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0, 2009

逆境中求生存

东南亚华人辛酸经历



《东南亚华人精神--坚韧不拔》封底设计。


摘录

华人应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反馈社会的美德,争取当地人的支持与信任,确保华族於所在国根深叶茂,永续生存与发展。

-- 菲律宾华人商会领袖陈本显


发展华教时,如果道路走错了,风险十分大。印尼华人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教训,不要忘记印尼有这种历史背景。

--印尼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蔡昌杰


在那是非颠倒的年代,父亲被戴上"里通外国"、"国民党忠实走狗"等帽子和莫须有罪名,每次"运动"都受到冲击。

-- 南侨机工殷华生女儿殷红


在红吉蔑统治的那几年里,华人惨遭大屠杀,华文教育与文化遭全面摧残,而当时中国大力支持红高棉,造成柬埔寨华人内心的创伤,对中国有埋怨。

--金边端华学校校长李辉明


30年痛失华校,印尼华教再出发。



饱经摧残后,柬埔寨华教90年代再萌芽成长。


《东南亚华人精神--坚韧不拔》是《看东南亚华人的沧桑》的第二集。书中记录下各地华人口述历史,反映东南亚华人的辛酸经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菲律宾华人为化解多数族群对华人的偏见,争取他们的友情和提升华人的形象,推行“华三宝”政策,慷慨回馈社会,争取融入主流社会。

印尼华教人士回顾过去华校辛酸史,反映他们如何坚持不懈地工作,决心复兴华教,让华族文化的薪火世代传承。

柬埔寨华教人士回忆他们在柬埔寨的艰辛曲折人生,讲述政治恶势力摧残柬华教与华族文化的惨痛经历。

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的后代讲述南侨机工可歌可泣的人生道路。当年他们无私无畏回到中国参加抗日,历尽艰辛,结果反遭歧视受整受批,命运坎坷。

书中记录了东南亚华人面对欺压和不平等待遇,却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求生存与发展。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东南亚华人精神--

坚韧不拔

封面设计:历经磨难的东南亚华人


《东南亚华人精神--坚韧不拔》出版了。

三年来,继续走访东南亚各国,参观各地华文学校,拜会当地华社领袖和华教人士,聆听他们讲述当地华文教育和华人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们口述历史,反映东南亚华人的辛酸经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少数族群的东南亚华人经常面对所在国原住民的欺压,却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求生存与发展。

在菲律宾,华商领袖陈本显、菲华教育中心主任黄端铭和菲华人历史博物馆馆长洪玉华讲述了菲律宾华人行使三大法宝,力求化解多数族群对华人的偏见,争取他们的友情和提升华人的形象。

在印尼,多位投身华教复兴运动的华教人士接受采访。当中有印尼全国华教协调机构的蔡昌杰、西爪哇华教协调机构的陈清章、客属联谊会的李汉芳和丘能干以及老报人李卓辉等。

他们回顾30多年来华族文化教育遭受严厉打压的惨痛经历,讲述今天他们如何为复兴华教,坚持不懈地工作。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决心让华族文化的薪火世代传承的精神和毅力,令人敬佩。

在柬埔寨,金边端华学校校长李辉明和民生学校校长洪群接受采访,回忆他们在柬埔寨的艰辛曲折人生。

在中国,有缘会见南洋华侨机工的后代和热心搜集华侨机工历史事迹的陈毅明教授,听他们讲述南洋华侨机工可歌可泣的人生道路。

南侨机工满腔热血,无私无畏回到中国参加抗日,历尽艰辛。但在意识形态对抗剧烈的年代,他们为国为民牺牲的高尚行为非但未受赏识,反遭歧视,尤其到文革时期,处境艰难,尊严与人格深受打击。甚至时至今日,还有后馀症影响后代。他们是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群体,是东南亚华人的无名英雄。

在马来西亚,驾驶盟军轰炸机深入虎穴,准备炸死希特勒的林建忠,於50年代回到中国,满腔热忱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也因文革不得不黯然离开。他抱着国际主义精神,转往非洲协助坦桑尼亚的建设。

林建忠和林碧颜姐弟出身於一个受英文教育的不平凡家族。林氏家族的成员对国家社会作出不少贡献。

林碧颜律师早年为救女死囚李明而奔波,两位女性的人生道路迥异,一个成为联合国首位华人女大使,另一位献身中国湖南马共秘密电台。晚年两位八、九十岁的老人相见相拥,构成一幅感人的历史性画面。

东南亚华人勤俭奋斗,白手起家,建立起一些经得起全球化竞争考验的大企业。书中介绍了3家成功的东南亚华人大企业,泰国的《卜蜂集团》、菲律宾华人快餐企业《快乐蜂》和印尼的《盐仓集团》。

《东南亚华人精神--坚韧不拔》是《东南亚华人的沧桑》的第二集。这两本书记录下东南亚各地华人口述历史,反映东南亚华人面对逆境,坚韧不拔的可贵精神。

2009年春


《东南亚华人精神──坚韧不拔》


出版:策略资讯研究中心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re

11, Lorong 11/4E,
462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

定价: RM25.00

定购请联络:GB GerakBudaya Enterprise Sdn Bhd (637869-A)
Tel: +603 - 7957 8342 / 8343
Fax: +603 - 7954 9202
Email:sird@streamyx.com or zulhabri@gerakbudaya.com


Monday, April 20, 2009

走进叻思大观园   

缅怀华人先贤




左为久经荒芜的大观园。下图是修复后焕然一新的大观园。






画家黎龙生(右)重游小学母校,叻思大观园。

叻思大观园内祭祖神台。


点支香,向华人先贤表敬意。

右方是当年豪宅内所用的石磨。







置身叻思大观园内,缅怀华族先贤开荒拓野的功绩。回顾过去,19世纪中叶,华人大规模到马来亚开采锡矿。华人吃苦耐劳,辛勤开采,使马来亚的锡矿产量迅速增加。

19世纪末,马来亚的锡产量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锡总产量一半以上,华人的功劳最大。当时英国人还未大规模进军马来亚的采锡业。据统计,1910年马来亚生 产的锡,78%来自华人的矿场,欧洲人的矿场产量仅占22%。当年在华人的苦干努力下,锡矿业成为马来亚经济的一大支柱。

华人对我国的开发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遗憾的是,有人还在发表和传播华人是《寄居者》言论。

早年锡矿业和橡胶业是马来亚经济的两大支柱,华人对马来亚这两大行业的开发和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但是国内一些博物馆并不重视或忽略华人在我国经济史上的这些贡献。


在大观园屋后,画家黎龙生指向面前一片草地说,当年日本人在那里杀害不少人。

50多年前,黎龙生在叻思大观园内上课的地方。


關於叻思大觀園主人的生平事跡,中國《安溪縣情網》對陳文晟及兒子陳偵祥、陳陞祺的生平,有以下的記載:


安溪县情网

陈文晟 清光绪十八年(1892)出生,祖籍安溪县蓬莱镇,其父是清代侨居马来亚的矿工,后成为矿业主,是马来西亚锡矿开拓史上的功臣之一。文晟在雪兰 莪州叻思埠垦山填泽种植树胶,后在雪兰莪州、彭亨州、吡叻州经营锡矿,两项事业都迅速发展,拥有资金甚多,成为有名的富商。曾获马来西亚政府封赐太平局绅 (JP)荣衔。曾任教育机关及实业俱乐部等要职。1951年病逝于马来西亚。
  
陈侦祥 陈文晟之次子,受过英文教育,颇有造诣,经营实业矿务,颇有成就。平生热心公益事业,曾获马来西亚政府封赐太平局绅
(JP),并当选为市议 员。从1936年至1955年任雪兰莪安溪会馆第8届至第22届会长,为该会馆任期最长的会长,1956年以后为永远名誉会长。


陈陞祺 民国二年
(1913)出生,祖籍安溪县蓬莱镇,其祖父是清代侨居马来西亚的矿工,后成为主,是马来西亚锡矿开拓史上的功臣之一。其父陈文晟是雪兰莪州著名矿业家。

  陞祺继承父业经营采矿业,采用高度的专业手法,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已成为马来西亚国内外知名的矿业巨子,他拥有承基矿业有限公司、永丰矿业有限公司、 陞棋实业有限公司、隆嘉惠云石有限公司17个矿场,经营全国最大最成功也是世界上较深的沙泵矿场。


他曾任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主席、顾问,雪兰莪福建会馆主席、雪森彭矿务公会总理,雪兰莪华人总商会及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董事、马华公会武 吉免登区会主席,中华独立中学及尊孔中学董事。



从楼上小厅俯视楼下一口井。

樓上後部有兩排臥房,中間是天井,光線明亮。

樓上張掛〈八仙醉酒〉圖。


大觀園內的古老家具。

Saturday, April 18, 2009

百年华人矿家豪宅

走過曲折的歷史

筆者觀賞陳設在叻思陳文晟大觀園老屋內的西洋雕塑。

在樹根攀爬牆壁的屋子裡,畫家黎龍生(左下)向筆者講述他在大觀園唸書的歲月。旁邊有棵樹,長在屋裡,穿過屋瓦,伸出屋頂上。



樹根攀爬老屋,有人比喻為〞馬來西亞的小安哥窟〞。

這幢百年礦家豪宅有一段曲折歷史,曾是富貴人家的住宅、日本憲兵總部、華文小學、無人過問的鬼屋和當今的古跡。


一百年前,華人在雪蘭莪州叻思(RASA)小鎮一帶開採錫礦。成功的華人礦家陳文晟為自己建造豪宅,佔地2公頃。歷經滄桑,礦家陳文晟興建的叻思大觀園豪宅已成為古跡,讓人緬懷華人先賢開荒拓野的歷史與功績。

不久前,在前同事兼畫家黎龍生的帶領下,到他的家鄉叻思小鎮,參觀1918年華人礦家陳文晟興建的大觀園豪宅。我們漫步在這幢古老建築物內,靜聽畫家黎龍生回憶老屋走過的曲折歷史。

在英國統治時期,礦家陳文晟何等風光,有雄偉的豪宅,有汽車,是地方華社領袖。日軍佔領了馬來亞,日本人搶奪陳文晟的豪宅,轉成日本憲兵總部。不少華人被抓到這裡審問拷打受刑。不少人被押至屋後空地槍斃,就地埋葬。當地華人有一度稱這幢豪宅是鬼屋,有很多冤魂不散。


筆者好奇地察看叻思大觀園主人當年使用的大轎車。


日本投降後,陳文晟以他的豪宅充當學校,在大觀園內開辦華文小學,讓當地華族子女接受華文教育。

大觀園華小成為畫家黎龍生的母校。黎龍生在這裡唸小學一年級,因此大觀園內的一景一物,對他別有一番感情。這口水井,這個廚房,那個儲藏室,這個客廳,都能勾起他的童年回憶。

到1953年,學校搬離大觀園,遷往目前位於叻思鎮內的叻思華小校址。在一段頗長時間,豪宅荒蕪了,無人打理,野草叢生,榕樹類樹木的氣根攀附門柱、儲藏室等處,呈現類似柬埔寨吳哥窟的景色。迄今,我們還可看到大樹氣根攀附建築物的門、窗等。我們笑稱這是〞馬來西亞的小吳哥窟〞。

最近,豪宅經過一番修復打理,已煥然一新,不過還保留不少古色古香風貌,保留老樹氣根攀爬的異景。有幾名工人在看守,定時打掃。然而前來參觀的人不多。

據報章報導,雪蘭莪州政府批准修復叻思大觀園,計劃改建成雪蘭莪州華人文物館

但願叻思大觀園改建成雪蘭莪華人文物館後,能讓更多人瞭解華人過去披荊斬棘,流血流汗開發馬來亞的功績。


經修復後的礦家豪宅大門,兩側有華人傳統的對聯。


樓上小廳掛著中國的山水畫。


黎龍生記得當年下課時,在廚房裡喝茶,然後他把自己的茶杯藏在灶底,不讓別的同學使用他的杯子。


百年老屋內保存當年礦家的家庭用具。


Thursday, April 16, 2009

印尼归侨回忆当年

令人心酸的历史

“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特殊背景下,辛苦不能言苦,肚饥不说饿,说了就要倒霉。”----兴隆农场蓝日兴


武夷山华侨农场大锅饭食堂旧址。


在印尼万隆时,听当地华人朋友回忆1959年不少万隆华人在排华政策下,不得已离开印尼,登上中国政府派来的客轮,回到中国。

当年他们在中国的命运又如何呢?

最近印尼国际日报刊登印尼侨友蓝日兴回忆当年的生活情景,令人无限嘘唏。

几年前,武夷山印尼归难侨向我透露他们的坎坷人生,令人吃惊。蓝日兴的回忆进一步证实福建武夷山华侨农场印尼归难侨的谈话和回忆。

中国海南省兴隆印尼侨友会蓝日兴写道:

“一九五九年底,印尼发生排华事件。万般无奈,居住在 印尼万隆邦加邻岸(Pengalengan)的一批华侨,流着眼泪,忍受着内心极大的痛苦,将永远离开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的第二故乡——邦加邻岸,登 上中国政府派来的客轮“大宝康”号回国。”

蓝日兴描述当年印尼侨友生活在海南岛兴隆农场的情况如下:

今世只能与锄头结缘

“一天三餐都到生产队食堂排队买限量的饭菜。在那个年代人人享受着平等的待遇,全队几百号人,吃的是一锅饭,一种菜,全无贫富贵贱之分。他们忍饥挨饿,日 复一日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今生今世与锄头砍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知道他们之中的女侨胞,在印尼是安逸的家庭主妇,家里的经济开支,无须她们操心,只要能相夫教子,搞掂家务就行了。她们何曾见过锄头与砍刀?这些女归侨其中有不少是侨生,还有的是“番婆”跟着老公而来的,这些女侨生们与少数 “番婆”,许多人从回国直到离开人世,还说不上几句中国话。而使他们最难以忍受的是,孩子们也跟着成年人一样缺吃少穿,要知道他们正值长身体的时候呀!

牢骚话带来大灾难

在 那个年代,大家的脸面都呈菜色,失去了红润。巨大的反差,使人们思想麻木,无所适从。也难免使一些归难侨,想不通,而说出了一些所谓“不满现实”的牢骚的话。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特殊背景下,辛苦不能言苦,肚饥不能说饿,说了就要倒霉。

正因为有人说了一些牢骚话,就必须接受群众专政的监督,成为百分之九十五 之外的人,其家人和未成年的子女,也跟着受株连。提起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至今仍令人心酸。

当时对被群众专政对象的子女,名其名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些子女自从背上了人为的政治包袱之后,在学校、在社会上经常遭受白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人生。上学、参军、入团、入党、提干轮不上他们。想求进步、想谋求好的工作,对他们只能说是梦想而已。而歧视和不公平的人生境遇,使个别人年纪轻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毁灭一生。”


在过去,像蓝日兴这样历经辛酸的归难侨,很难能够公开表露自己的感受,没有机会公开诉说自己的辛酸。现在时代不同了,蓝日兴有机会把他的感受与遭遇写下来,发表在报章上。

在印尼,我遇到一位差点儿就像蓝日兴那样,走上坎坷的人生道路的华人朋友。他庆幸自己继续留在印尼,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与享有不同的机遇。

印尼华人林水泉(左)回忆道,当年他差点与同学们一起投奔中国。幸好他的父亲耐心劝导,要他好好考虑去中国可能面对的艰辛处境。

林水泉打消了回中国念头,留在印尼。最后他事业有成,成为飞机零件供应商。如果他当年不听父亲的话,命运可能迥然不同,他可能终身与锄头结缘。

在我要离开雅加达时,林水泉送我到机场,在车上向我讲述他的人生故事。他说,留在印尼,虽然面对歧视,但还有发展的机会。他说:很多印尼老百姓其实是善良的。华人到他们家作客,会受到很有礼貌的接待。

印尼最大華文報《國際日報》(中間白色建築物)。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武夷山印尼归难侨

(按:這是2004年到訪福建省武夷山華僑農場的見聞。李文正在其著作中談到計劃經濟的缺陷,華僑農場當年歸難僑的生活情況是具體的事例。)

〞歸難僑〞以汗水開辟出來的武夷山華僑農場茶園。

華僑農場居民的房子。牆上還書寫江澤民語錄。


農場工人在建築工地辛勤工作。



在文革熱火朝天的時期,在輸出革命的年代,也是印尼華人和緬甸華人遭受浩劫的時刻,中國於1966年10月,在福建省北部偏僻荒涼的山區,辟建了一個武夷山華僑農場,計劃收留一萬名在東南亞排華浪潮中遭遇不幸的海外華人。當時主要是收留從緬甸與印尼返回中國的華僑難民。

回到中國後,這些印尼華人的生活是怎樣呢?他們的命運是如何呢?

2004年,我到福建省武夷山旅游區旅游時,無意間獲悉在這一帶偏遠的山區,還生活著一批落難的東南亞華人。於是我決定放棄武夷山旅游景點,在當地兩名響導的陪同下,直奔武夷山市西面36公裡外的星村,找尋落難的東南亞華人。至今,中國文件還稱這些人為〞歸難僑〞。

(右上圖是印尼歸難僑翁正和。他感嘆道:如果當年留在印尼生活的話,我的生活就不會這麼困苦。)


農場前后收留了3,500名來自東南亞八個國家的落難華人。當中印尼、緬甸和越南華人居多數,一小部份是馬來西亞華人。不過,后來許多人相續離開,目前這個農場只存465戶〞歸難僑〞,人數是1,480人。


農場領導熱情接待

抵達武夷山華僑農場小鎮,剛好遇到當地人趕市集,街上十分熱鬧。只見不少
在街邊地攤購物的婦女,頭上戴著一頂越南人的圓錐形斗笠。在中國這個偏遠
的山區,出現這種景觀,顯得相當奇特。不言而喻,這些人就是遭越南人驅趕
回中國的越南華人難民。

很快地,我就找到了國營華僑農場辦事處,見到了農場領導人鄭其遷。

鄭其遷是印尼華人難民,於1967年被趕回中國。對於我這位遠道而來的不速
之客,鄭其遷感到驚喜,十分熱情地接待我。我們都是姓〞鄭〞,因而談話
更為親切。對於我發問的問題,他都毫不忌諱地一一回答,讓我概要地了解
過去他們在那〞紅火的日子〞裡的生活狀況,今天的處境以及今后的發展大
計。

鄭其遷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僑聯分會主席,武夷山市人大代表以及福建省南平
市政協委員。


回首過去艱苦日子

他的官職雖然高,但他不隱瞞地講述當年到武夷山時的艱苦生活。回憶過去
的日子,他說,當時他們是開山辟野,上山種茶,下地種田,在水深至胸的
爛泥田中勞作,收入低微,生活條件較差。他還帶領我去看當年農場員工吃
大鍋飯的飯廳。

國營武夷山華僑農場的文件描寫了在過去那〞紅火日子〞裡,農場海外"難
僑〞的生活情況。文件寫道︰過去路難走,水難挑,破舊危樓難修,電話難
打,電視難收。農場長期來通訊、交通難,進城辦事需過夜。

國營農場的文件又寫道︰早期國家的投資高而回報低,規模大而效益差,農
場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部份經濟指標落后於當地農村,歸僑僑眷生活水平
不高。

文件寫道︰1989年之前,武夷山華僑農場是福建省全省的虧損大戶,被列為
重點貧困場。1996年出現工資兩、三個月才發一次,工人福利大打折扣,人
心不穩,外逃偷渡不斷,發生較大的動蕩。


在那講革命、講犧牲、講集體主義,不計個人得失的年代,鄭其遷每天高強
度地勞動,每日工資區區人民幣一元兩角。他說,有些人的工資才一元一角
。當年他一個月的收入只有三十多元。不過鄭其遷說,目前農場一般職工每
月的工資已有一千多元人民幣。

我問道,為什么當時中國政府不把他們安頓在福建沿海地區,靠近大城市交
通較方便的地方,而把他們送到這么偏遠的地方呢?鄭其遷說,當年無論是
住在沿海城市也好,或是住在內地山區也好,工資都由國家規定,每人每月
都是領取三、四十元人民幣工資,沒有很大的分別。同時,當時設立這個華
僑農場也考慮到軍事和安全方面的因素。


處境淒涼的印尼歸僑

鄭其遷於1967年與父親和家人一起被逐離印尼。目前他的父親和家人已離開
武夷山華僑農場,定居香港。

鄭其遷目前身居領導地位,看來他現在的處境還挺不錯。不過,有些印尼華
人難民可沒有他那么幸運,他們的處境和命運頗為淒涼。

印尼華人難民,58歲的翁正和很高興地接受我的訪問,讓我拍照。翁正和說,他於1967年與母親母子兩人被逐離印尼,回到中國。當時印尼中爪哇發生排華,印尼人沖進翁正和的村子殺華人。一些華人被殺,許多華人被抓,被關起來。

翁正和說,來到武夷山華僑農場后,生活真苦。天天辛苦勞動,開荒種茶耕田。現在他老了,還是光棍一條。母親逝世了,只剩他孤苦伶仃一人。年老力衰,辛苦工作干不來,也沒有工作好干,每個月僅靠人民幣210元的基本生活津貼過活。

翁正和是位普通老百姓,有話直說,沒有政治忌諱。他說︰〞如果我是留在印尼生活的話,這么辛苦地干一輩子,我的生活是不會這么困苦的。〞聽這位歷盡滄桑的老漢講出這番話,我感到震驚。他的口氣略帶哀怨。那些繼續留在印尼生活的翁正和的朋友,命運是不是竟比翁正和強呢?

處於不同大環境的人,就有不同的命運。如被中國收留的越南華人是一種命運,被加拿大或澳洲收留的越南華人又是另一種命運。

農場女茶農用手工慢慢精撿茶葉。


的確,在計劃經濟製度下,個人較少有發展機會,只能默默地工作,領取國家
規定的工資。當年被送進武夷山華僑農場的1,800名印尼華人難民,許多已離
開,到香港,到其他地方尋求發展的機會和更好的生活。

國營華僑農場的一份報告就這樣寫道︰長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華僑農場
的職工只管種 ,不管營銷;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只管投資,不講回報,經
濟效益低下。

根據華僑農場的報告,在華僑農場的4百多戶人家當中,目前有38戶人家的年
人均收入少過人民幣1千元,生活困苦。

部份人先富起來

鄭其遷告訴我,馬來西亞的難僑多數被分配到湖南長沙和海南島一帶的華僑農
場,只有少數被分配到武夷山華僑農場。他舉出來自馬來西亞的幾位較重要的
歸僑,如農場副場長郭隆歐,林泰山和歐陽晨鐘。

1979年,中越翻臉,兩國爆發戰爭后,夷武山華僑農場的成員變成大多數是
越南難僑。目前,農場內,越南人占了95%。

我在華僑農場辦事處門口遇到越南華人李永瑞。他準備送女兒去上中學。李永
瑞說,他是在1979年被越南趕回中國。目前,中越兩國關系改善了,他曾回
越南祭拜在越南逝世的父親。

華僑農場的報告這樣寫道︰近年來,不少越南難僑已有較大的發展,經商有成
,成為先富起來的一部份人。

8-9-2004

2006年再訪農場時,看到華僑農場的孩子在練習印尼舞蹈,準備演出。

筆者的太太與農場的歸難僑和小孩。

Monday, April 6, 2009

李文正谈中国经济

李文正的著作。


除了针对印尼本国的经济政策外,李文正在《古圣哲理与现代管理》书中也针对早期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弊端,提出他的看法与批评。

他形容早期中国推动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经济是“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

但是他指出,这“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人为地破坏生产者的积极性,“片面地倾向工人阶级的利益”,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偏离正轨,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滞后。

他说,农村公社的体制缺陷,造成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太低,农民生活太艰苦。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李文正写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曾经进行过一次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然而,这场改革过份简化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片面单纯地倾向工人阶级的利益, 从而忽略了人所具有的社会特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互补性。忽略人性的经济体制曾致使中国建国初期的国家经济发展偏离正轨。

此外,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曾经由于相同的问题而陷入困境。

他说:有关中国早期计划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问题,总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即:

(1)物资价格与价值互相偏离;
(2)物资价值与人力价值的互相偏离;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价值的互相偏离;
(4)人民币价值与汇率的互相偏离;
(5)人与强制性制度的互相偏离;

上述这些问题曾经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发生扭曲,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遭到人为的破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远远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

主张兼容和谐发展

李文正认为,富国先要富民。他说,国家的强盛,基础在于要有强盛的企业群,而强盛的企业群则是基于具有高素质、能力强的一群人。

他赞扬邓小平以〞以史为鉴〞,推行另一场大胆的经济改革,对早期的偏差进行勇敢的纠正。

出生于印尼,在中国接受大学教育,最终成为成功的企业家的李文正博士,以中肯的观点分析企业管理和国家经济管理。他主张和谐发展,把不和谐的诸事揉成和谐,把分歧兼容成一体,共谋于同一目标。

李文正在书中说,和谐的社会是指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能容纳许许多多不同的种族背景、宗教派别、政治思想、文化习惯、专业背景,但却能发挥各自的专长,各自的社会关系与网络,相辅相成,融洽共事。


印尼農田風光景色秀麗怡人。

Sunday, April 5, 2009

印尼企业家李文正的著作

保护政策带来反效果


忙于插秧的印尼农民。


李文正的著作:《古圣哲理与现代管理》


在雅加达,国际日报副采访主任杨学科送我一本书──《古圣哲理与现代管理》。这是印尼华人企业家,印尼力宝集团创始人李文正的著作。

不少相似之处

读到书中有关印度尼西亚的治国方略的部份,深有感触。印尼和马来西亚独立后,政府推行大力保护多数族群政策,其后果和影响,有不少相似之处。

旨在保护特定族群的政策,遭人滥用,引来负面结果。受保护族群和享有特权族群的普通老百姓未受其益,反增负担。得益者是少数权贵,他们不珍惜所获得的机会,不勤奋图强,贪图近利。

印尼政府推行保护原住民政策,引来不良后果,勤俭苦干,脚踏实地搞经济的当地华人受到冲击。类似情况也发生在马来西亚。

滥权贪近利


李文正在书中写道

〞苏加诺政府时代所颁布的堡垒(Benteng Group)政策,限制非原住民参与经营进出口业务。而原住民在这方面又没有经验,以致造成真空状态,再下去就衍生发展官僚亲属子弟垄断这一行业。

他们自己并不经营,只扮演代理商而向真正进出口商收取佣金而已。如此既增加了进出口商的费用,造成高成本经济,又造成低效率作业,加重人民负担。

但这些官僚子弟亲属并没有因此而发奋学习,反而养成他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习惯,增加社会混乱。

此外,《第十号总统令》禁止非原住民以及外侨在县级以下地区经商,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倾斜保护主义性质的条例,都造成许多负面效果。但所有的这些保护政策并不是真正与扶植大多数的农民生计有关。相反地,都真接或间接地加重了农民负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在马来西亚,政府公开规定,政府大学的招生,有种族分配额的限定,让不少成绩优越的非土著学生望门兴叹。访印尼期间,听当地华人说,印尼虽然没有公开说明,但大家都知道,华人子弟要进入政府大学,都有配额限制。华人要向政府部门申请贷款、奖学金等都比原住民难。

作为少数族群,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有类似的遭遇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