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2, 2012

詩巫《建興獨中》

66年風風雨雨
艱辛辦學精神嘉

詩巫《建興獨中》座落於後埔港山丘斜坡,環境清幽。1914年興化人墾殖民為避開地勢低窪的墾場,搬遷至山林地區的後埔港,建立新家園,過後創辦學校,讓子女受教育。


建興學生


砂拉越詩巫建興學校創立於1927年,有85年的悠久歷史。建興學校於1946年,開辦中學,建興中學也走過了風風雨雨66年。

1961年,面對政府的單元教育政策,建興中學不接受改制,失去了政府的津貼,面對經濟拮据,學生人數滑落困境。然而董事會堅持辦學,在風雨中掙扎求存和發展。半個世紀來,建興獨中克服危機,衝出困境,目前已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學生只有75人

詩巫建興獨中是一間小型的獨立中學,目前學校只開設四個班級,初中一至高中一年級,各年級開一班,全校學生總人數只有區區75人。在全國獨中行列中,建興獨中是屬於規模最小型的華文獨立中學。

不過這間學校的歷史展現出華族興學辦教育的精神,無論如何艱辛,都要堅持辦教育。與此同時,董事會領導人正在積極努力,加緊軟硬體建設,聘請了一位博士出任校長,希望在新的環境條件下,建興不久將成為一 間有400名學生的華文獨立中學。

(圖片:課室外張貼教導學生向上向善的標語和名言)

建興獨中董事長張錦興陪同我參觀學校,為我講述建興中學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

校友回饋母校

張錦興是建興中學的校友。在生活穩定,事業有成之後,他投身興學辦教育,回饋母校。他出任建興獨中董事長已有9年之久。這段期間,他為學校的發展建設不遺余力。

他說,回首過去10年,建興董事會任勞任怨,為學校奔波籌款,為學校興建兩幢教學樓、中 間一座雨蓋球場,目前正在興建新的行政樓和舞蹈室及音樂室。為學校的建設,他們花費了約300萬令吉。在這些硬體建設完成後,建興就可容納400名學生。

他說,建興獨中面對招生的競爭,面對其他獨中的競爭和面對政府中學的競爭。附近的政府中學耗資數千萬元興建,富麗堂皇,在設備上佔盡優勢。因此建興小學的畢業生當中,目前只有約10%的小學畢業生就讀建興獨中,成為獨中生。

女博士出任校長

他又說,為了爭取學生,董事會決定讓建興初中一年級學生免交學費,這筆費用由董事會成員承擔起來。

除了初中一免交學費外,學校還發助學金和獎勵金。初中二和初中三學生的學費是13令吉,高中一學生的學費是30令吉。

張錦興董事長向我介紹建興新校長黃妃博士。他說,黃妃在馬大獲碩士學位,在新大考獲博士。一年前,到建興掌校之前,黃妃博士是檳城韓江學院的中文系主任。張錦興慶幸學校請到這位女博士當校長,並對新校長寄以厚望。

他說,學校的設備逐步改善,有圖書館、電腦室、科學室等,學生的成績也不錯。同時,建興獨中已與南京藝術學院結成姐妹校。

前人種樹,後人遮蔭。百年前,詩巫先賢黃乃裳本着利他主義精神,率領同鄉來到詩巫,開荒辦學校。今天,喜看詩巫人繼承這種利他主義精神,服務社群,在艱難環境下興學辦教育,讓華族的文化精神世代相傳。



《建興獨中》董事長張錦興(左)陪同筆者(中)參觀黃乃裳公園,緬懷先賢黃乃裳百年前率領逾千名福建人飄洋過海,到拉讓江畔墾荒種植,開闢《新福州墾場》,同時不忘興學辦教育。

教學樓牆上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宣揚華族傳統的價值觀。

1927年創立的詩巫建興小學

Wednesday, March 7, 2012

詩巫石板浮雕

記載華族歷史

拉讓江畔的百年古廟:詩巫大伯公廟。

詩巫拉讓江畔大伯公廟前的碑誌記載,漳泉人在1850年就已南來詩巫經商和墾荒。1870年,華人在詩巫開設近60間店舖。


華人重視教育。拉讓河畔一組浮雕記載,百年前大伯公廟後殿開辦私塾,為詩巫最早的華校。過後,私塾轉成詩巫華僑公立中華學校。



大伯公廟前浮雕反映抗日時期詩巫學生拿着《獻金救國旗子》,在街頭賣花抗日。


在詩巫友人俞詩東的帶領下,漫步砂拉越拉讓江畔,登上江邊大伯公廟的七層高塔,遙望河上往來的船只,遙想百多年前華人到這片土地披荊斬棘,墾荒落戶的艱苦情景。

此行有一發現,詩巫華人善於應用石板浮雕記載早期華人到詩巫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歷史事跡。

詩巫最早的華校

拉讓江畔大伯公廟前有一組石板浮雕,記載華人先賢的歷史事跡。其中兩幅浮雕尤其引起我的興趣。一幅是記載早年華人在大伯公廟後殿設立私塾,讓華族子女受教育。大伯公廟建於1897年,廟裡的私塾是詩巫最早的華文學校。

這顯示華人的優良傳統,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找尋新生活,落戶後不忘興學辦教育,讓子弟有機會受教育。

另一幅浮雕記載日本侵華時期,詩巫人像南洋其他華人社區一樣,掀起籌款抗日浪潮,大力推動賣花運動,籌款支援中國抗日。詩巫學校師生走上街頭,賣花募捐,支持中國抗日,以趕走日本侵略者。

廟後高塔內,展示一些大伯公廟的歷史文物和百年前古老照片,告訴後人百年古廟走過的歷史路程。

黃乃裳興學辦教育

此外,我又在詩巫福州公會大廈看到另一組石板浮雕,記載華人百年前到詩巫墾荒奮斗的歷程。大廈外牆上的大浮雕反映詩巫先賢黃乃裳帶領千多名福建人到詩巫開闢《新福州墾場》,及詩巫從荒野之地一步步朝向繁榮發展的經歷。

有一幅浮雕記載了黃乃裳到詩巫開闢墾殖區,建立華人新社區。同時他重視教育,急於興學辦教育。

據黃乃裳曾孫女黃碧瑤的記載,黃乃裳於1901年率領鄉民到詩巫墾荒 。1901年他先創建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天主教學校。1902年創辦早期華人傳統的私塾,學生16人,老師是來自福州的秀才。1903年,在詩巫新珠山地區出現一所中英雙語學校,學生30多人,中文老師是張秀源。

詩巫華人努力整理和保存華族先人的歷史,又善於應用石板浮雕記載先民事跡,以便能久遠保留,值得西馬華族社區學習。

拉讓江畔大伯公廟前的碑誌寫道:先民篳路藍縷,艱苦卓絕之拓墾精神,洵足以垂永世。碑誌道出建亭園,立石板浮雕的目的:為彰顯先賢墾拓事功,增添拉讓江文采景勝,激勵後人追本思源。



這是詩巫福州公會牆上的一幅浮雕,展示百年前詩巫《新福州墾場》的私塾。 詩巫先賢黃乃裳於1901年從福州率領一千多人到詩巫墾荒,開闢《新福州墾場》,並創建私塾和中英文學校。

1903年詩巫新福州墾場的英華學校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