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5, 2008

侨中学生北归浪潮 

印尼华校辛酸史(四)

〞回歸潮〞席捲僑中,僑中高中第一屆畢業生幾乎全部投奔中國。

上世紀50年代,僑中生在大課堂專心聆聽老師講課。


勁松基金會教育部主任陳國華說,僑中在1950年培養出第一屆高中畢業生。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僑中學生刮起回歸中國的熱潮。第一屆僑中畢業生幾乎全部走了,離開印尼,投奔中國。

勁松基金會(僑中校友會)主席梁順朝補充道,萬隆華僑中學創立于1947年,是印尼一間進步的左派華文中學。1966年遭封校時僑中約有學生2,800人,全校教職員約200人。

畢業學生紛紛北歸

在那個年代,落地生根 的概念還不穩固,“落葉歸根”的思想居支配地位。僑中生大部份被鼓勵回中國深造,獻身新中國的建設。

因此,在五、六十年代,僑中掀起一陣又一陣回歸潮。一批批熱血青年,畢業後滿腔熱情,紛紛北歸,要把青春獻給新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有時一年高達上百學生回歸中國。

只有一部份僑中生被鼓勵留下來,到各個華文學校教書,充當傳播中華文化的種子。但有些人當了兩、三年教師後,又為了崇高理想,決定離開印尼北歸。

世事難料,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僑中校友李漢芳向我談起北歸僑中生悲慘的遭遇。

他說,在60年代,回國浪潮聲勢浩大,僑中學生有三份之一北歸,高中畢業班的學生幾乎將近全部回中國。許多僑中生回去後被分配到海南島農場落戶。

文革批斗處境堪憐

他說,當時中國的批斗運動太多了,許多歸國的僑中生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回歸潮中奔向中國的僑中生,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被捲入無情批斗的運動中。無休止的批斗,赤子丹心變成黑五類。

他說,許多人失望了,覺得
沒有前途。滿腔熱情投奔中國的學生千方百計地設法想離開,想回來,或到香港和世界其他各地。他們要求父母為他們申請出境,為他們想方設法,讓他們有機會出來。但在那時候,要離開談何容易,十分困難。

他說,後來,周恩來總理才下指示,讓那些想離開的人離開。從1972年到 1980年較開放時期,不少回歸的僑中生有機會到香港。因此,目前在香港有不少的僑中校友。如果把其他印尼華校的回歸人士算在內,恐怕有千多人。

返回中國的僑中第一屆畢業校友何文望在紀念僑中五十周年時指出,從1957年的反右運動,直到文化大革命,20年間,回中國的海外學生所受到的打擊,難以言喻。這段期間是北歸僑中生的苦難年代。

一位印尼華校教師回憶道,當年他是華校高中班的班主任,全班有45名學生,其中25人北歸,半數以上的學生響應時代的偉大號召,熱血沸騰,要實現理想。

現在回首過去,這位教師十分感慨地說,當時中國正要發動文化大革命,還鼓勵印尼華校青年學子北歸,十分不應該。這些大好青年,回到中國後,不但書沒得讀,還被送到偏遠的貧困山區開拓荒地,勞動改造,境遇堪憐。

他說,動亂與批斗迫著他們想盡方法離開,前往香港。1998年,他到香港,與這批歷盡滄桑,從中國出來的前學生會面聚餐,場面感人。大家回憶過去的經歷,無限唏噓。

絕大多數要落地生根

一位70多歲的林老先生告訴我,在當年聲勢浩大的回歸浪潮影響下,他差點就回去中國。他向往北方新社會,決定回歸。幸虧他的父親勸告他,如果他回去,生活會十分苦,可能會吃不飽,要他再三考慮。結果,回中國回不成,留在印尼,事業有成,成為飛機零件的供應商。林老先生洞察人生,為我唱一首歌,表達印尼華人的辛酸苦樂。

學校遭無理封閉,校產遭搶奪,是件悲傷的事。同窗好友,為理想北歸,卻陳屍河旁,更令人心痛。印華作家劉昶在〈永別母校〉一文中表達其無奈與沉重的心情。

劉昶的母校校產被奪,被官員賣給商家,商家準備加以剷平,另建商業大樓。他返回母校原址,心情沉重,步入當年的課室,見到當時的知心好友所用的桌椅。這位好友於1966年北歸,在那動亂的時代,於一個寒冷的清晨,陳屍河旁。

事過境遷,僑中校友,現任西爪省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副主席陳清章說,現在98%以上的印尼華人已不再有落葉歸根的觀念。現在老一輩的印尼華人都要落地生根,只是在文化淵源上還保留深厚感情。

他說,現在如果再鼓吹落葉歸根,人家就會說,會發生排華事件就是你們造成和引起。他強調,現在是促進各族互相瞭解,和平相處,達到雙贏,不是一種文化要同化另一種文化。

2008 11

1952年,僑中男女籃球校隊與教練蔡其仁老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