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刘长乐访谈.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刘长乐访谈.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y 4, 2008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  

記者變億元級商業大亨


劉長樂(左二)接受筆者以及南洋商報總編輯洪松堅(左一)和記者洪嘉玲(右)採訪。
下文是數年前劉長樂到馬參加中國東盟合作論壇前夕,發表於本地華文報上的介紹劉長樂生平報導。


鳳凰衛視進入馬來西亞市場後,在大馬華人社會中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鳳凰電
視節目深受本地華人的歡迎。

鳳凰衛視的老板,行政總裁劉長樂於2002年8月28日來隆演說,講述他的宏圖大
計,他的華人傳媒夢想──打造一個全世界有影響力的華人傳媒。

劉長樂是應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的邀請,前來出席假太子世界貿易中
心召開的東盟中國十加一合作論壇。

香港傳媒稱劉長樂為電視大亨,但他作風低調。馬來西亞華人雖然喜歡鳳凰台
的節目,但是,許多人對鳳凰台這位掌舵人的出身背景,奮斗歷程,並不熟悉。

靠石油挖到第一桶〞金〞

鳳凰衛視在國際上打響名堂之後,許多人都想瞭解劉長樂的創業過程及他的抱
负與目標。許多人都想瞭解,一個普通的電視台記者,如何在短短約十年時間
,搖身一變,成為億元級的商業大亨。

劉長樂的確是位白手成家,迅速走向成功道路的商人。對此,他認為沒有什麼
正常。當中國的記者問他如何神秘地發達起來,劉長樂笑著說,想當年,李
嘉誠
出山的時候是不是一窮二白?是不是白手起家?然而其速度是不是驚人的
?我們
允許他們可以迅速走向成功,就不相信一個從內地出去不久的人能迅速
成功?從
內地出去就一定是給人家扛長活才正常嗎?

劉長樂於一九五一年出生于上海。他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一九八三年,他進
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先後任記者、編輯、新聞評論員及高級管理人員。

劉長樂的創業史始於1988年,當年他離開中國,前往美國,開始下海從商。劉
長樂的創業史一直被賦予神秘色彩。當時他是從事石油產品貿易的生意。由於
當時石油產品貿易的利潤十分豐厚,原油貿易讓劉長樂挖到第一桶〞金〞,很
快地使他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

1990年,他到香港發展。1993年又移居新加坡,現在他的身份是新加坡華僑

。兩個女兒是在新加坡,一個叫點點,一個叫滴滴。他尚差幾年才能成為香港
永久居民。

在那幾年,他在美國、香港和新加坡幾個地方闖蕩,打造他的商業王國。他
在石油、道路工程、房地產和貿易等領域的業績輝煌。

中國報章報導,目前劉長樂的個人總資產達到十億人民幣,他有四十多家全
資或控股企業分佈在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和美國等地。在中國大陸,劉
長樂擁有中國最大的石油碼頭,廣東茂名原油碼頭的四分之一的股權。在香
港,他投資五億港元建造園林式超豪華賓館──頤和園賓館。在北京和廣東
,他的公司投資修建高速公路長達三百多公里。

劉長樂也在文化事業上作出不小的貢獻。他投資出版了一套八部廿四集的「
中國
古文明大圖集」,在大陸、香港和台灣同時發行,並在大陸和台灣同時
獲得大獎
。他又出資拍攝十二集大型電視文獻記錄片「鄧小平」。為拍這部
片,他從創意
、策划、論證到拍攝,都付出相當多的心血,結果這部片在國
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為全世界華人服務

在商業上有了很好的成就,在財力上有了強大的基礎後,作為一位前傳媒從
業人員,傳媒情結揮之不去,於是劉長樂又想繼續搞傳媒。劉長樂再度涉足
傳媒業,他所要追求的目標與以往大不相同。這一次他是抱著雄
心壯志,朝
向崇高的目標前進。他要打造一個為全世界華人服務,體現中華文化
特點的
電視頻道。

這個電視頻道一方面要把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傳播給世人;更要
幫助中華民族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去認識這個紛繁多姿的世界

1996325是劉長樂一生中又一重要的時刻。劉長樂旗下的今日亞洲有限
公司
,美國新聞中心旗下的衛星電視有限公司和華穎國際有限公司合作創立
鳳凰衛視
有限公司。當天新公司宣佈正式成立,劉長樂任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兼行政總裁。

鳳凰台的台標是由劉長樂的構想設計而成。他認為,中國人自古將鳳凰視為
吉祥如意,和平安康的象征。與美國新聞中心的香港衛視合作,是〞聯婚〞
。台標借鳳與凰的陰陽交匯,預示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的一次歷史
性的整合重組。

一鳳一凰,一陰一陽的兩個主體像兩團燃燒的火。但鳳尾與凰尾突出開放的

特點,兩個主體之間沒有堵的感覺,是通氣的。劉長樂解釋道,中國人講陰
陽八卦,如果被什麼東西框住了,事業就不會有更大發展。因此,台標既突
出交匯,更注意開放。

全部精力撲在〞鳳凰〞

雖然他在鳳凰衛視的投資額遠比他對其他商業的投資小,但是他卻是全力以
赴。有人說,他用十分之一的投資做鳳凰衛視,卻投入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
。當記者向他提出這件事時,他說:「有一類工作是沒什麼興趣,但非做不
可;而有一類工作雖然難度很大,但很有興趣。就投資來說,〞鳳凰〞只是
我投資中的一個很小的數目,但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撲在〞鳳凰〞上了,
因為我熱愛這個事業。」

他補充道:「我其他方面業務開展的時間比較長,有一個穩定的隊伍和機制
在按部就班地運轉,而鳳凰衛視是一個天天在創新、天天打造新故事的媒體
行業....還有就是我的興趣在這裡。鳳凰上市了,壓力更大。鳳凰在很
多傳媒人眼中說好聽是楷模,說不好聽點是靶子。」

據說,在初期,劉長樂整天沉浸在節目的構想之中,有時半夜裡冒出一個好
點子,便立刻給手下人打電話。他為了節目睡不著,別人也跟著睡不踏實。

劉長樂會把工作的每一步想得相當細,拍一個節目,他可以把每一個鏡頭怎
麼拍都想到。對工作的熱愛,使劉長樂有一種工作的忘我和專注。他本人如
此,其他"
鳳凰〞人也是這樣。在他影響之下,〞鳳凰〞人做事,不論是上層
或下層人員,都極端認真負責。

走打造明星路線

看到美國電視走的是個人形象塑造路線,劉長樂向美國人學習,鳳凰台一開始
便
走塑造明星主持人的戰略,成功地塑造多位深受電視觀眾歡迎的節目主持人

劉長樂毫不諱言鳳凰走的是明星路線。他十分重視節目主持人的親和力和觀眾
緣。學養方面,他要求主持人要有文化素質、邏輯能力和外語能力。在此標准
下,他羅致了一批人才,為他們營造一個明星成長的環境,讓他們充份發揮潛
能,並很快地就出現一批產生驚人效應的電視人。

在他的努力下,吳小莉、陳魯豫、許戈輝等人被精心包裝成為明星,很快地走
紅。接著他又培養劉海若、謝亞芳、閭丘露薇、陳小楠等人。她們認真又美麗
,兼具干練大方的職業風度和優雅迷人的明星風采,增強了鳳凰台的的魅力。

關於他個人的志向,劉長樂說,他有兩個信條:〞奮斗探求,不達目的不罷
休〞;還有一條是:〞永遠做個出類拔萃的人〞。他說,他的性格打造過程
有一條漫長的過程,吃過很多難以形容的苦。如今,他不斷在積累自己,完
善自己,迫使自己去弄潮,去追逐潮流,因為他知道,在現代社會,誰擁有
信息,擁有新知識,擁有創新的能力,誰就能夠創造財富,駕馭自己,也駕
馭自己的企業。

馬來西亞華人和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喜愛鳳凰台的節目。但是,有人覺得,雖然
凰台宣稱是一個面向全世界華人的電視台,她所制作的節目卻很少涉及東南
亞地
區華人的活動,他們的心聲,他們的歷史。鳳凰台的老板這次親臨吉隆坡
,人們
期待他會宣佈,今後鳳凰台會制作有關東南亞華人的節目,讓在大陸的
中國人,
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更瞭解東盟地區的華人。

20-8-2002

刘长乐: 凤凰台走“三星路线”



刘长乐重视培养人才

刘长乐访谈(八)


在刘长乐精心策划下,通过ASTRO在大马播映的凤凰台培养出多位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当我请他他谈谈凤凰台这条明星主持人路线明星主持人战略时,刘长乐坦率地说,凤凰台不只是走明星主持人路线,而是走三星路线

刘长乐说,他除了重视栽培明星节目主持人之外,同时也在打造明星评论员和明星记者。这是名牌战略。

明星评论家

他解释道,有些人虽然在讲话时显得有点口吃,外貌并无特别优势,但是他有丰富的智识,分析力特强,让他们发挥潜能,他们可以成为杰出的明星评论员。

刘长乐举出凤凰台评论员阮次山为例子。他说,阮次山以前勤于为报章写时事评论,不知道自己有摇笔杆之外的才能,他可能万万想不到他自己能在电视台上发挥作用,成为凤凰台的明星评论员。

在刘长乐的三星战略之下,或称为三名战略之下,凤凰台评论员曹景行和阮次山已是人们心目中的中国问题和台湾问题专家。他们的评论分析成了凤凰台最具特色的栏目。阮次山和曹景行的时评也常发表于马来西亚华文报章上,深受马来西亚华文报读者的欢迎。

战地明星记者

此外,刘长乐说,他也很重视培养一些明星记者。在发生重大的新闻事件时,他安排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华人电视观众提供第一手新闻资讯,打响知名度。

刘长乐自豪地提到在爆发世纪第一战时,凤凰台派出女记者闾丘露薇深入阿富汗战地,冒着生命危险,传回第一手的战地消息。刘长乐说,闾丘露薇因而获得朱鎔基总理的赞扬。

美军进攻阿富汗后,华人媒体中第一个派出摄影队深入喀布尔前线的是凤凰台。闾丘露薇是华人媒体中第一个深入喀布尔前线进行战地报导的女记者,是当时在一线采访的唯一华人女记者。

为了采访阿富汗战争,闾丘露薇在国外执行任务长达一个月,创下凤凰记者采访时间最长也是最艰苦的记录,从而使她成为凤凰台的明星记者。

刘长乐还提到中东局势告急,小布什总统扬言准备攻打伊拉克时,凤凰台立即派出记者陈晓楠和郑浩到伊拉克,于8月初专访伊拉克外长萨布里。

英美路线的比较

他进一步向我们说明凤凰台选择这条明星路线的原因。他说,以前英国电视媒体与美国电视媒体走不同的路线。英国的BBC只把节目主持人当为中介工具,只重视的是节目的实质内容和制作。美国的电视却不同,他们重视节目主持人对观众的吸引力。

美国电视制造节目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使观众对他们有好感,因此在报导相同的大事件和新闻时,观众会选择收看他们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播报的新闻和电视台,从而争取到收视率,占了优势。有鉴于此,英国的电视台也开始改变态度,要同时照顾打造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和号召力。

在刘长乐这条打造名牌,打造明星的路线下,首先,吴小莉的知名度很快地打响起来,成为中国最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通过主持凤凰早班车,陈鲁豫提高了知名度。她在主持鲁豫有约后成为众多观众追看的一个节目。

鼓励员工成为名人

6年来,刘长乐执行三名战略,努力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和名记者。

不久前,刘长乐在北京说,其实这批凤凰明星在进入凤凰之前也都在媒体就职,为什么到了凤凰就成了明星?因为凤凰不仅给了他们发挥的机会,为他们塑造专业又光彩的形象,通过包装、推广、打造明星,使凤凰品牌品得以提升。

他说,凤凰最大限度地给了每个员工发扬个性、发挥潜能的空间,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他又说,一个人的大脑有80 % 都未被开发,他鼓励员工努力开发自己的智力宝藏。他鼓励他们成为名人、创造奇迹、制造成功。

刘长乐为员工制造了让他们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因此凤凰人除了赚钱之外,都十分认真对待工作。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他们却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有机会发挥他们的专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获得很大的精神满足感,激发更大的动力,每个人都做得既辛苦幸福。他们也十分敬佩他们的刘总。

刘长乐:东盟华教发展空间大

刘长乐访谈(七)

反映马来西亚华社心声的《中华大会堂》高高张挂争取增建华文小学及重开白沙罗华文小学的标语牌(上)。 标语牌上以阿拉伯数字志明白沙罗华文小学已遭关闭2千6百多天。

马来西亚华人希望子女接受华文教育,但是政府不会轻易批准增建华文学校。八打灵白沙罗华文小学(S.K.J.R.(C)Damansara)的遭遇是一个显著的事例。

7年前,这间华文小校遭弃置,白沙罗华人新村的村民希望政府重开这间华文小校,让村内的华人子弟就读。

他们坚持了7年多,千辛万苦地要求和争取,至今还是不得要领。掌握权力者 还是宁可让校舍废置,不准重开。

马来西亚华社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耐心地,长时间地争取,才能获得开恩, 让华人人口密集地区有间华文学校。

下图是遭
废置7年多的白沙罗华文小学,空无一人。



进入了廿一世纪,东南亚华人的处境,东南亚华人文化教育的发展会不会有
转机呢?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表示乐观,相信新的国际大环境有利於东南亚
华人和华文教育的发展。

当我把话题转到东盟地区的华文教育,以及凤凰台是否会制作节目,反映东
地区华文教育沧桑史时,刘长乐毫不讳言地指出,过去东南亚地区华文教
育历
尽沧桑,中国大陆方面有一定的责任。

刘长乐敢於点出造成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受阻和面对压力的这个因素。听他
这样分析,令人惊讶又敬佩。因为一路来,要这样坦诚地指出,冷战时代输
出革命政策的负面影响,并不容易。


输出革命的影响

刘长乐说,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走过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这有两个
。第一是,在五、六十年代,中国走输出革命的路线,这给东盟地区国
家带来很大的压力,引起恐惧。

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要点出中国输出革命政策给东南亚华人带来沉重的后
是不容易的。如今大环境变了,刘长乐虽然是点到为止,终究是坦诚地
道出这是东南亚华人遭受苦难的因素之一。

不过,刘长乐补充道,但在今天,中国已走上改革开放,不只开放,又开明
此这方面的压力和恐惧随之消除。

在访谈中,刘长乐强调中国本身在开放后,已进一步理性化。他说,当今中
国的
领导层是高智慧结构,是一个智慧团体,无论判断或决策都非常理智及
国际化。


为所在国制造

他又说,另一个原因是,华人在东盟地区的经济地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这
可能
给这地区的原住民一定的压力。

不过,刘长乐指出,由於华人向来最讲究融和,包容心强,因此他们慢慢地
获得
所在国家和所在地区民族的接受。

刘长乐点出了东南亚华人的忍让和耐心,以及默默、辛勤地为东南亚国家制
造财
富,是华人能在东南亚地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刘长乐认为,在今天区域内国家争取经济发展的时代,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需要
华人的帮助和提携。

刘长乐说,在这个大趋势下,长期来看,华文教育在东盟地区的发展空间是
很大
,尽管在短期内还可能会出现问题,出现麻烦。

东南亚华人的竞争力远比原住民或土著强。刘长乐眼光锐利地点出,原住民
看到东南亚华人经济地位的发展,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给华人带来麻
烦。


母语最亲切

刘长乐在新加坡住了五年。他说,在这期间他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加坡
府用的官方语文是英文,但是新加坡华语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远远超越新加坡
的英
语电视台的广告收入。

他说,不是讲华语的新加坡人不懂英文,而是讲华语的感觉是不一样。人们对
己的母语有亲切感,正如广东人对粤语有特殊感情。不过他指出,华人热爱
自己的母语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语文。他赞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是语
言天才
,能够掌握多种语文,很有本事。

他强调,华人讲华语是十分重要,因为华人文化与别人的文化不同。












Wednesday, April 23, 2008

女儿也热爱传媒


刘长乐访谈(六)

刘长乐本身热爱传媒事业,他透露他的女儿也十分喜欢传媒。

话题传到他的家庭生活,刘长乐说,他的太太非常守本份,是非常中国女性化的妇女,主要是照顾家庭。

他说,他有一对双胞胎的女儿。她们是在新加坡念完中学后,到美国读大学。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再进一层深造。

他透露,小女儿滴滴在大学里是念传媒,毕业后进入美国霍士新闻网(FOX NEWS),在纽约总部工作。刘长乐说,他想让他的女儿多了解世界大媒体的运作,其实他女儿本身也十分喜爱传媒。

刘长乐说,发生九一一事作时,他一直与在美国的女儿联络,女儿也协助父亲,参与这事件的报导工作。

他说,当时,小女儿滴滴还未毕业,是在波士顿实习。有3名与恐怖分子组织有关系的人以信用卡为劫机撞毁的恐怖分子买机票。美国当局通过这个线索,在波士顿围捕这3名恐怖分子时,滴滴就在现场,并在现场进行报导。

“点点”与“滴滴”

对於他为什么为他的双胞胎女儿取了
点点滴滴的名字,刘长乐解释道,当时中国大陆人取的名字都是高山大河之类,而他却要平平淡淡就好,就为女儿取名点点滴滴

我觉得,名字虽然平淡,但是看来,刘长乐有意裁培女儿也走上献身於传媒事业这条道路。在刘长乐的影响和裁培下,有朝一日说不定女儿会成他的继承人。我顺口提出我这个看法,他笑而不答。

完成了这次专访,笔者感受到刘长乐有一颗深爱传媒事业的心;与此同时,他讲话用词很谦虚,十分懂得在东方地区促进传媒发展的艺术和技巧。愿这位华文传媒巨子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成就。

2002年9月


刘长乐最感满意的工作

凤凰台成为全球华人媒体

刘长乐访谈(五)




我问他,他一生中,他做过哪一件令他最感满意的工作?刘长乐立即答道,他最满意的工作就是凤凰台的崛起,成为全球华人的媒体,给全球华人媒体一个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带了一个头,使华裔媒体朝走向世界方向发展。

他说,凤凰卫视已超越他原来所设定的目标,成为Leader,成为Pioneer。对此,他感到十分满意。

我进一步问他,走上成功道路之后,他现在追求的是什么目标时,刘长乐说,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是讲华语,用中文,目前他们的经济地位已提升了。然而,中文媒体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全世界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发展大不相称。

世界媒体华语非主导

刘长乐说,当今世界,英文媒体占了世界媒体的80 %,而其影响力和冲击力远远超过80 %。现在,世界的电视媒体也好,平面媒体也好,还是由他们主导着舆论大方向。有些报导,特别是有关华人事务的报导,英语传媒往往以先入为主,出现偏颇,而变得面目全非。

刘长乐说: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媒体超越我们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地位,提升华文媒体的地位不是要抢夺别人的地位,而是华人,讲华语的人应争回自己应有的影响力和地位。这是我们的目标。

刘长乐强调,他搞传媒业除了责任感之外,还有一种艺术完美的追求,一种冲动。他说,他是在做艺术这种思路,这种感受,在做自己的传媒事业。搞传媒要保持一种冲动,一种原创作的欲望。

他说,当下属提出一个好创意、好节目时,他会感到很高兴。好的节目和新的创意会使他很兴奋,兴奋得像小孩子一样,带给他的愉悦超越过他赚到多少钱。他说,这种满足感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和表现。

他说,就是因为他不是以生意人的想法来做传媒,恰恰相反,就是因此,他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从他这些谈话,可显示出他对传媒事业的热爱。他说,他也这样告诉凤凰员工,不要只是在凤凰的工作当着职业,而应把它当着一种事业。

刘长乐热爱传媒事业

挑战与满足感

刘长乐访谈(三)

刘长乐热爱他的传媒事业,将自己的大部份精力都投注在凤凰卫视的发展上。当我问他从事传媒事业面对怎样的挑战和有什么满足感时,他向我讲述他的目标,面对的困难以及在追求目标过程中获得非言语所能形容的满足感。

满足中国人的知情权

首先,刘长乐说,在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很多知情权被剥夺了。他担心我不很清楚他所说的知情权,还特意强调,使我明白这是指人民获得资讯的权利。

他说,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推行开放政策,人民的知情权有一定程度的开放。他觉得,当人民有一定的知情权时,应该怎样让他们能获得最大的空间,来享受这个知情权,怎样让观众获得最大的满足。这对做传媒的人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他说,中国的知情权不断在开放中,怎么能够更大程度的让观众得到满足,这是传媒人的荣耀,尽管这是非常难。

刘长乐强调,让人们满足他们的知情权并不是在挑战中国政府开放知情权,而是要善用知情权的空间,这是传媒业者的责任。

寻求平衡点的艺术

他认为,在中国,没有什么比做传媒更难的事。做传媒是最困难的。他说,这是一门艺术,不是一门科学。

刘长乐谈到他搞传媒面对三大挑战。第一是怎样使传媒的社会功能获得展现和提升;第二是要面对财务和经济的压力,就是如何迎合市场的需求,建立稳健的财务基础。第三是如何迎合,或符合中国政府的政策,通过中国的电视检查制度。

他说,要迎合中国政府,同时又要获得观众的喜爱。要如何寻求一个平衡点,这是十分难的。

目前,凤凰台在中国大陆的覆盖面有一定的限制,不是大部份中国大陆人都能收看到凤凰台的节目。刘长乐透露,凤凰台在大陆的定户有4500万户,有1亿5 千万大陆人能收看到凤凰台的节目。凤凰台与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像两极之旅和即将开始的《非洲之旅》是双方合作的大型节目。


2002/10/05

刘长乐:下海的原因


刘长乐访谈(四)


近40岁从商

当我问他几岁时离开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要离开,为什么要出国下海经商时,刘长乐相当坦率地道出当时他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

他说,他是在八十年代末下海经商。那时,身为记者,占有一定的优势。记者的社会接触面广,视觉较阔。当时他觉得中国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的步伐,至少对他个人的发展,不是很有利。

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觉得老是这样活着比较累,一天到晚老是从事同样的事,因为当时大陆的媒体有很多限制,因此觉得还是下海吧。他说,他下海时已经是三十多,快要四十岁了。
刘长乐说,下海时,他遇到一个好机会,在生意上的伙伴的合作下,从事石油生意。

他补充道,下海不久,他也从事文化出版工作,出资出版一套《中国古文明大图集》,并在大陆和台湾都获得大奖。

Tuesday, April 22, 2008

刘长乐的文革遭遇

刘长乐访谈(一)

四月底,刘长乐领袖的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称号。 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宗旨,讲求品牌和诚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结合,从而让她获得此荣衔 。

刘长乐最近率领身价过人的陆港房地产企业家考察团访台,探讨到台湾投资房地产市场。刘长乐一行人访台,深受台湾媒体和各界人士关注。

数年前,刘长乐受邀到吉隆坡出席一项国际会议,当时我是这项会议的筹委会成员,因此有机会专访刘长乐,听他讲述他的不平凡人生经历。

重温当时所写的刘长乐专访系列,觉得值得张贴在这个部落格上。刘长乐在专访中很直率地谈述他的奋斗史,他对媒体事业的态度,以及他对东南亚华人面对之问题的看法。


刘长乐(左)与笔者。


刘长乐在人生的道路上,吃过很多难以形容的苦。我没料到刘长乐在接受访谈时,很乐意向我们忆述他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遭遇,他的军旅生涯,以及他参与唐山大地震救灾工作的经历。

刘长乐说,在创办凤凰台之前,他经历各种磨炼。中国人所谓的五行,士、农、工、商、兵他都干过。他不只是干过五行,还应加上记者的传媒这一行业。

他说,首先是学生时代,接着是下放农村,在乡区劳动。他又被配送到工厂当工人,先后在两家工厂劳动。谈到这里,他向我伸出他的拇指,给我看他在工厂遭机器压伤留下的疤痕。

他说,由于他从事过多元化的行业,因此他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

文革时父母坐牢

谈到文化大革命,刘长乐说,当时他的年纪还轻,除了在物质生活上吃过苦之外,心灵和感情上的打击最沉重。

他父亲当时是干部,虽然不是很高级的官,到底还是个官员,而他是高干子弟。突然间,他的父母都被捉去坐牢,他们一家人变成黑五类。本来,作为干部,作为高干子弟,他们一家人有一种优越感。但一夜之间,就被打下社会的最底层,使他们感到无地自容。

刘长乐忆述道,那时候,他的家是在甘肃省的兰州。他说,1966年的冬天是最寒冷的冬天。父母都被关起来了,后来被送去劳改。在他们所住房子的庭院驻守的警卫撤走了。暖气和自来水供应被切断。满院子的落叶无人料理,推积至几寸厚,围墙又倒塌。刘长乐形容他的家变成了一座破落的庄园,有点伤感。

由于没有自来水,刘长乐说,他和他的妹妹,拉着小板车,上面放着水桶,在寒冷的天气下,踏着厚厚的落叶,跑到老远的水站去拉水。

他所住的庭院,本来也组织了小红卫兵,但是却遭到另一批称为真正造反派的红卫兵捣毁。他们自己出钱买的油印机被另一派抢走,全院子的小孩都在哭。

刘长乐说,除了精神上的苦难,那段时期生活是很苦的。

2002/09/28

刘长乐的军旅生涯

刘长乐访谈(二)

当兵打山洞

刘长乐告诉我们另一段他难忘的经历。他说,他当了兵,在当时毛泽东的号召下,部队被派去打山洞,过着十分苦的生活。当时他与部队在荒山野岭挖掘坑道,有时连续一百个小时不下山,吃住全部在山洞里,不停地挖地洞。那时称这样的劳动是要与地球抢时间。死了很多人,那种苦是难以想像,因此其他的苦也就无所谓了。

他说,有一次在炸山挖洞时,他们的排长不幸被炸得粉身碎骨。他就在山洞里捡拾散落四处的一块块尸骨,装在背包内,从洞里带出来。

刘长乐说,中国有一部小说描述了当时他们所从事的艰苦工作。他说,回顾过去,当时所从事的这种工作完全是无效的劳动。最后挖成的坑道全被封了,一点用处都没有,目前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要找也找不到。

投身唐山地震救灾

中国发生唐山大地震时,刘长乐的部队是第一批开进灾区救灾的队伍。他说,他是工兵,工兵就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开路先锋。他们从驻扎地锦州迅速开入灾区,主要工作是拯救被困在倒塌楼房底下的生存者,这工作很难。

刘长乐说,当时是7月28日,是夏天,天气反常的热,有四十多度。他们是以救人为主,然后才处理尸体。尸体腐烂了,流出汤水,臭气熏天,他们必须在死尸堆旁工作、吃饭。起初,很难忍受,实在是不能吃,不能喝。后来,由于太饿了,不吃也得吃。

唐山大地震死了24万人。刘长乐在救人之后,就用铲车把流出汤水的尸体车走,推在一起点火焚烧。

据中国一家传媒的报导,在唐山地震期间,刘长乐的父母3个月未见到他们的儿子。等到儿子终于回家了,他们才发现,瘦得厉害的刘长乐两手十指的指甲均磨掉一半,指头肚全部结痂。母亲问起为什么搞成这样子。刘长乐说:人在混凝土下哭叫,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挣扎,不拼命哪儿行?无论如何,母亲对儿子带领的那个集体立了三等功感到欣慰。


刘长乐说,他经历过不少苦难,但是他的叔辈们所遭受的苦难更多、更苦。无论如何,历经苦难磨炼过的人,他们更加珍惜现在,待人处世更加宽容,遇到困难,各种各样的困难时,更能泰然处之。

他说:现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压力很大,我都能睡觉,睡得很好。我插口道:磨炼造就了超人。他听了哈哈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