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龍應台.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龍應台.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November 7, 2009

馬來西亞人寫《大江大海》

名作家龍應台建議

龍應台在星洲日報發表演說(上)。場面熱烈,不少年輕人出席(下)。




名作家龍應台11月7日在星洲日報的講座會上說,馬來西亞應有自己的《大江大海》。

本來我準備問她,寫了中國和台灣方面的《大江大海》之後,是否有計劃擴大範圍,以她敏銳的思維,卓越的見解,豐富的感情,加上尖銳的筆鋒和高超文學技巧,寫一本《東南亞華人的大江大海》,反映受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東南亞華人社群的命運和感受呢?

沒料到,龍應台演說一開始,便提出馬來西亞人應寫出自己的《大江大海》的建議。她說,本來她多想把馬來西亞人的部份寫進《大江大海》,但是很遺憾,最後沒有寫在書中。她說,馬來西亞老一輩人與一九四九年代的事件也關係密切,可以寫成《大江大海》。

她舉出幾個馬來西亞人在那個大風大浪時代的經歷和遭遇的例子。她說,如早期福州人南來東馬砂拉越開荒闢地的事跡,還有1942年,9萬名青年被日軍強迫送到緬甸建造死亡鐵路,造成5萬人喪失寶貴的生命。此外,日軍當年侵略馬來亞的過程,展開大肅清的行動,都可寫成激動人心的故事。

龍應台特別在講台上 唸出吳志超老先生寫的日軍投降,吉隆坡舉行勝利遊行的回憶錄片斷,記錄當時英軍勝利遊行的場面,抗日軍出現勝利遊行隊伍時的場面與情景。她說,這種情景類似當年中國上海的勝利遊行。

她問道,為什麼不把這些歷史變成文學作品呢?

的確,讀了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之後,我多希望東南亞地區有人能夠像龍應台那樣寫一本〈東南亞大江大海》。東南亞華人有不少悲壯的事跡,可歌可泣,應讓這些歷史流傳下去,為年輕一輩所瞭解。

這裡舉出幾個歷史事例。越南華人投奔怒海,百多萬船民的悲慘遭遇。柬埔寨華人在紅高棉統治下的命運與當年的泰柬邊區難民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尼華校學生的〞北歸潮〞及他們後來的遭遇與命運。生活在中國各個華僑農場裡的東南亞〞歸難僑〞的命運與鮮為人知的遭遇。在陳嘉庚號召下,熱血澎湃,拋下親人,犧牲個人,遠赴中國參加抗日的南洋華僑機工,卻遭到狠整、侮辱、關押,最後生活極度貧困的遭遇。

他們是受時代踐踏和傷害的人。他們的事跡都可變成激動人心的文 學作品。

然而,要寫出《東南亞華人大江大海》,並非易事。如果未具備龍應台的智慧、寫作能力和條件與地位,如果不能高瞻遠矚,敢於突破舊思路和框框,敢於直接觸及傷痛,就不能寫出震撼人心,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

希望有朝一日,本地區會出現一本有震撼力的 《東南亞華人大江大海》。


一位女讀者發問時說,她歷經大風大浪,但不盡同意龍應台書中表達的看法。


Thursday, November 5, 2009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讀後感

歷史的另一面

名作家龍應台。




歷史是勝利者所寫。然而龍應台卻從失敗者,從弱者的立場看歷史、寫歷史以及解讀歷史。她寫出二次大戰和國共內戰歷史的另一面。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是,她要顛覆勝利者和當權者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她要反映許許多多遭戰亂時代踐踏、污辱和傷害者的心裡感受,道出他們內心的話。

勝利者寫歷史,對他們在開創事業過程的負面影響,帶給百姓小民的痛苦,輕描淡寫或避而不談。龍應台大膽地挖掘另一面的歷史故事。

戰爭,有"勝利者"嗎?

她在書中寫道,1948年3 月 ,在解放軍的圍城下,長春城內餓死了30萬人,這數字剛好是南京大屠殺被引用的數字。為什麼長春圍城不像南京大屠殺那樣有無數的學術報告,有學生敬禮,市民默哀,紀念鐘聲年年敲響?南京大屠殺和德軍包圍列寧格勒造成數十萬人餓死事件,世人皆知。長春30萬人活活被餓死,為什麼長春在外,不像列寧格勒那麼有名,在內,不像南京一樣受到重視?

這只是一個例子。讀完這本書,你可獲知其他歷史書上極少提及的事件和悲劇。另舉一個例子,如在國共內戰時,幾千名中學生在師長的帶領下,如抗日時期的逃難那般,從北方千辛萬苦向南方轉移,一面逃難,一面讀書,很多死亡,最後所剩無幾。

顯然,她寫這本書除了反映她父親那一代人的悲劇,希望今後世界不要再有戰爭,是她的一個主要目的。她問道: 戰爭,有"勝利者"嗎?

龍應台的書提供了不少資料,讓人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和解讀歷史,從而得出較平衡的結論和經驗教訓。

可能你不完全同意她對歷史的解讀,但現在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時代,應放下單元的主導思想,以開放的心胸,瞭解另一個角度的看法。吸取各方的智慧,進行思考,才會進步,讓世界更美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