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黄洋界战场巡礼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朱德题字。


这门旧迫击炮吓跑围剿井冈山的国民党军。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叠,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1928年秋於井冈山写的这首词,令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名声远传 。我到了井冈山,理所当然也登上黄洋界哨口,凭吊这个战场。

当年,进出井冈山只有六条羊肠小道,黄洋界是其中的一条。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势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垠,故又名:汪洋界。

青翠的山林,雾气轻拂,我与同伴两人漫步於黄洋界哨口的旧战壕,四周宁静安祥,已没有半点 火药味。不过只见一门迫击炮,威武地指向远处的山峦,炮座上刻着“黄洋界上炮声隆”几个大字。虽然这只是一门仿造的迫击炮,却令人想起七十多年前这个山头战火连天。


旧炮吓跑国民党军

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上面有朱德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不远处,有条小山径,是当年毛泽东和朱德脚穿草鞋,翻山越岭,与红军战士挑粮上山走过的山路。

1928年8月,国民党军趁着红军主力出外作战未归,出动四个团的军力,逼近黄洋界,准备一举捣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守军团长朱云卿紧急开会,部署了着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全面动员人民群众配合红军作战。儿童团、少年队、青年妇女组织、赤卫队等都被动员起来,在黄洋界哨口建造了竹钉、篱笆、擂木、滚石、壕沟等五道防线。

国民党军多次冲锋,红军凭着艰险地势和军民的高昂斗志,一一加以击退。於是,国民党军集结更大的军力,要再次进攻。红军指战员朱云卿巧置疑兵,摆出红军大队已经返回井冈山的架势,迷惑“会剿”的敌军。他 下令到山下抬来刚修好的一门缴获的迫击炮,架在黄洋界高处,向进攻的敌军开炮。同时红军吹响了冲锋号,

土枪土炮齐鸣,喊杀声响成一片,加上点燃在煤油桶内的鞭炮的响声,如重机枪在连续发射。国民党军受骗,以为红军主力已归来,吓得急忙收兵撤退。


印尼归侨任参谋长

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的守军团长朱云卿(左)成为英雄。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挂着朱云卿的大幅肖像,介绍他的生平事迹。我对朱云卿的事迹深感兴趣,因为他是印尼归侨,并成为最早期的红军参谋长。

朱云卿是广东梅县人,幼时下南洋,17岁时从印尼回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朱云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参加南昌起义,然后上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时,21岁的朱云卿是红军的主要指挥员,立下大功。1929年,他成为红四军的参谋长。1931年,为迎战蒋介石20万大军的围剿,朱云卿日夜操劳,因病住院,据说在医院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朱云卿献身革命,於1931年5月牺牲时,年仅24岁。他牺牲后,由叶剑英接替他的职位。中国侨联把朱云卿列入“人民军队中的海外归来将士”。


中国情结深

东南亚华人一向都有很深的中国情结,朱云卿的事迹就是一个例子。在各个历史时期,东南亚华人都无私地对中国作出付出。他们支持孙中山的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牺牲个人利益,参加南洋机工队,回国支持中国抗日斗争。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东南亚华人回中国,准备献身新中国的建设。在五十年代中国经济陷入艰难的时期,他们纷纷寄送物资给在中国的亲人。中国迈进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代后,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纷纷到中国投资,带着他们的资金与智慧,促进中国与世界接轨。虽然,他们被视为“嫁出去的女儿”,长期来都是靠自己奋斗,他们仍然关心中国的发展。

站在红军最早期的参谋长,“人民军队中的海外归来将士”的肖像前,心中有许多感触。他年纪轻轻毅然从印尼回中国, 17进入黄埔军校,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组织农民自卫队,参加南昌起义。21岁,他指挥黄洋界保卫战,22岁他成为中国红四军参谋长。面对蒋介石的大“围剿”,朱云卿奋不顾身,不幸在24岁时就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跟着当时的历史洪流走,道路艰辛,命运艰苦。今天,年轻人的命运绝然不同,他们跟着电脑,跟着全球化的竞争步伐走,远离战争,远离流血牺牲的年代。他们很难能理解20世纪初、中叶时代年青人所走过的道路。

1-2-2005


笔者游览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