 复兴印尼华教(上)

訪印尼華教機構蔡昌傑

印尼華校辛酸史(九)

蔡昌傑主席講述當前復興印尼華教所面對的問題。

馬來西亞有個《董教總》,菲律賓有個《華教中心》。他們肩負重任,推動國內華教的發展。印尼改革開放後,華社組成一個《華文教育協調機構》,負起歷史性重任,復興印尼華文教育。

十一月間前往印尼,訪問了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全國聯合秘書處主任蔡昌傑,以及西爪哇華文教育機構主席劉一江,聽他們反映印尼華社為復興華教所走的道路。

蔡昌傑同時是雅加達華文教育機構的執行主席。他用了一句〞摸石頭過河〞,來形容印尼華人為復興華教,走在艱辛道路上。這句話挺有意思,概括性地形容當前他們的處境和所進行的工作。

路若走錯 風險極大

談到復興華教的艱辛道路,蔡昌傑主席顯得憂心忡忡。他強調,在發展華教時,如果道路走錯了,風險十分大。他說,印尼華人不要忘了過去的歷史教訓,不要忘記印尼有這種歷史背景。

他說,如果我們關起門來,發展自己的華教,那麼風險就太大了。

他舉例說,一、兩年前,有人發表一篇文章,主張發展華教應走華人自己的路。這篇文章引起了兄弟族群的反感。一位受過華文文化薰陶的友族人士,搞印中友好協會的人士發表文章,表示不能接受。他說,連這位親華人的友族朋友對這種想走純華人路線的看法十分反感,都不能接受,更何況那些中立者,更何況那些反華思想的人。

他說,在兄弟族群當中,固然有些有識之士能看到發展中文教育的重要,對華人沒有特別的成見。他們也願意發展中文教育。但是除了這些開明人士外,反華的還是大有人在,特別是一些官員。我們所接觸到的官員中,有人就問我們,聽說你們在搞恢復以前的華校,是嗎?不要以為他們不知道。對此,他們的態度十分強硬。

他說,如果我們按照純華人路線的思路去發展華教,我們能站得住腳嗎?連親我們的人都反對我們,你說,我們怎能站得住腳?

他說,如果我們的方向不對了,有一天,我們會全部完蛋。因此,這值得反省。這十分重要。

協助政府 推動學華文

蔡昌傑說,考慮到印尼當前的現實情況和歷史背景,印尼華文教育協調機構選擇了與政府通力合作的道路。華文教育協調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政府的教育部,推動學習華文的工作。我們也協助外交部,科技部等的人員培訓工作。

他說,我們不是暗地裡展開活動。我們打通了跟國民教育部合作之路,獲得他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認可。現在國民教育部要推動華文課程等工作時,他們都邀我們去開會,讓我們參與其中,大家一起工作。

與此同時,我們與中國負責推廣國際漢語的《漢辦》建立密切關係,但這是完全公開的。我們是通過政府與中國接觸。其實我們是扮演橋樑角色,協助政府與中國的《漢辦》溝通,政府也請我們與《漢辦》溝通,推廣學習華文。

雅加達崇德學校的小學生。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迷你广交会“吉隆坡开幕

王俊文:共同抗擊金融海嘯


國際貿工部拿督劉偉強副部長(左二)、劉健大使(左三)、王俊文主任(左四)、馬中經貿總商會會長拿督楊天培(左五)出席第五屆〞迷你廣交會〞開幕儀式。

中國廣交會在吉隆坡舉辦的第五屆〞迷你廣交會〞今早在吉隆坡會展中心開幕。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王俊文(左)致開幕時說,中國願意與馬來西亞和東盟各界共同合作,抗擊金融海嘯產生的嚴重後果。

他說,當前全球遭遇金融海嘯,巨大影響力沖擊各國經濟。中國希望通過這次展會與朋友們進一步加強聯系與交流,面向未來、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闖難關,開創經貿合作新局面。

〞第五屆馬來西亞中國進出口商品展覽會暨投資洽談會〞(簡稱〞迷你廣交會〞)吸引了一百多家中國企業和93家馬來西亞企業參展。此外印尼等東盟國家的企業也參加展出,以促進東盟與中國,以及東盟各國之間的商貿關係。

中國駐馬大使劉健、馬來西亞國際貿工部拿督劉偉強副部長和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王俊文在開幕儀式上致詞。馬中經貿總商會會長拿督楊天培和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總會長鍾廷森也出席開幕盛會。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的王俊文主任說,在展覽會期間,還將同時舉辦三場研討會,其中一場是〞如何應對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危機〞。另兩場研討會的主題分別是〞東盟市場及投資環境介紹會〞和〞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研討會〞他希望通過這些研討會達到拓寬企業視野,增加信息交流,拓展貿易和投資機會的目的。

中國駐馬大使劉健致詞。

來自印尼的企業參加展出。

Thursday, December 11, 2008

參觀建國大學中文系

訪許麗妮系主任


印尼華校辛酸史( 八)



印尼雅加達的建國大學發展快速,目前校內學生達2萬3千人。



中文系系主任許麗妮接受專訪。

印尼建國大學(BINUS UNIVERSITY)中文系有位年輕的系主任。訪問雅加達建國大學時,獲得許麗妮系主任的接待。她告訴我,她準備終生為印尼華教事業服務。

印尼華文教育事業需要有一批年輕的接班人。此次印尼行,參觀了不少推動華文教育的學校,接待我的人,絕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一輩。在建國大學,看到一位能操流利華語的印尼華人女青年,出任中文系系主任,令人高興。這顯示,在印尼華教發展事業隊伍中,開始出現新力軍。這是可喜的現象。

學生400多人

在訪談中,許麗妮主任說,她出生於印尼,原本是唸會計。但在印尼出現新的政治局面後,她於1999年前往中國留學,就讀廈門華僑大學,歷時4年。畢業後回國,她於2005年加入雅加達建國大學中文系,開始她的教學生涯。

她說,她原籍福建同安人。在封禁華族文化的年代,她仍然在家裡學會講家鄉話。

許麗妮向我介紹雅加達建國大學和大學中文系的發展。她說,建國大學已有27年的歷史,如今有七個學院,全校學生高達2 3千人。建國大學的電腦科系辦得最出色。

她說,隨著整個大環境的改變和中文日益重要,建國大學於2002年開辦中文系。開始第一年,中文系只有60名學生。經過6年的發展,中文系學生人數已增加至400多人。在學生當中,有7成是華裔學生,其餘3成為非華裔學生。

許麗妮說,建國大學中文系的師資多數是本地的印尼華人。他們多數是曾到中國留學,或者到台灣留學。此外,建國大學中文系也聘請來自中國的2位老師。目前建大中文系共有30位教職員。

談到建國大學中文系是否計劃進一步擴大,增加學生人數,她說,目前面對師資難找的問題,暫時不再增加學生人數。在目前的條件下,要找到真正合格的華文老師,不簡單。在沒有增聘到好的合格老師之前,就不再擴大和再開班。目前優先事項是打好基礎,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先重素質,加強教師隊伍,才考慮增加招生。

她說,到目前建大中文系已培養出3屆畢業生。有半數的畢業生成為教師,此外,有的畢業生成為外交使館人員 ,有的為企業界吸收。總的來看,中文系畢業生找工作機會還是比較大。

15間大學有中文系

許麗妮說,印尼目前的情況與開放前大不相同,現在大學開辦中文系不會受到特別的限制。單單在雅加達地區,就有7間大學設有中文系。在泗水、日惹、棉蘭等 地的大學,也開辦中文系。全國共有15間大學開辦中文系,單在雅加達,一年就有幾百名中文系畢業生。

建大中文系學生參加校際華語演講等比賽,成績優越。只見教師辦公室內擺著大大小小的獎杯。

右起是許麗妮系主任、筆者夫婦、來自中國的老師和張冰心老師。


在建國大學中文系教師辦公室裡,只見擺着不少競賽優勝所獲的大大小小獎杯。許麗妮說,這是建國大學中文系學生參加印尼大學中文系校際華語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等榮獲的獎品。她特別指出,建國大學中文系學生在過去兩年連續榮獲大學中文系校際演講比賽總冠軍。

辦公室牆上張貼建大中文系學生在校內舉行華語講故事比賽的報章報導。這顯示,建大中文系積極努力,通過舉辦和參與校內和校際的華語演講比賽,讓學生有機會獲得鍜煉,提升使用華語華文的能力。

在教師辦公室外告示欄上,張貼一張印上孔子肖像的海報(下圖),引起我的注意。原來這是一張《建國華文報》的招募啟事。校園內的這份華文報擬招聘校內中文系學生成為這份報紙的編輯、記者、排版員和打字員。 


《建國華文報》招聘人員海報。

這份中文海報的文字挺有意思。上面寫道: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建國大學校長喊出了:〞進取!或者滅亡!〞的響亮口號。新一輪的教學革新和提升Binus建國大學的國際地位,將為學生們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你想抓住這樣難得的機會嗎?你想在就業以前,就具備有比其他學生更大的競爭優勢嗎?

冀與大馬院校聯系

許麗妮主任說,建國大學中文系與中國的大學建立正式聯系與合作,尤其是中國的廈門大學和華僑大學。在馬來西亞方面,建國大學中文系目前還沒有與大馬的大學中文系、新紀元學院或南方學院建立聯系。她說,如果雙方有交流,那最好,可惜目前還沒有,也不知道通過誰來建立聯系。

談到中文系的課本教材,許麗妮說,建國大學中文系都是採用中國編寫的教材課本。她說,其實他們應自己編教材課本。她想獲得馬來西亞董教總所編的課本教材,作為參考,但還未拿到。

這所由華人創辦的印尼私立大學發展快速,在雅加達有多個校園。過後,我們在中文系的張冰心老師陪同下,參觀建大的另一個校園。只見這個新的校園設計新穎,雄偉的現代化大學建築物,內部設備齊全,年輕學生來來往往,或三、五成群,或個別抱著書本,埋頭苦讀。

我們參觀了建大的圖書館,在校園內走馬看花地走了一圈。校園內的硬體建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可與馬來西亞的雙威大學、英迪大學這一等級的大學相媲美。

印尼國際日報總編輯李卓輝先生在去年年底向建大中文系畢業生發表談話時,稱讚建國大學是一所生機勃勃的大學,擁有全印尼最大的大學中文學系。他希望建大中文系不斷擴展壯大,很快就達到擁有上千名大學生的華文高等學府。

參觀了建大校園,訪問了許麗妮系主任,讓我覺得,印尼建國大學中文系的確是個有活力的大學中文系。在克服了師資等難題之後,建國大學中文系擁有千名學生的前景,應該不是不實際的夢想。

2008 11

學生在建國大學圖書館內聚精會神地做功課。

Tuesday, December 9, 2008

访万隆巴巽华人艺术协会(三)

企業家鄭秀英的理念──

發揚友族藝術 融入主流社會


企業家鄭秀英(右)向筆者談她創辦巴巽華人藝術協會的目的。在旁是吳訓珠老師。

萬隆企業家鄭秀英(林財興夫人)是巴巽華人藝術協會成立與發展的大功臣。

她發現陳勵成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巽他音樂家。她出錢出力協助陳勵成把巴巽華人藝術協會組織起來,並精心策劃,提升其活動,推荐給梅加瓦蒂總統,擴大協會的影響力。

接受訪談時,林夫人說,印尼改革開放後,她看到有機會為華社做點事。那時,她剛好又有時間,因為孩子已長大了。

發掘人才 組織藝協

對於華人參與發揚友族文化藝術,她認為,這是印尼華人應該做的事。如果大家都不去做,華人怎麼進入友族的圈子裡,牽涉其中?華人怎麼融入主流社會?

這個理念,加上她說幹就幹的果斷性格,鄭淑英排除非議與困難,投身於推動巴巽華人藝協的工作。

據巴巽華人藝協顧問吳訓珠老師的反映,林財興夫人是通過萬隆美聲華語電台的廣播,收聽到陳勵成出神入化地演奏巽他音樂,並深深地受陳勵成的音樂所吸引。

她覺得,作為一位華人,陳勵成精通巽他族的音樂藝術,能夠引人入勝地演唱巽他音樂,難能可貴。她興起一個念頭,要認識陳勵成,設法讓陳勵成的才華與音樂發揮更大作用,促進提升印尼華人社會地位,促進族群間的和睦相處。

陳勵成感謝鄭秀英的協助,讓他的音樂發揮更大作用。

於是,她通過吳訓珠老師去與陳勵成接觸,安排大家見面。吳訓珠發現,這位音樂奇才原來是早年她的先生當老師時的學生。陳勵成是南化學校的學生。過後,在梁志海,吳訓珠等熱心人士通力合作之下,他們創立巴巽華人藝術協會。

三大成就 引以為榮

林財興夫人全力投入推動協會的演出活動。她甚至親身出馬,上台參與演出。她向我出示協會的演出照片,只見她穿上巽他民族服裝,在舞台上演唱。

經過幾年的努力,巴巽華人藝協取得三項顯著成就,引以為榮。首先,在林財興夫人穿針引線和大力推荐下,巴巽華人藝協歌舞團獲得難得的機會,能夠在梅加瓦蒂總統面前呈獻他們的歌舞。

演出十分成功,獲得梅加瓦蒂總統的讚賞,令高官顯要們高興,令觀眾興嘆。他們感到驚喜,高興地看到有些失傳的巽他音樂又重現,並獲發揚光大。

除了梅加瓦蒂總統外,印尼交通部長也盛讚不已。現任的尤托約諾總統也喜愛觀看巴巽華人藝協表演的歌舞。巴巽華人藝協發揚友族的音樂藝術,促進民族和睦的工作獲得了肯定。

第二項令他們引以為榮的成就是,巴巽華人藝協榮幸地能夠代表印尼,代表國家到國外演出,向其他國家的人民展現印尼民族的歌舞藝術。他們在2002年到中國上海演出,2003年到雲南省昆明演出,並獲好評。

第三項成就是,紀念萬隆亞非會議49周年的演出。吳訓珠老師說,萬隆亞非會議是梅加瓦蒂總統的父親蘇加諾總統在國際政治上一項重大的貢獻。對這個紀念日,她當然想開展一些慶祝紀念活動,但由於政局有點動盪,難以兼顧。當時鄭秀英女士毅然決定,巴巽華人藝協負起重任,開展紀念萬隆亞非會議 49周年的演出活動。

吳訓珠老師回憶道,為開展亞非會議紀念活動,林財興夫人必須承擔起龐大的開銷,同時還必須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非議和壓力。有些人指責林財興夫人是為了個人要出風頭。另一些人卻由於這是由華人出來辦紀念亞非會議活動,他們不甘願,內心不平衡,加以為難。

面對重重困難,林財興夫人不氣餒,堅持幹下去,想辦法把紀念會搞起來,把規模搞大。這展現了她做事的魄力。

為了落地生根,為了華人能在印尼安居樂業,為了促進民族和睦,印尼華人通過各種渠道,爭取獲得多數民族的接受和理解。為此目標,女企業家鄭秀英選擇通過藝術音樂這條途徑,付出她的精力。假以時日,相信她的努力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她領導的巴巽華人藝術協會將發揮更大影響力。

陳勵成夫婦(右三、右一)與筆者夫婦、鄭秀英(左二)、吳訓珠老師(左一)合照。

2008年 11月







Monday, December 8, 2008

访万隆巴巽华人艺术协会(二)

藝人陳勵成的心願──

通過藝術表演
證明華族的貢獻



發揚巽他族歌舞的華人藝人陳勵成講述他的心願。


萬隆巴巽華人藝術協會音樂家陳勵成希望,通過藝術音樂,通過愛的表現,顯示華人對印尼的貢獻,證明華人不是客人,不是寄居者。

陳勵生受訪時,向我強調巴巽華人藝協努力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陳勵成說,我們在2001年成立巴巽華人藝術協會。作為華人,我們深深感受到,生活在印尼這片土地,我們受到歧視,我們得不到公平的待遇。我們選擇了通過藝術和文化表演,來證明我們華人對印尼有很多很多的貢獻。這是我們走的道路。

他說,早在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華人的文化已影響印尼人的生活,對印尼的貢獻不小。無論在醫藥上,在藝術音樂上,印尼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印尼人民的日常生活上,在農村裡,在各個方面,華人對印尼的貢獻和影響都很大。

他指出,巴巽華人藝協不是通過政治和經濟,來傳達這個信息。我們是以藝術表現,通過愛的表現,來證明我們在印尼不是客人,來證明我們華人對這片土地的貢獻。

印尼報章報導讚揚

陳勵成是福建人,小時候在華校唸書,讀到初中二年級。離開學校後,由於熱愛音樂,他以音樂演唱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與印尼藝人在一起,組成樂隊,奔跑印尼鄉鎮城市,到處演唱,在各種民間慶祝會上表演。他多才多藝,可以自編、自導、自演,演唱印尼巽他族的民間樂曲,十分傳神動人。

因此,早在70年代,陳勵成已成為非常出名的巽他歌舞樂手。當時商家發現,可以利用他的歌聲賺錢,就錄製他的音樂,在市場上出售。陳勵成說,當時他的巽他音樂也發售到馬來西亞,不過商家只給他少許的津貼,沒有所謂音樂版權費。

他向我出示1977年印尼報刊對他的報導與介紹。當時印尼報章就稱讚陳勵成是巽他音樂歌唱家。報上的文章寫道,他的外貌是華人,但是他的心是巽他族。他十分特別,熱愛巽他音樂,努力把沒有曲譜記錄的巽他民間音樂記錄下來,加以發揚。這說明,陳勵成演唱和編導的巽他音樂,已贏得印尼各階層人民的接受和歡迎。

由於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當年陳勵成就喜愛搜集和記錄各種民間樂曲。他有一個小小的錄音室,很多著名巽他歌手朋友前來他的錄音室錄音,讓陳勵成收錄和保存下來。當時,許多民間傳統的巽他音樂沒有曲譜記錄,容易失傳。陳勵成為巽他音樂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讓好多巽他民間音樂不至於失傳,對巽他音樂的發展貢獻不小。

舞蹈員戴上面具表演巽他族歌舞。


走進總統府 走上國際

陳勵成說,靠他單槍匹馬努力,作用極其有限,無法提升和擴大華人發揚巽他音樂的影響力。很幸運地,他獲得女企業家鄭秀英(林財興夫人)的賞識。他感謝林財興夫人的大力支持,在她的推動和資助下,成立了巴巽華人藝術協會。有了這個組織,有了林財興夫人、梁志海主席和吳訓珠老師的指導和推動,巴巽華人藝協發出了光芒,影響力日益擴大,令人另眼相看。

巴巽華人藝協成立後,陳勵成致力於編導歌舞,讓身穿巽他民族服裝的華族,走上舞台,演唱巽他歌曲,也演唱華族樂曲與巽他音樂相結合的音樂。巴巽華人藝協的歌舞團在慶典節日時表演,同時榮幸地走進了總統府,在總統和部長們面前演唱 。他們也走上國際,代表印尼,在國外表演,展現印尼的傳統音樂藝術。

2008 11

巴巽華藝協參加印中文化合作50周年春節文藝會演出。


Sunday, December 7, 2008

访万隆巴巽华人艺术协会(一)

發揚友族音樂 促進和諧合作

巴巽華人藝協音樂家陳勵成的學生為筆者夫婦表演巽他族歌舞。


印尼華人為了促進民族和諧,爭取合理地位,消除友族的歧視和維護華族的尊嚴,費盡心機。不少印尼華人通過開展社會福利工作,如救災、濟貧等,以促進民族和睦相處,消除對華人的偏見。

萬隆巴巽華人藝術協會選擇另一條管道,通過華人藝術家發揚印尼巽他族的音樂藝術,華人表演友族歌舞,促進族群間的瞭解合作,和平相處。

中文書與毒品並列

在萬隆,我訪問了創立和資助巴巽華人藝術協會的女企業家鄭秀英,會見了巴巽華藝協天才音樂家陳勵成,同時與協會主席梁志海以及協會顧問吳訓珠老師親切交談。

首先,萬隆巴巽華人藝術協會主席梁志海向我講述創立巴巽華藝協的背景和宗旨。

他說,30多年來,華族與華族的文化受到嚴厲壓制。印尼海關張貼的通告寫道:嚴禁毒品與中文書報入口。把華文書報與毒品同排並列,視為毒害社會物品。這就像秦始皇那樣,十分殘酷。同時,這30多年來,印尼人不斷被灌輸華人文化有害的觀念,企圖強行把印尼文化與華族文化切割開來。兩、三代的印尼人一直被灌輸這種看法,對華人十分不利。

他說,巴巽華藝協會的成立就是要通過音樂與藝術,消除長期來廣泛宣傳的偏見,促進友族對華人的瞭解,加強合作。他說,在印尼人口當中,爪哇人和巽他人是兩個最大的民族。

他說,巴巽華藝協會有一位十分傑出的音樂家,巽他歌舞編導家陳勵成。他出生於萬隆,從小就喜愛音樂。一家人都很有音樂天份,幾位兄弟都是從事音樂這一行業。

歌舞表演後,巴巽華人藝協領導人與舞蹈員與筆者夫婦合影。右四是大力支持協會的女企業家鄭秀英。


印尼樂器奏〞東方之珠〞

陳勵成熱愛華族的音樂,也熱愛巽他族的傳統歌舞音樂。從小他就接觸到印尼人的音樂,9歲時就學會吹奏巽他樂器,對印尼人的音樂和文化有濃厚興趣。長期來他與巽他族藝人相處,並肩工作,記錄下許多巽他族的傳統和經典樂曲。他對印尼民間音樂與文化很有研究,他演唱巽他樂曲,深受印尼人的歡迎。

梁志海說,除了致力於發揚巽他族傳統音樂之外,陳勵成善於把巽他族的音樂與華族的音樂相結合,創造出新形式的藝術文化。他把華語歌曲與印尼樂器相結合,通過印尼的傳統樂器演奏華文歌曲。在陳勵成的改編下,〞東方之珠〞這首華語歌曲以印尼人傳統樂器演奏,優美感人。聽在印尼人的耳中,多麼親切,容易接受。

他說,音樂無國界,是一種感情的表現。陳勵成的創作和演唱,得到好評,獲得友族的歡迎和接受。他的努力取得成果,提升了華人的形象,糾正受誤導者對華人的錯誤觀念。

他說,雖然這個促進民族和諧的途徑,曾受到排斥,甚至抨擊,但是他相信,歷史將證明這是正確的,歷史將記載巴巽華人藝術協會和陳勵成的功績。

他說,兩個月前,印尼政府頒發獎狀給陳勵成,表揚他對巽他歌舞的貢獻,認為這有助於促進國家社會的團結與進步。

2008 11

巴巽華人藝協舞蹈員表演印尼巽他族歌舞。

Monday, December 1, 2008

30年痛失华校 如何东山再起

福清基金会秘书长陈清章访谈——

印尼华校辛酸史(七)




萬隆華社努力復興華教,開辦不少三語學校和學習中心。






訪問萬隆期間,會見多位熱心復興華教人士,感受到萬隆華人鄉團會館熱心復興印尼華文教育事業。聽萬隆福清同鄉基金會秘書長陳清章(左)暢談印尼華教的過去與未來,瞭解到他們為華教付出的努力,給我留下極深刻印象。

陳清章同時也是西爪哇省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副主席。由他領導的萬隆福清同鄉基金會創辦融華學習中心,致力復興華教。目前,融華補習中心有1,900名學生,規模不小。

陳清章秘書長坦率地向我講述他對印尼華教辛酸經歷的感受。他對印尼華人子弟過去30多年來被迫接受的教育,深以為憂。印華子女在教育上的慘痛經歷,激發他一心 一意為復興華教而努力。

課本內容 歪曲歷史

他說,9.30事件過後,在政府的教育課程中,對華人充滿偏見和歧視,沒有正確地反映歷史。課本的內容,是從有政治偏見者的觀點來編寫。

到目前,雖然有些歧視華人的法令已取消,但是教科書中的反華人宣傳仍然保留。這些以歧視華人眼光編寫的教科書仍然在學校中使用。

他感嘆地說,30多年來,學校課堂上散播有偏見的觀點。我們的孩子在這種學校上課,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讓我們的孩子對於自己身為華人而感到羞恥,對於身為〞支那〞人而感到羞恥。

陳清章說,蘇哈多上台時,故意使用帶有侮辱華人的〞支那〞人這個名稱,故意要侮辱全體華人。在馬來西亞這個名稱沒有貶意或羞辱的含意,但在印尼,這個詞卻有強烈的反華意義。我們的孩子也跟著稱呼華人為〞支那〞,也跟著輕視本身的民族。

他痛心地說道,蘇哈多決心摧毀華族文化。那時,道路不能用中文名,連廟宇內的中文字也必須清除,只不過有時無法完全落實。華人的名字被迫更改。如果照舊用三個中文字的名字,就會面對許許多多的困難。申請執照准證不獲批准,孩子報名上學也難,會遇上種種難。許多人不得不為孩子取印尼文名字。直到今天,他們才感覺到必須給我們的孩子有個中文名字。

教育政策 殺傷力強

他說,當時推行肅清華文教育的政策很徹底,要連根拔起,對華族文化的殺傷力巨大。尤其華人兒女教育這個環節起著極大的負面影響。過去30多年的教育,造成我們的子女不認識我們的祖先,喪失了珍貴的華人文化價值觀。

他說,我們有過在教育上的慘痛經歷,因此對台灣民進黨竄改歷史教科書十分敏感。我覺得,民進黨改寫學校的教材,變成台灣不是中國的一個省。這樣下去,再經過30年,那就休想台灣會回歸統一。

萬隆勁松基金會開辦的幼稚園。

陳清章說,目前,我們的孩子講印尼話。我們的孫子也講印尼話。要華族子女學會母語,講華族母語,用我們的家鄉話,那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他說,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華語,懂得華文。等這些華裔孩子長大了,成家了,他們也教他們的孩子講華語,那時候,印尼的華文第二語文教育才會轉變,恢復為母語教育。

他說,要復興華教,除了要看我們六、七十歲這一代華人如何努力,如何去普及華文教育,同時,還必須看四、五十歲的那一代人有沒有我們這種心,是否願意繼承我們的努力,延續推廣華教。

普及教育最為重要

他說,我們需要培養接班人。能不能有接班人,是我們現在最擔心的事。這也是件十分複雜和困難的事。我們的工作不是一代人就能做到。這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非一朝一夕能實現。

陳清章說,經過30多年的破壞,現在印尼華文教育的第一個首要任務,就是推廣普及。當然如果重普及,就不能賺錢,就要經常為經費苦惱。這是一個大矛盾。但是,辦學校如果為了賺錢,而不能普及,那就更糟糕。

他強調,我們承認,找經費是個問題。但是,總不能為了經費問題,而不去搞普及,我們就去搞貴族學校。結果,學校收費高,造成許多人沒能力就讀。

至於精英的貴族學校是不是應該開辦?答案是不反對,也是要辦,但是普及是主要。精英學校數量較少,但對提升華教,也能起輔助作用。收費高昂的精英學校是要辦,但是歸根究底,普及還是最重要。

為了普及華文教育,華社族群必須掀起一股支持興辦教育事業的熱潮。陳清章說,華社族群必須熱心捐助公益事業,必須熱心支持華教事業。我們應怎樣取得這個共識,怎樣能夠讓企業家認識和認同。然後他們還要有一份心意,樂於捐獻支持。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最後陳清章說,我們辦印尼華校,相信學生的成績和程度一定不會比政府學校差。原因在於華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與熱心,同時華人教師的責任感強,華族人士對辦教育的社會責任心強。

2008 11

印尼華人子女重新有機會學習華文華語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8

万隆国际外语学院 

肩负重任培育华文师资

印尼华校辛酸史(六)



萬隆國際外語學院外觀。這個校園是由印尼企業家李尚大所捐獻。熱心華文教育的李尚大不久前剛去世。

上語文課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電腦的協助,教導學生學習華語華文。

上個世紀,萬隆華僑中學是培養華文師資的搖籃,肩負西爪哇各地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

今天,僑中校友會(勁松基金會)創辦了萬隆國際外語學院。他們希望,印尼華教中斷幾十年後,這間學院也能成為培養華文師資的搖籃,負起傳播中華文化,振興印尼華文教育的重任。

在勁松基金會領導人梁順朝、陳國華、陳偉良和周興華的陪同下,我參觀了建於萬隆郊區太陽衛星城的國際外語學院新校園。

太陽衛星城是個新式的住宅與商業發展區,佔地遼闊,設計新穎,道路寬闊,環境幽雅。校園建在這個景色宜人的新發展區,是學生學習的良好環境。

國際外語學院新校園的教室環繞著中間一個草場,呈現一個大長方形,草場周遭栽種熱帶花草樹木。

培養師資當今急務

勁松基金會主席梁順朝向我介紹了創辦萬隆國際外語學院的過程和目的。他說,2001年,印尼開始出現解除對華族文化嚴加限制的環境。儘管禁止學習華文華語的條例還未取消,但已沒有嚴格執行。基金會眼見新形勢出現,抓緊時機,大膽開辦華文幼兒班和華文補習班。

他說,後來形勢進一步放寬,禁止學習和教華語華文的條例解除。但他們發現,儘管准許你在學校教導華文華語,但30多年的封禁令,已使年輕一代的華人不懂華語華文,哪裡去找華文教師呢。因此培養年輕的華文師資是當前之急務。

梁順朝說,他們認為,為了能夠比較快地培養華文師資,辦法就是創辦一所中文大專學院。與此同時,勁松基金會於2003年購置自己的新會所,應該讓會所能物盡其用,用來充當學院的教室。於是他們就有了創辦一間漢語大專學院的念頭。

2003 年,他們提出申請開辦華文和英文的大專學院准證。幸運地,他們在2004年拿到開辦華文與英文學院的准證。由於辦英文大專學院必須面對劇烈競爭,他們決定從開辦中文學院開始。

畢業生送中國深造

他說,萬隆國際外語學院於2004年正式創立。剛成立時,困難重重,學生只有70多人。當時他們獲得馬來西亞的南方學院的大力鼓勵。南方學院的負責人前來訪問,並以南方學院為例指出,南方學院創辦初期,學生人數也很少,如今已發展成為很有規模的學院,學生好幾千名。

此外,中國的大學也給萬隆國際外語學院大力的鼓勵,並積極提供援助。因此,國際外語學院與中國的首都師範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也跟北京的教育學院進行合作。他們支持我們創辦華文大專學院。我們的系主任就是從北京教育學院聘請過來,迄今他在學院服務了數年。

我們的學院為學生提供3年教育課程,到目前,已培養出兩屆的畢業生。第一屆的畢業生有5位送到北京的首都師範大學深造。他們在北京師範大學唸兩年課程,明年8月,將返回印尼,在母校服務,增強國際外語學院的師資隊伍。

我們經常與中國大學來往接觸,加強與中國大學的合作。最近廈門大學與萬隆國際外語學院達成協議,廈大準備為學院學生提供遠程網絡教育,讓學生在兩年的時間考獲廈大中文本科學位。

發展遠程網絡教學

梁順朝說,目前,由於師資缺乏,一般上,教師都沒有正式的大學本科文憑。他們當中有些是當過華文補習教師,或者是來自教會學校的教師。今後,我們必須有大學文憑的合格教師,才能提升教學水平和印尼的華文教育程度。網絡遠程教育的推行,將能加速培養有素質和水平的華文師資。

他說,廈門大學提供的遠程網絡教育是兩年課程,學生可以在兩年時間考獲本科文憑。入學資格要有高中畢業程度,但是如果沒有高中文憑,只要有考獲漢語水平考試第6級,也能參加。甚至可以先報名參加,但學生在唸完課程,畢業之前,一定要考獲漢語水平考試第6 。入學條件通融靈活。

他補充道,萬隆國際外語學院將為學生提供專用網絡視頻教室。上課時,有老師在旁面授輔導,及時為學生解答問題。最近學院將開始招生,不久就會開課。

他估計,推動這項網絡遠程教育計劃,會吸引到很多人參加,因為與函授教育比較,遠程網絡教育有很多優點和便利。學生一面通過網絡視頻收看學習,一面又有老師在旁指導,在語音學習上方便容易。

抓緊時間 迎頭趕上

利用先進的影視科技,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成效,看來是萬隆國際外語學院努力的方向之一。在參觀學院時,我看到教師在課室內使用影視熒幕,放映教學內容,督導學生學習。

遠程網絡教育是一項新的嚐試,也可能是項新突破。我們參觀學院時,雅加達等各地的關心華文教育,推動華教復興人士,正集合在國際外語學院,商討如何在印尼落實和推廣遠程網絡華文教學。

梁主席說,雅加達的萬隆華中校友積極響應遠程網絡教育。他們已聯絡雅加達的廈門大學校友和雅加達教師公會,大家一起商討研究如何推廣這項計劃。

他說,在雅加達,有一千多名老師,過去他們在華校畢業,一般上都沒有大學文憑。目前要動員他們,希望這些教師踴躍參加遠程網絡教育,讓印尼華文教育事業擁有一批有水平的華文師資新力軍。

他強調,30多年沒有華文教育,許多人連華語都不會講,有水平的華文老師難找。現在是希望通過各個途徑,開辦漢語學院,遠程網絡教育等,爭取在最短的時間,補救過去的損失,盡力提升和追趕上來。


2008 11


學院校園一角。草木青蔥,環境幽雅。

這位國際外語學院的印尼人學生以華語告訴我,她希望畢業後充當導遊。


侨中劲松精神永存(下)

印尼华校辛酸史(五)

勁松基金會主席梁順朝(右三)贈送僑中55周年紀念特刊給筆者。背景可見兩棵勁松的萬隆國際外語學院標誌。


〞勁松〞的重生與成長

萬隆《勁松基金會》主席梁順朝接受採訪時,向我解釋《勁松基金會》(即僑中校友會)命名的由來。他說,〞勁松〞就是〞僑中〞。

他說,僑中當年是印尼一間進步學校,僑中的活動,常受當局注意。校內舉行的聯歡會,會遭到警方派人前來干涉。因此,封校後十多年,誰也不敢展開有組織的活動。

到了80年代,局勢緩和了,僑中校友之間的聯系和活動才開始頻繁。當年的同窗情誼使他們聯系在一起。同學們加強聯絡,展開爬山保健和各種聯誼活動。

早期專注福利工作

梁順朝說,80年代末,90年代初,華人開始組織社團,組織同鄉會等。但是,在那個時候,華人不敢使用會館的名稱,更不用說組織 校友會。窮則變,變則通,當時印尼華人就以〞基金會〞的名稱和形式,組織起來。因此,像客屬基金會、閩南基金會和廣肇基金會等組織就出現了。

他說,《勁松基金會》於199310月宣告成立。他們不敢使用僑中校友會名稱,於是就以〞勁松〞取代之。〞勁松〞是指當年僑中大禮堂前的兩棵青松,同時也代表歷經風霜,堅韌不拔的僑中精神。此外,《勁松基金會》的印尼文名稱是YAYASAN CITRA CEMARA ,字首的兩個 C 字母,又是〞僑中〞印譯的簡寫。因此〞勁松〞就是〞僑中〞,〞僑中〞就是〞勁松〞。

他說,早期,《勁松基金會》的活動是以福利工作為主。例如探訪孤兒院和老人院(下圖),捐贈禮物。發生天災不幸事件時,就展開救濟工作。這是為了避免引起當局的注意而受到干預。


《勁松基金會》開展福利工作,探訪孤兒院和老人院

他說,同時《勁松基金會》也開展拜訪年老師長的活動,組織春節團拜,向師長拜年,發揚尊師敬老的華族傳統文化。有困難的師長校友,也獲得基金會的協助和關懷。

創辦漢語大專學院

蘇哈多倒台。瓦希德總統上台執政,他取消許多不利華人的不合理條例。一聲春雷響,被禁錮30多年的華人文化在印尼各地如枯木逢春般發展,華文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開辦。《勁松基金會》的成員,僑中的校友義不容辭地肩負新時代的使命,投入振興華文教育的大業。

梁順朝說,2001年,《勁松基金會》開辦華文幼兒園,開辦了華文補習班,至今已有7年的歷史。他們希望讓華人子女重新有機會學習華語華文,有機會接受華族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薰陶。

他說,2003年,他們再接再厲,向政府申請開辦漢語大專學院。他們看到,30多年沒有華文學校和華文教育,華人年輕的一代都不懂華語和華文。現在有機會給華人開辦學校,教導華文華語,卻嚴重地缺乏華文老師。因此當前之急務是創立華文大專學院,培養華校教師。開辦華文大專學院將能比較快地培養所需的華文教師。

他說,很幸運地,他們獲得了開辦華文和英文的大專學院准證。那是當時西爪哇開辦大專學府的最後一張准證。

《勁松基金會》領導人陪同筆者夫婦(右二、三)參觀建於萬隆郊區的萬隆國際外語學院新校園。

他說,幾經辛苦,萬隆國際外語學院終於創立,於2004年正式開課。校園設於市內《勁松基金會》會所以及萬隆郊區的《萬隆太陽城衛星城》兩地。但經費方面仍然是頭痛的問題,校友們必須出錢出力。

陳國華感嘆道,僑中母校和僑中校友走過風風雨雨的道路。回首過去,僑中生的成就,僑中校友為傳承中華文化所付出的努力,總算對得起僑中母校。

200811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08

侨中劲松精神永存(上)

印尼华校辛酸史(五)


僑中大禮堂前的兩棵青松,畢業班學生常在青松前面拍照留念。


勁松三語學校的招生傳單,上印兩棵青松的標誌。

早年,萬隆華僑中學大禮堂前有兩棵青松,每年僑中學生都在兩棵青松前拍畢業照片。如今,華僑中學的形體已不復存在,但是象徵僑中精神的兩棵青松,一直留在僑中校友心中。僑中形體雖然消失,但是,僑中勁松精神永存。

訪萬隆期間,我有緣會見多位萬隆華僑中學校友。他們告訴我,封校後,僑中校園被政府沒收,校產盡失。後來官僚把學校賣給企業集團,企業家剷平了學校,另蓋樓房。如今僑中校園原址已變成醫院。不過,僑中培養出來的學生,經歷艱辛奮斗,如今不少人事業有成,在社會上各個領域扮演領導角色,並肩負振興印尼華文教育的重任。

成為老師 獻身華教

回憶過去,《勁松基金會》教育部主任陳國華說,當年除了〞北歸潮〞畢業生之外,不少僑中畢業生被勸請留下來,負起在印尼這片土地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他說,當年在中華總會的安排和調派下,不少僑中生被派到西爪哇各地的華文學校教書,為人師表。甚至被派往外島地區,擔任華校教師,還有些留在母校執教。

華僑中學在當年培養出來的人材,對中華文化在印尼和西爪哇的傳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萬隆接受我採訪的多位僑中校友,當年畢業後都是成為華校教師,負起傳播中華文化的神聖任務。像勁松基金會教育部主任陳國華、勁松基金會主席梁順朝、萬隆福清同鄉基金會秘書長陳清章、萬隆客屬聯誼會副主席李漢芳、萬隆企業家黃天順等,都是在僑中畢業後,成為華校教師,獻身印尼的華文教育事業。


《勁松基金會》4位領導人(左)早期都是華校教師,如今事業有成,成為華社領袖。他們與筆者夫婦在《勁松基金會》前合照留念。


不幸在1966年華校遭封禁後,當時這些僑中生失業,徬徨。困境沒有令他們屈服,失業後他們為人打工或從事小生意。由於肯打拼,能吃苦,他們漸漸地建立起自己的事業。

陳國華說,僑中三、四千名校友,分佈在各個地方,各個領域行業,不少人有驕人成就。有些成為銀行家、企業家、房地產開發商等商界精英。他向我介紹在場的幾位校友,如梁朝順、陳偉良、周興華,都是事業有成,擔任各個華社鄉團組織和校友會的領導人。

培養出各領域人材

他又說,僑中生當中有博士、有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北歸的校友,有的成就不俗,成為北大和清華大學教授。在北大,僑中有兩位傑出的校友,其中一位是梁立基教授。他是印尼語文專家,主編印尼文辭典,曾經訪問馬來西亞。

陳國華說,世界羽毛球名將陳友福也是僑中校友。陳友福在僑中55周年紀念特刊中寫道:我感到欣慰,因為我為印尼帶來榮耀,為印尼華人帶來榮耀,更重要是我為母校僑中帶來榮耀。我退休了,但我繼續為爭取廢除歧視華人的法令而努力。


陳國華特別介紹出任印尼駐中國大使的僑中校友昆達拉中將。他說,昆達拉中將是印尼人,但小時進入華文小學受教育。華小畢業後,他轉入僑中就讀。1957年,當昆達拉中將唸到高中二年級時,政府頒佈一道命令,嚴禁印尼人子女在華文學校讀書。印尼人不能在外僑學校,一定要在本國學校讀書。沒辦法,昆達拉中將只好離開僑中,轉校至軍事學院繼續他的學業。

他說,後來,昆達拉中將成為印尼陸軍戰略後備隊司令。由於他懂華語華文,蘇哈多總統派他到北京出任印尼駐華大使。昆達拉中將還常與母校校友保持接觸。

(上)

Tuesday, November 25, 2008

侨中学生北归浪潮 

印尼华校辛酸史(四)

〞回歸潮〞席捲僑中,僑中高中第一屆畢業生幾乎全部投奔中國。

上世紀50年代,僑中生在大課堂專心聆聽老師講課。


勁松基金會教育部主任陳國華說,僑中在1950年培養出第一屆高中畢業生。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僑中學生刮起回歸中國的熱潮。第一屆僑中畢業生幾乎全部走了,離開印尼,投奔中國。

勁松基金會(僑中校友會)主席梁順朝補充道,萬隆華僑中學創立于1947年,是印尼一間進步的左派華文中學。1966年遭封校時僑中約有學生2,800人,全校教職員約200人。

畢業學生紛紛北歸

在那個年代,落地生根 的概念還不穩固,“落葉歸根”的思想居支配地位。僑中生大部份被鼓勵回中國深造,獻身新中國的建設。

因此,在五、六十年代,僑中掀起一陣又一陣回歸潮。一批批熱血青年,畢業後滿腔熱情,紛紛北歸,要把青春獻給新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有時一年高達上百學生回歸中國。

只有一部份僑中生被鼓勵留下來,到各個華文學校教書,充當傳播中華文化的種子。但有些人當了兩、三年教師後,又為了崇高理想,決定離開印尼北歸。

世事難料,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僑中校友李漢芳向我談起北歸僑中生悲慘的遭遇。

他說,在60年代,回國浪潮聲勢浩大,僑中學生有三份之一北歸,高中畢業班的學生幾乎將近全部回中國。許多僑中生回去後被分配到海南島農場落戶。

文革批斗處境堪憐

他說,當時中國的批斗運動太多了,許多歸國的僑中生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回歸潮中奔向中國的僑中生,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被捲入無情批斗的運動中。無休止的批斗,赤子丹心變成黑五類。

他說,許多人失望了,覺得
沒有前途。滿腔熱情投奔中國的學生千方百計地設法想離開,想回來,或到香港和世界其他各地。他們要求父母為他們申請出境,為他們想方設法,讓他們有機會出來。但在那時候,要離開談何容易,十分困難。

他說,後來,周恩來總理才下指示,讓那些想離開的人離開。從1972年到 1980年較開放時期,不少回歸的僑中生有機會到香港。因此,目前在香港有不少的僑中校友。如果把其他印尼華校的回歸人士算在內,恐怕有千多人。

返回中國的僑中第一屆畢業校友何文望在紀念僑中五十周年時指出,從1957年的反右運動,直到文化大革命,20年間,回中國的海外學生所受到的打擊,難以言喻。這段期間是北歸僑中生的苦難年代。

一位印尼華校教師回憶道,當年他是華校高中班的班主任,全班有45名學生,其中25人北歸,半數以上的學生響應時代的偉大號召,熱血沸騰,要實現理想。

現在回首過去,這位教師十分感慨地說,當時中國正要發動文化大革命,還鼓勵印尼華校青年學子北歸,十分不應該。這些大好青年,回到中國後,不但書沒得讀,還被送到偏遠的貧困山區開拓荒地,勞動改造,境遇堪憐。

他說,動亂與批斗迫著他們想盡方法離開,前往香港。1998年,他到香港,與這批歷盡滄桑,從中國出來的前學生會面聚餐,場面感人。大家回憶過去的經歷,無限唏噓。

絕大多數要落地生根

一位70多歲的林老先生告訴我,在當年聲勢浩大的回歸浪潮影響下,他差點就回去中國。他向往北方新社會,決定回歸。幸虧他的父親勸告他,如果他回去,生活會十分苦,可能會吃不飽,要他再三考慮。結果,回中國回不成,留在印尼,事業有成,成為飛機零件的供應商。林老先生洞察人生,為我唱一首歌,表達印尼華人的辛酸苦樂。

學校遭無理封閉,校產遭搶奪,是件悲傷的事。同窗好友,為理想北歸,卻陳屍河旁,更令人心痛。印華作家劉昶在〈永別母校〉一文中表達其無奈與沉重的心情。

劉昶的母校校產被奪,被官員賣給商家,商家準備加以剷平,另建商業大樓。他返回母校原址,心情沉重,步入當年的課室,見到當時的知心好友所用的桌椅。這位好友於1966年北歸,在那動亂的時代,於一個寒冷的清晨,陳屍河旁。

事過境遷,僑中校友,現任西爪省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副主席陳清章說,現在98%以上的印尼華人已不再有落葉歸根的觀念。現在老一輩的印尼華人都要落地生根,只是在文化淵源上還保留深厚感情。

他說,現在如果再鼓吹落葉歸根,人家就會說,會發生排華事件就是你們造成和引起。他強調,現在是促進各族互相瞭解,和平相處,達到雙贏,不是一種文化要同化另一種文化。

2008 11

1952年,僑中男女籃球校隊與教練蔡其仁老師。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侨中学生助印华难民

印尼华校辛酸史(三)

50年代,僑中生參加義務勞動,培養愛勞動美德。

僑中校友陳清章(左一)向筆者夫婦(左二、三)講述1959排華時,僑中生協助華人難民的歷史。右起為萬隆融華學習中心的郭良機和國際日報記者吳文達。


1959 年,印尼政府頒佈一道十號法令 ”,禁止印尼華人在鄉區居住,打擊千千萬萬的華人,萬隆華僑中學變成了華人難民收容所。

在這華人深陷苦難的時期,僑中學生盡自己的力,盡量協助等待被遣送回中國的華人難民。

萬隆客屬聯誼會副主席李漢芳回憶道,1959年,蘇卡諾總統為了扶持印尼人在鄉 區做小生意,簽發命令,驅逐所有華人離開鄉下地區。在法令下,華人不能在縣城以下鄉區居住和謀生,全部被驅趕進城市,淪為難民。

學校變難民接待站

萬隆福清同鄉基金會秘書長陳清章說,蘇卡諾總統對外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對內基於政治考量因素,做出不同的決策。他的國際和國內政策不一樣。

那時失去家園的華人難民處境悲慘。萬隆華僑中學變成了難民接待站,收容和協助準備被送回中國的難民。僑中師生讓出學校教室,暫時安頓大批不幸的人。

陳清章說,當時他們師生們負起了維持秩序和保安的任務,確保安定。接難民回中國的輪船開到時,他們為難民押送行李,護送他們到雅加達,協助他們辦離境手續,過海關,登上輪船。

針對1959年的“十號法令 ”,李漢芳副主席進一步解釋道,這項迫害華人的政策對社會和市場秩序造成很大的衝擊和破壞。因此,在推行了兩年之後,就再也無法執行了。

他說,不准華人在鄉區經營小生意,引起嚴重的後果,貨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順暢流通與供應受到破壞,整個市場亂了。例如,在日常生活上,鹹魚是鄉下地區的印尼人不可缺的食品,然而卻短缺了。

干擾華人周而復始

李漢芳說,結果,一、兩年後,這條法令便不了了之,華人又可到鄉 下做生意和收購土產 。雖然官方沒有正式宣佈取消法令,但實際上已經不再執行了。

回顧過去,李漢芳說,處於好景時,印尼華人少受干擾,有機會好好謀生,能夠安居樂業。然而周而復始地,華人的生活又受到干擾破壞。以他的經歷,從1950年到1959年,印尼華人享有好景時期。周恩來總理到訪印尼,劉少奇主席訪問印尼,宋慶齡也來了。1959年和 60年大批 華人變成難民之後 ,從1961 1966年,又是比較安定的時期。

蘇哈多上台後,他要把華人文化徹底剷除,同化華人。但在商業上,蘇哈多還讓印尼華人有一定發展的空間。1998年蘇哈多下台後,印尼華人又看到新的曙光。

2008 11

Sunday, November 23, 2008

侨中学生保护周恩来

印尼华校辛酸史(二)

僑中學生有過一段保護周恩來總理的光榮事跡。


1955年,周恩來總理(前排左一)在萬隆參加亞非會議。


1955年,亞非會議在萬隆舉行時,僑中的學生被動員起來,積極投入保護周恩來總理的行動。

對於這段保護周總理的歷史事跡,僑中的學生引以為榮。在向我講述母校華僑中學走過的辛酸路程時,他們不忘提起他們在亞非會議期間的親身經歷和所扮演的角色。談到當年保護周恩來總理的光榮事跡,他們喜形于色。

萬隆客屬聯誼會副主席李漢芳回憶道,1955年,他是萬隆僑中高中二年級學生。周總理面對遭人圖謀暗殺的風險,學校師生義憤填膺。他與同學們積極投入保護周總理的行動,對此過程,迄今仍然歷歷在目。

輪流站崗 日夜放哨

李漢芳說,19554,亞非會議即將在萬隆召開,有人陰謀殺害周恩來總理。原定周恩來總理乘坐的“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在取道香港飛往萬隆途中遭人置彈炸毀。幸虧周恩來總理改變飛行計劃,取道緬甸前來萬隆,倖免于難。當時局勢緊張。

他說,當時萬隆華人社掀起一股保護周總理的熱潮。在中華總會的號召和策劃下,華僑中學師生被動員起來,組成一支保護周總理的隊伍,對確保周總理在萬隆期間的安全扮演重要角色。

李漢芳(右)說,周總理從機場前往住處,學生沿路夾道排成兩層防護線,雙重保護周總理,嚴密注意任何可疑人物,不讓他們有機會闖過保護線。

他說,周恩來總理被安排住在萬隆華人的一幢別墅。他和同學們在別墅四周輪流站崗,日夜放哨,確保周總理的人身安全。

他說,對周恩來總理的飲食,也絲毫不掉以輕心。周總理住在別墅的餐食,全由萬隆華社組織負責,按時送來,確保安全。

另一方面,李漢芳說,“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的遭炸,機上11名中國代表團成員和隨行記者不幸身亡。這造成中國代表團所需的翻譯員和記者短缺不足。僑中的教師臨時被調動起來,負起會議的翻譯和其他有關的工作。他們有良好表現,事後獲得讚賞。

李漢芳說,當時僑中師生總動員,全力投入,保護周恩來總理,確保會議成功舉行。前後約兩個星期,學校才恢復正常上課。

兩度保護中國領袖

萬隆福清同鄉基金會祕書長陳清章和萬隆融華學習中心的郭良機也向我談起1955年僑中學生保護周恩來的那段光榮史。

陳清章祕書長(右)說,上個世紀50年代,作為僑中學生,他有緣參與保護周總理的歷史性活動。無獨有偶,半個世紀後,他又參與保護中國新領導人到訪萬隆的行動。

他說,2005年,萬隆舉行紀念萬隆會議召開50周年大會,亞洲、非洲各國領導人齊集萬隆,重溫歷史,弘揚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當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到萬隆出席了紀念活動盛典。

陳清章說,中國領袖的到訪,當然必須做好安全措施。除了官方的保安工作之外,還有民間的保安工作。為確保胡錦濤主席的安全, 中國大使館邀請萬隆華社三名成員參與工作,負起首長保安任務。他是受邀參與保安工作的其中一名成員。

他說,因此他有機會進入胡主席下榻酒店的套房,親眼看到中國保安人員如何嚴格與認真地執行保護首長的工作。

陳清章說,他一生中有兩次參與保護中國領導人的行動,畢生難忘,深以為豪。我向他建議,應該寫回憶錄,把僑中經歷的風風雨雨,僑中生當年的活動事跡和遭遇,有系統地記錄下來,讓年輕人明瞭老一輩華人飽受滄桑的經歷。

2008 11

萬隆亞非會議紀念館內陳列着亞非會議創始國領導人的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