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1, 2011

孫中山的老師:杜南

杜志昌談祖父往事


杜志昌醫生在講座會上暢談祖父杜南支持孫中山的事跡,並現場高歌他創作的歌曲《我們共創天下為公》。



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講座會上,88歲的杜志昌醫生講述祖父杜南與孫中山早年的一段師生關係。他說,相信孫中山小時在杜南的影響和啟發下,革命思想開始萌芽,後來一生走上革命道路。師生兩人在革命道路上過從甚密。

在2011年行將結束的12月31日,杜志昌在八打靈萬達酒店(One World Hotel)舉行的《百年回首--承前啟後》講座會上,生動地講他祖父生前與孫中山的關係。

(右小圖是1897年初到吉隆坡的杜南。)


杜志昌說,早年,祖父杜南接受美國駐廣州領事之邀請,到檀香山教導當地美國官員學習粵語和華文。杜南同時在檀香山開辦華文夜學。年幼的孫中山當時就讀檀島的英文學校,夜間就讀杜南的華文夜學。當時杜南25歲,孫中山12歲,師生兩人過從甚密。

他說,祖父在檀香山接觸到反清復明的會黨,與島上的洪門黨人交往。因此相信杜南是啟發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第一人。兩人返回中國後,常有接觸,常交換對革命之看法。

他說,祖父杜南的活動受到清政府注意,被迫化名南山,於1897年輾轉逃亡至吉隆坡。杜南在吉隆坡教洋人學習中文,由於當時英殖民地政府不同意在英文學校中增設華文科,於是杜南在吉隆坡創辦《杜南學校》,以華文教學。

1906年,孫中山到吉隆坡宣揚革命,組織同盟會,受到杜南的接待和大力支持。他們在杜南學校商討革命大計。在杜南的精心安排下,孫中山才能在蘇丹街的大戲院發表演說。

杜志昌演說結束時,在台上高歌一曲《我們共創天下為公》,動聽感人。這首杜志昌創作的歌曲,表達分佈世界各地華人的心聲。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遍佈在全世界的大城和小村。

雖然我們的國籍可能不相同,但擁有同樣文化傳統。

我們保留傳統的文化光輝,且到每一處都自我積極地發揮,

和當地的文化配合,不劃分界,促成世界文化交流的大和諧。

我們都是和平的待從,融匯着全世界的不同的人種。

雖然我們的環境可能不相同,但擁護共創天下為公。”


孫必勝(右)贈書給杜志昌。孫必勝是孫中山長兄孫眉的曾孫。

Friday, November 4, 2011

馬六甲《辛亥革命百年圖片展》

培風學生《懷萱堂》聽講座


圖片展部份內容:麻坡、馬六甲同盟會領袖生平簡介。

培風學生與甲華團代表出席講座會。


《辛亥革命百年》圖片展及講座會於3-11-2011在馬六甲培風中學懷萱堂舉行。

主講人鄭昭賢在講座會上說,百年前麻坡中化和馬六甲培風的創辦人關係密切,經常往來。麻坡的劉靜山與馬六甲的沈鴻柏是好朋友。在1918年,沈鴻柏應劉靜山的邀請,帶着年幼的沈慕羽到麻坡中華學校參觀學校運動會,站在司令台上檢閱入場的隊伍。

他強調,在中化和培風的創辦先賢當中,不少是同盟會的同志。他們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希望通過辦教育,以啟迪民智,達到民族興盛富強。

他指出馬六甲培風中學的創辦人沈鴻柏、張順吉、丘仰峰(成文)、陳齊賢、劉漢屏(開鼎)、楊焜郡等是同盟會成員,受孫中山思想所影響。同時麻坡中化的創始人劉靜山、鄭文炳、張順蘭、鄭贊卿、黃成佐等也是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支持者和同盟會成員。麻坡的湯秀山參與1895年孫中山策劃的首次起義。1907年,麻坡的湯壽山與孫中山等同志在新加坡晚晴園策劃潮州黃岡起義。

麻、甲華社先賢互相影響和支援。馬六甲的張順吉到麻坡聽孫中山助手李竹痴在麻坡華商學堂演說,受到啟發,回到馬六甲後加入同盟會,並參與創辦培風中學。1920年,馬六甲的曾江水和陳齊賢為支持麻坡劉靜山、鄭文炳等興建中華學校的《四維堂》新校舍,獻地又獻金。此外,1904年,陳齊賢在麻坡班卒種植大片樹膠園,並獻地和出錢創辦麻坡班卒愛華學校。陳齊賢是麻坡地區最早的樹膠種植人,今天班卒有一條街道是以陳齊賢命名。

他說,麻坡、馬六甲、峇株巴轄和瓜拉庇勞的華人先賢受到孫中山和他的革命志士,如李竹痴、汪精衛、鄧慕韓等前來宣傳革命所影響,參加同盟會。他們之間有着相同的發展模式,走過類似的歷史道路:接受孫中山的振興民族思想,參加同盟會,組織書報社,進一步創辦華校,接着創辦華人女子學校,創辦華人商會,支援中國抗戰,二戰時期,慘遭日本人殺害。

另一位主講者吳彥華在會上介紹吉隆坡同盟會要員杜南的生平。他說,杜南參與1895年的廣州起義。起義失敗,杜南先逃到越南,後來轉移到吉隆坡,住在蘇丹街92號。杜南受過英文教育,在吉隆坡時,他教導洋人學華語,並辦了一份《吉隆日報》。當年他曾上書英國殖民地當局,要求在英校中有一節華文課。

馬六甲辛亥百年圖片展和講座會的主辦機構是孫中山協會,聯辦團體是馬六甲華堂等20個馬六甲華團。

鄭昭賢講述劉靜山在1928年病逝時,馬六甲同志沈鴻柏、劉漢屏、林大典、丘仰峰、黃仕元等在報章上刊登輓詞。這批劉靜山的同志也就是早年創辦或支持培風的功臣。

Monday, August 22, 2011

孫中山到訪麻坡

住絲絲街廣肇會館

94歲的黃應祥(左)在家會見到訪的中化老同事吳昆波。

百年前,孫中山曾經到訪麻坡的歷史,獲得一位中化老校友兼老師所證實。

黃應祥老師現年94歲,1935年初中畢業,是中華中學第五屆初中畢業生。畢業後,黃應祥成為中華中學的體育老師。他記得他與陳人浩同一年成為中華學校的老師。
黃應祥回憶道,早年他聽父親和先輩們說過,孫中山到麻坡募捐的事跡。當年孫中山是住在麻坡絲絲街的廣肇會館。而他父親黃成佐是廣肇會館的活躍成員。

(右圖為麻坡廣肇會館創始人黃成佐。他支持孫中山,參加麻坡同盟會。)

黃應祥的父親黃成佐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關心民族命運。17歲時,黃成佐從中國南來,到麻坡開雜貨店、當店,並創立《廣同利》號,承包政府工,為政府部門洗衣服。他加入劉靜山領導的麻坡同盟會,過後成為麻坡國民黨執委。

黃成佐原籍廣東新會,在森美蘭瓜拉庇勞的孫中山重要支持者鄧澤如,也是廣東新會人。早年,麻坡與瓜拉庇勞有水路交通聯系。麻坡、馬六甲和瓜拉庇勞的孫中山支持者關係密切。鄧澤如為了替黃花崗三.二九起義籌款,曾陪同黃興到麻坡募捐。

1907年,黃成佐與鄭鑽卿、葉維平和劉學等創立麻坡廣肇會館,會所在麻坡絲絲街。絲絲街(Jalan Sisi)雖短,但卻是麻坡最古老的一條街道。早年,沒有公路通達麻坡,水路交通十分重要,有兩艘船定期開抵麻坡,一艘是《絲絲(SISI)》號,另一艘是《砂香(SAYANG)》號。廣肇會館所在地的絲絲街就是以SISI號這艘船命名。(見《麻坡廣肇會館100周年紀念刊》,119頁)

百年前,水路交通對麻坡十分重要。據口述歷史,孫中山坐船沿麻河逆流而上,前往瓜拉庇勞會見一位重要支持者──鄧澤如。

黃成佐熱心公益,擔任麻坡中華化南兩校董事,並出任麻坡廣肇會館、中華公會、廣東會館和麻坡精武體育會要職。30年代,麻坡掀起抗日籌賑浪潮,黃成佐出任麻坡籌賑會宣傳主任。(見南洋名人集傳,第5冊,253頁)。

此外,黃應祥在中華學校教書時,經常與學校常務董事張開川往來。張開川早年跟隨麻坡同盟會領導人劉靜山,並成為同盟會要員。

1936年,張開川一度還出任中華學校代校長。黃應祥說,有時候,他與張開川、鄭友專、劉桑楚等在學校《四維堂》樓下的走廊處鋪草席,一起過夜。他們聚在四維堂走廊聊天,吃東西和過夜。清早起身,愛好運動者就結伴練跑步,從學校跑到丹絨海邊,但張開川不喜歡運動,沒有參加。

從黃應祥早年與麻同盟會成員的往來經歷,看來他反映的孫中山到麻坡的歷史事跡,可靠性強。

黃應祥老師(右二)與中化校友歡聚。

Tuesday, July 5, 2011

同盟會與麻坡(十一)

柔華領袖張開川


30年代,麻坡另一位深受同盟會革命思想薰陶的人物張開川,成為籌賑抗日的急先鋒。他不只在麻坡華社,甚至在柔佛州華社中,扮演重要的領導角色。

張開川的父親張順蘭早年與劉靜山、鄧古生、雷綿超、李輝平等在麻坡組織同盟會。小時張開川受到父親的三民主義思想所影響,長大踏入社會後,加入同盟會,跟隨主持黨務的劉靜山,服務社會群。劉靜山逝世後,張開川繼承劉靜山,成為華社領袖。他年輕有為,向上心強,熱心社會公益,聲名遠揚,被喻為「柔佛僑領中之第一流人物」。

1926年,中國北伐戰爭時,張開川任麻坡籌款助餉會會長,帶頭捐獻巨款,並奔走勸捐,成績斐然。

1928年,張開川與劉靜山在麻坡創組麻坡中華商會。他也是柔華總會的倡始人兼領導人。1936年,張開川任柔佛區華僑購機壽蔣委員會主席,籌款助中國購買槍彈飛機,抵抗日本侵略。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件爆發後,張開川毅然領導麻坡籌賑會和柔佛州華僑籌賑總會,全力投入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身為柔佛籌賑會主席,張開川不僅大力推動籌款活動,同時還採取更激進的行動,包括抵制日貨和肅奸運動。此外,他又策劃峇株巴轄石原鐵山的罷工運動。石原鐵山當時是日本人在東南亞經營的最大鐵礦場之一,日本的軍火工業靠石原鐵山提供大部份原料。罷工成功,日本人失去重要的軍火工業原料來源,對麻坡籌賑會和張開川恨之入骨。(見《麻坡華僑義烈史》)

慘遭日人殺害

然而,麻坡華社關心民族命運的思想和支持中國抗戰的行動,導致華社在日治時期付出血的代價,麻坡華社精英,同盟會諸領袖和其他抗日份子慘遭日本人殺害。

1942年初,日軍佔領了麻坡,日軍向抗日志士算帳,活躍的麻坡同盟會和國民黨分會成員壯烈犧牲。他們當中有張開川、鄭文炳、羅美東(先在吉隆坡參加同盟會)、林彬卿(怡保參加國民黨)、顏逈華(麻國民黨第二分會執委)、李天賜(麻國民黨第二分會執委)、王金針(芙蓉參加同盟會)、梁東明(佛山參加同盟會)、鄭友專、林太宗(國民黨後補執委)、郭詩善(麻國民黨執委)、唐明達等。

鄭文炳與兩兒子及女婿遇害,享年72歲。張開川於1942317日遇害,享年42歲。他一家九口,包括妻子和年幼兒女,全遭日本人毒手。羅美東遇害時年58歲,一家八口遇害。李天賜遇害時37歲,一家12口遭日人殺害。羅美東一家9口被殺害,遇害時58歲。林彬卿一家4口遇害,遇害時63歲。(見《麻坡華僑義烈史》)

這些忠烈的遺骸在和平後,於1947317日安息於柔佛亞逸依淡《柔佛殉難華僑公墓》。每年317日華團都派代表至亞逸依淡公墓祭拜先烈,幾十年來未間斷。

1947年3月17日,柔佛忠烈遺骸安息於柔佛亞逸依淡公墓的盛大場面。


結語與建議

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翻閱歷史,回早年麻坡華社先賢可歌可泣的事跡。麻坡華人先賢,麻坡同盟會成員,為民族命運,為民族的文化教育,堅韌不拔地奮鬥,令人敬佩。然而,這些麻坡先賢的事跡與歷史還未見有人更有系統地加以整理和設立博物館。加以展示,讓更多人,尤其是華社年青人瞭解。希望麻坡的有識之士或某個機構能像新山華社學習,在麻坡創立麻坡華人歷史博物館,發揚早年麻坡先賢的關心民族命運、熱愛民族文化的精神。

如果當今麻坡的啟智書報社、麻坡中化中學或麻坡漳泉公會,能毅然負起重任,成立麻坡華人歷史博物館,有系統地保存麻坡先賢事跡,這肯定是件十分有意義的事。麻坡曾經是柔佛州華人文化的龍頭老大,現在是應該設立麻坡華人歷史文化博物館的時候了,讓麻坡先賢精神的光芒繼續照耀麻坡坡,影響後代。

30-5-2011

*** 資料來源:

──《南洋名人集傳》:檳城林博愛等編,共5冊,首冊1923
──《麻坡華僑義烈史》──麻坡中華公會編1947
──《革命逸史》──馮自由,1937

── 新加坡《新國民日報》,20年代

── 陳允洛籌捐小本子,1907
── 啟智書報社73周年紀念刊
── 中化半世紀,1962
── 中化六十周年特刊,1972

── 麻坡永春會館90周年紀念特刊,1984

── 麻坡漳泉公會金禧紀念特刊,1986

Monday, July 4, 2011

同盟會與麻坡(十)

支援抗日洶湧澎湃

麻坡「救國三劍客」:

鄭文炳(左)、顏逈華(右)、林彬卿(下)。






七七蘆溝橋事件爆發,麻坡華社反應快速,率先成立籌賑會,出現了「救國三劍客」,過後成為「籌賑模範區」。

鄭文炳曾任麻坡同盟會會長,獲中國國民政府頒榮譽獎章。日軍佔麻坡時,他在峇株巴轄宋加蘭遭殺害,年終72歲。

顏逈華,學問淵博,為麻坡樹膠商巨擘,麻坡國民黨執委。顏逈華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深受日本間諜注意。馬來亞淪陷後,顏逈華在峇株巴轄宋加蘭被日本人殺害,終年44歲。

林彬卿文學淵博,為書法家,在麻坡創《天南吟社》。他參與創組麻坡籌賑會,極力宣傳抵制日貨。日軍佔領麻坡,林彬卿被捕,在峇株巴轄新加蘭遭殺害,年終63歲。

麻坡「救國三劍客」之一:林彬卿。


到了30年代,由於日本野心勃勃企圖併吞中國,中國面對亡國危機,麻坡華社關心民族興亡的思潮轉換成支援抗戰的社會運動。從1928年的五卅慘案,到七七蘆溝橋事變,直到日本佔領馬來亞前夕,麻坡華社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救亡運動。籌賑運動波瀾壯闊,在武漢合唱團到麻坡籌賑演出時,麻坡抗日救亡運動幾乎達到沸騰狀態。麻坡因此成為《籌賑模範區》。

早年同盟會在麻坡播下的關心民族命運,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思想種子,在這時期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同時早期麻坡同盟會領導成員也在籌賑救亡運動中扮演領導角色。這裡就以兩位同盟會領袖鄭文炳、張開川的事跡來反映30年代麻坡華社關心民族興亡的狀況。

1928年,濟南五卅慘案爆發時,鄭文炳義憤填膺,推動麻坡成立後援會,募捐救濟難民,同時致電國民黨政府,吁向日本強硬交涉。鄭文炳出任後援會財政,日夜奔波籌款,幾忘眠食。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件爆發,鄭文炳聞訊,反應強烈,快速行動。7月9日晚上,他在麻坡桃源俱樂部與十多位麻坡華社精英會商,討論支援抗日行動。

關心民族興亡心切,他顧不了其他地方的華社是否將響應,便率先行動。他於7月13日召開麻坡永春會館緊急會議,在顏逈華、林彬卿、鄭友專和劉國七等人的支持下,《麻坡永春會館救濟祖國難民會》宣告成立。這離七七事件爆發僅一周之久。鄭文炳在會上帶頭捐出3千元,並在兩天之內,籌得義款2萬多元。再過一周,麻坡一筆2萬零350元的義款便匯往中國政府財政部,這是七七事件後首宗南洋義款。

1937年,麻坡鄉區巴力苦麻林家宗為支持抗日,購買了250元公債。他的兒子林梓材還收藏着當年父親買的公債。


在鄭文炳的領導下,麻坡永春會館一馬當先成立籌賑會,帶動了新馬其他地區相繼成立籌賑會。

為了推動籌賑,鄭文炳致力勸捐,廢寢忘餐。每當麻坡有婚禮或喪事,他均勸以節約助賑。對於賣花、賽球和義賣雨具寒衣的籌賑活動,他都盡力以赴。當時鄭文炳、顏逈華和林彬卿三人配合投身抗日籌賑救亡活動,被人喻為「救國三劍客」。鄭文炳出錢出力,顏逈華善於演說宣傳抗日,林彬卿的筆鋒銳利,善於寫抗日文章。

麻坡華社在鄭文炳、張開川、林彬卿、李天賜等人的推動下,於7月19日成立了《麻屬華僑救濟國難民委員會》,展開新一輪籌賑運動,共籌得67萬6千7百75元,匯給中國政府。(見《麻坡華僑義烈史》)




Align Center

張蘭芳(左),字伯驤,潮州潮安人,參加同盟會。辛亥前後,為支持孫中山,慷慨捐獻。童年到麻坡,隨父經商,父逝世後,繼承父業,掌管潮裕豐號。業務興盛,種植膠園百畝,經營輪船,川行麻河沿岸各港。熱心教育,20年代,獻捐4千元,助中華學校建《四維堂》新校舍。









蔡廷瑞(右),廣東澄海人,參加同盟會,對孫中山領導的多次起義行動,皆盡量輸將軍餉。

蔡廷瑞幼時喪失雙親,隻身下南洋投靠在麻坡的叔父。蔡廷瑞在麻坡墾闢樹膠園數百畝,振興航業若干處,開設酒莊,置不動產,成為大資本家。1919年,蔡廷瑞與鄭文炳等人為中華校建新校舍,聯名呈函柔佛蘇丹,同時個人帶頭捐獻4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