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6, 2008

南侨机工的辛酸(四)

《南僑機工抗戰紀實》── 陳毅明教授編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廈門華僑博物院前館長陳毅明教授。她讓我真正瞭解南洋華僑機工的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和他們的坎坷人生。

陳毅明教授介紹我認識在南寧的馬來西亞南僑機工後代。同時,她送我一本她所編的書:《南僑機工抗戰紀實》。

以前,對南僑機工的歷史只有膚淺的認識,讀了陳教授編的這本書,所受震撼不小。這些人的精神令人敬佩,可惜我們這裡的下一代年青人和許多中國人都對他們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懂得他們這段悲壯史實。

這是一本珍貴的歷史教科書,應多加以介紹和推廣,擴大其影響力。

以下是這本書的一些摘錄:

南僑機工是一個付出犧牲最多,而得到社會回報最少的親歷抗戰群體。

這些英雄人物是中國抗戰史上最為悲壯的群體。

許多南僑機工在去世前,無自豪感、住房狹窄、黑暗潮濕、充滿自卑、家具陳舊、服裝縫補、收入微薄、生活拮据、沒有電話、沒有汽車、受過批判、牽連子女、不能出國、沒當干部等等。總之,沒能揚眉吐氣。尤其是在動亂的年代,更是如此。

自1949年中國解放之後,由于有海外關係,在中國的南僑機工在歷次政治運動當中頻受衝擊。尤其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幾乎所有當年歸國參加抗戰的南僑機工受到審查、批斗和關押。〞文革〞以後的春天裡,已經沒有人可以隨便嘲弄、狠揍、狠批和侮辱南僑機工了,他們的人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滇緬公路被切斷,西南運輸公司被拆併,他們被就地遣散。從此,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了車,失了業,淪為報國無門,歸家無路,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些人因貧病交加又得不到救助而慘死於破廟或街頭。留在國內絕處逢生的幸存者,雖經戰後國民黨統治的紛亂和解放後極〞左〞的動亂,歷盡坎坷,卻並無多少抱怨,反而以當年能為抗戰救國吃苦而感到自豪和心滿意足。這種境界又是何等的仁義!



廈門華僑博物院大門。

陳毅明教授(右)與筆者站在華僑博物院大樓前。

Monday, February 25, 2008

南侨机工的辛酸(三)

這是1939年馬來亞華文報有關南僑機工的新聞報導。閱讀當年這些報導,可讓人感受到當時馬來亞華人對日軍侵華的強烈反應。報導寫道:

〞機工出發,萬眾歡送。激動僑胞,愛國狂熱。路上歌聲與歡送聲響遏行雲。〞

"檳、霹、吉三埠機工回國服務隊,經于昨日下午二時出發,乘豐慶輪赴星,僑胞熱烈歡送。當局不允許穿制服,但他們都一律穿白衣及灰色短褲。所經街道,僑胞爭觀,途為之塞。商店掛著歡送橫彩,以壯勇士。

鍾靈中學的銅樂隊奏唱了,頃刻間,三埠的機工都排列整齊隊伍,全隊都穿白內衣,灰色短內褲,格外表現出勃勃的英姿,奕奕的精神。出發的隊伍由鍾中銅樂隊作先鋒,檳城隊第二,吉打隊第三,霹靂隊第四。殿後的為歡送僑眾。他們亦自動的排列隊伍,井然有條,秩序良好。

沿街的歡送僑眾,萬人空巷,所過的街道,都有僑胞掛著歡送的橫彩,都寫勉勵機工為國服務的詞句,激勵機工的勇氣。





右是參加檳城機工回國服務的白雪嬌,她是檳城協和學校的教師。


左是吳秀芬,1939年參加泰國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抵達桂林,任護士。



當年毅然拋下溫暖的家園,遠赴烽火連天的中國抗日前方的馬來亞熱血青年當中,出了一些巾幗英雄。她們不讓須眉,矢志乘長風,破萬里浪,投奔戰線服務。

馬來西亞檳城州的白雪嬌和陳僑珍是突出的例子。1939年的《南洋商報》對這兩位巾幗北上投奔抗日有生動的報導。當時檳城州《光華日報》登出白雪嬌的告別父母家書是感人。


白雪嬌在告別父母書中寫道:

雖我是社會上一個最不值得注意的虫,雖然在救國的一事業中,我的力量簡直是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親愛的雙親,此去雖然是千山萬水,危安莫卜,但是.......能親眼看見祖國決死斗爭以及新中國孕育的困難,自己能為祖國做點事,就覺得此是不曾辜負父母親的養育之恩。

當年馬來亞華文報章的新聞報導寫道:中華好兒女!協和女教員白雪嬌亦上前線。。她為恐家庭阻擋,化名施夏圭。她留別父母信激昂動人。




白雪嬌(右二)留下一封家書(下),踏上征途。同學到船上為她送行。












Sunday, February 24, 2008

南洋华侨机工的辛酸(二)

殷華生的女兒殷紅(中)在南寧接待馬中經貿總商會祕書長丁錦清(左)和筆者。


來自筆者家鄉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的南僑機工。後排中為張金炳。



兩桶水救飛虎隊人員

林雄講了他的外公殷華生與美國飛虎隊交往的故事。他說,外公告訴他,他曾登上美國飛虎隊的飛機,坐在機位上,騰空參加過一次戰斗任務。外公自豪地向孫子講他坐上飛虎隊飛機的故事。

當年外公在前線與美軍 並肩作戰,他又會講一點英語,漸漸與美軍人員熟悉了,建立起友誼。有一次飛虎隊的飛機要起飛執行一次任務,這種飛機上有兩個座位,殷華生受到美軍戰斗員的邀請,坐上飛虎隊飛機,參加過一次戰斗。

又有一次,殷華生與美軍人員背著槍,帶著馱著軍需品的馬,翻山越嶺開往前線,支援前線作戰的中國軍隊。他們穿越山林,走了多天的路,自備的食水又用完了,又累又渴又困,。沒有水,他們就難以生存。沒有人知道何處有水,附近地區又有日軍出沒。派人去找水,幾個人去了,一去就不回來。

眼看大家陷入困境,殷華生自告奮勇,帶著一匹馬,冒著生命的危險,單槍匹馬下山尋找水。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找到山谷下的一條小溪,取了兩桶水,避過日軍,將水運回營地。林雄說,外公帶回的兩桶水,救了同行的美國軍人和其他戰友的生命。

林雄說,戰爭結束,美軍要回國,他們不忘外公救命之恩。美軍隊長發了一張獎狀給外公,同時還給了外公一張可以入境美國的特許通行證。美軍長官告訴外公,以後想到美國,只要出示這張證件。

林雄又說,但是很可惜,在文革時期,這份證件可為外公帶來重大的災禍,可以被當為通敵的重要證據。迫不得已,外公忍痛偷偷地燒毀這張對他十分有意義的證件。


來自馬來西亞的兩位巾幗英雄。左圖是檳城的李月美,1939年她女扮男裝回中國參加抗日,在滇緬公路執行任務時受重傷,被搶救時才暴露女子身份。

右圖是白雪嬌,也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檳城。1939年登在檳城《光華日報》上的白雪嬌告別分父母書十分感人。





成為〞專政的對象〞

60多年前,3千多名南洋華僑機工為了協助中國抗日,拋下家人,滿腔熱血地奔往中國。他們願意犧牲個人利益,甚至洒熱血也在所不惜。他們當中有千多人犧牲,千多人於戰爭結束後返回在南洋的家,千多人繼續留在中國。

然而命運作弄人,戰後留在中國的南洋華僑機工,命運堪憐。由於負責滇緬公路運輸線的西南運輸公司是國民黨領導下的一個機構,他們被視為〞為國民黨服務〞,很多人被視為〞國民黨的殘渣餘孽〞和〞反革命份子〞,是〞專政的對象〞。

最近中國廈門鷺江出版社出版的〞南僑機工抗戰紀實〞生動地反映南僑機工的坎坷命運,可稱是南僑機工的一部血淚史。此書的編者是廈門《華僑博物院》前院長陳毅明和湯璐聰。如想深一層瞭解南僑機工事跡,可參考這本書。

中國作家協會的方軍在書中寫道,在〞文革〞運動中,幾乎所有當年歸國參加抗戰的南僑機工都受到審查、批斗和關押。許多南僑機工在逝世前,無自豪感,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受過批判、牽連子女,不能出國、沒當幹部等等。

書中有一篇殷華生女兒殷紅懷念父親的文章。她說,當時受〞左〞的思潮影響,單位領導認為父親是個〞有歷史問題〞的人,父親的感人事跡不僅沒有受到表彰,甚至還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政治上的歧視。

殷紅說,在那是非顛倒的年代,父親被戴上、〞裡通外國〞〞歷史不清〞、〞國民黨的忠實走狗〞等帽子和莫須有的罪名。每次〞運動〞都受到衝擊,甚至牽連子女就業、參軍、入黨、考大等。父母堅強不屈,不斷向上級,乃至中央提出申訴。

雖然殷華生於1984年獲得平反,但是在他年老病重時,卻還是由於他過去為國民黨服務而受到苛待。

1998年殷華生病重,不能住院治療,因單位不讓報銷積欠的醫療費,最後在家中病逝。單位領導認為他是〞國民黨服務,不能照顧〞,而且還扣除老遺孀的撫恤金和女兒的工資。

南僑機工的付出,他們作出的巨大犧牲,在他們生活的那個歷史時期,極左思想氾濫,階級斗爭當道,長期來不獲認同,長期受歧視。因此,中國作家協會的方軍認為,〞南僑機工是一個付出犧牲最多,而得到社會回報最少的親歷抗戰群體。〞他說,中國13億人口當中,〞知道〞和〞瞭解〞南僑機工歷史的人不過數千人。

過去由於透明度不高,人民的知情權嚴格受限制,很多人無法知道南洋華僑機工的命運。這次崑崙關行,讓我有機會聽到他們的遭遇,知道他們的坎坷命運,令我大吃一惊。

在東南亞華人滄桑史中,南僑機工的遭遇留下感人的一章。作為東南亞華人,知道和瞭解他們在中國的遭遇,感受強烈。他們的歷史和資料,應該在任何海外華人歷史博物館中佔有一個位置。




馬中經貿總商會副總會長宋兆棠在崑崙關烈士紀念碑前獻花。

Saturday, February 23, 2008

南洋华侨机工的辛酸(一)

文冬殷華生的故事

陳嘉庚之孫陳立人(左三)、南僑機工後代和馬中經貿總商會領導人參觀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右二是陳嘉庚紀念館館長陳呈,左四是崑崙關黨委書記方建詮。
文冬南僑機工殷華生的外孫林雄(左)陪筆者遊崑崙關,在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前留影。

在我們到廣西南寧參加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時,偶然有個機會,獲南寧僑聯邀請,與陳嘉庚的孫子陳立人同行,前往參觀中國抗日三大戰役之一的崑崙關戰役遺址。
感謝馬來西亞南洋華僑機工殷華生的女兒殷紅為我安排這次崑崙關之行。同時,也感謝南僑機工殷華生的外孫林雄充當我們的司機,全程陪同我與〈馬中經貿總商會〉祕書長丁錦清和副會長宋兆棠遊覽崑崙關。殷紅是南寧僑聯祕書長。
這也是我首次接觸到馬來亞南洋華僑機工的後代,聽他們講述他們的父親或祖父的故事。此行不僅讓我多瞭解二戰時期馬來西亞華人青年,響應陳嘉庚的號召,回中國協助抗日的可歌可泣史實,同時也讓我深一層瞭解南僑機工的坎坷命運。
這群人為了國家,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但由於他們是為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西南運輸公司運送戰爭物資,他們經常由於〞歷史問題〞受到歧視。在中國掀起一輪又一輪的〞運動〞時,他們就首當其衝,連頭都抬不起來,忍辱受迫害。
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是構成東南亞華人滄桑史的一章,但知道這些史實的中國人並不多。
冒槍林彈雨 搶運傷員
根據殷紅對父親殷華生的回憶,殷華生當年不僅奔馳在滇緬公路上,出生入死地為中國軍隊運送戰爭物資,還在廣西崑崙關戰場告急時,被緊急調到崑崙關前線,支援運送傷員。
1939年冬,日軍佔領崑崙關後,企圖北上攻取柳州和桂林,完全切斷中國西南的國際交通線。中國調動十多萬大兵,投入桂南會戰,力阻日軍北上。中國軍隊在杜聿銘的指揮下,英勇地對日軍發動攻勢,力求奪回崑崙關,戰斗慘烈,傷亡慘重。
殷華生(右圖)接獲命令,開車趕到臨時戰地救護所,看到裡面躺著許多傷兵,同時不斷有新的傷兵被抬進來。他與南洋機工同伴顧不上路途疲勞,生死置之度外,冒著槍林彈雨運送傷員,因而獲得部隊長官的嘉獎。
殷華生的外孫林雄服務一家網絡電話公司。他全程陪同我們到南寧東北約60公里的崑崙山上,憑弔〈崑崙關戰役〉的英烈。一路上,他向我們憶述他的外祖父殷華生的事跡。
他說,他的外祖父是馬來亞彭亨州文冬人。在他的心目中,外公是位十分善良的人。他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然而歷經坎坷。
林雄說,外公很少將他的不平凡人生經歷,講給父輩們聽。然而老人卻疼愛孫兒,他喜歡把他過去的事和經歷,有關他在戰爭歲月中的故事,講給孫兒聽。
殷華生年輕時在彭亨文冬駕駛巴士,生活安定。1939年他和文冬一批青年,響應華僑領袖陳嘉庚的號召,毅然參加南僑機工隊。當年他在抗日熱情的驅使下,背著父母家人,拋下嬌妻和出生不久的女兒,遠離家園,回國抗日。
林雄說,外公告訴他,當年南洋華僑機工,開車走在艱險的滇緬公路上,出生入死地為中國軍隊運送炮彈和戰爭物資。出發時,有幾十輛車,穿越高山險谷,面對敵機的轟炸,坎坷顛簸地趕任務。回來時,只剩幾部車,許多同伴犧牲了。
滇緬公路遭日軍切斷後,南僑機工隊解散,機工們遭遺棄,自生自滅。許多人失業,甚至有些人流落街頭行乞,餓死和凍死。他們怎能料到他們會有這種下場,會有這種命運。
過後,殷華生獲得一個機會,於1943年加入盟軍美國陸軍炮兵流動修理隊,再度奔跑西南前線,為中國軍維修大炮。當時他與美軍和飛虎隊人員在一起,為滇西戰役大反攻做準備。
林雄說,外公與美軍奔波在中緬邊區戰場前線,炮彈落在離他不遠處,眼看隊友被炸慘死在他身旁。(一)
陳嘉庚之孫陳立人(左二)馬來西亞太平南僑機工林福來的義子林曉昌(右一)祀拜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左一是馬來西亞中國經貿總商會祕書長丁錦清,右二是商會副會長宋兆棠。
當年在滇緬公路上運送戰爭物資,支援中國抗日的南僑機工。左二是來自馬來西亞太平的林福來,左一是印度人機工李青海。

Friday, February 22, 2008

马中关系与槟城大桥

廈門華僑博物館內展示馬來亞華人和東南亞華人支持中國抗日的圖片。


馬首相阿都拉(前排左二)觀看檳城第二大橋模型。


最近在報導馬來西亞北部經濟走廊時,看到中國記者特別有興趣強調中國向馬來西亞提供低息融資,助馬來西亞興建檳城第二大橋。

挺有意思的是,負責承建檳城大橋的中國港灣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更把協助建橋與馬來西亞華人支持中國抗日相掛鉤。

這家公司的市場開發部信息處處長馬傑告訴馬來西亞媒體,中國是有感于中馬兩國很早就建立起淵遠流長的雙邊關係,抗日時期大馬華人全力支中國,同時大馬很早就承認新中國。

馬傑說,中國願意為大馬提供既低息、又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巨額融資,因為中馬兩國的雙邊關係深厚。

一路來,馬來西亞華人都關心先輩的國家,當那裡有困難時,都盡自己的綿力回饋。孫中山先生到過吉隆坡和檳城等地鼓吹革命,獲得本地華人的支持。抗日時期,馬來西亞各地熱火朝天地開展支援中國抗日的賣花運動。南洋華僑機工犧牲個人,不顧親人的反對,回中國投身抗日。新中國成立後,不少胸懷大志的青年回中國參加建設。中國經濟發生困難時,許多人寄回金錢物品,以減緩親人的困苦。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後,不少東南亞華人真心到中國投資發展,助中國更快和更順暢地與國際接軌。

接下來,此部落格將登出馬來西亞華人在各個不同時期支援中國的報導。這包括南洋華僑機工和馬來西亞華人參加新中國建設和開放後助中國與國際接軌的報導。

Thursday, February 21, 2008

泰国华人参加竞选



曼谷街頭的華人候選人競選宣傳海報,上 面寫上候選人的華文名字。


二月19日,我抵達泰國曼谷,街頭上處處可見競選宣傳候選人海報。當地華人告訴我,現在與以前不同,不少泰國華人參加泰國選舉。

泰國的下議院選舉已結束,多兩周將是泰國上議院的選舉。

我發現,在競選海報上出現華文。泰國華人企業家蕭漢銘參加競選上議員,編號24。他的海報上寫著《蕭漢銘》幾個華文字,在街頭上處處可見。

當地華人說,以前沒有這種現象。以前華人參政者,閉口不提自己是華人的身份。現在華人參政者常在他們的泰文名後加上一個華人的姓氏,表明自己是華裔。

泰國現任總理沙瑪以前不提他是華裔,現在他己公開表明他是姓李的華裔。

翻開泰國華文報,閱讀泰國國會會議的新聞,可以讀到,總理李沙瑪發表施政報告,總理李沙瑪按奈不住,反駁反對派領袖的言論等報導。

過後,我們到曼谷唐人街逛逛,只見滿街都懸掛著巨大的華文方塊字大招牌(左下)。當地華人說,以前沒有這種現象,現在這種街景就像香港的街景,所以這裡被稱為《小香港》。



































Friday, February 15, 2008

向古筝家陈蕾士老师拜年

中化中學1961年高中畢業同學到陳蕾士老師(右四)家中拜年。




年初二,來自吉隆坡、麻坡、新山和馬六甲的一批老同學前往馬六甲向91歲的陳蕾士老師拜年。

麻坡中化中學第六屆高中畢業(1961年)同學決定於今年3月30日在馬六甲 A Famosa度假村舉行大團聚。這項離校47年的老同學大團聚活動,不僅是為促進老同學的情誼,同時也要發揚華族傳統的價值觀──尊師重道。

我們一行 9 人不只向陳老師拜年,同時也邀請陳蕾士老師出席3月30日在馬六甲 A Famosa度假村的大團聚。陳老師欣然接受我們的邀請,準備到A Famosa度假村與前學生歡聚一堂。

他說,能見到以前的學生,能與以前的同事朋友見面相聚,當然高興。

不過,他有心無力,無法接受在現場演古箏或當場揮毫寫對聯的要求。他說,已經91歲了,手乏力,反應慢,彈不出好樂曲,寫不出好字。

在新加坡的徐其禮校長和林鴻圖校長也接受邀請。徐其禮是1958年我們這批學生初中三年級畢業時的校長。林鴻圖是1961年我們高中畢業時的中化中學校長。

陳蕾士老師記得徐其禮校長和林鴻圖校長,並期待到時與他們相聚敘舊。

陳老師說,在他年屆七十古稀後,他就少出外應酬,因為他的時間己有限,十分珍貴。他喜歡靜,喜歡留在家中看書。他說,年歲大了,看書的體會與年輕時有很大的不同。

陳老師感嘆地說,他現在的問題是〞耳不聰,目不明,己經是不聰又不明了〞。其實雖然他的聽覺欠佳,眼力不很好,但他的思維很清晰,說話條理分明,還是出口成章。細心聽他的言談,話中常含有人生哲理,同時遣詞用字具有詩詞的格調。

拜訪陳老師的幾位同學是來自吉隆坡的雷大慶夫婦、鄭昭賢夫婦,馬六甲的田春香與先生,來自新山的林清泉夫婦和麻坡的邱文強同學。

過後我們請陳老師與我們一起到古城餐館撈生進餐,陳老師持手杖同行,步履雖慢,但還穩健。

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古筝老琴士陈蕾士── 清居、长寿、幸福


按:

馬來西亞麻坡中化中學是一間己有96年歷史的華文學校。早期,中國南方的福建和潮州一帶,不少人背井離鄉,南來麻坡地區。他們披荊斬棘,開荒墾殖,對麻坡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同時,一些中國文化界人士也南飛,在麻坡地區散播中華文化種子。古箏家陳蕾士老師是其中的一人。陳蕾士是在日軍侵略中國時,到馬來亞避難。後來還有不少中國的文化人在中國內戰時期來馬來亞,在這片土地上傳播中華文化。這些來自中國的前輩老師對中化中學的貢獻巨大。

依照華人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作為中化中學的學生,我們要對這些老師們表示敬意。

96年以來,中化中學培養出不少人才。中化中學校歌歌詞寫道:巍樓高峙麻河旁,柔佛最高學府,培植桃李門牆,英才輩出,巾幗流芳。




陳蕾士歡慶九十大壽在家留影。

拜會陳蕾士老師(左),師生親切交談。




2007年11月初,我到古城馬六甲。此行的目的是為著拜訪中學時代的陳蕾士老師。陳老師是位潮州才子兼古箏專家,曾在我的母校麻坡中化中學執教前後長達20年。

1961年,當我在麻坡中化中學唸高中三年級時,陳蕾士是我的班主任,是我們的中 文課和歷史課的老師。他善長演奏古箏,精通中國音樂史,在當時已頗有名氣。

自離開母校中化中學後,我一直沒有機會與陳老師見面。如今陳老師已達90歲高齡 ,我很想去探望他老人家,與他坐坐聊聊。

扺達馬六甲葡萄牙村附近 Ujong Pasir 的花園住宅區,我們找到了陳老師的住家。 按了門鈴,出來開門的正是身材高瘦,風度翩翩,舉止文雅的陳蕾士老師。46年彈 指一瞬間,他的風采依舊,談吐姿態有如當年。


詩書琴畫氣息濃

我很高興地見到這位老師,這位潮州才子兼古箏名演奏家。看來他的健康還挺不錯 ,思維清晰,十分健談。

陳老師帶領我與我太太陳麗莉進入他的書齋兼琴室。只見室內佈置得十分雅致,充 滿詩書琴畫氣息。壁上掛著一幅不久前友人為他慶祝90歲大壽的照片。陳老師在照 片中身著中裝,手持扇子,風度翩翩,怡然自得。照片上方題兩行字:「薇齋九十高齡古城清居之影─── 琴士自娛足以忘老」。

窗下擺著一台古箏,側面壁上掛著華人傳統樂器,樂器下有一幅字畫,寫著:「茶韻悠長,琴味厚,獨居清趣老來壽」。

此外,壁上的牆架,擺著各式各樣的紫砂茶壺,稀有樂器、瓷器和我未見過的古玩 。茶几上擺著潮州工夫茶茶具。

坐定交談時,陳蕾士老先生滔滔不絕暢談他的人生哲學,講解詩詞,以及他的人生道路。

他說,他的人生已達到高壽長命,邁入九十歲的高齡。他說,在華人文化中,九這 個數字代表高境界,因此有九州、九天、九流等這些詞。

他不只已達到長壽,同時還獲得幸福。但這不是物質上的幸福,而是精神上的幸福 。他認為,心安理得這句話應倒過來寫成理得心安。他重視研究人生哲理和宗教理 論,有宗教信仰,因此處世為人能理得,重義輕利,因此活得心安,年老時內心十 分幸福,心曠神怡。

他目前住在馬六甲的Ujong Pasir 濱海區。女兒住在附近,每天來照顧他,送飯到 他家。一個兒子在加拿大,另一個兒子住在泰國,不能常來看他。

日軍侵華 南逃馬六甲

陳蕾士老師回憶道,1938年日軍攻打中國,逼近潮州,他逃到馬六甲避難,在馬六甲教書,結識了沈慕羽。當時他才21歲。但是過不久,日本人南下攻佔馬來亞,他被迫到鄉下生活避難。

戰後,他先後在檳城鐘靈、新加坡公教和麻坡中化中學教書。從1951年,他到中化中學,在麻坡住了20年,才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執教。

離開台灣文化大學後,他應香港中文大學的聘請,擔任音樂系教授。在香港中文大 學教十多年書,75歲時正式退休,返回馬來西亞,住在北馬雙溪大年兒子處。三年 前才移居馬六甲。

老人與古董

他說,當年他喜好收藏中國文物古董,那時中國在共產黨的統治下,常搞各種運動 ,不停地批斗,破壞文化古物,不懂得珍惜古代文物。這讓他有機會很便宜地收購 到很珍貴的古董。他擁有明朝、元朝,甚至宋朝的古箏。我問他,六、七百年的古 箏還能彈奏嗎?他說,能 。

他說,這些古董現在價值高了。識貨的朋友找他,他賣了一些,賣古董所得的收入 足夠他支付退休十多年來的生活費 。他說,例如,一個明朝古琴他才賣10萬元,如 今市價已達上百萬元。

陳蕾士說,三年前,他到馬六甲定居,不想讓太多人知道。他想過清靜的生活,不想太多的社交活動。後來沈慕羽得知他來了馬六甲,通知他的女兒,想來見他。他認為沈慕羽比他大幾歲,自己應該先去拜會沈慕羽才是,於是便到沈慕羽處。沈慕羽的社交廣,生活忙碌,見面時就接到打來找他的幾個電話。陳蕾士覺得自己與沈慕羽不同,自己愛清靜,愛過悠然的生活。

陳蕾士老師說,他平時在這間書齋中喝茶、聽音樂、彈琴。不過如今年歲高了,手 指反應較慢,彈奏出來的音樂就不如以前錄下的自己演奏之音樂。

這位90老人琴士就是這樣在古城清居、在薇齋中喝茶、彈琴自娛,獨居清趣,怡然自得。

請點擊下面的網址,可以欣賞陳蕾士的古箏演奏,有《高山流水》等。

陳蕾士演奏《高山流水》

請點擊:

http://cdzwby.music.hexun.com/M569973.html


書齋上掛華人傳統樂器。

倒茶招待客人(左下)。 書齋內收藏的古玩和紫砂茶壺(右下)。










Wednesday, February 6, 2008

林毅夫:中国面对9大挑战(二)


挑战四:收入差距大

林毅夫教授说,第四个挑战是,中国的财富分配相当不均衡,接近拉丁美洲国家的情形。同时城乡收入的差距十分大,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

他说,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如果达到0.4,这个社会收入的分配已经十分不平均了。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2 ,现在已经升到0.45了,到了可能造成社会问题的警戒线。

同时,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城乡收入的差距不断在扩大。1984年,城乡 收入差距是1.8倍,现在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是乡区人民收入的3.2倍。中国是全世界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

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这些大城市,人均收入已达到6 千至 7千美元,超过马来西亚,但中国农村的收入非常低。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林毅夫说,中国面对第五个挑战是人口老化。

挑战六:改革未完成。

林毅夫说,中国改革进程未完成,这表现在中国银行体系相当脆弱,呆帐和坏帐的比率非常高。

他说,中国政府想方设法要减少银行呆帐,在90年代设立4家资产管理公司,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中国4大银行处理了1万4千亿元人民币的呆帐。可是,过了几年,现在这4家银行又增加了1万亿元人民币的呆帐。每次拯救,政府都说,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但是最后的晚餐之后,还有宵夜,还有明天的早餐。

此外,林毅夫说,中国的股票市场弊端丛生,投机性特别大,泡沫特别多。这表现在换手率特别高,手上持有一张股票三个月,就算是长期投资。中国股票的换手率超过百分之五百,一张股票一年要换手多次,投机性特别强。操纵股市是非法,可是在中国,各种基金通过内线交易操纵股票市场,大家都知道,称他们在做庄。这种事十分普遍,尽管报纸天天在登,还是继续存在。

他说,没有健康的股票市场,对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当然是不利。

他也说,除了垅断性企业之外,大部份国营企业还是继续亏损,需要府保护补贴,银行低息贷款,才能过日子。虽然中国的改革取得很大成就,但还有很多结构 、制度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林毅夫说,中国面对第七个挑战是市场竞争激烈,第八个挑战是低工业水平 。

挑战九:国际政治

林毅夫教授说,中国的崛起在国际上会遇到不少阻力和干扰。

他说,19世纪末,美国要超越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时,美国与英国的经济势力和经济成长速度相差不大,同时两者是同一种文化,同一种价值观,同一个政治体系,因此干扰和阻力就不这么大。今天,中国原本的经济势力与美国相差很远,现在这个不同文化的国家却以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快3倍至4倍的速度猛追美国,干扰和阻力自然多。

林教授以高速公路上的超车作比喻。他说,试想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我们看到后面有一辆24轮的大型货车,以你的3倍或 4倍的速度快速逼近你,内心会有什么反应。当然会觉得不安全。

他说,中国的情形就是这样。以这么快速的经济增长逼近发展国家,当然会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感到不安。看到中国的崛起,有人会动员国内外的舆论,认为这是对现有国际大家庭接受的价值的一种挑战,制造干扰,甚至把中国妖魔化。

林毅夫相信,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会有各种纠纷,各种争论不断出现,很难会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必须克服的挑战。

Tuesday, February 5, 2008

林毅夫:中国经济面对9 大挑战(一)



林毅夫教授--

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2006年 5月底在吉隆坡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发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演说。林教授在演讲中深入浅出地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9 大挑战。

林教授认为,中国有能力克服这9 大挑战。他相信,在今后10年,甚至20年的期间,中国经济保持每年9 % 的增长率是无问题。他也预测,中国经济会在2015年赶上美国。

挑战一:通货紧缩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国经济面对的首个挑战是通货紧缩问题。

他说,他在去年就预测,中国可能又要面对通货紧缩的问题。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元旦的报告中说,过剩的生产能力又再度出现,物价又要像1998年那样继续下降。

林教授说,2003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不过如果仔细分析的话,中国走出通货紧缩的基础是不可靠的。他指出,这段期间,中国经济能够走出通货紧缩主要的原因是靠投资增长。

他说,中国的投资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连续 3 年高速增长,分别是27.7%、25.8%和25%。这么大的投资增长造成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的局面。

林教授打个有趣的比喻。这种情形好像是从冰箱里拿出一条冰冻的鱼,放在热锅上煎,结果一边已煎焦了,一边还是冷冻着,中间是不冷不热。

他说,连续3 年高投资增长造成建材需求大,钢材和水泥价格高涨。生产钢材和水泥需用大量电力和能源,造成能源石油上涨。中国又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必须在国际上进口大量的柴油、石油,造成国际油价大涨,国际钢材价格大涨。。

他说,根据中国的统计,中国四大类的价上涨,而其他的物价实际上还是继续下降。

他说,物价水平不断下降本身应该不是件坏事,但背后存在结构性问题,供应大於需求,每个企业的产能过剩,就会开工不足,就业减少,失业增加。企业的产能利用不足,这个企业的盈利就差,业务不好,就无能力还向银行借的贷款,银行的呆帐比率增加 ,就会导致金融危机。

因此,他说,政府就必须想方设法,帮助经济走出通货紧缩。

他认为,中国的通货紧缩是过度投资所造成,而不是由泡沫经济所引起,因此中国是有能力克服这个问题,并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挑战二:人均收入低

林毅夫说,第二个挑战是中国的人均收入低。

他说,过去27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非常迅速。但是,中国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开始。200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人的4% ,还不到马来西亚人均收入的一半。在2005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40,100美元,中国的人均收入仅有$1,730美元。

他说,即使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衡量相比,中国人的人均收入也只有美国的15%。因此,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还是很穷。

他又说,衡量一个国 家的发展状况除了比较收入之外,还可用更全面的财富指标 来相比,不仅计算收入,还包括所拥有的天然资源土地、房子和资本。根据联合国的研究,2000年时,美国每个老百姓平均拥有的财富是$512,612美元,而中国每个人的人均财富总量只有 9,387美元。中国每个人拥有的财富只有美国人的1.8%。中国人的人均财富与美国的差距更大。人均收入是美国的4%,而人均财富差距还不到美国的2%。

因此,林教授认为,中国政府有义务和必须加速中国经济成长,尽快提高人民的收入。怎样加快提高人民收入,是中国政府尺临的另一项巨大任务。

挑战三:资源和环境

林毅夫说,中国要发展就需要使用自然资源。2004年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0% 。在2004年,中国用了全世界12%的能源,用了全世界15% 的淡水,用了全世界28%的钢材,以及用了全世界50%的水泥。

中国必须加速经济发展,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加速成长中。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使用能源的效率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增一个百分点,所消耗能源增加多少的指数问题。在2000年之后,中国的能源和电力使用指数超过一,中国的GDP每增一个百分点,能源电力的使用却超过一个百分点。

同时,中国的能源需求又在加速增加中,因此很多人怀疑,全世界是否有足够能源来支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际上,这两、三年来,国际油价所以会上涨得这么多,对中国未来的预期,是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当然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印度因素和伊拉克战争因素。

林教授说,此外,中国的发展还面对一个环境问题。一般上在开发的过程中,环境和生态都会受到压力,而中国在这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比其他国家大。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在90年代,由於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空气污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有8%被浪费。中国科学院研究得出,在2003年,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造成GDP的损失已增至15%。

由於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中国在90年代出现三次百年大洪水。有人认为,资源和环境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大瓶颈。

挑战四:收入差距

林毅夫教授说,固然在过去几年,人民收入增长很快,确实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是财富分配相当不平均。

国际上以基尼指数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如果达到0.4,这个社会收入的分配已经十分不平均了。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尼指数是0.2 ,现在已经升到0.45了,已经接近拉丁美洲国家的情形了,到了可能造成社会问题的警惕线。

同时,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城乡收入的差距不断在扩大。现在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是乡区人民收入的3.2倍。中国是全世界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

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这些大城市,人均收入已达到6 千至 7千美元,超过马来西亚,但中国农村的收入非常低。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林毅夫:中国将恢复历史地位

2015年成最大经济体



按:

刚接获人民网和BBC的最新消息,欣悉林毅夫教授已正式获世界银行委任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在此衷心祝贺林毅夫教授出任这个重要的职位,相信今后他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林毅夫不仅是世界银行首位华人首席经济学家,同时也是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行历任首席经济学家。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发表声明说:“林毅夫是世界银行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他给世界银行集团带来独特的技术和经验。”

佐利克表示,希望林毅夫的加盟可以加强世界银行同中国的合作。




林毅夫教授在吉隆坡发表演说。


林毅夫教授访马--

林毅夫教授在20065月底应《马中经贸总商会》邀请,访问吉隆坡。他针对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发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说。

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深信,中国能够克服9 大严峻挑战,通过科学发展观,推动以民为本的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林教授认为,在今后20年的期间,中国经济保持每年9 %左右 的增长率是无问题。他也预测,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经济会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目前的超级地位将於2015年宣告结束。

他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对中国并不是新鲜的事。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在1820年之前,中国就一直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在1820年时,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占世界经济的30%以上。他相信,再保持2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那么中国将恢复世界最强经济体的历史地位。

不过,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对9 大严峻挑战,包括通货紧缩、产能过剩、人均收入低、收入差距大、改革未完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老化、市场竞争激烈、工业水平低和国际政治干扰(详情另文报导)。他深入浅出地分析这9 大挑战的性质,并相信中国政府与人民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安渡考验,使中国经济保持快速成长。

启动农村巨大市场

林教授指出,2003─2005中国的投资过热。过热的项目已陆续建成,导至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通货紧缩再度出现,企业盈利下降,亏损增加。

他在演讲中,特别强调释放中国农村的巨大消费需求潜能,以消化过剩的产能。他说,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性问题。启动农村市场才能克服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

他说,中国的人口大部份是在农村,农村是个消费主体。在目前的收入水平下,农村仍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未实现。由於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和限制,许多农村地区无法使用现代化产品,大大限制了农村的消费需求。

林教授说,中国农村有一半是没有自来水供应,农村的电费比城市高了2倍至4倍,许多地区的卫星电视讯号微弱。这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化产品的消费,不是农民不需要洗衣机,而是没有自来水;不是他们不需要电冰箱,而是电费太贵了。

他认为,通过兴建农村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启动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能发挥"一石数鸟"的作用,一个政策能解决好多方面的问题。完成农村的通电、通水、通道路、改善下水道等,便能达到:

  1. 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
  2. 打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
  3. 增加农民收入;
  4.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5. 社会和谐;
  6. 国民经济稳健,快速增长。

说,现在中国主要还是城市市场,只有启动了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中国才是一个真正的13亿人口市场。

他说,中国的GDP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不是过度乐观的预测。

以民为本 均衡发展

林教授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引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个指导原则有两个主要内容:1. 继承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 2.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重视提高人民福利。

他说,要提高人民的福利,中国必须注意5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1.城乡发展均衡,不能是"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

2.地区之间协调发展,中部和西也必须加快发展,地区收入差距必须缩小;

3.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教育和卫生必须同步发展;

4.经济物质与生态环境协调;

5.国内市场发展和与国外市场发展必须协调。中国应该有两个市场,不能只依靠国际市场来发展经济。中国必须动员更大,扩大更多国内市场潜力,来平衡国际市场的发展。

林毅夫教授说,过去在邓小平和江泽民时代,中国是追求Growth ,是追求量的增长。今后是真正的 Development,是真正的发展。除了重视量之外,还要重视财富的分配,重视环境,重视社会发展,这才叫 Development。这是全面的发展。

Saturday, February 2, 2008

林毅夫教授访问马来西亚

林毅夫教授(左)在吉隆坡演说前与笔者合照。

国际知名的华人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将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他将在世界银行的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扮演决策角色。第一位非美欧人士出任世界银行这个重要职位,显示华人将在世界经济事务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这令我回忆起一年前林毅夫教授访问马来西亚时,我陪伴他到各地演说的往事。

林毅夫教授曾两度应《马中经贸总商会》的邀请,到马来西亚巡回演说,引起马来西亚华社的热烈反应。

20065,林毅夫教授到马巡回演说。林教授先在吉隆坡发表第一场演说。隔天,他在笔者全程陪同下,从吉隆坡南下到其他城镇,再发表三场演说。

林教授先南下森美兰州的汝来,到马来西亚著名的《英迪学院》,向学生发表演说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英迪学院》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然后,林教授与《英迪学院》院长陈友信和笔者共车直奔马来半岛南端,到毗邻新加坡的柔佛州首府新山,向新山的华社发表演说。新山是西马的南方门户。最近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一项雄心勃勃的、类似中国经济特区的"依斯干达经济特区"计划,新山就是位於这个特区内。

最后,我们一行人折返马六甲。林教授在古城马六甲,向当地商界人士发表演说,畅谈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和回答与会者提出的问题。600年前,马六甲是个商贸中心,是当年郑和下西洋停留访问的重要一站。

在南下途中,我们在柔佛州北部的南北高速公路大道旁休息站停歇喝茶。休息站居高临下,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棕油园,面对辽阔、青葱的棕油园,心旷神怡。我告诉林教授,马来西亚很幸运,拥有"两油",一个是石油,一个是棕油。"两油"对马来西亚的经济贡献巨大。我也告诉林教授过去发生在这地区的历史事件。

我趁机向林毅夫教授询问他的传奇人生经历,希望他能告诉我当年他从金门泅过海峡的有趣细节。可惜林教授只以微笑回应,笑而不答心自闲。

林毅夫教授在马的各场演说,给本地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问必答,对经济数据滚瓜烂熟,知识丰富。

当时,我写了几篇林毅夫教授在马演说的报导,发表在本地媒体上。从明日开始,这些报导将在此网页连续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