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菲律宾华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菲律宾华人.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December 8, 2007

民間團體穿針引線──蘇祿王後裔回鄉祀祖

明皇帝為蘇祿王建御碑亭,亭裡有永歷皇帝親撰的碑文

蘇祿王墓近鄰的清真寺
山東省德州的蘇祿王之墓

訪菲華博物館館長洪玉華(四)

在洪玉華的努力下,生活在中國山東省的菲律賓蘇祿王後裔,實現了祖輩們長期來想回鄉祀祖的心願。對此,洪玉華感到自豪。她說,這件事政府做不到,但我們民間團體做到了。我們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促進菲中兩國的友誼。

590年前,菲律賓蘇祿蘇丹東王率家眷和部下340多人,到中國北京覲見明朝皇帝朱棣。不幸在回途時,蘇祿蘇丹東王病逝山東省德州。明朝皇帝給予厚待,為他舉行國葬,立碑並親撰碑文。東王次子和三子和待從十余人留在德州守墓,最後在中國落地生根,一代傳一代,一直沒有機會回鄉祀祖。

世代的強烈願望

三年前,洪玉華到北京參加中國國慶時,順便到山東德州參觀蘇祿東王 墓,一個在中國國土上的外國君王大型古墓。此行讓她認識了蘇祿王第17代孫安金田。

洪玉華回憶道,當時她從北京到山東德州,認識了蘇祿東王後裔安金田。安金田老伯告訴她,留在中國的蘇祿王後裔有個強烈願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到菲律賓拜祖祀宗。他說,老一輩的人在逝世前,總會留下遺言,交待下一輩,有機會時,要爭取實現這個回鄉祀祖的願望。洪玉華聽了很感動。

於是洪玉華對安金田老伯許下諾言。她說:「明年是菲中建交30周年紀念。我們會想辦法讓你們完成這個心願,回到菲律賓蘇祿島祀祖。」

洪玉華說,當時安金田聽了並不把她的話放在心裡,不當一回事,因為已經有多次人們提到要讓他們回到菲律賓,但總是空雷無雨,都沒有實現。

洪教授說,據她瞭解,他們不能返回菲律賓,是有原因的,因為中國政府有所擔心,不讓他們出來。中國政府擔心他們這些農民不懂講話,會失禮,造成不便。其實菲律賓大使曾去探訪蘇祿王後裔,提起讓他們回來。但中國政府怕這批耕田的人會講錯話,不放心,沒有同意。

民間團體出面安排

最後,由我們民間團體出面,邀請蘇祿王後裔訪菲,中國政府才同意。她說,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聯合菲律賓各界團體,發出邀請,安排他們訪問菲律賓。政府做不到,我們民間團體去做,我們做到了。這是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為了爭取菲律賓總統在蘇祿王後裔一行人訪菲時,同意接見他們,洪玉華去 見總統亞羅育,向她解釋應接見他們的原因和意義。她告訴總統,五百多年前,蘇祿蘇丹一行人是到中國北京覲見中國明朝皇帝,所以他們的後裔到菲律賓時,應該去拜會總統。同時,蘇祿東王當年是到北京故宮,所以他的後裔回菲律賓時也應該到總統府。

她說,我讓總統明白接見蘇祿東王後裔的歷史意義大。事隔588年,他們萬里尋根,踏上祖先的國土,是件意義深遠的事。結果,這批在山東鄉下種田的人有機會進入總統府,見到了菲律賓總統,為菲中兩國關係史留下一段佳話。

20056月,菲中建交30周年,蘇祿東王第17代孫, 76歲的安金田,帶領 18代孫安硯春和溫海軍終於回到菲律賓尋根祀祖,圓了祖輩們長久來的夢。

更遵守回教傳統

洪玉華說,他們先在馬尼拉拜會菲律賓總統,隔天才去南部老家。安金田老人家第一次踏上祖先家鄉的土地,感動得流淚,十分激動。

蘇祿省政府舉行隆重儀式,歡迎他們回鄉,當地上百名蘇祿蘇丹後裔出席歡迎儀式。

她說,蘇祿蘇丹是回教徒,現在生活在中國的後裔也是回教徒,世代相傳保存回教信仰。他們不只是回教徒,同時還更懂得回教傳統文化、更完整保留回教傳統的回教徒。這一點令今天生活在蘇祿地區的菲律賓回教徒大吃一惊。菲南回教徒已將傳統的回教禮儀簡化了,但在中國德州的回教徒卻保存過去的傳統儀式,一點也不馬虎。

在菲律賓南部蘇祿島舉行祀祖儀式上,安金田一行人表現得比當地回教徒更加遵守回教傳統儀式。在菲南的蘇祿王後裔感嘆,來自中國的這些人比他們更懂得回教的傳統儀式。這種儀式在菲南已簡化,只需30分鐘就完成,來自中國的蘇祿王後裔卻做足了45分鐘。

洪玉華成功安排和陪同蘇祿東王在中國的後裔回鄉祀祖,結果她獲得蘇祿最高蘇丹依不拉欽授予公主稱號,感謝她促成這次歷史性的訪問。

雖然只是個民間團體,但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在洪玉華的領導下,卻能扮演重要角色,發揮作用,促進菲中兩國的友好關係。這也有助於菲律賓華人與菲裔國人更友好相處,讓華人有安定的環境,在菲律賓發展他們的事業。

2007 9

清真寺的禮拜堂


Wednesday, December 5, 2007

菲华人历史博物馆


訪菲華博物館館長洪玉華(三)

菲律賓華人設立一 座〈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Bahay Tsinoy,展出菲律賓華人的奮鬥經歷,華人的辛酸史,華人為菲律賓獨立所做出的貢獻,以及為菲律賓經濟發展所付出的血汗和功績。館內也收藏不少有關菲律賓華人的書刊及早年華人到菲律賓的珍貴文物。

訪菲前夕,我向菲律賓華教中心主任黃端銘表示,希望此行能讓我深一層瞭解菲律賓華人的過去和現在。黃端銘主任大力向我推薦參觀〈菲華歷史博物館〉。

〈菲華歷史博物館〉座落於馬尼拉著名的中古世紀西班牙古城Intramuros地區,鄰近有歐洲風格的雄偉建築及教堂。博物館距離西班牙殖民地時代華人遭大屠殺的〞八連〞遺址不遠。具有華人血統的菲律賓國父扶西.黎剎(Jose Rizal)當年被西班牙統治者囚禁的監獄也在附近。

發揮長遠影響作用

參觀這間華人博物館時,我獲得〈華裔文化傳統中心〉(Kaisa Heritage Fundation )董事長洪玉華教授的接見。

洪教授說,很多人看不到保留海外華人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商人有他們的經商文化,注重營商盈利,但他們必須瞭解,設立和維持華人歷史博物館,能發揮長遠和深刻的影響作用。

她說,我們設立這間博物館就發揮了其影響力。例如菲律賓很多公立學校的學生前來參觀。參觀了華人歷史博物館後,他們就能明瞭,華人並不是睡了一覺,夢醒後,就變成很有錢。華人的資產是以他們的心血換來的。博物館能讓年輕人瞭解華人的辛酸血淚史,他們走過的道路。

洪玉華說,中國領導人,如胡錦濤、溫家寶和李鵬,曾到這間華人博物館參觀。

反映華人的貢獻

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以蜡像、雕塑、圖片、文字等,加上高科技的雷射影像聲響,生動地反映菲律賓華人各個歷史階段的生活、經商、遭遇和對菲社會國家的貢獻。

反映早期華人在菲律賓經營小生意的〞菜仔店〞 蜡像,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謂〞菜仔店〞就是馬來西亞華人過去所經營的小雜貨店。博物館展出,早期華人與當地菲婦女結婚所生下的菲華混血兒,英勇參與菲律賓革命運動的事跡,值得一看。

博物館也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佔菲律賓的最黑暗時期,華人組織游擊隊,與菲人游擊隊並肩作戰,不少華人壯烈犧牲的事跡。館內陳列一些記載當年華人抗日游擊隊的書籍。

博物館館內有關當代華裔菲人的部份,突出反映當代華裔菲人對國家的貢獻,是菲律賓的真正建設者。這部份除了展示華人的工商企業之外,還集中描述菲華人熱心於公益事業,熱情地協助政府紓解各種社會問題。展館的這個部份,生動反映菲律賓華社的〞三寶〞:捐贈農村校舍、設立華人志願消防隊和推動義診贈醫送藥運動。

參觀之後,我覺得,作為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如果有機會到馬尼拉的話,不應錯過參觀〈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年輕人,應被鼓勵前來參觀這間博物館。同時,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華人,應該向菲律賓華人學習,在各自的國家設立類似的華人歷史博物館。

東南亞華人博物館

訪談時,我與洪教授談到廈門大學的華僑歷史博物館。去年訪問廈門華僑歷史博物館時,我發現,中國這間華僑博物館沒有突出反映東南亞華人的辛酸史。

廈門的華僑博物館沒有充分反映越南華人的〞投奔怒海〞,柬埔寨華人在波爾博統治時期遭遇的浩劫和東南亞其他地區華人所遭遇的苦難。一些海外華人的苦難遭遇被視為敏感課題,沒有充分受重視。他們錯誤地把當年美國直昇機在西貢美大使館樓頂上疏散逃難者的照片當成是越南華人〞投奔怒海〞的照片。由於是從中國本身的立場和利益出發,處理問題的重點就有所不同。

洪玉華教授表示有同感。她說, 以後如果有錢,有資金,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會加以擴充,使它成為東南亞華人歷史博物館。

她說,我們這間華人博物館應突出東南亞華人的辛酸史,我們很想這樣做。

希望洪玉華教授早日能實現她這個心願,讓我們能有一間從東南亞華人立場與利益出發,反映東南亞華人感受和心聲的海外華人歷史博物館。

2007 9


大亞火山和火山湖(TAAL VOLCANO & LAKE),距馬尼拉百多公里,湖光山色,景色怡人。

Sunday, December 2, 2007

反綁架斗士談菲華反綁架運動

菲華社捐贈專業數碼相機給菲警察總監葉丹尼。左一是洪玉華。

訪菲華博物館館長洪玉華(二)

菲律賓的綁架問題有個時期十分嚴重,綁匪猖獗,菲華商深受其害。

洪玉華教授向我談的第二個課題是:她發動和參與菲華反綁架運動的經歷和感受。

洪玉華是菲反犯罪運動的急先鋒,是菲律賓民間反罪惡組織〈恢復治安運動〉創始人兼理事長。

當菲律賓華社在九十年代遭受猖獗綁架罪犯蹂躪時,她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號召反犯罪大示威和罷市、罷課行動,督促和協助政府抑制綁架罪案,從而贏得菲華社稱她為〞菲律賓花木蘭〞的美名。

必須參政 但不參選

在接受訪問時,洪玉華說,她所創立的〈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認同這個國家,關心國家的政治。為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認為必須參政,但不是要參加競選。因此,當看到國家社會受到猖獗的綁架犯罪行為所威脅,我們毅然站出來,督促和協助政府針對這個棘手問題採取適當的行動。

〈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是在1987年由洪玉華與一群年青學者、專業人士和商人創立,其宗旨是維護華社利益,促進菲華兩族的關係,促進華裔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他們認為,在菲律賓的國家建設過程中,華人不應作為旁觀者。

洪玉華說,我們在1993年和1997年,兩度站出來,大聲呼吁制止綁架犯罪,號召人民起來大示威,展開罷課、罷市行動。我們成功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華文學校全面停課,商店停止營業。在馬尼拉的華人區,我們爭取到99%的商店,響應我們的呼吁,參加罷市行動。電視台到現場來報導有關我們的新聞,採訪我們,引起政府和全國人民的關注。

洪女士說,菲律賓是個民主的國家,作為一個公民,,我們有出來講話的權利。我們要向政府指出,綁架問題不只是華人少數民族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嚴重影響國家的穩定和經濟發展。

形勢所迫 不是選擇

她說,示威行動取得很好的效果,綁架犯罪案件減少很多。你敢於站出來,政府就必須認真處理和解決問題。如果沒有人這樣去做,大家都躲在後面,根本沒有人要去報案,綁架事件便一直發生,要怎麼解決問題?

詢及她走在反綁架運動的最前端,個人的安全會不會受到威脅,她說 ,那是當然的。她進一步解釋道,這不是自己選擇要冒險這麼做,而是形勢所迫。這是時局的需要,是necessity , not your choice ,這是形勢所需,不是你的選擇。眼見國家社會出現那種局面,自己怎能平靜下來,袖手旁觀呢?

據報導,在綁架罪案最嚴重的時刻,洪玉華為著華族能安居樂業,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上電視、上電台,言人之所不敢言,道出許多華人的心聲。她不畏權勢,敢于向罪惡挑戰。

綁匪對她咬牙切齒,恨之入骨,欲置她于死地而後快。當時,她為了逃避綁匪的追蹤威脅及子女的安全,不得不幾次搬家。在最危急的時期,她帶著子女到美國避風頭近3個月,待風聲較平息時才回國。

協助警方防止犯罪

洪玉華奮不顧身地推動反犯罪運動,結果,她被政府委任為反有組織犯罪委員會的成員。

她說,我被委任為總統的反有組織犯罪委員會的委員,直到2003年。目前,我們還是與警方緊密合作。警察部門有一個反綁架委員會,我還是這個委員會的成員。今天晚上七時,反綁架委員會就有個會議,討論恢復治安運動。我們經常舉辦各種活動,例如防止犯罪研討會,促公眾人士採取防範措施。

我們與警方的反綁架組很合作。以前我們沒有參與,不懂得他們的處境,不懂得他們根本無法解決問題。例如在對付大綁架集團時,警方必須佈置人手,暗中監視他們。警方人員必須一整天守候,等待綁匪的出現。但他們每天每人只獲得50比索的津貼,連買一個漢堡包都不夠,他們如何能盡力地工作,耐心地等待綁匪的出現呢?我們看到這個問題,就發動商家出錢,給執勤的警員津貼。我們告訴商家,工作你們不敢做,財政方面你們就要幫忙,錢方面就要出。

於是菲律賓華人商會與商家紛紛解囊,捐贈款項,資助內政部和警方的反罪惡運動。他們向警方捐獻防止犯罪精密儀器和攝影器材,或者捐贈摩托車和雨衣給區警局等等。

洪玉華說,我們與警方很合作,幫他們解決問題。

最後洪玉華說,目前,菲律賓華人與政府的關係良好。在東南亞國家當中,可能是菲華人與政府的關係最好。在東南亞,恐怕是菲政府對華人最好。有問題時,我們可以直接與總統談,找內閣部長談。

不過洪玉華女士說,當菲律賓華裔青年投身於反綁架運動時,中國學者曾說,菲律賓華社的主流不認同我們的做法。在展開反綁架示威遊行時,華社的商人會怕,他們畢竟是商人,怕會影響他們的生意。在中國學者的眼中,沒有站在反綁架運動最前線的商人反而是華社的主流。

她說,中國學者不能瞭解,當時我們菲華裔青年聯合會這些青年才是反映菲華社大多數人和菲律賓華社主流的心聲,雖然華語不是這些人的母語,他們是受英文教育和他加祿文教育。

2007 9

菲商總永久名譽理事長陳永栽(左三)代表商會捐款資助警方的反罪惡運動


菲華商聯總會贈摩托車給馬尼拉市各警局。



Friday, November 30, 2007

中國新移民對菲影響不容忽視

筆者夫婦坐馬車前往遊覽西班牙古城(INTRAMUROS),緬懷古城外當年華人遭大屠殺的八連遺址**。


訪菲華博物館館長洪玉華(一)

不久前,在菲律賓華教中心主任黃端銘的安排下,慶幸地,我有個機會訪問菲律賓華社家喻戶曉的女強人,〈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領導人兼〈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Bahay Tsinoy)館長洪玉華女士(Teresita Ang See)。

洪玉華教授於1987年創立〈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並擔任會長。那個時期,菲律賓發生經濟危機,華人成為代罪羔羊,她毅然發起組織〈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以捍衛菲律賓華人的合法權益,並促進華裔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

她也是〈華裔文化傳統中心〉(Kaisa Heritage Fundation )董事長。〈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展出菲律賓華人的奮鬥史和辛酸史,華人為菲律賓獨立和菲律賓的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洪玉華教授於2004繼承王賡武教授的職位,出任〈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她曾到新、馬、港、台、美等各地發表有關菲律賓華人的演講和論文,著有十多本有關華人問題的中英文專著。

中國學者 視為小問題

初次見到洪玉華教授,發現她十分健談。她在博物館樓上的辦公室接見我們,沒想到她與我們談的第一個課題是:中國的新移民對菲律賓的影響不容忽視。

洪玉華說,中國的移民政策,對菲律賓的影響很大。然而許多中國學者看不到這一點。不小心處理的話,菲律賓華人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華菲兩族良好關係,會毀于一旦。

記得兩年前,我到意大利和法國南部旅行時,聽到當地的早期東南亞華人老移民對中國新移民的申訴。他們說,他們以各種不合法手段侵佔老移民的地盤和利益。甚至有人憤慨地說,五十年代當中國十分困難時,他們曾省吃省穿,從東南亞寄錢寄物品回中國幫助他們,如今來自中國的人眼睛只看到利,什麼事都敢做。

洪玉華解釋道,東南亞的國家小,還在發展中。中國人要到國外去找生活,為了做點生意,甚至有些為了生第二個孩子,就紛紛移民到菲律賓。菲律賓有86百萬人口,你們這些人來了,又來了一批新移民,對菲律賓的影響不小。

她說,很遺憾地,中國國內的人看不到這個問題的後果,認為這只是個小問題。

他們說,中國的移民,大部份是移居到發達國家。他們多數去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歐洲國家,到東南亞國家的中國移民,人數還很少。他們還強調,以目前全世界移民總數來算,中國的移民人數還很少。因此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移民東南亞的問題很小。

賄賂警察 搶人飯碗

洪玉華說,中國學者應看清中國移民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不要一直講問題不大。我們的感受是,中國為我們增添一些新移民問題,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她說,中國學者很少能接受我們這些土生土長華人的觀點和立場。我們是認同這個國家,他們很多不能接受。中國學者寫的海外華人的論文通常是從中國的利益出發,不是以海外華人的觀點和感受出發。

洪玉華說,你看,在馬尼拉市內,那些中國新移民搶佔了當地人擺賣的地盤。中國新移民比較有錢,警察來了,他們給警察100 元,就沒事了。當地的小商販只能給警察30元。結果,現在當地的小販只能一直向後面不好的位置遷移,讓中國新移民佔據前面有利的位置。

她說,在中國,你搶了人家的飯碗,你會被人打死。但菲律賓人是那麼善良,才給你們這樣搶他們的做生意的地盤。

她說,中國新移民在市內擺攤做生意,逐漸擴大他們的地盤,影響本地人的生計,侵蝕本地人的地盤。這樣發展下去,以後會演變成大問題。

過後,黃端銘特地帶我到市內的〈168商場〉地區,指著告訴我,這就是中國新移民侵佔當地小商販地盤的地點之一。

對新移民 商總表明立場

據報導,許多中國公民以旅遊簽證入境後,便在菜市場兜售走私入口的廉價貨品,〞光明正大〞地非法從事零售生意。

黃端銘說,在當地人的投訴下,政府曾出動執法人員,突擊檢查和沒收無法出示關稅證件的非法走私貨物。

菲華商總在其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中也刊登文章,談到中國的新移民問題。

文章說,對中國新移民事件,商總明確地表明立場。商總將為合法的族裔居民,爭取合法的權益,但對於沒有居留證件及非法營商的中國來客,有時真的愛莫能助,因為他們本身已觸犯了本國法律。

文章又說,商總只能做到的一點,就是經常召開這些基本上還稱不上〞僑民〞的新移民座談會,解釋本地的移民法及營商法例,令新僑更明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希望未合法的居民,不能有過份的倚重而產生怨言。

2007 9


** 〞八連〞(PARIAN)

17世紀,西班牙統治者鼓勵中國商旅運送中國商品到菲,利用中國工匠為他們建造城堡樓房。統治者的人數不多,需要中國商旅和熟練工匠,又對他們不放心,於是統治者把中國人限制聚居在馬尼拉王城牆外的〞八連〞坡。

西班牙人強制華人住在限制區〞 八連〞內,周圍修築木柵圍欄,對華人進行隔離,不得隨意離開移居別處,禁止華人與菲律賓人接觸往來。

西班牙統治菲律賓三世紀,6次大屠殺中國商旅和藝匠。〞八連〞區內的華人多次慘遭屠殺,房屋居所遭焚毀。

資料來源:《金禧輝煌》──菲華商聯總會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特刊


古城內古色古香的聖亞古斯汀大教堂在修建中。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菲華人的遭遇──壞事變好事

馬尼拉華人區王彬街的王彬銅像**


專訪菲華教中心主任黃端銘

到馬尼拉旅遊,有緣獲得菲律賓華教中心的黃端銘主任熱情接待和協助。他向我講述菲律賓華人的過去與現在,讓我上了很有用的一課。過去,對菲律賓華人的處境和遭遇,認識不多,此行讓我比較有系統和比較深入地瞭解生活在菲律賓的華人所走過的道路,他們目前的地位和所面對的問題。

在黃端銘的談話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部份是,菲律賓華人面對針對他們的〈菲律賓化〉政策,一度陷入困境,結果這件壞事最終卻變成好事,目前菲律賓華人的經濟勢力反而更加強大。

睡覺時還做生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獲得獨立,菲律賓吹起狹隘民族主義歪風。政客在國會上提出限制華人做生意的各種法案,錯誤地以為通過政治手段,排擠華裔商人,就能使國家經濟獨立強盛,人民富裕。他們採用不合經濟規律的政治手段,來保護土著民族,意圖使菲族裔取代華人,奪取華人在菲國工商業上歷經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基業。

黃端銘說,菲律賓華人當時深受打擊,被剝奪了直接把貨品銷售給消費人的權利。他們被迫轉行,從零售業逐漸轉至製造業,從零售商逐漸變成製造商。在1954年零售商菲化法案的打擊下,菲律賓華商開始有規模地轉向製造業。

他說,一向華人具有勤儉節約的優良素質,善於累積資金,他們在零售業受排擠時,已有朝向製造業發展的資金和基礎。他說,華人在經營雜貨店小生意時,是那麼投入與認真,甚至夜間睡覺時也不忘做生意。

他講個華人做生意的故事給我聽。他說,過去,在菲律賓做雜貨店生意的華人,晚上關店後,老板睡在店裡,腳上還繫著一條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繫著一個空鐵罐,延伸至店外。有人來買東西時,即使夜已深,店已關門,他們只要拉動繩子,老板便醒來,開門讓顧客買東西。這個故事顯示,華人的財富得來不易, 華人是以血汗換取財富。

開闢製造業新天地

華人原有的商貿活動和傳統生意被堵死之後,剛好菲律賓政府要大力發展工業,通過稅收和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資本投資生產進口代替品的工業。這個政策給華人一個新的出路和發展機遇。當時菲政府實施入口統制,保護國內工業發展。

於是華人便把精力和資金注入新的領域,依靠華人傳統的刻苦耐勞和勇於開拓的精神,發展加工工業和裝配工業,很快地就在工業生產領域開闢了新的天地。這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接著在七十年代,政府推行鼓勵出口工業化政策,又給華人提供更廣泛的活動空間。此外有個時期,菲政局動盪,外資大量外逃,華人資本抓緊機會,你捨我取,填補外資撤離後留下的空缺,進一步擴大工業生產。

入籍後獲平等待遇

不過,黃端銘指出,華人經濟勢力有條件成長和壯大,這與菲律賓政府不把入籍後的菲律賓華人當成二等公民,有很大的關係。這是菲律賓華人的幸運。這與馬來西亞華人的境遇有所不同。

1975年馬可斯總統簡化外僑入籍手續,使絕大部份華人於七十年代順利地成為菲律賓公民。當華人認同菲律賓,並且歸化為菲律賓公民後,菲律賓政府便一視同仁,不再進行歧視。華人轉籍後,能夠從事各行各業,能夠合法地購買房地產。於是他們大展身手,全心全意投入,在菲律賓建立和擴展自己的企業,華人的資產因而直線上升。

據報導,有個時期,菲律賓的極端民族主義者鼓吹保護土著民族,要把公民分為兩等,原住民為一等民族,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權;華人等非原住民為二等公民,限制他們的各種權利。但是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受到比較溫和的民族主義領導人的反對而未能成為政府的政策。

甚至前總統馬可斯就曾經駁斥過這種主張,他指出,〞菲律賓只有一種公民。將公民分成兩等,不合天主教精神〞。

〞三寶〞抑制反華思潮

黃端銘說,菲律賓華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菲律賓極端民族主義的排華思潮難以再抬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菲律賓華社慷慨地大力做公益事業,回饋社會。

他向我解釋菲律賓華人商聯總會引以為榮的〞菲律賓華社三寶〞。菲華商慷慨解囊,為貧窮鄉區捐建學校。成立志願消防隊,保護人民財產,志願消防員捨己為人英勇表現,贏得菲人敬佩。組織義診隊,贈醫送藥,減緩貧困者的疾苦。

他說,菲律賓華社通過這些義舉,通過〞華社三寶〞,有效地抑制反華思潮。

黃端銘最後說,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菲華社熬過最艱苦的時期,終於雨過天晴,有今天的地位。他說,目前,在東南亞國家當中,菲律賓華人與政府的關係是最好的。

2007 9


* * 菲華教受摧殘

1975年,馬科斯推行的華人集體轉籍,不是求致華裔族群帶同中華優秀文化道德傳統,融化於主流社會,而是希冀毫無保留地同化華裔,全盤加以菲化。

推動集體轉籍的同時,他並行推動菲化華文學校。校長、校董得是菲律賓公民,華校校名得改名,消除中國氣息。華文學科教授時數嚴加節制,且改為選修,求使其徒具形式而無華文實質內容。

馬可斯摧殘中文教育,在短短十年間,辛苦營造半世紀的華文學校,形同荒涼廢墟,華裔青少年的中文程度一落千丈,一世代的華裔青少年淪為中文文盲。

但是,集體轉籍給華裔族群與菲國家經濟帶來莫大利惠。轉籍後的華人能夠合法購買房地產及從事各行各業。於是華人大展身手,全心全意在菲建立基業。

集體轉籍後的四分之一世紀,華裔資金空前膨脹,與馬來裔及西班牙財團在各行業分庭抗禮,青出於藍,尤勝於藍。華裔資金的大幅度膨脹,伴隨著華裔政治影響力的上升,華裔作為菲律賓多元民族的構成份子逐漸被朝野人士接受。

資料來源:于長庚《華裔族群融化的蛻變歷程》

** 王彬銅像

王彬街是馬尼拉華人區的象徵。王彬(1847--1912)是一位菲華裔富商,曾因庇護菲律賓革命志士,以金錢和物資支援菲民族獨立運動而坐牢。馬尼拉這條繁華的商業街於1915年被命名為〞王彬街〞,以紀念王彬的功績。1974年菲政府與菲商聯總會攜手合作,在王彬街樹立王彬銅像。


菲華三寶之一 : 義診


菲律賓著名華文報〈商報〉的副總編輯莊銘燈(左)接待筆者夫婦參觀報社。由報人于長城、于長庚兄弟家族創辦的〈商報〉有88年歷史,走過輝煌的路途。今天〈商報〉在新的環境下,繼續為華社服務。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菲律賓華人三大法寶

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陳本顯(右)贈送傳記《本顯本色》給筆者。

禮尚往來,筆者回贈《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給陳本顯理事長。

專訪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陳本顯:──

逆境求生、化解危機

戰後菲律賓出現激進民族主義思潮,力行針對菲華人的所謂〞菲化政策〞,對華人設置許多限制,華人在菲謀生面臨很大的威脅。當時政客提出一個接一個的〞菲化法案〞,不准華人從事一個又一個行業,剝奪華人經營零售生意、經營菜園等等生計,使菲華社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陷入困境。

然而生存力強的菲華人沉著面對挑戰,有智慧地應對排華和〞菲化〞政策。當時菲華竭盡精力、財力與時間,化解危機。菲律賓華人終於在逆境中應變求生,闖出生路,再繼續發展。經過菲華幾十年的堅韌抗爭,並慷慨回饋社會,如今他們反而獲得菲主流社會的接納和讚賞,贏得尊敬,提高了華人在菲律賓社會中的地位。

如今菲華商己取代原先壟斷菲律賓經濟的歐美資本家,成為菲律賓新興資本家的骨幹。

值得海外華人參考

菲律賓華人商聯總會理事長陳本顯在馬尼拉接受筆者專訪。在訪談時,他回首過去,自豪地講述菲律賓華人戰後至今走過的這條道路。他向筆者生動地講解菲律賓華人如何使出三大法寶,化災解危,使華社安度難關。他說,菲華人的努力產生效果,獲得菲主流社會的高度評價,菲政府的重視和尊重。

訪問時,菲華商總多位領導人也在場。他們是執行副理事長莊金耀、副理事長施文界、張昭和和莊前進,財政施永昌,董事施偉廉,商總秘書長顏長江和菲華教中心主任黃端銘。

陳本顯理事長說,今年第四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在北京召開。他代表菲華社,向大會報告菲律賓華人求生存、求發展,所走過的道路。他向大會講解菲華為融入主流社會,推動〞菲華三寶〞的經驗和成果。

陳本顯說,他的報告獲得與會者高度評價。在會後中國僑務辦公室出版的《大會發言集》中,這份〞菲華三寶〞報告列為首要文章。同時,中國僑務辦公室領導人也表示,菲華人的經驗值得其他海外華社參考和學習,應加以推廣。

陳理事長說,所謂〞菲華三寶〞,首寶是華商慷慨解囊,捐建農村校舍。第二寶是英勇捨身的華人志願消防隊。第三寶是深入窮鄉僻壤的菲華義診隊。

第一寶:建農村校舍──回饋社會

他說,菲華商不僅在經商賺錢,同時不忘回饋社會。菲華社先賢有眼光地,慷慨解囊,推行種種社會福利義舉,來化解菲主流社會對華人的敵意和歧視。他們從協助政府舒緩民生疾苦著手,爭取菲人民的友誼和信任,以讓自己能安居樂業。

亞羅約總統出席菲華商總贈捐農村校舍儀式。

六十年代,菲律賓國庫沒有能力撥款在鄉區增建學校,鄉區校舍嚴重不足。有些學生被迫必須在露天的樹蔭下上課,一旦下雨,就被迫停課,苦不堪言。

按〞捐建農村校舍方案〞,菲華商聯總會在各處鄉區興建每單位擁有兩間課室的學校,建完就移交給政府。



迄今,菲華商聯總會已為菲律賓農村興建了4,000間農村學校,造福農村子弟不淺,對農村普及教育作出巨大的貢獻。

與此同時,菲華商聯總會興建的學校成本低、質量好、速度快。相比之下,菲律賓政府負責建校的部門自嘆不如。菲華商聯總會能以低一倍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建成學校。

菲華商總聯會的建校效率高,成績有目共睹,深獲前總統柯拉桑和現總統阿羅約的讚賞。這兩位總統先後撥款給菲華商聯總會,委託商聯總會承建學校。菲律賓勞工部、教育部、外交部和前議長,也先後撥款委託菲華商聯總會興建學校。

一個民間組織能夠獲得上至總統,下至政府各部門和基層政府機構的讚賞和信任,可見這幾十年來菲華商聯總會所付出的努力,並非白費。菲華商聯總會對推廣農村教育和社會發展貢獻之大,已經深深地贏得人心。


第二寶:華人志願消防隊──救己救人

談菲律賓華社的第二寶,陳本顯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菲華人深受歧視,一旦華人區發生火災,就有謠言指華人為了騙取保險金故意縱火 。消防車到災區現場,不是先救火,而是與受災者討價還價,索取金錢,才肯救火。

在這種困境下,華人為了自救和討回清白,於是產生了菲華社的第二寶:華人志願消防隊。

華人志願消防隊是由華人志願出資建設消防站,購置消防裝備器材,實行24小時義務執勤服務。菲華人志願消防隊總會於1976年成立,當時菲華社已建立了五支菲華消防志願隊。

起初華人志願消防隊旨在自救,過後逐漸演變成救人,一有火警,就奔至災場,不分是否是華人區,一律奮力搶救。在實際救災中,華人志願消防隊表現出,行動快速、效率高,具有捨生救火的英勇精神。發生火警時,華人志願消防隊經常比政府消防隊快一步趕抵現場。

菲華消防隊員用生命與火搏鬥,被燒傷灼傷是司空見慣,迄今菲華消防隊已犧牲了數名隊員。40歲的消防員張昭明在搶救底層菲律賓人地區的大火中不幸殉職,在菲人社會中引起強烈震撼。

有一次發生火警,一輛消防車的駕駛員未能立即趕到,而救災必須分秒必爭,在此緊急時刻,80歲老華人曾錦泉毅然跳上駕駛座,駕駛消防車奔赴火場救火,此事一時傳為佳話。

自第一支華人志願消防隊成立後,菲華商總屬下各地區的商會紛紛設立志願消防隊,經過30多年的發展,菲華社已建立了37支志願消防隊,有5,500多名志願消防隊員,成為菲律賓國家消防不可缺的重要組成力量。

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地區,菲華志願消防隊的勢力,已遠遠超越菲政府部門的專職消防隊組織。在首都的菲華消防隊隊員已高達2,000多人,並擁有完善設備。

華人消防員奮不顧身地英勇搶救人命和財物,有人受傷,有人為救火失去寶貴的生命。菲華消防隊員身上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追求和諧、勇於奉獻、忠於職守,服務社會。這種奉獻和勇於犧牲的精神,贏得菲人的民心,提高了華人的形象。這是菲華第二寶發揮的重大作用。

第三寶:菲華義診服務


菲華商聯總會的義診流動X射線診所(下圖)。

談到菲的第三寶,陳本顯說,菲律賓社會貧富懸殊,許多窮人有病沒錢醫。為此菲華商總組織義診隊,設立義診中心,發動菲華人慷慨解囊,捐贈醫藥和醫療設備器材。

在菲華商總的號召下,菲律賓全國各地的華社開展菲華義診服務。他們不論颳風下雨 ,每逢周六或周日,或定點義診,或流動到窮鄉僻壤,為鄉民送醫派葯,減輕民眾的病痛疾苦。

持續20多年的菲華人義診服務,對社會的貢獻之大,有目共睹。這些義舉增進菲華兩族的和睦相處和友情,化解了一些政客散播的狹隘民族主義思
想,使排華的聲音隨之消弭。

陳本顯理事長說,菲華社會是以〞菲華三寶〞回饋主流社會,又以〞菲華三寶〞融入主流社會,收效顯著。

他認為,華人要在海外立足生根,必須積極融入主流社會。華人應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和愛心反饋社會的美德,爭取當地人的的支持和信任,確保華族於所在國根深葉茂,永續生存與發展。

2007 9


中國廈門的鷺風報登出菲律賓華商聯總理事長陳本顯的訪談錄,請點擊閱讀:

http://www.xmweekly.com/news_detail.asp?id=3231&typeid=42

筆者夫婦(左五、六)接受菲華商聯總會領導人贈送商總50周年紀念特刊《金禧輝煌》。

** 菲化政策歷史

1946年,菲律賓獨立初期,國會通過一系列排斥華人的菲化政策,欲使菲律賓人依靠政府的特殊保護,取代華人的經濟地位。以下是一些影響華人經濟最大的菲化法案。

1946年:《公共菜市場攤位菲化法》,只准菲人在菜市擺攤,剝奪華人攤販在菜市做生意的權利。

1948年:《銀行菲化法》,規定銀行董事三份之二以上必須菲公民,資本60%以上菲公民擁有。

1954年:《零售業菲化法》。

1960年:《米黍菲化法》。

菲律賓名報人于長庚寫道:狹隘民族主義偏激份子,煽動起一股狂熱的菲化法例。華裔備受迫害威脅,華菲兩族關係陷落空前低潮。商總曾組團數度赴北婆羅洲與 東南亞其他各地尋求樂園,希圖集體易地求生。

1966年,菲化運動已平息,菲對華人政策由排斥和限制改為利用,對待華人政策也比較寬容。

資料來源:《金禧輝煌》──菲華商聯總會成立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07

華人後裔的菲國父黎剎

屹立於馬尼拉Fort Santiago城堡監獄內的黎剎銅像。


菲律賓國父扶西.黎剎(Jose Rizal)的根在中國。他的高祖父柯儀南(Domingo Lamco1662出生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上郭村。300多年前,柯儀南遠渡重洋,南下移居菲律賓,過後在菲成婚,妻子是中菲混血後裔。

八月訪問菲律賓,讓我進一步瞭解菲律賓民族英雄黎剎的生平事跡以及他被證實為華人後裔的過程。

我住的旅店,離佔地廣闊的黎剎公園只隔一街之遙,黎剎遭處決的地點就在公園內。在黎剎廣場中央,聳立著黎剎紀念碑,碑上屹立著黎剎銅像,底下埋葬黎剎遺骸。紀念碑旁,衛兵挺胸筆立,一動也不動地站著守護國父紀念碑。

距離黎剎公園不遠處,就是聖爹戈城堡(Fort Santiago ),黎剎當年被囚禁在城堡內的死牢。最後,他在劊子手的押送下,從牢房步行到位於當今黎剎紀念碑附近的行刑場,遭受處決。當年黎剎昂首緩步,視死如歸地被押送走向刑場之路線的路面上,今天特意刻著他走過的一個個腳印。同時城堡監獄內也屹立一座黎剎銅像以及設立一間黎剎紀念館。

族譜險遭紅衛兵燒燬

其實,黎剎是華裔也是在近幾年才獲證實和獲得官方的正式確認。這涉及中國福建省柯氏家族的一部族譜以及上個世紀初一位美國學者的一部著作。兩部書記錄的吻合使黎剎的根在中國是有據有證可查。

根據菲律賓華人專欄作家柯芳楠寫的《黎剎祖根在中國考證始末》,在文革時代,這部重要的族譜差點遭紅衛兵毀掉,幸虧有人冒著生命的危險把族譜保存下來。不然中菲關係將失去一個重要的史錄實記。

這部《柯氏族譜》在文化大革命的烈火中,只差幾秒鐘便即將付之一炬。幸虧當時有一位族人柯賢清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埋藏這部書,《柯氏族譜》才僥倖地保留下來,否則黎剎的根就難以找尋。

1995年,柯芳楠獲得這部記載黎剎高祖父柯儀南的《柯氏族譜》,但他覺得單方面的記錄還不夠,他要繼續找尋〞菲方的記錄〞 。只有在菲律賓這一方也找到史實記載,並互相吻合,才能獲得各方面的接受和承認。

美國學者的記載

1999年,經過多年千辛萬苦進行考證,柯芳楠終於找到十分可貴的〞菲方記錄〞。這個記錄就收藏在菲律賓國家圖書館中的一本書。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大。

菲律賓國家圖書館中收藏著美國學者奧斯汀.克萊格(Austin Craig)於1913年出版的一本書。這位美國黎剎學家在他的書《菲律賓愛國志士──扶西.黎剎生平及功績》中記載黎剎的高祖父柯儀南之出生地及出生年份,與《柯氏族譜》內的記錄完全吻合。

於是黎剎是華人後裔獲菲官方承認,黎剎家族後裔代表團於1999年到上郭村尋根謁祖。菲駐華大使和其他官員先後到國父黎剎祖先的故鄉,晉江上郭村訪問。前總統埃斯特拉達於2000年訪華時也到上郭村主持黎剎紀念館和黎剎塑像廣場奠基典禮。2006年,菲律賓現任總統阿羅約到福建省晉江市的黎剎廣場,向廣場上的黎剎塑像敬獻花圈。

馬尼拉的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展出不少早期菲華人的歷史資料。簡單地說,早期菲華先輩為找尋生活從中國南方移居菲律賓,在菲辛勤工作經商,事業有成,經濟好轉,然後與當地婦女結婚,生下中菲混血的兒女。這些華裔混血兒被稱為〞美是弟叔〞(MESTIZO)。他們從華人父輩們繼承了華人的優良傳統,刻苦耐勞,勤儉節約,進取心強,並重視兒孫的教育。西班牙當局認為華裔混血〞美是弟叔〞是特殊的菲律賓人,不是華人。過後,不少菲華混血兒被父母送到西班牙和歐洲留學。在歐洲,受過高等教育的中菲混血兒受到歐洲自由主義、民主和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於是投身政治,推動菲律賓的獨立運動,要求擺脫西班牙的殖民地統治。

這是菲律賓國黎剎的出身背景的一個簡單的縮影描述。

以筆當武器

黎剎出生於1861年,自幼聰慧,接受良好教育,14歲就獲文學學士學位。1882年他留學歐洲,三年後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大學執教。他痛恨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歧視和壓迫菲律賓人,於是以筆當武器,用西班牙文創作《社會毒瘤》一書,揭露和鞭撻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對菲律賓的橫征暴斂。

兩年後,黎剎又出另一著作《貪婪的統治》,以犀利的筆鋒揭發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對菲律賓人的血腥統治,號召菲律賓人民展開反對西班牙殖民地統治和壓迫的斗爭。

1892年,黎剎回國,組織《菲律賓同盟》,領導人民爭取國家獨立。殖民地統治者鎮壓黎剎領導的獨立運動,黎剎被捕。189612月,西班牙殖民地軍事法庭以非法結社和煽動叛亂罪名,判處黎剎極刑,並於1230日清晨在當今的黎剎廣場處決黎剎。當時黎剎年僅35歲。

在馬尼拉時,有位菲華知識份子告訴我,黎剎被立為菲律賓國父曾有爭議,有些人認為,另一位菲律賓民族英雄更有資格成為菲律賓國父。美國支持黎剎為菲國父,最後黎剎的地位獲得確認,成為菲律賓獨立斗爭的象徵人物。這位知識份子指出,黎剎是中菲混血兒,與後來移居菲律賓的華人有所不同。他對菲華人曾發出一些負面的言論。

無論如何,具有華人血統的〞美是弟叔〞混血兒,繼承了先輩的優良傳統文化與氣質,不少人對菲律賓反抗西班牙的獨立斗爭,付出巨大的犧牲和作出重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菲商報創辦82週年暨復刊15周年紀念特刊)



1
896年12月30日,黎剎在劊子手的押送下,走出FORT SANTIAGO監獄大門,一步一步走至附近的刑場遭處決。


城堡牢房後是馬尼拉的巴鑫河。站在城堡炮台上,可遙望河對岸的華人區景色。

從前城堡內的牢房如今變成旅遊紀念品商店。


菲國父扶西黎剎博士「我之訣別」華文譯詩銘(左下)。在遭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處決之前,黎剎在馬尼拉仙爹戈死牢內,以西班牙文,激情疾書「我的訣別」絕命長詩。

黎剎的妹妹把暗藏在酒精燈裡的絕命詩帶出監獄,交給黎剎妻子約瑟芬.布雷肯攜到香港,由黎剎的戰友,也是
孫中山的朋友馬連諾.奔西於1897年11月在香港發表。

黎剎在絕命詩中寫道:我崇敬的祖國,哀怨中的哀怨,親愛的菲律賓同胞,請聽我訣別的贈言:我離開大家,離開親人和摯愛的華顏,我去的地方沒有奴隸和劊子手,也沒有暴君,那兒是上帝主宰的青天。永別了!我的父母、兄弟、我的親眷,還有那失去家園的裡年侶伴。感謝吧,我可以擺脫艱辛的生活,歇歇雙肩,永別了!親愛的人們,死就是安息,就是長眠。

黎剎在香港懸壺濟世所用的名片,名片上的中文名是厘 沙路(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