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7, 2012

詩巫石板浮雕

記載華族歷史

拉讓江畔的百年古廟:詩巫大伯公廟。

詩巫拉讓江畔大伯公廟前的碑誌記載,漳泉人在1850年就已南來詩巫經商和墾荒。1870年,華人在詩巫開設近60間店舖。


華人重視教育。拉讓河畔一組浮雕記載,百年前大伯公廟後殿開辦私塾,為詩巫最早的華校。過後,私塾轉成詩巫華僑公立中華學校。



大伯公廟前浮雕反映抗日時期詩巫學生拿着《獻金救國旗子》,在街頭賣花抗日。


在詩巫友人俞詩東的帶領下,漫步砂拉越拉讓江畔,登上江邊大伯公廟的七層高塔,遙望河上往來的船只,遙想百多年前華人到這片土地披荊斬棘,墾荒落戶的艱苦情景。

此行有一發現,詩巫華人善於應用石板浮雕記載早期華人到詩巫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歷史事跡。

詩巫最早的華校

拉讓江畔大伯公廟前有一組石板浮雕,記載華人先賢的歷史事跡。其中兩幅浮雕尤其引起我的興趣。一幅是記載早年華人在大伯公廟後殿設立私塾,讓華族子女受教育。大伯公廟建於1897年,廟裡的私塾是詩巫最早的華文學校。

這顯示華人的優良傳統,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找尋新生活,落戶後不忘興學辦教育,讓子弟有機會受教育。

另一幅浮雕記載日本侵華時期,詩巫人像南洋其他華人社區一樣,掀起籌款抗日浪潮,大力推動賣花運動,籌款支援中國抗日。詩巫學校師生走上街頭,賣花募捐,支持中國抗日,以趕走日本侵略者。

廟後高塔內,展示一些大伯公廟的歷史文物和百年前古老照片,告訴後人百年古廟走過的歷史路程。

黃乃裳興學辦教育

此外,我又在詩巫福州公會大廈看到另一組石板浮雕,記載華人百年前到詩巫墾荒奮斗的歷程。大廈外牆上的大浮雕反映詩巫先賢黃乃裳帶領千多名福建人到詩巫開闢《新福州墾場》,及詩巫從荒野之地一步步朝向繁榮發展的經歷。

有一幅浮雕記載了黃乃裳到詩巫開闢墾殖區,建立華人新社區。同時他重視教育,急於興學辦教育。

據黃乃裳曾孫女黃碧瑤的記載,黃乃裳於1901年率領鄉民到詩巫墾荒 。1901年他先創建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天主教學校。1902年創辦早期華人傳統的私塾,學生16人,老師是來自福州的秀才。1903年,在詩巫新珠山地區出現一所中英雙語學校,學生30多人,中文老師是張秀源。

詩巫華人努力整理和保存華族先人的歷史,又善於應用石板浮雕記載先民事跡,以便能久遠保留,值得西馬華族社區學習。

拉讓江畔大伯公廟前的碑誌寫道:先民篳路藍縷,艱苦卓絕之拓墾精神,洵足以垂永世。碑誌道出建亭園,立石板浮雕的目的:為彰顯先賢墾拓事功,增添拉讓江文采景勝,激勵後人追本思源。



這是詩巫福州公會牆上的一幅浮雕,展示百年前詩巫《新福州墾場》的私塾。 詩巫先賢黃乃裳於1901年從福州率領一千多人到詩巫墾荒,開闢《新福州墾場》,並創建私塾和中英文學校。

1903年詩巫新福州墾場的英華學校師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