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印尼华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印尼华人.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March 12, 2011

印尼華教代表訪馬

出席董總新書推介禮 吁發揚以和為貴思想

向馬來友族介紹中華文化經典著作,儒、道、兵家思想的葉新田著作。


印尼華教代表符福金(右四)和劉一江(右二)出席葉新田新書推介禮。

(馬來西亞吉隆坡13日訊)印尼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主席符福金和印尼西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主席劉一江今天出席馬來西亞董總主席葉新田博士的新書推介禮儀式,並在 會上發表談話。

符金福在會上讚揚葉新田博士將中國的經典名著和儒家思想翻譯成馬來文,加以推廣。

同心協力 心胸寬廣

符福金認為,應發揚〞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他說,孫中山先生提出〞天下為公〞,今天中國提出〞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都是根據儒家思想的〞和為貴〞觀念。他呼吁華社把〞以和為貴〞當作行動指南。

馬來西亞董總顧問郭全強講話時也強調,必須加強內部團結。他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華教工作者沒有分裂條件。我們可以來自不同背景,可以有不同的思想和理念,但在關乎民族興亡的華教事業上,我們只有一個方向。古人說得好,大家同心協力,眾志成城。

郭全強希望華教工作者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小角落,眼光更遠大,心胸更加寬廣。

希望譯成印尼文

西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主席劉一江希望葉新田博士的書不只是有馬來文譯文,同時也翻譯成印尼文,讓年輕的印尼華人也有機會接觸到中華文化的精華。

劉一江說,他是印尼華教斷層30年時期成長的印尼華人。在這時期成長的印尼華人,大部份不懂中文,不懂中華文化。他呼吁葉新田博士把他介紹中國古典名著的書譯成印尼文,讓更多印尼華人青年有機會接觸到中華文化。


劉一江(左)呼吁把葉新田博士的新書譯成印尼文,讓更多印尼華裔青年有機會接觸中華文化。

Thursday, April 16, 2009

印尼归侨回忆当年

令人心酸的历史

“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特殊背景下,辛苦不能言苦,肚饥不说饿,说了就要倒霉。”----兴隆农场蓝日兴


武夷山华侨农场大锅饭食堂旧址。


在印尼万隆时,听当地华人朋友回忆1959年不少万隆华人在排华政策下,不得已离开印尼,登上中国政府派来的客轮,回到中国。

当年他们在中国的命运又如何呢?

最近印尼国际日报刊登印尼侨友蓝日兴回忆当年的生活情景,令人无限嘘唏。

几年前,武夷山印尼归难侨向我透露他们的坎坷人生,令人吃惊。蓝日兴的回忆进一步证实福建武夷山华侨农场印尼归难侨的谈话和回忆。

中国海南省兴隆印尼侨友会蓝日兴写道:

“一九五九年底,印尼发生排华事件。万般无奈,居住在 印尼万隆邦加邻岸(Pengalengan)的一批华侨,流着眼泪,忍受着内心极大的痛苦,将永远离开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的第二故乡——邦加邻岸,登 上中国政府派来的客轮“大宝康”号回国。”

蓝日兴描述当年印尼侨友生活在海南岛兴隆农场的情况如下:

今世只能与锄头结缘

“一天三餐都到生产队食堂排队买限量的饭菜。在那个年代人人享受着平等的待遇,全队几百号人,吃的是一锅饭,一种菜,全无贫富贵贱之分。他们忍饥挨饿,日 复一日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今生今世与锄头砍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知道他们之中的女侨胞,在印尼是安逸的家庭主妇,家里的经济开支,无须她们操心,只要能相夫教子,搞掂家务就行了。她们何曾见过锄头与砍刀?这些女归侨其中有不少是侨生,还有的是“番婆”跟着老公而来的,这些女侨生们与少数 “番婆”,许多人从回国直到离开人世,还说不上几句中国话。而使他们最难以忍受的是,孩子们也跟着成年人一样缺吃少穿,要知道他们正值长身体的时候呀!

牢骚话带来大灾难

在 那个年代,大家的脸面都呈菜色,失去了红润。巨大的反差,使人们思想麻木,无所适从。也难免使一些归难侨,想不通,而说出了一些所谓“不满现实”的牢骚的话。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特殊背景下,辛苦不能言苦,肚饥不能说饿,说了就要倒霉。

正因为有人说了一些牢骚话,就必须接受群众专政的监督,成为百分之九十五 之外的人,其家人和未成年的子女,也跟着受株连。提起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至今仍令人心酸。

当时对被群众专政对象的子女,名其名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些子女自从背上了人为的政治包袱之后,在学校、在社会上经常遭受白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人生。上学、参军、入团、入党、提干轮不上他们。想求进步、想谋求好的工作,对他们只能说是梦想而已。而歧视和不公平的人生境遇,使个别人年纪轻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毁灭一生。”


在过去,像蓝日兴这样历经辛酸的归难侨,很难能够公开表露自己的感受,没有机会公开诉说自己的辛酸。现在时代不同了,蓝日兴有机会把他的感受与遭遇写下来,发表在报章上。

在印尼,我遇到一位差点儿就像蓝日兴那样,走上坎坷的人生道路的华人朋友。他庆幸自己继续留在印尼,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与享有不同的机遇。

印尼华人林水泉(左)回忆道,当年他差点与同学们一起投奔中国。幸好他的父亲耐心劝导,要他好好考虑去中国可能面对的艰辛处境。

林水泉打消了回中国念头,留在印尼。最后他事业有成,成为飞机零件供应商。如果他当年不听父亲的话,命运可能迥然不同,他可能终身与锄头结缘。

在我要离开雅加达时,林水泉送我到机场,在车上向我讲述他的人生故事。他说,留在印尼,虽然面对歧视,但还有发展的机会。他说:很多印尼老百姓其实是善良的。华人到他们家作客,会受到很有礼貌的接待。

印尼最大華文報《國際日報》(中間白色建築物)。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武夷山印尼归难侨

(按:這是2004年到訪福建省武夷山華僑農場的見聞。李文正在其著作中談到計劃經濟的缺陷,華僑農場當年歸難僑的生活情況是具體的事例。)

〞歸難僑〞以汗水開辟出來的武夷山華僑農場茶園。

華僑農場居民的房子。牆上還書寫江澤民語錄。


農場工人在建築工地辛勤工作。



在文革熱火朝天的時期,在輸出革命的年代,也是印尼華人和緬甸華人遭受浩劫的時刻,中國於1966年10月,在福建省北部偏僻荒涼的山區,辟建了一個武夷山華僑農場,計劃收留一萬名在東南亞排華浪潮中遭遇不幸的海外華人。當時主要是收留從緬甸與印尼返回中國的華僑難民。

回到中國後,這些印尼華人的生活是怎樣呢?他們的命運是如何呢?

2004年,我到福建省武夷山旅游區旅游時,無意間獲悉在這一帶偏遠的山區,還生活著一批落難的東南亞華人。於是我決定放棄武夷山旅游景點,在當地兩名響導的陪同下,直奔武夷山市西面36公裡外的星村,找尋落難的東南亞華人。至今,中國文件還稱這些人為〞歸難僑〞。

(右上圖是印尼歸難僑翁正和。他感嘆道:如果當年留在印尼生活的話,我的生活就不會這麼困苦。)


農場前后收留了3,500名來自東南亞八個國家的落難華人。當中印尼、緬甸和越南華人居多數,一小部份是馬來西亞華人。不過,后來許多人相續離開,目前這個農場只存465戶〞歸難僑〞,人數是1,480人。


農場領導熱情接待

抵達武夷山華僑農場小鎮,剛好遇到當地人趕市集,街上十分熱鬧。只見不少
在街邊地攤購物的婦女,頭上戴著一頂越南人的圓錐形斗笠。在中國這個偏遠
的山區,出現這種景觀,顯得相當奇特。不言而喻,這些人就是遭越南人驅趕
回中國的越南華人難民。

很快地,我就找到了國營華僑農場辦事處,見到了農場領導人鄭其遷。

鄭其遷是印尼華人難民,於1967年被趕回中國。對於我這位遠道而來的不速
之客,鄭其遷感到驚喜,十分熱情地接待我。我們都是姓〞鄭〞,因而談話
更為親切。對於我發問的問題,他都毫不忌諱地一一回答,讓我概要地了解
過去他們在那〞紅火的日子〞裡的生活狀況,今天的處境以及今后的發展大
計。

鄭其遷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僑聯分會主席,武夷山市人大代表以及福建省南平
市政協委員。


回首過去艱苦日子

他的官職雖然高,但他不隱瞞地講述當年到武夷山時的艱苦生活。回憶過去
的日子,他說,當時他們是開山辟野,上山種茶,下地種田,在水深至胸的
爛泥田中勞作,收入低微,生活條件較差。他還帶領我去看當年農場員工吃
大鍋飯的飯廳。

國營武夷山華僑農場的文件描寫了在過去那〞紅火日子〞裡,農場海外"難
僑〞的生活情況。文件寫道︰過去路難走,水難挑,破舊危樓難修,電話難
打,電視難收。農場長期來通訊、交通難,進城辦事需過夜。

國營農場的文件又寫道︰早期國家的投資高而回報低,規模大而效益差,農
場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部份經濟指標落后於當地農村,歸僑僑眷生活水平
不高。

文件寫道︰1989年之前,武夷山華僑農場是福建省全省的虧損大戶,被列為
重點貧困場。1996年出現工資兩、三個月才發一次,工人福利大打折扣,人
心不穩,外逃偷渡不斷,發生較大的動蕩。


在那講革命、講犧牲、講集體主義,不計個人得失的年代,鄭其遷每天高強
度地勞動,每日工資區區人民幣一元兩角。他說,有些人的工資才一元一角
。當年他一個月的收入只有三十多元。不過鄭其遷說,目前農場一般職工每
月的工資已有一千多元人民幣。

我問道,為什么當時中國政府不把他們安頓在福建沿海地區,靠近大城市交
通較方便的地方,而把他們送到這么偏遠的地方呢?鄭其遷說,當年無論是
住在沿海城市也好,或是住在內地山區也好,工資都由國家規定,每人每月
都是領取三、四十元人民幣工資,沒有很大的分別。同時,當時設立這個華
僑農場也考慮到軍事和安全方面的因素。


處境淒涼的印尼歸僑

鄭其遷於1967年與父親和家人一起被逐離印尼。目前他的父親和家人已離開
武夷山華僑農場,定居香港。

鄭其遷目前身居領導地位,看來他現在的處境還挺不錯。不過,有些印尼華
人難民可沒有他那么幸運,他們的處境和命運頗為淒涼。

印尼華人難民,58歲的翁正和很高興地接受我的訪問,讓我拍照。翁正和說,他於1967年與母親母子兩人被逐離印尼,回到中國。當時印尼中爪哇發生排華,印尼人沖進翁正和的村子殺華人。一些華人被殺,許多華人被抓,被關起來。

翁正和說,來到武夷山華僑農場后,生活真苦。天天辛苦勞動,開荒種茶耕田。現在他老了,還是光棍一條。母親逝世了,只剩他孤苦伶仃一人。年老力衰,辛苦工作干不來,也沒有工作好干,每個月僅靠人民幣210元的基本生活津貼過活。

翁正和是位普通老百姓,有話直說,沒有政治忌諱。他說︰〞如果我是留在印尼生活的話,這么辛苦地干一輩子,我的生活是不會這么困苦的。〞聽這位歷盡滄桑的老漢講出這番話,我感到震驚。他的口氣略帶哀怨。那些繼續留在印尼生活的翁正和的朋友,命運是不是竟比翁正和強呢?

處於不同大環境的人,就有不同的命運。如被中國收留的越南華人是一種命運,被加拿大或澳洲收留的越南華人又是另一種命運。

農場女茶農用手工慢慢精撿茶葉。


的確,在計劃經濟製度下,個人較少有發展機會,只能默默地工作,領取國家
規定的工資。當年被送進武夷山華僑農場的1,800名印尼華人難民,許多已離
開,到香港,到其他地方尋求發展的機會和更好的生活。

國營華僑農場的一份報告就這樣寫道︰長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華僑農場
的職工只管種 ,不管營銷;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只管投資,不講回報,經
濟效益低下。

根據華僑農場的報告,在華僑農場的4百多戶人家當中,目前有38戶人家的年
人均收入少過人民幣1千元,生活困苦。

部份人先富起來

鄭其遷告訴我,馬來西亞的難僑多數被分配到湖南長沙和海南島一帶的華僑農
場,只有少數被分配到武夷山華僑農場。他舉出來自馬來西亞的幾位較重要的
歸僑,如農場副場長郭隆歐,林泰山和歐陽晨鐘。

1979年,中越翻臉,兩國爆發戰爭后,夷武山華僑農場的成員變成大多數是
越南難僑。目前,農場內,越南人占了95%。

我在華僑農場辦事處門口遇到越南華人李永瑞。他準備送女兒去上中學。李永
瑞說,他是在1979年被越南趕回中國。目前,中越兩國關系改善了,他曾回
越南祭拜在越南逝世的父親。

華僑農場的報告這樣寫道︰近年來,不少越南難僑已有較大的發展,經商有成
,成為先富起來的一部份人。

8-9-2004

2006年再訪農場時,看到華僑農場的孩子在練習印尼舞蹈,準備演出。

筆者的太太與農場的歸難僑和小孩。

Monday, April 6, 2009

李文正谈中国经济

李文正的著作。


除了针对印尼本国的经济政策外,李文正在《古圣哲理与现代管理》书中也针对早期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弊端,提出他的看法与批评。

他形容早期中国推动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经济是“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

但是他指出,这“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人为地破坏生产者的积极性,“片面地倾向工人阶级的利益”,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偏离正轨,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滞后。

他说,农村公社的体制缺陷,造成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太低,农民生活太艰苦。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李文正写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曾经进行过一次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然而,这场改革过份简化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片面单纯地倾向工人阶级的利益, 从而忽略了人所具有的社会特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互补性。忽略人性的经济体制曾致使中国建国初期的国家经济发展偏离正轨。

此外,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曾经由于相同的问题而陷入困境。

他说:有关中国早期计划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问题,总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即:

(1)物资价格与价值互相偏离;
(2)物资价值与人力价值的互相偏离;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价值的互相偏离;
(4)人民币价值与汇率的互相偏离;
(5)人与强制性制度的互相偏离;

上述这些问题曾经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发生扭曲,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遭到人为的破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远远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

主张兼容和谐发展

李文正认为,富国先要富民。他说,国家的强盛,基础在于要有强盛的企业群,而强盛的企业群则是基于具有高素质、能力强的一群人。

他赞扬邓小平以〞以史为鉴〞,推行另一场大胆的经济改革,对早期的偏差进行勇敢的纠正。

出生于印尼,在中国接受大学教育,最终成为成功的企业家的李文正博士,以中肯的观点分析企业管理和国家经济管理。他主张和谐发展,把不和谐的诸事揉成和谐,把分歧兼容成一体,共谋于同一目标。

李文正在书中说,和谐的社会是指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能容纳许许多多不同的种族背景、宗教派别、政治思想、文化习惯、专业背景,但却能发挥各自的专长,各自的社会关系与网络,相辅相成,融洽共事。


印尼農田風光景色秀麗怡人。

Sunday, April 5, 2009

印尼企业家李文正的著作

保护政策带来反效果


忙于插秧的印尼农民。


李文正的著作:《古圣哲理与现代管理》


在雅加达,国际日报副采访主任杨学科送我一本书──《古圣哲理与现代管理》。这是印尼华人企业家,印尼力宝集团创始人李文正的著作。

不少相似之处

读到书中有关印度尼西亚的治国方略的部份,深有感触。印尼和马来西亚独立后,政府推行大力保护多数族群政策,其后果和影响,有不少相似之处。

旨在保护特定族群的政策,遭人滥用,引来负面结果。受保护族群和享有特权族群的普通老百姓未受其益,反增负担。得益者是少数权贵,他们不珍惜所获得的机会,不勤奋图强,贪图近利。

印尼政府推行保护原住民政策,引来不良后果,勤俭苦干,脚踏实地搞经济的当地华人受到冲击。类似情况也发生在马来西亚。

滥权贪近利


李文正在书中写道

〞苏加诺政府时代所颁布的堡垒(Benteng Group)政策,限制非原住民参与经营进出口业务。而原住民在这方面又没有经验,以致造成真空状态,再下去就衍生发展官僚亲属子弟垄断这一行业。

他们自己并不经营,只扮演代理商而向真正进出口商收取佣金而已。如此既增加了进出口商的费用,造成高成本经济,又造成低效率作业,加重人民负担。

但这些官僚子弟亲属并没有因此而发奋学习,反而养成他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习惯,增加社会混乱。

此外,《第十号总统令》禁止非原住民以及外侨在县级以下地区经商,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倾斜保护主义性质的条例,都造成许多负面效果。但所有的这些保护政策并不是真正与扶植大多数的农民生计有关。相反地,都真接或间接地加重了农民负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在马来西亚,政府公开规定,政府大学的招生,有种族分配额的限定,让不少成绩优越的非土著学生望门兴叹。访印尼期间,听当地华人说,印尼虽然没有公开说明,但大家都知道,华人子弟要进入政府大学,都有配额限制。华人要向政府部门申请贷款、奖学金等都比原住民难。

作为少数族群,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有类似的遭遇和感受。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印尼排华假照片

印尼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纪念碑。


印尼新兴的三语学校,推广华文教育。

1998年印尼发生令人震惊的排华暴行时,有人传播一批伪照片,混合在真照片一起发播。 10年后,这批伪照仍然在网上流传。

不久前发现,又有一批新的排华假照片被人张贴在网上流传。

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东南亚华人部落格》上张贴的1998印尼排华暴行的报导,被中国广州一个网站配上排华伪照片,张贴在他们的网站上,并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应。

达雅族和马都拉族

今年初发现广州这个网站把假照片混进我的报导和真实的图片,然后张贴出去,令我大吃一惊。于是发出几封电邮给中国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协助,让这个网站删除所张贴的伪照片。

我在电邮中说,这个广州网站XXXX拿我在网上张贴的印尼1998年反华暴动的报导,张贴在他们的网页上,但他们配上一些假照片。他们完全没有通知我。

他们把2001年印尼加里曼丹达雅族和马都拉族的种族冲突时的血腥砍人头照片当成是1998年印尼华人被杀的照片。同时他们也把以前流传的假照片,东帝汶妇女遭奸杀的照片被当作是华人妇女遭奸杀照片张贴。

我指出,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骗人的事不应该做。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能造假,必须维护职业道德。

2001年,我还在星洲日报负责国际新闻组,每天要处理由外国通讯社传至报馆的新闻图片。这些由路透社和法新社传来的加里曼丹达雅人和马都拉人冲突的砍人 头照片,十分血腥。当时我们决定不能采用,只选择较不血腥的图片下版。因此我对这些照片记忆尤新,一眼就看出广州网站张贴的部份照片与1998年的排华事 件无关,而是2001年瓦希德总统时期的达雅人和马都拉人两族冲突的照片。

以讹传讹

我收到广州报界朋友的覆信。她说:

那个网站的负责人可能并不是新闻工作者,而是个人或某个组织开的网站,上面的内容是转载,或以讹传讹得来的。

开设这个网站的我不清楚是什么人,也许他本身就是被蒙蔽的人,因为在中国大陆,我们获得印尼排华的消息渠道不多,如果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话并作出更正,那就最好了。

最近我发现,这个广州网站已删除了印尼排华假照片。他们是干脆取消整个有关1998年的印尼排华的报导与图片,真假照片一律删除。他们静静地删除,没有说明原因,没有道歉,那些已受误导的人会仍然受误导,不明真相。

至今,网络上仍然流传着印尼排华的伪照片,不少网站有意或无意地还在传播这些伪照片。准备转贴印尼排华照片的网站必须谨慎,小心过虑。




印尼的印度教庙宇。

Thursday, February 5, 2009

印尼不平凡的老报人(三)

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




李卓辉写的印度尼西亚评论与报导越来越多出现在新、马两地的华文报章上,逐渐地在新、马两地华文报上树立起他的声望。起初,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仅发给他稿费,后来两家报社改为每月给他固定的薪酬。

李卓辉说,他有时候住在新加坡,有时候住在马来西亚的新山。平时他替星洲日报和联合早报写稿,一家报社给他几千元马币。他每天写写稿,有固定的收入,压力并不大。那时候,夫妇还能经常轻松地一起骑上自行车上菜市买菜,生活颇为悠闲。

熊德龙邀请 东山再起

没想到,企业家熊德龙在美国收购了《国际日报》,并计划同时在印度尼西亚发展华文报业。熊德龙这一决定又改变了李卓辉的人生道路,让他晚年东山再起,肩负重任,为印度尼西亚华文报业的复兴进行冲刺。

李卓辉说,熊德龙本来想用美国国际日报的编务人员,编排印度尼西亚版的国际日报。但是由于他们不熟悉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不熟悉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及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难以办好这份报纸。于是,熊德龙通过李卓辉过去在纸厂工作的老板,联络上了李卓辉,请他回印度尼西亚主持这份新的华文报。

一开始,报馆几乎没有什么设备,只有一台陈旧的印刷机,一台计算机,办公室里连基本的设备都奇缺。可以说,一切从头做起。

两人合作,全心投入

李卓辉说,于是,他就着手组创报社,监督报社各个方面的建设,全力投入这项新的历史使命,为印度尼西亚复兴华文报业而努力。他获得一批与他同辈的朋友的支持,组成一支编务人员队伍,共创这家新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报。

国际日报于20012月创刊发行。回首过去8年,李卓辉所付出的努力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国际日报已成为印度尼西亚一家最具影响力和最大的华文报。

李卓辉和他的老板熊德龙两人是国际日报的两大支柱,两人对办报都具有强烈的热忱。李卓辉称赞熊德龙的公关能力强,处事豪爽。靠着大家在印尼华社的人脉广,组织能力强,新闻嗅觉敏锐。两者合作,促进国际日报蒸蒸日上。

据李太太透露,李卓辉和国际日报的老板熊德龙两人对办报都十分投入。她说,有时,为了改版赶换新闻,熊德龙也亲身留在报馆,工作至凌晨。她说,两人并肩合作,但有时在工作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所争执,不过隔天,两人又和好如初。

李卓辉回忆道,2001年突然发生美国世贸大厦遭恐怖份子袭击的9.11恐怖事件,他于晚上九时接获消息。那时截稿时间已到,他当机立断,认为这是特大新闻,必须立即改版。他除了调动人员,还亲自下手,分秒必争地改版。

他决定把新闻放在封面版,配上放大的照片,增加新闻的震撼力。报馆的其它人员已回家休息,李卓辉坚持在报馆工作,直到深夜。隔天,国际日报全面报导9.11事件的新闻,十分吸引人,深获老板熊德龙的赞扬。

接班人的问题

事过8年,岁月无情,创立报社时,李卓辉所召募的编务人员当中,有些己去世,有些年老有病而离职。李卓辉本人也已达70岁高龄,召募年轻人成为接班人已是当前急务。

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李卓辉指出,目前印度尼西亚华文报业缺乏专业人才,编辑部人员都是60岁以上,老态龙钟,难有创意,编辑和翻译时,常有失误。

李卓辉尝试聘请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训练他们,希望他们能献身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报业。但在这件事上,他遇到挫折。他说,他给到报社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每月人民币约4千元的薪酬。训练了近两年,他们渐渐能上手,但别人献议给他们每月5千元,他们就走了,白费他的心机。国际日报副采访主任杨学科说,这些年轻人只会向〞钱〞看,那里会像老一辈人的献身精神。


国际日报采访副主任杨学科。

李卓辉面对接班人的问题,也面对华文报缺少年轻读者群的问题。不过,他对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复兴和整个大环境的改变,抱希望。

这位印度尼西亚老报人一生经历多次大起大落,毫不气馁。目前,年岁虽高,他仍然斗志昂扬,希望通过印度尼西亚华文报向当局传达华人的愿望和华社的呼声,促进恢复华人在历史上本来的面目,消除对华人的偏见。

2008 12



Monday, February 2, 2009

印尼不平凡的老报人(二)

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


40多年前,李卓辉已经是一家有影响力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报编辑部高层人员。他写的社论在社会上发挥影响作用。然而,一场政治大风暴摧毁了印度尼西亚华文报,也结束了李卓辉在那阶段的报人生涯。

在苏加诺时代,印度尼西亚有一家《忠诚报》(Warta Bhakti),李卓辉当年出任《忠诚报》华文版的执行编辑兼主笔。撰写社论是他日常的工作。苏加诺的亲信加林(Abdul Karim )担任《忠诚报》的社长兼总编辑,助理社长是吴明权。

报馆被封 改行当教师

《忠诚报》的前身是《新报》,一家由印度尼西亚华人创办的报社,历史久,深具影响力。后来在军人的压力下,《新报》被迫停办和改组。最后在苏加诺总统的允许和支持下,《新报》改名为《忠诚报》,于1963年创刊。

《忠诚报》发行还不到两年,印度尼西亚于1965年爆发了9.30事件,报馆遭封闭,社长、助理社长入狱,李卓辉也险些坐牢。

回忆4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封报社事件,李卓辉说,当天《忠诚报》不理会军方的警告,刊登了革命理事会的声明,同时还发表了祝贺中国国庆16周年的社论。结果军方查封报馆,过后社长加林和助理社长吴明权被捕。他说,经过十多年长期监禁,加林社长才获释,他现年已80岁了。

报馆遭封闭了,但华文学校未立即受到对付,印度尼西亚华校是到19664月,才遭到全面查封。失去了报社的工作,李卓辉改行当教师,成为华校高中部的班主任。

他说,令他深感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学生走上坎坷的人生道路。当年印度尼西亚年轻华人受鼓励北归中国,献身新中国的建设。他说,在1966年,中国走上文化大革命的道路,有些官员也始料不及,但有者还鼓励海外学生回去,那是很不应该的。北归的学生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等着他们的是被送到穷乡僻壤山区劳动改造。他所教的那一班共有45名学生,25人离开印度尼西亚,投奔中国。校长也回中国,受了不少苦。文革的批斗,迫使许多人千方百计要离开,到香港或国外。

他说,1998年,他与学生在香港团聚时,大家回首过去,无限唏嘘。

弃文从商 家电代理

华校遭封闭后,李卓辉弃文从商,走上人生一段30多年的商场道路。最初,他为人打工,过后,他自己创业,在商场上创出一片天。正当他在商场上春风得意,生意兴隆的时刻,谁料到,另一场政治风暴,摧残了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事业,让他再掉入深谷。

离开学校后,最初李卓辉到一间纸厂工作。他获得老板的信任,升为厂长。他说,这是一间有一定规模的纸厂,工人有一千多人,业务繁忙,与中国也有业务往来。他在纸厂前后工作长达23年之久。

离开了纸厂,李卓辉自己创业,成为家用电器代理商。夫妻两人为自己的生意忙碌奔波,业务蒸蒸日上,成为雅加达有声望的电器代理商。李卓辉说,当时他代理家电的五大品牌。日本的新力(Sony)、声宝(Sharp)、东芝Toshiba)、韩国的三星(Samsung)这些著名家电产品都是由他代理。

由于生意兴隆,经济也就充裕。李卓辉当时有能力购置产业,买店买地,还在山区拥有一幢别墅,假日时到那里避暑度假。

暴民洗劫 事业全毁

然而好景不常,谁料到1998 5.13反华大风暴横扫雅加达华人区,蹂躏李卓辉经营的家电商店,他的财物尽遭洗劫。李卓辉痛心地说,别人的财物遭洗劫,商店遭纵火焚毁,可获得保险公司赔偿,他却 没机会获得保险公司赔偿。原因在于当暴民破门进入他的商店洗劫后,正想放一把火将商店烧毁,住在附近的一位海军官员出于好心,出面加以阻止。由于他的店未 被烧毁,保险公司就不给予赔偿。

风暴过后,李卓辉从雅加达一名成功的商人,变成负债累累,惹上官司。债主逼他还债,他别无办法,只有变卖产业,摊还债务。他的商店,他的别墅等都一一变卖。债主还想逼他连仅有的住家也售卖来还债。李卓辉坚持不肯,力求保住自己的住家,结果只好闹上法庭,与债主打官司。

李卓辉说,最后他保住了屋地和住家,他的债务是到2000年才全部还清。

1998 5.13反华大风暴的紧张时刻,李卓辉夫妇被迫暂时到新、马一带避难。他的生意,他的事业被毁了,他带着一颗愤怒的心,又从商场转回摇笔杆,要用笔尖写出人间的不平事,写出印度尼西亚华人遭受的苦难。

他与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联络,与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联络,把他写的印度尼西亚报导投给这两家报社。

当时,星洲日报欢迎李卓辉为马来西亚的华人报导和分析印度尼西亚华人的遭遇。我们还特地邀请他来吉隆坡,到星洲日报报社发表专题演说,分析印度尼西亚局势的发展。从此,李卓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新马报章上,他又重新走回报人生涯。


國際日報編輯部一角。


Sunday, February 1, 2009

印尼不平凡的老报人(一)


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

忙於簽大版的國際日報總編輯李卓輝。他說,排版員不懂華文,交待工作必須特別小心。



10前,雅加达一场反华风暴,一场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浩劫,让我有缘结识了印度尼西亚老报人李卓辉夫妇。

当时李先生毕生辛苦积累的血汗财富,遭洗劫一空,夫妇两人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避难。李卓辉把满腔的怒火发泄笔尖下,要让世人深一层了解印度尼西亚华人遭到的不公平对待。当时刚好我是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主任,乐于刊登他的报导与评论,于是我们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10年后,我退休了,离开我长期服务的星洲日报。李卓辉先生却反过来从商人再度踏进报界。不但如此,他老当益壮,越战越勇,成为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的灵魂人物,成为印度尼西亚华文报界的一颗明亮之星。

工作至三更半夜

11月间,我访问了雅加达的《国际日报》报社,让我目睹李卓辉敬业乐业,全身投入报业的情形。他年事已高,但70岁对他来说不是古来稀,而是让生命发出更多光和热,为印度尼西亚华社做出更多奉献的时刻。

在总编辑的办公室里,只见在他的大办公桌上,摆满了纸张。一张张隔日见报的新闻版、副刊版等,待他批阅。李卓辉全神贯注阅读,细心批改,挥笔签署大版。他说,他每天在报馆工作至三更半夜,过后才回家。

30多年封禁华校,造成印度尼西亚华文报出现一种令马来西亚报人深感惊异的怪现象。国际日报年轻的计算机排版员不懂华文华语,甚至不是华人,而是印度尼西亚年轻人。 李卓辉必须小心交待不懂华文的排版员如何改动标题的位置与大小,如何更动版面。

不懂华语华文的国际日报排版员。

李卓辉说,发生大事件,必须改版时,他必须留在报馆,亲身在排版员身旁监督工作,防止不懂华文的排版员出差错,因此不得不工作至深夜。

李太太十分关心先生的健康,亲自为丈夫准备健康的菜肴,每晚十时派人送饭菜到报馆给忙于工作的李卓辉。她希望她的先生能够找到接班人,年纪这么大了,不用这么辛苦地工作。但她也谅解先生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短短几年 10部著作

李太太说,丈夫热爱办报工作,无怨无悔付出,《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也很照顾,经常给予生活上的协助。

李卓辉透露,星期日在家休息的时候,他也经常忙着报馆的事。他负责写社论,在家得空时,他就先行找数据,准备社论的题材与内容,进行构思。甚至他陪太太到新加坡看病时,他也不忘为报社写社论或重大新闻。

出任国际日报总编辑后,8年来,李卓辉写过许多文章,是位多产的作家。他下笔快速,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据我所知,这几年来,李卓辉出版了至少10本着作。他针对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历史,印度尼西亚华人在政、经、文化上的遭遇,为大家提供丰富和珍贵的史料,以及精辟的评论。对有兴趣研究印度尼西亚华人命运的人,李卓辉的一系列著作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李卓辉在其中一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深深感到我们这一代人〞夕阳花红〞的无奈,大家应更珍惜健康,热爱生命,尽力为社会人群作出点点滴滴的付出。这篇题为《热爱生命,珍惜健康,再创辉煌》的后记,反映老报人目前的心态。

2008 12


附录:李卓辉编著的作品

1. 迎接落地生根时代

2. 印华先驱人物光辉岁月

3. 民主改革时代政治风云

4. 自力更生 面对亚洲 振兴经济

5. 尤托约诺的机遇与挑战

6. 披荆斩棘 拼搏奉献

7. 印华参政与国家建设

8. 逆境奋斗 百折不挠

9. 自强不息 创造辉煌

10. 坚强奋起 百年复兴

Sunday, January 18, 2009

万隆美声电台

傳播華族文化 促進民族和睦



印尼萬隆美聲廣播電台(RADIO BANDUNG SUARA INDAH)


年輕的廣播員愉快地比手勢,讓筆者拍照。


華文華語和華族文化在印尼遭壓制30多年後,萬隆地區的華社能有一個華語廣播電台,是多麼珍貴。

在萬隆,美聲廣播電台負責人王朝關受訪時說,美聲電台的創辦人是一位受荷蘭文教育的印尼華人,已故的陳如鏘先生。在瓦希德總統改變過去的政策,開明地推行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發展的政策時,陳如鏘認為這是個歷史機遇。他抓緊時機,發起創辦一家華語廣播電台,雖然他自己是受荷蘭文教育,不懂華文。

王朝關說,在過去的歷史條件下,受荷蘭文教育和受印尼文教育的華人比受華文教育的華人地位高,甚至有些人會瞧不起華文教育源流的華人。不過,陳如鏘親身感受 到,由於膚色關係,他們也同樣受歧視,面對不合理的待遇。在1998 年發生的 5.13排華暴動中,只要有華人的膚色就可能遭殃。陳如鏘覺得,大家都是同一條船,所以他想設立一個華語電台,以團結不同教育源流的華人。

因此,在印尼出現新的政治環境時,他積極努力,推動創辦一家華語廣播電台,以促進華人團結,以及促進印尼各民族的和睦相處。

陳如鏘過去在廣播電台服務,對廣播事業經驗豐富。他想辦中文電台的建議獲得王朝關等一批受華文教育的人士大力支持。於是,美聲電台在2001年 4月宣告成立,迄今已有將近8年的歷史。

美聲電台除了為華人聽眾播放華語歌曲,播報國內外新聞,還為兒童、年輕人和成人播送學華語節目,為聽眾介紹華人風俗文化,講解華文的成語典故。此外電台還播送民間故事和歷史故事,宗教節目和討論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等。

美聲電台還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如專題講座、醫藥講座、烹飪班、華語演講和講故事比賽、訪問孤兒院或老人院、救濟災民等活動。

王朝關說,很可惜台主陳如鏘已經去世,對美聲電台是個重大損失。



美聲華語廣播電台統籌部主任王朝關接受採訪。

王朝關(右)與筆者在美聲台廣播室內。

Thursday, January 15, 2009

印尼华人文化公园


華人文化公園佔地頗廣,進口處的牌樓氣勢雄偉。


東盟地區華人希望成立華人歷史博物館和華人文化館,保存和正確反映華人在東盟地區國家的歷史、貢獻和辛酸苦辣遭遇。

華人對東盟國家的開發、建設與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這些史實經常遭忽略,甚至歪曲。在新的大環境和條件下,東盟華人創建華人文化館和博物館開始獲得容許。2007年,參觀了馬尼拉的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我對各地華人文化和歷史博物館的興趣。

2008年11月到雅加達,我們夫婦兩人與兩位來自中國廣州日報的女記者,在國際日報記者的陪同下,一起遊雅加達著名的印尼縮公園。聽說印尼縮影公園內新建一座華人文化館,我堅持一定要前往參觀。

到了華人文化公園,我立即下車進去參觀,拿起相機,拍下公園內的鄭和塑像和入口處中國式的牌樓。很可惜,兩位來自中國的女記者對這個華人文化公園毫無興趣,來到門口,不想下車,只坐在車上等我回來。她們可能對海外華人的歷史與遭遇之感受不深,她們對印尼縮影公園內展示的印尼其他少數民族的奇風異俗興致勃勃,對華人文化公園卻十分冷淡。

華人文化公園的工程還在興建中。公園的藍圖顯示,公園的佔地不小,建成後,將有中國式的寶塔和宮殿。鄭和紀念館面對一個湖,有涼停,有柳樹。硬體建設看來不錯,今後還要看公園內的軟體建設能否很好反映印尼華人的歷史和華人對印尼的貢獻。

另一方面,據當地華人的反映,興建這個公園已引起爭議。由於公園是建在蘇哈多家族擁有的印尼縮影公園內,不少人有意見,不熱心資助。不久前,印尼華文報章上出現一篇文章,埋怨華人沒有慷慨出資支持興建這個公園,結果引起當地華人的議論。



鄭和紀念館前的鄭和塑像面對一湖春水、涼停和柳樹。館後的寶塔還未動工。


印尼華人文化公園構想圖。

Tuesday, December 9, 2008

访万隆巴巽华人艺术协会(三)

企業家鄭秀英的理念──

發揚友族藝術 融入主流社會


企業家鄭秀英(右)向筆者談她創辦巴巽華人藝術協會的目的。在旁是吳訓珠老師。

萬隆企業家鄭秀英(林財興夫人)是巴巽華人藝術協會成立與發展的大功臣。

她發現陳勵成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巽他音樂家。她出錢出力協助陳勵成把巴巽華人藝術協會組織起來,並精心策劃,提升其活動,推荐給梅加瓦蒂總統,擴大協會的影響力。

接受訪談時,林夫人說,印尼改革開放後,她看到有機會為華社做點事。那時,她剛好又有時間,因為孩子已長大了。

發掘人才 組織藝協

對於華人參與發揚友族文化藝術,她認為,這是印尼華人應該做的事。如果大家都不去做,華人怎麼進入友族的圈子裡,牽涉其中?華人怎麼融入主流社會?

這個理念,加上她說幹就幹的果斷性格,鄭淑英排除非議與困難,投身於推動巴巽華人藝協的工作。

據巴巽華人藝協顧問吳訓珠老師的反映,林財興夫人是通過萬隆美聲華語電台的廣播,收聽到陳勵成出神入化地演奏巽他音樂,並深深地受陳勵成的音樂所吸引。

她覺得,作為一位華人,陳勵成精通巽他族的音樂藝術,能夠引人入勝地演唱巽他音樂,難能可貴。她興起一個念頭,要認識陳勵成,設法讓陳勵成的才華與音樂發揮更大作用,促進提升印尼華人社會地位,促進族群間的和睦相處。

陳勵成感謝鄭秀英的協助,讓他的音樂發揮更大作用。

於是,她通過吳訓珠老師去與陳勵成接觸,安排大家見面。吳訓珠發現,這位音樂奇才原來是早年她的先生當老師時的學生。陳勵成是南化學校的學生。過後,在梁志海,吳訓珠等熱心人士通力合作之下,他們創立巴巽華人藝術協會。

三大成就 引以為榮

林財興夫人全力投入推動協會的演出活動。她甚至親身出馬,上台參與演出。她向我出示協會的演出照片,只見她穿上巽他民族服裝,在舞台上演唱。

經過幾年的努力,巴巽華人藝協取得三項顯著成就,引以為榮。首先,在林財興夫人穿針引線和大力推荐下,巴巽華人藝協歌舞團獲得難得的機會,能夠在梅加瓦蒂總統面前呈獻他們的歌舞。

演出十分成功,獲得梅加瓦蒂總統的讚賞,令高官顯要們高興,令觀眾興嘆。他們感到驚喜,高興地看到有些失傳的巽他音樂又重現,並獲發揚光大。

除了梅加瓦蒂總統外,印尼交通部長也盛讚不已。現任的尤托約諾總統也喜愛觀看巴巽華人藝協表演的歌舞。巴巽華人藝協發揚友族的音樂藝術,促進民族和睦的工作獲得了肯定。

第二項令他們引以為榮的成就是,巴巽華人藝協榮幸地能夠代表印尼,代表國家到國外演出,向其他國家的人民展現印尼民族的歌舞藝術。他們在2002年到中國上海演出,2003年到雲南省昆明演出,並獲好評。

第三項成就是,紀念萬隆亞非會議49周年的演出。吳訓珠老師說,萬隆亞非會議是梅加瓦蒂總統的父親蘇加諾總統在國際政治上一項重大的貢獻。對這個紀念日,她當然想開展一些慶祝紀念活動,但由於政局有點動盪,難以兼顧。當時鄭秀英女士毅然決定,巴巽華人藝協負起重任,開展紀念萬隆亞非會議 49周年的演出活動。

吳訓珠老師回憶道,為開展亞非會議紀念活動,林財興夫人必須承擔起龐大的開銷,同時還必須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非議和壓力。有些人指責林財興夫人是為了個人要出風頭。另一些人卻由於這是由華人出來辦紀念亞非會議活動,他們不甘願,內心不平衡,加以為難。

面對重重困難,林財興夫人不氣餒,堅持幹下去,想辦法把紀念會搞起來,把規模搞大。這展現了她做事的魄力。

為了落地生根,為了華人能在印尼安居樂業,為了促進民族和睦,印尼華人通過各種渠道,爭取獲得多數民族的接受和理解。為此目標,女企業家鄭秀英選擇通過藝術音樂這條途徑,付出她的精力。假以時日,相信她的努力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她領導的巴巽華人藝術協會將發揮更大影響力。

陳勵成夫婦(右三、右一)與筆者夫婦、鄭秀英(左二)、吳訓珠老師(左一)合照。

2008年 11月







Monday, December 8, 2008

访万隆巴巽华人艺术协会(二)

藝人陳勵成的心願──

通過藝術表演
證明華族的貢獻



發揚巽他族歌舞的華人藝人陳勵成講述他的心願。


萬隆巴巽華人藝術協會音樂家陳勵成希望,通過藝術音樂,通過愛的表現,顯示華人對印尼的貢獻,證明華人不是客人,不是寄居者。

陳勵生受訪時,向我強調巴巽華人藝協努力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陳勵成說,我們在2001年成立巴巽華人藝術協會。作為華人,我們深深感受到,生活在印尼這片土地,我們受到歧視,我們得不到公平的待遇。我們選擇了通過藝術和文化表演,來證明我們華人對印尼有很多很多的貢獻。這是我們走的道路。

他說,早在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華人的文化已影響印尼人的生活,對印尼的貢獻不小。無論在醫藥上,在藝術音樂上,印尼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印尼人民的日常生活上,在農村裡,在各個方面,華人對印尼的貢獻和影響都很大。

他指出,巴巽華人藝協不是通過政治和經濟,來傳達這個信息。我們是以藝術表現,通過愛的表現,來證明我們在印尼不是客人,來證明我們華人對這片土地的貢獻。

印尼報章報導讚揚

陳勵成是福建人,小時候在華校唸書,讀到初中二年級。離開學校後,由於熱愛音樂,他以音樂演唱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與印尼藝人在一起,組成樂隊,奔跑印尼鄉鎮城市,到處演唱,在各種民間慶祝會上表演。他多才多藝,可以自編、自導、自演,演唱印尼巽他族的民間樂曲,十分傳神動人。

因此,早在70年代,陳勵成已成為非常出名的巽他歌舞樂手。當時商家發現,可以利用他的歌聲賺錢,就錄製他的音樂,在市場上出售。陳勵成說,當時他的巽他音樂也發售到馬來西亞,不過商家只給他少許的津貼,沒有所謂音樂版權費。

他向我出示1977年印尼報刊對他的報導與介紹。當時印尼報章就稱讚陳勵成是巽他音樂歌唱家。報上的文章寫道,他的外貌是華人,但是他的心是巽他族。他十分特別,熱愛巽他音樂,努力把沒有曲譜記錄的巽他民間音樂記錄下來,加以發揚。這說明,陳勵成演唱和編導的巽他音樂,已贏得印尼各階層人民的接受和歡迎。

由於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當年陳勵成就喜愛搜集和記錄各種民間樂曲。他有一個小小的錄音室,很多著名巽他歌手朋友前來他的錄音室錄音,讓陳勵成收錄和保存下來。當時,許多民間傳統的巽他音樂沒有曲譜記錄,容易失傳。陳勵成為巽他音樂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讓好多巽他民間音樂不至於失傳,對巽他音樂的發展貢獻不小。

舞蹈員戴上面具表演巽他族歌舞。


走進總統府 走上國際

陳勵成說,靠他單槍匹馬努力,作用極其有限,無法提升和擴大華人發揚巽他音樂的影響力。很幸運地,他獲得女企業家鄭秀英(林財興夫人)的賞識。他感謝林財興夫人的大力支持,在她的推動和資助下,成立了巴巽華人藝術協會。有了這個組織,有了林財興夫人、梁志海主席和吳訓珠老師的指導和推動,巴巽華人藝協發出了光芒,影響力日益擴大,令人另眼相看。

巴巽華人藝協成立後,陳勵成致力於編導歌舞,讓身穿巽他民族服裝的華族,走上舞台,演唱巽他歌曲,也演唱華族樂曲與巽他音樂相結合的音樂。巴巽華人藝協的歌舞團在慶典節日時表演,同時榮幸地走進了總統府,在總統和部長們面前演唱 。他們也走上國際,代表印尼,在國外表演,展現印尼的傳統音樂藝術。

2008 11

巴巽華藝協參加印中文化合作50周年春節文藝會演出。


Sunday, December 7, 2008

访万隆巴巽华人艺术协会(一)

發揚友族音樂 促進和諧合作

巴巽華人藝協音樂家陳勵成的學生為筆者夫婦表演巽他族歌舞。


印尼華人為了促進民族和諧,爭取合理地位,消除友族的歧視和維護華族的尊嚴,費盡心機。不少印尼華人通過開展社會福利工作,如救災、濟貧等,以促進民族和睦相處,消除對華人的偏見。

萬隆巴巽華人藝術協會選擇另一條管道,通過華人藝術家發揚印尼巽他族的音樂藝術,華人表演友族歌舞,促進族群間的瞭解合作,和平相處。

中文書與毒品並列

在萬隆,我訪問了創立和資助巴巽華人藝術協會的女企業家鄭秀英,會見了巴巽華藝協天才音樂家陳勵成,同時與協會主席梁志海以及協會顧問吳訓珠老師親切交談。

首先,萬隆巴巽華人藝術協會主席梁志海向我講述創立巴巽華藝協的背景和宗旨。

他說,30多年來,華族與華族的文化受到嚴厲壓制。印尼海關張貼的通告寫道:嚴禁毒品與中文書報入口。把華文書報與毒品同排並列,視為毒害社會物品。這就像秦始皇那樣,十分殘酷。同時,這30多年來,印尼人不斷被灌輸華人文化有害的觀念,企圖強行把印尼文化與華族文化切割開來。兩、三代的印尼人一直被灌輸這種看法,對華人十分不利。

他說,巴巽華藝協會的成立就是要通過音樂與藝術,消除長期來廣泛宣傳的偏見,促進友族對華人的瞭解,加強合作。他說,在印尼人口當中,爪哇人和巽他人是兩個最大的民族。

他說,巴巽華藝協會有一位十分傑出的音樂家,巽他歌舞編導家陳勵成。他出生於萬隆,從小就喜愛音樂。一家人都很有音樂天份,幾位兄弟都是從事音樂這一行業。

歌舞表演後,巴巽華人藝協領導人與舞蹈員與筆者夫婦合影。右四是大力支持協會的女企業家鄭秀英。


印尼樂器奏〞東方之珠〞

陳勵成熱愛華族的音樂,也熱愛巽他族的傳統歌舞音樂。從小他就接觸到印尼人的音樂,9歲時就學會吹奏巽他樂器,對印尼人的音樂和文化有濃厚興趣。長期來他與巽他族藝人相處,並肩工作,記錄下許多巽他族的傳統和經典樂曲。他對印尼民間音樂與文化很有研究,他演唱巽他樂曲,深受印尼人的歡迎。

梁志海說,除了致力於發揚巽他族傳統音樂之外,陳勵成善於把巽他族的音樂與華族的音樂相結合,創造出新形式的藝術文化。他把華語歌曲與印尼樂器相結合,通過印尼的傳統樂器演奏華文歌曲。在陳勵成的改編下,〞東方之珠〞這首華語歌曲以印尼人傳統樂器演奏,優美感人。聽在印尼人的耳中,多麼親切,容易接受。

他說,音樂無國界,是一種感情的表現。陳勵成的創作和演唱,得到好評,獲得友族的歡迎和接受。他的努力取得成果,提升了華人的形象,糾正受誤導者對華人的錯誤觀念。

他說,雖然這個促進民族和諧的途徑,曾受到排斥,甚至抨擊,但是他相信,歷史將證明這是正確的,歷史將記載巴巽華人藝術協會和陳勵成的功績。

他說,兩個月前,印尼政府頒發獎狀給陳勵成,表揚他對巽他歌舞的貢獻,認為這有助於促進國家社會的團結與進步。

2008 11

巴巽華人藝協舞蹈員表演印尼巽他族歌舞。

Saturday, April 19, 2008

印尼华人仍面对风险

王赓武教授访谈----

解禁后,印尼华人舞狮欢庆新年。


2003年,王賡武教授在吉隆坡接受筆者專訪時說,印尼華人還會有風險。當
時王教授是到吉隆坡出席第七屆世界華商大會。

他認為,印尼華人目前的處境已進步得多了。不過還有潛在的危險,那是避免
不了的。萬一印尼國內發生政治斗爭的話,華人就是受害者。印尼就是有這樣
的歷史。

王教授說,印尼人之間發生很多次政治斗爭,其實是與華人沒有關係的。他們
自己在斗的時候,有些人就很輕易地借用華人這個問題互相攻擊,怪對方幫華
人。好多次都是如此的。這是有一段歷史的。

利用有錢的華人

王賡武說:「其實蘇哈多那有什麼幫華人,沒有什麼幫。蘇哈多只是幫一些有
錢的人。他利用有錢的華人參加他的家族和親人朋友去做生意,大家做些半官
方的買辦,利用華人幫他們去賺錢。表面上,一些華人在蘇哈多的政權下賺錢
了,發達了。」

他說:「對其他華人,蘇哈多並不幫。其他的華人被他壓得好厲害。壓到什麼
程度呢?他根本就是要把華人消滅掉,變成印尼人。華文教育完全不被允許,
華文完全不能用。很厲害,長達30年。」

「有些人以為蘇哈多時代對華人好,其實並不好,主要是對朋黨好。他利用一
小撮華人幫他做生意,對他們特別好,優待得很。對其他就壓下去,壓得好厲
害,逼你們,強迫你們同化。」

「可以說,蘇哈多是用眼障的手法。他利用這些人,就使得一般的印尼人認為
華人就是蘇哈多的好朋友。在他們要打倒蘇哈多時,就要打倒華人。但他們打
不到那些真正有錢的華人,普通的華人卻受害,很慘的。」

「你看,被殺,店被燒的都是小商販,小店,普通人,誠誠懇懇做生意的人。
其實印尼人與普通華人之間並沒有什麼恩怨問題。他們就是要打華人,碰到華
人就打你,就是這樣,冤枉得很。那種情況是非理智的舉動,令人很難受。到
那時候,是非理智的,他們這麼做不是有好好的分析。」

荷蘭人留下的禍根

王教授指出,印尼的問題之所以這麼複雜,這麼麻煩,跟過去荷蘭殖民地主義
者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他說,當時,荷蘭人的政策故意把華人擺在印尼人之上,利用華人作為中間人
,坏事讓你們華人去做。荷蘭人叫華人以便宜價格收購印尼土著的土產,叫華
人去賺印尼人的錢,他們就坐著等收稅。荷蘭人搞分裂政策,分化華人與土著
間的關係。這麼一來,印尼人恨的是華人。印尼土著感覺,華人是親荷蘭人的
,幫殖民地主義者壓迫他們。這種觀念深植許多人腦海中。

王賡武強調,印尼智識份子並不反華。印尼智識份子,那些比較理智的人,十
分清楚華人只有3%不到的人口,人口這麼少。而且如果他們生意做得好,大
家都有好處。他們很有理智的,尤其跟那些讀過書的人,報界人士和智識份子
對話,他們沒有什麼惡意。他們反對的是那些朋黨。那不同,那基本上是反對
蘇哈多。


不要太好 只要公道

他說:「蘇哈多下台後印尼華人的處境才改善。現在呢,還有一點點問題,是
不曉得梅加瓦蒂是怎樣?希望不要再有朋黨。現在總的對華人好的話,也不要
對華人太好,就是公道一點。也不要怎樣特別去表示,你對華人特別好,特別
優待。華人可受優待不起。印尼幾十年來,一、兩百年來的歷史就是這樣,跟
東南亞其他國家不同。」

Thursday, January 3, 2008

印尼华人的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永不过时

           

2007年印尼华社十大新闻之一,印尼华人办教育跨前一步,玛中大学举行开幕礼。华文课是这所大学的必修科。印尼华校校友创办的这所大学是印尼华教再出发的新成就。



谢谢读者 Thai Heng 针对东南亚华人处境问题,在我的部落格上发表他的看
法。
同时欢迎各地华人上这个部落格发表你们的看法,互动交流。

我在"新春愿望"文中提到东南亚华人"必须居安思危,不要炫耀自己"。这
要是反映目前印尼华人社会存在的忧患意识,他们担心排华事件会卷土重来。

在2007年,印尼华文报章不时发表这类文章。印尼华社有识之士热烈地讨论这个课题。

印尼《国际日报》刊登了不少规劝印尼华人要居安思危的文章,苦口婆心地要印尼 华人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痛;既然是成了居住国的公民,就不要爱印尼,又爱中国 ;不要执着于自己华人独特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少谈弘扬中华文化,避免引起 主流社会对华人"忠心"的质疑;提醒华社,排华事件,任何时候都会发生,星星 之火,可以燎原。

有些文章写道:居安思危永不过时,这是关系到华族长期生存的大课题。这不是 在空喊口号,而是华族争取长期生存权的有效良方。

作为东南亚华人,读了这些文章,让人心情沉重。


原住民国家观念强

印尼华人社会专家,著名学者廖建裕教授不久前在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华人研讨会〉上说:

“东南亚是原住民国家的观念往往根深蒂固,要在短期内完全接受华人为国族的 组成部分是很困难的。这意味着,族群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东南亚华人的经济可能愈加强大,如果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不稳定,那么,华人有可能再度成为代罪的羔羊。

即使在当今的菲律宾,尽管政府对华人的态度好得很,原住民对华人的旧观念依然存在,华人要真正融入主流社会还有段路程。

在马来西亚,马来人居主人地位的观念和思潮,在原住民族群当中,仍然
居支配性地位。但是,由於竞争力的差距,他们强调需要特别的拐杖
有特权
支撑。看来,“多数族群拿拐杖”文化和“少数族群必须让三分”
的文化,
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

全球化竞争时代有个弱点。竞争力较弱者会被抛在后头,结果这会为稳定和
安全带来威胁。
东南亚华人就面对这种困境和挑战。他们必须时时关注多数族
群兄弟的感受和反应 ,
避免稳定和安全受到威胁。他们不能只按照自己的心
意径自
发展。单靠强势的竞争力,不能确保安居乐业。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網絡上的假照片


19985月發生排華暴動後,印尼華人想盡辦法,使用各種管道,把他們的苦難告知世人。於是,互聯網成為印尼華人反擊迫害者的一種工具。

他們把五月中旬的慘痛經歷寫成文章,通過互聯網,發送到世界各地。有些文章是受害者寫出親身的經歷,一字一淚,十分感人。他們也把許多暴民肆虐的圖片,通過網絡,發給世人。

世界各地的主要華文報成為他們發送信息和圖片的目標。星洲日報是其中的一個目標。我們經常收到有關印尼華人被迫害的文章與照片。


為洩恨發假照片

這是一項新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新事務。對此,我們是抱謹慎的態度。由於我們不知道是什麼人傳來這些信息,我們也沒有管道可查證這些信息的可靠性或準確性。因此,我們通常是把它們當作參考之用,採用不多。

慢慢地,我們確信這是一批印尼華人和同情印尼華人的人士,包括鄰近的東南亞華人,在進行這項活動,漸漸對他們提供之資訊有信心。不幸,這些人可能是由於過份痛恨他們的迫害者,報復洩恨心切,做出一件十分不應該做的事,削弱了他們的可信度,差點也把報館拖下水。

他們把一批慘不忍睹的姦殺婦女的照片,夾雜在印尼暴民排華暴動的照片當中,傳給我們。照片顯示,婦女遭姦殺後還受到不人性的殘暴對待,如將掃帚柄插入女屍的陰部等。他們不擇手段地想以這批非五月印尼排華暴動的圖片來嫁禍五月暴亂的有關者。

記得那天,我在電腦熒幕上收看到這批照片,心裡半信半疑。由於對印尼暴民排華行徑的強烈厭惡,感情上我傾向於相信這些照片,很想採用。

當時,必須在短時間內作出判斷,以決定是否要刊登這些圖片。如果決定不用,可能面對的後果是:明天別報刊登了,同時照片若獲證實非假,那麼我們會輸給他報,同時還會面對上司的責問。如果決定採用,可能會面對的後果是:這是一批虛假照片,影響報館報導可靠、准確的信譽。

在與同事商量後,我們決定選用其中兩張比較不血腥的照片下。這是一項冒險的決定。做出決定後,我還是放心不下,總覺得有點不妥當。我再努力通過各種管道,包括間接向外國大使館人員查詢,結果得知這些照片極可能是數年前東帝汶婦女慘遭姦殺的照片。

有問題的姦殺照片立即被抽掉,只有部份夜報上有這張照片。

互聯網是一種工具,嚴肅認真地使用,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反,不擇手段地使用,胡亂地使用,會造成反作用。搞互聯網活動,聲援印尼華人,受人嘉獎,但企圖魚目混珠,以東帝汶婦女的照片當作印尼華族婦女的照片的作法應受到譴責。這是搞這項活動人士在行為上的一大污點,他們遭到哈比比政府的嚴厲譴責,他們的行徑會讓惡意者指責華人十分狡猾,詭計多端,不可信任。

無論如何,印尼這場排華事件,已導致網絡上出現了為全世界華人服務的華人網站,這是可喜的事。今後,東南亞華人若再遭遇不合理的人為災難,相信這樣的網站會發揮作用。

印尼老報人東山再起

印尼五一三排華暴亂給星洲日報增添一位熟悉印尼事務的特約撰稿人,使星洲日報能更好地報導印尼新聞,為讀者分析印尼政局的來龍去脈。他就是印尼老報人李卓輝先生。

現任印尼國際日報總編輯的李卓輝(中)。

五月排華暴亂時,印尼華人紛紛逃出國外避難,許多人逃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暫時居留。李先生原本在雅加達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擁有多間商店,業務興旺,是雅加達數一數二的電器代理商。排華暴亂發生後,李先生的商店遭洗劫、燒毀,多年來辛辛苦苦經營建立起來的生意毀於一旦,財務損失慘重。他與他的太太無奈地逃到新加坡避難。

記得當我與李先先和李太太第一次會面時,李太太還心有餘悸。她激動地憶述暴民強暴華人婦女的那天夜晚,所有華人女性都集中在一起,不敢個別留在屋裡,講話時還會不停地發抖。

李卓輝先生早年是在新加坡華文中學受教育。六十年代上半期,印尼的華文報和華文教育蓬勃。當時李先生是印尼華文報的主筆,負責寫社論。九三O事件風暴發生後,印尼華文報面對浩劫,幾乎全遭封禁。華文報的重要負責人抓的抓,逃的逃,人人自危,雞飛狗散。李先生的同事被送入牢獄,他本身算幸運,及時走脫,免去牢獄之災。

華文文化事業在印尼已無生存的空間,接下來李先生被迫棄文從商。在商場上經過一番苦心的經營,從無至有,李先生慢慢地取得成就,在電器代理業打下一片天。他作夢也未料到一場五月風暴又把他克勤克儉建立起來的業務化為烏有。

夫婦在新加坡避難,李先生氣憤難平,於是他想把他的憤怒化在筆尖下,揮筆寫下印尼華人在印尼遭受的種種苦難,投給報社,希望能被刊登出來。對李先生這舉動,李太太當時沒有信心。她告訴她的先生別白費力氣,她認為報館准會把他的稿拿去投籃。

李太太的估計錯誤了。當我閱讀了李先生傳給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的稿件,如獲至寶。當時,為著要加強有關印尼新聞的報導,我正在想盡辨法,李先生傳來的 文稿,正符合我們的需求。於是我立即與在新加坡的李先生聯絡,約定他定時為我們寫稿。

由於李先生是印尼華人,親身經歷印尼華人遭遇的風風雨雨,感受深切,寫出來的報導與局外人不同。同時,他的文稿來得及時,因此深受讀者歡迎。過後,他便正式為星洲日報服務,與關愚謙、阮次山和卓南生,成為星洲日報四大國際新聞專欄作者。他也受邀到報館發表有關印尼政局分析的專題講座,吸引了許多聽眾。

印尼排華動亂平息後,李卓輝返回印尼,不過他不想重回商界,他想繼續獻身報業,繼續為華人表達心聲。他目前除了繼續為星洲日報寫稿之外,還是雅加達一 家華文報的總編輯。

自九八年的排華大暴動到今天,印尼華人的處境已大有改善。印尼華人可以歡慶自己的傳統節日,可以舞獅舞龍,華文報業,華文教育事業獲得大幅度的解禁。

但願近千萬印尼華人的命運能繼續獲得改善,能獲得平等的接納,那麼他們將會繼續對印尼的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馬來西亞華文報報導印尼華人慘遭迫害的新聞與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