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星洲日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星洲日報.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August 1, 2020

憶阮次山先生


回首過去一段緣---憶阮次山先生


19935月,阮次山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總社演講,分析中美關係。

鳳凰台政治評論員阮山先生離世,享年7428年前,我們都在新聞線上,首次相見,結下一段緣。對老朋友在這個年紀就走了可惜

當年他專注研究中美關係,星洲日報重視報導中美之間的合作與對立。因此,雙方一拍就合,建立起長期合作的關係。

20多年前,阮先生認為,“中美兩國之間,只有利害關係,沒有真正的友誼。” 2020年的今天,阮先生當年的這個論斷,仍然無誤。中美兩個不同文明的大國要建立起真正的友誼,談何容易。

1992年,阮先生首度到訪報館,報館派出鄭昭賢與鄭丁賢兩人,與他面對面對談。我們發現,阮先生對中美關系了指掌,滔滔不絕回答有關的問題。過后,他成為星洲日報的特約專欄作者,他的時評論經常出現在星洲日報上。

1993年,配合邓朴方訪馬,阮次山專訪邓朴方,訪談錄刊登星洲日報。

不久,他通知我,他將陪同邓小平的兒子邓朴方訪馬來西亞。他在北京專訪了邓朴方,並將訪談特稿寄給星洲日報。配合阮次山的到訪我們特地安排一場阮次山在報社舉行的時事講座會

當時我們在報上公佈這項消息:
充滿傳奇的鄧樸方,將於1993419 日率領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到我國演出。 配合鄧樸方此次前來我國本報特約專欄作家阮次山最近在北京訪問了鄧樸方本人, 爲本報撰寫專文。文中敘述的許多鄧樸方事蹟和思想是初次對外發表許多照片也是之前未曾公開者。

阮次山是本報的特約專欄作家 ,他和中國及美國的政治人物熟絡 ,對中美課題有深入了解。本月24日,他將在本報八打靈再也總社禮堂發表一場公開演講,題目是〈美國所面臨的亞太世紀挑戰〉。入場免費,敬请读者出席聆听
。”

在吉隆坡,阮次山緊陪著邓朴方四處跑動,與邓朴方同車在市區內遊車河。這顯示,他深獲邓朴方的信任,他們之間關係十分密切。

上世紀90年代,安排特約專欄作家到報館演講,成為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的一個特色。阮次山、德國的關愚謙、日本的卓南生先后到星洲日報演講。記得阮次山至少有2次受邀到八打灵報社舉行國際時事講座 ,獲讀者熱烈反應。

阮次山在星洲日報總社發表演說,听眾反應熱烈。

有一次,阮次山夫婦到訪,我以東道主的身份接待我們父女與他們夫婦四人同車南下,遊馬六甲。參觀馬六甲的迷你馬來西亞園時,阮先生對江澤民主席栽種的一棵樹,特別感興趣。在工作之外,我們建立起私人交情。

阮先生於2001年初加入鳳凰台,成為鳳凰台著名的國際政治評論員。遇到馬來西亞的課題時,他經常會從香港打長途電話至我家,了解進一步的詳情,搜集更多的資料,做足功課。

那時我已離開星洲日報,轉至馬來西亞中國經貿易總商會 。2002年,我參與馬中經貿總商會舉辦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國際論壇,邀請各國學者和商界領袖出席研討會,鳳凰電視總裁劉長樂也受邀在會上發表演講。得到阮先生的相助,我成功地與劉總裁的女秘書取得聯絡,安排在劉長樂下榻的吉隆坡酒店進行一次專訪。

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專訪,劉長樂暢所欲言,談他的出身,當工兵,打山洞,投身唐山大地震救災的經歷等。劉長樂介紹鳳凰台的“ 三星战略”,高度評價阮次山。劉長樂說,雖然他在講話時顯得有點口吃,外貌並無特別优勢,但是他有豐富的智识,分析能力特強,讓他發揮潜能,成為了鳳台杰出的明星評論員。劉長樂說,阮次山以前勤于為報章寫時事評論,不知道自己有搖筆桿之外的才能,他可能萬萬想不到自己能在電視台上發揮作用,成為鳳凰電視台的明星評論員。

為此,我撰寫了一個劉長樂訪談系列發表報上並張貼在我的博客上。
2002年,鳳凰台總裁劉長樂接受專訪,讚阮次山為杰出明星評論員。

記得有一次,阮次山到吉隆坡出席會議,我們就在金馬皇宮大酒店會面,交換在新聞線上工作的經歷。當時著名作家李敖在鳳凰台安排下訪問了北京,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詞鋒銳利。阮次山告訴我,這為劉長樂帶來麻煩,鳳凰台因此損失了數額巨大的广告收入。他說,鳳凰台必須從头再耐心工作,修補關係。

回顧過去與阮次山的這段交往,這段緣份,這段美好的回憶,沒想到他這麼快地告別人世間,內心沉重。但是,通過网上搜尋機器,查閱阮次山的資料,看到各方對他的評語,知道他在中國媒體業上受到重視,具有相當的地位,他在九泉之下,一定甚為欣慰。

記得他曾經向我透露,他如何安排广播時段,方便中國的官員收听他的節目,讓他們更了解外界對各種時事課題的反應和感受。他就是帶著一顆愛國心,很有技巧地發揮傳媒的作用。 他生前努的角色顯然己獲肯定
2020年8 月



邓朴方訪談錄:邓朴方的半生傳奇。

Wednesday, February 26, 2020

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下)


跟踪历史脉搏(下)

文:鄭昭賢

按: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歡庆90周年紀念,出版〈星洲日報九十〉紀念刊。我應邀撰寫一文,回顧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1972年創立后,首28年所走過的道路。 星洲日報國際組緊緊跟隨人類歷史脉搏,留下寶貴的歷史記錄。此文總結了這段歷史時期,星洲日報國際組報導的焦點,二十世紀后期的五大事件。這顯示,星洲日報國際組特別關注東南亞華人的遭遇、苦難和命運。



“四人幫被捕”真與假?

踏入報館時,正值中國文革動亂方興未艾,影響中華民族的命運,自然地,這成為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報導的焦點。有兩件事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第一是林彪坠機身亡,第二是四人幫被捕瓦解。

當年中國還處於較封閉的社會,重大的政治新聞,外界難以獲得詳情。像林彪逃亡,坠機身亡的事件,初期外界很難知道底細。在我進入星洲日報不久,澳洲名記者貝卻敵(W.G.Burchett)發表特別報導,首次透露林彪坠機詳情。接獲這篇報導,如獲致宝,主動連夜趕譯,交報館刊登。看到報館能搶先登出這篇特稿,內心欣喜。

1976年10月,突然接獲華國鋒逮捕江青等,一舉粉碎四人幫消息,同事們震驚。這是件爆炸性大新闻,非同小可。谨慎起见,報館要求中國大使馆证实,然而當時得到回复是: 造谣! 隔天新闻报导只好以造谣性质的新闻处理,特別指出中國大使馆否認發生這件事。

粉碎四人帮,文革結束,鄧小平推行改革开放。星洲日报关心中国改革发展,追随中国改革的步伐。当年中国,意識形態包袱沉重,长期僵化思想,不易接受市场经济的规则,因此改革起步艰辛。星洲日报转载港报的消息和评论,向读者提供信息。记得當年為了輕微調整火柴價格,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新旧思想要經過一番纠缠和較量。

制作〈李鵬中槍〉号外

1989年爆發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國際新聞組經歷一段高度緊張工作的日子,忘寢廢食地跟蹤。科技的進步,國外電傳彩色照片日益普及,當時報館剛進入採用外電彩色新聞照片的時代。中國學生在北京天安門示威,爆發衝突,外國通訊社傳來一張張震撼人心的現場圖片。一圖勝千言,我們十分重視照片處理,挑選和編輯照片絕不馬虎,以期發揮最佳衝擊力。

當年的國際新聞彩照是由政府的馬新社控制,同時是由三張底片合併而成。我每天必須打電話與馬新社挑選和預訂天安門示威照片,並派人前往馬新社拿照片。每天緊張工作,一面要緊盯示威新聞的最新變化,一面要預訂新聞照片,策劃制作新聞專輯,忙得不可開交。

在這期間,發生一件終身難忘的事,在緊張工作中失手,受假新聞所誤導。示威學生與政府對抗的最緊張時刻,我們突然接獲爆炸性的消息,李鵬總理遭人開槍射擊。如此重大的消息,必須搶先報導,於是報館決定出版号外。

決定出版〈李鵬中槍〉号外之前,報社先與香港的明報聯絡,詢問這消息的可靠性。在獲得明報方給予肯定回复後,大家立即動手,輯編、印刷、出版、運輸等工作,以求最快地把〈李鵬中槍〉号外送到各地讀者手上。假新聞号外推出,還沾沾自喜。

當天傍晚,剛巧社長張曉卿為了慰勞辛勤工作的員工,特地從外地運來大批 榴槤,擺放總社停車場上,舉行星洲日報榴槤大餐會。正當大家興高采烈吃榴槤時,香港傳來消息,李鵬中槍是假消息,是支持學生人士故意放出的假消息,以剌探李鵬身在何處。這是晴天霹靂,印好的号外〈李鵬中槍〉己在運輸途中,只好緊急阻止輸送、收回和銷毀。這是我在新聞線上奇特的經歷。

我們不是單獨中招,受誤導,香港報章也誤以為真,連西方有些媒體也受累。大家只能過後澄清。

神州刮起鄧旋風

發生了六四事件,中國在世界上頗為孤立,但鄧小平高瞻遠矚,排除萬難,堅持改革開發。他的行動,他的思想和他的講話,影響中華民族的命運。當時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及時察覺,緊抓這個重點,跟隨歷史脈搏,全力以赴報導。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南巡講話,影響中華民族的走向。星洲日報第一時間報導,制作鄧小平南巡特輯。星洲日報詳盡的報導,引起讀者的共鳴,希望進一步了解鄧小平南巡的影響。
 

鄧小平南巡特輯

於是,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青年团發函,邀請國際新聞組主任鄭昭賢,到中華大會堂發表演說,分析鄧小平南巡的影響。以〈鄧旋風吹遍神州---談中國政治與經濟改革〉為題,鄭昭賢在演講中指出,鄧小平敢于化解“社”、“資”兩家的藩籬和世仇,他將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佔一席重要地位。同時星洲日報分兩天推出〈神州捲起鄧旋風〉特輯,以〈社資通婚大搞經濟〉和〈“左”可以葬送一切〉兩篇文,分析鄧小平南巡的影響。

鄧小平指引中國邁向康莊大道,然而他沒有機會見證1997年7月香港回歸中國懷抱,鄧小平於當年2月撒手西歸,走完顛簸起伏的一生。星洲日報對這位偉人的逝世,重視萬分,趕在第一時間推出星洲日報号外:〈永別了,鄧小平〉。


鄧小平逝世号外

我們制作的号外〈永別了,鄧小平〉,向讀者介紹這位20世紀有重大影響力的風雲人物,回顧鄧小平走過的歲月。号外以中間對開的兩大版,刊登星洲日報搜索到的歷史性圖片,反映鄧小平一生的道路。

讀者和公眾人士獲得這份特別贈送的号外,讚不絕口。有些人說,這号外值得珍藏,並表示讚賞星洲日報對處理重大新聞的快捷與果斷。


星洲日報号外中間對開圖片版:鄧小平一生的道路。

隔天,星洲日報再推出邓小平逝世特辑,佔幾個大版,登出多篇回顧與展望評論專稿。〈鄧小平思想:驚醒睡獅〉、〈鄧小平韌力非凡〉、〈鄧小平一生的道路〉、〈鄧小平的外交战略〉、〈鄧小平身後的中國政局〉、〈鄧小平的功與過〉等專稿,讓讀者懷念這位偉人,展望中華民族今後的動向。

星洲日報社長張曉卿社长刊登〈他,救了新中國!〉挽词。挽詞有力地總結這位偉人的歷史性影響:救了新中國!名留青史,永垂不朽。



星洲日報社長張曉卿的輓詞

1997年7月,香港回归中國,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集中火力,搶先制作香港97回歸特輯:〈150年滄桑---香港今昔〉,再於回歸日當天推出14大版〈香港新紀元〉特輯。兩個特輯反映香港人的奮鬥精神,香港走過的艱辛歲月,從穷鄉僻壤到世界金融中心,反映政、商、文、影視各業精英的事跡,他們笑傲香港的神奇故事等。

當時,星洲日報與中國駐馬大使館配合,在大使館假吉隆坡國家博物館舉行香港回歸特展上,派發星洲日報精心制作的97回歸特輯:〈150年滄桑---香港今昔〉。16版的特輯,圖文並茂,記載和回顧歷史事件,深受好評。




香港97回歸特輯


緊追東歐變天

20世紀末期,身在報館國際新聞組,處理東歐變天,柏林圍牆倒塌,德國統一,蘇聯瓦解,一連串歷史性事件。當時,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可說是屏住呼吸,緊追時代歷史脈搏演變,不惜版位報導,讓讀者 了解這些左右人類命運的事件。

在這期間,有機會三度親赴現場,為讀者報導東歐變天新聞。1987年,首次踏足莫斯科、烏克蘭的基輔和蘇聯歷史名城列寧格勒。此行目睹蘇聯制度造成日常用品匱乏,人民排長龍購物難,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弱點,未具所宣傳的優越性。1990年2月,在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開放時期,飛到中亞細亞的烏茲別克,了解這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發生的變化,為關心蘇聯變革的讀者帶來第一手的報導。。

1990年年底,德國舉行統一後的首次大選,受德國政府之邀,前往東德、西德訪問兩周,了解德國人對國家統一的感受。再從德國飛波蘭,採訪波蘭總統選舉,了解波蘭人在變天後的感受和對華爾沙總統的看法。回國後,星洲日報推出10期〈東歐變天後〉系列,詳細報導此行的所見所聞。


在東歐人民展開轟轟烈烈示威行動,希望變天的時刻,星洲日報迎來一位杰出的時事評論員,讓星洲日報的東歐變天報導生色不少,更具吸引力。他是身在德國漢堡大學的關愚謙教授。關博士在中國批斗盛行的年代,被迫逃亡海外,因此對蘇聯和東歐的劇變有強烈感受。他充滿激情地為星洲日報撰寫東歐評論,同時還親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發表專題演講,吸引大批讀者出席。關愚謙多次上香港鳳凰電視台,針對特定重大事件,發表精闢見解。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與關愚謙的關係一度十分密切,可惜他於今年病逝德國,享年87岁。  

轉眼間,數十年光陰流逝。回顧20世紀最後近30年的時光,身在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見證一宗宗歷史性事件上演與落幕,忙於制作一個個圖文並茂的新聞特輯,工作繁重,但心情愉快。

作為一份具有社會使命感的華文報章,那段時期,國際新聞組不負所望,生機勃勃,對影響海外華人命運,影响人类命运的事件,能排除萬難,主動挖掘、及時報導,克盡報人之天職。
(2019年正月)稿于八打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