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麻坡歷史.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麻坡歷史. Show all posts

Friday, February 12, 2021

麻坡开埠年代

               合作規劃城市  開放招徠移民

鄭昭賢

(發表於〈 麻河時光〉第 2 期,2021年正月)

 


麻坡開埠兩大功臣,甲必丹蔡大孙(上)與苏丹大臣沙禮栢朗(Dato Bentara Luar)(下)

 1884年,麻坡開埠功臣沙礼栢朗(Salleh Perang)被派至麻坡,負責籌劃在麻河口興建一個新市鎮。1885年,沙礼栢朗成立麻坡測量局,規劃城市建設。1886年,麻坡潮籍華商蔡大孙在蘇丹大臣沙礼栢朗的見證下,於麻坡法庭,宣誓成為麻坡甲必丹。蔡大孙成為麻坡華社領袖,努力參與建設麻坡新鎮。他依麻河形勢佈局,建築市內各條馬路,在麻河旁興建碼头和巴剎,在丹戎建造王宮。

他們兩人是麻坡建埠的開路先鋒,攜手合作,對麻坡初期的規劃和建設,作出巨大貢獻。沙礼栢朗善長於測量工作,他很有恆心,堅持學習華文,學習華樂,會講潮州話,了解華人,經常與种植甘蜜的華人港主打交道。作為華社領袖,蔡大孙負責推荐開發麻河各港港主,讓麻河兩岸广種甘蜜,生產財富,為麻坡市區的建設提供經濟基礎。

麻坡於18878月正式舉行開埠大典,阿武峇加蘇丹與后法蒂瑪黃亞嬌親臨麻坡,主持盛大的開埠大典。至1901年,一個欣欣向榮的市鎮已在麻河口形成。以下是中英文史料為1901年及之前的麻坡市鎮,留下的珍貴記載和描述。

市區建設井然有序

19013 8 馬來郵報刊登一文,詳細描述當年麻坡的市容。文章稱讚麻坡在馬來王的統治下,井然有序地建設,各種城市設施齊備。除了吉隆坡之外,當時麻坡之規模,大於雪蘭莪境內的其他任何一個市鎮,可見麻河旁這個市鎮,開埠初期十多年時期,規劃良好,建設發展快速。

 1901馬來郵報文章對當時麻坡的面貌,為后人留下這樣的描述:

---麻河旁,一條大街,河岸一帶,一片美麗草場,圍以石柱和鉄索。

---河邊一座壯觀的大巴剎,圓形鋅鋁片屋頂,據說是名建築師Mr. R. Bidewell所設計。

---有自來水供應設施,街邊建有公共水喉,自來水管通至住家。

---有医療所,一位歐人医生,馬來人看病免費。

---街道建設良好,有磚石溝渠排水。

---有組良好的警察局和郵政局郵局前掛有行情告示牌

---大量農產品外輸,每天至少有一艘輪船開進麻坡港口。

---有小型火車服務,聯系郊區農產地,車資是每英里2 分錢。

---政府的汽艇穿梭麻河上,聯系麻河內地各港腳。

--- 市內各種政府建建築物齊備,有海關局、法庭、土地局和麻坡馬來長官署等。

市內華人商店多

早年英國人出版的Singapore and Straits Directory〉也為麻坡開埠初期的市容留下的珍贵历史记錄。針對1901年的麻坡,新加坡的Singapore and Straits Directory for 1901(hlm. 317 & 318)作這樣的描述:

1901年麻坡市区範圍,长2英里,由西向東伸延,宽1/4 英里,位於北緯2.3 度和東經102.3 度。

麻坡大馬路面对麻河,長約四分之三英里,是麻坡的商业区。大街上,绝大多数是华人商店,售賣各種生活必需品,顯然生意興旺。商業區內,也有少数印度人經營的商店,他們卖布和其他货品。市內有一座磚廠和一座鋸木板廠生意都很不錯

當時麻坡的商店都是亞答屋,但是,己开始有店屋翻新,改建成砖瓦屋。

對外交通方面,有輪船川行新加坡與麻坡之間,隔天就有一趟。麻河內河交通方面,每天有汽艇提供內陸貨運和客運服務。汽艇可開至內地約60英里的武吉哈蓬小鎮。內河運輸是以華人舯舡為主,運送來自新加坡日常必需品至麻河兩岸的種植園,同時運送各港腳出產的甘蜜和胡椒,出口到新加坡。

招徠勤的墾殖民

 在这之前,新加坡的Straits Times Weekly Issue ( 25 May 1887, p.7.) 刊登一篇文章,題為 “ A Tour on The Malayan Peninsular”,作者是T.J. Keaughran。文章生動地描述1887年的麻坡的風貎,摘錄此文部份內容如下:

 这个城镇的官方名称是Banda Maharanee…旅客來到麻坡,一上岸,只見碼头對面,有一座華麗的豪宅引人注目。 這是麻坡华人甲必丹蔡大孙(Toh Ah Soon)之家。他在新加坡甘榜马六甲拥有一家名为〈華發号〉(Wah Watt的商鋪。當年,柔佛政府通過甲必丹,管理華社,他代表政府,行使權力,推行政府政策,確保族群奉公守法。

 麻坡是個自由港,比新加坡更為自由,沒有航運和港口條規,出口的農產品免徵稅。蘇丹推行的政策是,讓勤勞和節儉的人到來開伐森林,通過他們的勞力,逐步地,一畝一畝地, 改造莽莽大森林,使之變成有生產價值的種植園,讓人受益。為鼓勵移墾民,政府的政策是讓他們可以自行選擇他們要的土地,進行開發,種植自己喜歡種植的農作物。為進一步鼓勵墾殖民,蘇丹免除墾殖民繳交地稅和農產品稅。

市容的規劃良好,面對麻河的大街,一排店屋,長約四分之一 英里,有木板屋和磚瓦屋,店前有五腳基走廊。河邊有一座大巴剎,圓形大屋頂,鋅鋁片建造。整座大巴剎由16 支大石柱支撐。沿麻河岸旁,一個长长椭圓形草場公園,有行人漫步道,修整照顧周到,並以石柱鉄索圍起來。草場上,有牛羊悠然吃草。草场的在另一端,有蘇丹的王宮和政府辦事處等。

 

華文報方面新加坡的〈星報〉對早年麻坡市容與建設,有一段生動的描述。18972 12日,〈星報〉刊登一則麻坡新聞,標题是〈漫埠紀要〉。“ 漫埠 ”即早年麻坡的名稱。。這篇報導寫道:“ 叻島之西,有漫埠(麻坡)焉,相距十二點鐘水程。本巫來由部落,而歸蘇丹統轄者也。

漫港紛歧,樹林荫翳,土產胡椒、甘蜜、椰子、梹榔子、樹薯粉、香蕉等類。十三、四年前(1884年),柔佛官長始闢為商埠,招徠華人,建築市廛,收採土貨。復在其港口架木為橋,俾輪航有所依繫,起落客貨,甚稱利便。由碼頭而上,所有街道皆仿英制,鋪墊寬平。公廨二座,一平理訟事,一徵收稅餉。店肆僅百餘間,戶口不及三千名。”

這則報導告訴我們,沙禮栢朗和蔡大孙依照英國人的市鎮條例規格,把麻坡建設得井然有序。這個新市鎮有寬闊平坦的街道,有碼頭、有法庭、政府辦事建築物、政府關稅局和商店。這種市區格局,至今還基本保留。

結語

通過這些中英文史料,可以讓我們知道麻坡開埠初期的風貎。感謝沙礼栢朗和甲必丹蔡大孙,在他們的努力下,留給后代一個美麗的河口市鎮。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蘇丹及其政府採取自由、寬松政策,鼓勵肯於打拼,勤勞節儉的墾殖民到麻坡開發種植,改造麻河流域的面貎。雙方的良好配合,才讓這個麻河口的新開發城鎮欣欣向榮。

  202012

 


早年麻坡的魚巴剎建築物,有百多年歷史保存至今,但已轉換成麻坡南北交通的巴士車總站。早年漁夫捕魚歸來,漁船停靠巴剎旁碼头,每天巴剎里,人們忙於標魚、賣魚和買魚,場面熱鬧。

昔日是魚販賣魚,今日是旅客候車,功能轉變。130多年歷史,8 支大石柱屹立不變。

 

 

 

 早年麻河碼頭與坡市區街道佈局圖。麻河旁,一排6個碼頭,位於麻坡舊魚巴剎到舊渡輪碼頭(Tangga Batu)之間,確保當時麻坡的運輸和商貿活動的順暢和興旺。此圖取自李亦園的〈一個移殖的市鎮〉

 



昔日的麻坡碼頭,舯舡在此上貨下貨。 50 年代還可見到大帆船靠岸,苦力搬運貨物,小孩在碼頭下釣蝦。岸邊長方形草場公園,有翘翘板、松樹、棕櫚樹,給外地旅客良好印象。河邊草場是本地人良好的休閒場地,文化活動的地點。如今,改建后,碼头變石階,公園草地缺了一角,失去原有的風貌,早年良好的城市規劃,受到破壞。







Monday, July 29, 2019

黃亞嬌入宮數十年


“蘇丹元妃  佐治有方

  上為1865年英國報刊報導〈柔佛号〉爆炸慘案新聞。下為1895年新加坡英文報回顧阿武峇加的一生。報導顯示,1865年,黃亞嬌己是阿武峇加的夫人。

 


百多年前,中英文報章和書籍記載,阿武峇加蘇丹與皇后法帝瑪黃亞嬌長久恩愛,相敬如賓。許多國事,蘇丹都與皇后黃亞嬌商討。

19世紀下半叶,蘇丹鼓勵和歡迎華人南來,投身柔佛州內陸開發大森林,種植甘蜜胡椒。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皇后黃亞嬌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協助華人在柔佛的發展,促進柔佛的繁榮,是個令人深感興趣的課題。

1865年輪船大爆炸

1895年,柔佛蘇丹阿武峇加駕崩時,新加坡自由西報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6 June 1895, page  3)發表文章,悼念這位柔佛現代化之父。文章回顧阿武峇加的一生,描述蘇丹與皇后黃亞嬌的關係,記載18654月,在皇后黃亞嬌的懇求下,蘇丹逃過劫難,免於葬身輪船爆炸的火海中,以及記載皇后黃亞嬌協助蘇丹建設國家的事跡。

文章說:毫無疑問,這位女人有相當的能力,在國事上,協助不少,促進了柔佛的繁榮。因此蘇丹把麻坡這個重要市鎮命名為香妃城Bandar Maharani
文章又寫道:30年前(1865年),蘇丹新輪船試航大爆炸,黃亞嬌讓蘇丹逃過劫難。從此,皇后黃亞嬌對蘇丹有很大的影響力。

1865年星期一基督教復活節當天,在柔佛号輪船大爆炸之前,蘇丹原想登船。黃亞嬌有不祥預感,哭泣和懇求蘇丹不要上船,因此使蘇丹逃過一劫。從此蘇丹更信賴她,事事與她商量。

據馬來亞史權威溫斯德(Winstedt)的記載,蘇丹從倫敦訂購這艘新輪船,計划邀請英國總督一起登船,於復活節這一天,來一次別開生面的海上野餐遊。沒料到,輪船大爆炸,炸死5 名歐洲人和30名馬來人。蘇丹手下的一位大臣也死於這次輪船爆炸意外事件中。

爆炸後,蘇丹到現場巡察,深受震驚,深感傷心。他下令搜尋死者遺體,照顧傷者,並發出慰問金。看來蘇丹慶幸逃過劫難,牢記此事,不忘皇后的救命之恩。
皇后葬禮冠蓋雲集

1896年,蘇丹生前朋友,善於以馬來文寫作的藍天筆創作一首感人的馬來長詩(Syair),歌頌蘇丹一生的事跡。藍天筆在詩中反映皇后黃亞嬌與蘇丹的恩愛關係,以及皇后逝世時的隆重葬禮。他寫道:

皇后逝世,舉國震驚。失去了深受愛戴的皇后,許多人哀傷,許多人流淚。高官顯要,部長夫人,齊集皇宮。出殯隊伍盛大,部長高官,馬來人、華人、阿拉伯人和白人,前來送皇后最後一程。皇后西歸,蘇丹傷心欲絕。陛下日漸消瘦,內心無比傷痛。 藥物罔效,中西醫束手無策。

 隆重葬禮,部長高官,馬來人、華人、阿拉伯人和白人,送王后最後一程。蘇丹傷心欲絕,日漸消瘦。

1888年,英國女作家康蒂(Caddy)與英國塞德蘭公爵訪問新山、新加坡和麻坡。作為蘇丹的賓客,他們參觀了皇后黃亞嬌在新加坡的住宅泰瑟(Tyersall)別墅和蘇丹為皇后在麻坡興建的法蒂瑪皇后宮。 康蒂過後在其遊記中寫道:蘇丹后住在泰瑟(Tyersall)宮,已不年輕,不過蘇丹十分尊重她,事事與她商量。

據女作家康蒂的記載,在財務金錢的管理上,黃亞嬌對蘇丹有很大的影響。她寫道,皇后黃亞嬌抓緊錢包,蘇丹已用盡其份額。據史學家C.A.Trocki 的記載,蘇丹當年出手豪放,出國旅遊開銷巨大,興建新山、新加坡和麻坡三大華麗皇宮,耗資龐大。因此,蘇丹逝世時,留下巨大債務,國庫空虛。從女作家康蒂的記載可看出,皇后黃亞嬌希望能限制奢華開銷,管好財政。

1860年王子美女相識

學者鄭良樹教授在他的柔佛歷史小說〈柔佛新的暑光〉中對皇后法蒂瑪黃亞嬌的事跡為我們留下寶貴的記錄。鄭教授在他的書中以早年開發柔佛時的重要華人先輩作主線,反映早年柔佛華人歷史。

雖然以小說格式呈現,但他對歷史人物的事跡和年份十分講究,一絲不苟,力求有根據。已故名學者鄭良樹在序文中寫道,他想“以小說展現歷史”,而“一部馬來西亞史,其中半部就是華族史”。可見鄭教授在書中有關“天猛公如何娶華族妃子”的記載是有史實根據,不是憑空想像。

在這本書中,黃亞嬌是在1860年柔佛大港主陳旭年豪宅開幕時,結識王子阿武峇加(過後成為蘇丹)。在這場柔佛華僑僑長陳旭年大宅開幕的華人盛會上,阿武峇加以英語發表演說,年輕的黃亞嬌自告奮勇,充當王子翻譯,獲現場聽眾的喝采,更令王子留下深刻印象。於是王子開始與黃亞嬌約會,常派馬車來接黃亞嬌,前往王宮相聚喝茶。

根據鄭良樹教授的書,黃亞嬌另一次於公開場合充當蘇丹翻譯是1866年正月一日新山大皇宮開幕的盛會上。這一天是這個與新加坡為鄰的行政中心易名為新山的大日子。當時黃亞嬌的身已不同是以王妃身份緊隨蘇丹身傍,因為她已在1865年春入宮。在慶典上,蘇丹以馬來語演講,黃亞嬌站在他身旁翻譯。

黃亞嬌是在1865年春入宮的記載,符合新加坡自由西報(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6 June 1895, page  3)有關黃亞嬌於18654 月力阻阿武峇加登船而逃過災的記載。自由西報的報導顯示,當時黃亞嬌已入宮,看來〈柔佛号〉爆炸事件時,他們還是新婚不久。黃亞嬌在188512月於新加坡正式被賜封為Maharani Fatimah,即大王的王后。18867月,她進一步被封為Sultanah Fatimah,即蘇丹皇后。

佐治有方  協助華人

中國的黃強將軍為黃亞嬌的生平留下另一段記錄。黃強將軍於1926年訪問馬來亞,到柔佛新山和麻坡。此行過後,他出版了〈馬來鴻雪錄〉,記錄下他的所見所聞。書中談及柔佛蘇丹阿武峇加和蘇丹后黃亞嬌,談及黃亞嬌與黃亞福的關係,後者替蘇丹興建新山大皇宮。




黃強將軍寫道:“ 蘇丹借重華人,任其前驅。彼有妃曰亞嬌,頗具國家觀念,對於華人請求諸事,莫不襄助。” 同時,黃強在書中說,“ 亞嬌係潮產” ,顯示黃亞嬌是潮州人。

皇后法蒂瑪黃亞嬌於1891217病逝於新加坡泰瑟宮。當時新加坡華文報報〉有一則〈柔妃噩耗〉的報導,給後人留下寶貴史料。〈柔妃噩耗〉這則新聞刊登於1891217日〈叻報〉第二版上。這則新聞有三個要點:

第一是皇后黃亞嬌嫁入柔佛王宮數十年,佐蘇丹敷內政,佐治有方。
第二是蘇丹出國遊歐洲,國中政事,悉交妃攝理。
第三是攝理政事,積勞成病,薨於叻邸,知交臣庶,莫不悼哭同聲。

這則新聞為皇后黃亞嬌蓋棺論定,點出其功績。然而基於某種特定歷史因素,長久以來,很少人提及皇后黃亞嬌的事跡。

直到2012年,現任柔佛蘇丹於新山中華公會舉辦的晚宴上發表演說,談及蘇丹后法蒂瑪黃亞嬌之後,這位華族奇女子的生平事跡和她的歷史角色重新浮現,引起人們的重視,成為歷史的聚焦點。


現任蘇丹在御詞中說,1885年阿武峇加蘇丹和一位華人女子結婚,她的名字叫黃亞嬌,來自龍引的港主區,之后她被封為瑪哈拉尼法蒂瑪(Maharani Fatimah)和法蒂瑪蘇丹后。在演詞中他說,“華人與柔佛王室或統治者的關係,從1840年代開始,當年華人 大量來到柔佛州,種植甘蜜和胡椒,已經超過170年了。”同時他呼吁“華社領袖不要忘記有關華人在柔佛的歷史。現在重要的是,我們肩並肩,團結一致,一心一意建設我們的國家。”

皇后黃亞嬌與阿武峇加蘇丹之間恩愛和相敬如賓的關係代表着當年華族社會與柔佛王室互動互利的良好關係。今天,為着國家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發揚這種良好關係和攜手同心的精神,益形重要。

20178 12日 麻坡開埠130年   (另有圖文,見鄭昭賢面書)

雄偉亞嬌王宮,華麗傢俱,遠眺金山,景色怡人。可惜,近海地基不穩,廢棄消失。如今只留下一個路牌。

 藍天筆,華族儒商,善於馬來文寫作,介紹馬來顯貴人物,登於報上。他是蘇丹朋友,1894年,蘇丹嫁女,獲邀以貴賓出席。
他的長詩,生動反映黃亞嬌與蘇丹的關係,同時記載華人開發麻坡,種植甘蜜胡椒的事跡。

資料來源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6 June 1895, page  3
--- Na Tian Piet,  ”Syair Almarhum Baginda Sultan Abu Bakar”, Yayasan Warisan Johor,2001
--- 鄭良樹,柔佛新的暑光〉,南方學院出版社出版,2000
--- 黃強,〈馬來鴻雪錄,商務書局出版,1930
--- Amin Sweeney, Reputations Live on An Early Malay Autobiography”,  1980
--- Carl A.Trocki, “Prince of Pirates”, NUS Press, 1979,
--- A.R. Tang Abdullah, “ Hikayat Johor Dan Tawarikh Almarhum Sultan Abu Bakar”, Yayasan Warisan Johor, 2011.
--- 叻報, 〈柔妃噩耗〉,27-2-1891, 第二版
--- 新山中華公會90周年紀念特刊〈九鼎傳薪世代為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