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马来西亚华文报.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马来西亚华文报. Show all posts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黄观华献身华文报

榮獲新聞服務精神獎


黃觀華(左)接受拿督斯里莊智雅夫人拿汀斯里周星辰頒發拿督斯里莊智雅新聞事業服務精神獎。


黃觀華一生服務馬來西亞華文報業,榮獲2008年度拿督斯里莊智雅新聞事業服務精神獎。黃觀華於2007年退休時,是南洋商報的編務顧問。在90年代,他是我在星洲日報時的同事。

在馬來西亞華文報刊編輯人協會舉行的頒獎禮上,黃觀華告訴我,他在1970年步入華文報業時,剛好吉隆坡發生一場大水災。他先後在通報、建國日報、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和南洋商報工作,在華文報社服務將近37年。

1990年,黃觀華加入星洲日報,成為我的同事。當年,我們經常在報社食堂一起喝茶,所以對他有一定的瞭解。那時期,國際上發生不少的大事件,有機會上封面頭條。黃觀華負責編排封面版,而我是國際新聞組主任。因此有時我們在食堂一面喝茶,一面互相切磋,商討如何能打出有震撼力,更能吸引讀者的新聞標。他打新聞標題的功力深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九十年代初,星洲日報計劃大事改革,加強地方版,以吸引讀者,增加報份。黃觀華回憶道,報館為加強地方版,他被調到《大都會》版,執行版面設計與標題改革工作。他說,這段時期工作雖緊張但愉快,星洲日報《大都會版》和其他地方版改革成功,受讀者歡迎,促進報份快速增長。

黃觀華於2001年轉至南洋商報。當晚他領獎時刻,南洋商報同事表示感激他,稱讚他打的新聞標題精簡有力。

1970年,黃觀華踏入報業的時候,華文報處於風雨飄零的時期,華文報業面對讀者下降,前景堪虞。當時人們擔心我國的教育政策會導致華校學生人數逐年萎縮,缺少新讀者來源。同時,華文報員工的薪水低,有時發生勞資糾紛,演變成工潮。

黃觀華說,當年他就參加通報新聞從業員號召的罷工行動。記得,那時星洲日報工會也組團到吉隆坡陳秀蓮路支援在糾察罷工的通報工會會員。

回首過去,這三、四十年來,我國的華文報業變化巨大,華文報業遠比從前蓬勃。華文報繼續扮演華社三寶之一的重要角色。黃觀華這一代的新聞從業員已完成時代的任務,但願新一代的華文報新聞從業員繼承前一代的敬業樂業精神,讓華文報發揮更重要角色,服務華社。



評論組得獎人與頒獎人。右起張立德、編協副會長張映坤、陳寶卿和許國偉。

報導文學組得獎人與頒獎人。

Wednesday, February 4, 2009

星洲日報老員工

新年茶攤敘家常


星洲日報編輯部老員工新年大樹下茶攤喜相聚。顏翹步(左前)42年服務星洲日報、陳友平(左後)36年、古炳鴻(右前)29年和鄭昭賢28年。總計4位老星洲在星洲日報編輯部共服務135年。


4位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星洲日報編輯部成員於農曆新年期間,相聚大樹下茶攤,閒聊生活、健康與家庭近況。過去編輯部的緊張工作,截稿時間,已經與自己無關,至多只是偶爾在夢裡才出現。

顏翹步畢業於南洋大學,離開大學即加入星洲日報。他自始至終,42年如一日,忠心耿耿留在星洲日報編輯部。42年來,他不知審閱了多少稿,糾正了多少個錯別字,打了多少個標題。

陳友平也是出身南洋大學。他在報界共渡過37個青春。除了中間離開星洲日報一年,他總共在星洲日報編輯部服務了36年。喜愛自助旅行的陳友平,不久前才與另兩位星洲日報老同事,古炳鴻及黎龍生到落後的緬甸尋幽訪勝。古炳鴻同樣是畢業於南洋大學,他在星洲日報渡過29年的時光。

鄭昭賢於1973年進入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28年來,他一直從事國際新聞工作,處理了那個年代的國際大事件。從越戰、船民投奔恕海、海灣戰爭、東歐變天,蘇聯瓦解、印尼排華暴動到中國六四事件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他經手策劃和製作不少的特輯和全版的大事件畫頁,有時還趕時間製作號外。

回首過去,在70年代時期,華文報業圈子裡的人對馬來西亞華文報業的前景憂心忡忡,深恐華文報讀者會一天天減少。當時華社擔心政府大力扶持馬來語教育,華文教育可能被邊緣化,華小學生人數會一年不如一年,獨中也失去學生來源,華文報新讀者來源日益下降。

但形勢的演變出人意料。華社出現送子女入華小的強烈意願,中國改革開放,冷戰成為歷史,中國經濟突飛猛進,與東盟國家關係友好密切。華文報的讀者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

早年我們加入報館時,星洲日報的每日報紙銷售量才三、四萬份。如今,星洲日報的報份翻了幾翻,每日達三、四十萬份。


茶攤喝茶後,幾位老星洲前往拜訪在星洲日報服務逾18年的侯遠記和李瑞心夫婦(右)。李瑞心在報界20年,其中18年在星洲日報編輯部。夫婦從報界轉商,從事廣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