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越南船民的〈希望〉

韋千行教授一幅畫

來自難民營的畫:《希望》

30年前的悲劇。1978年11月抵達馬來西亞東海岸的250多名越南船民,船沉人亡,半數船民葬身南中國海。警方人員和當地居民從海中撈起一具具船民的屍體。


朋友王先生家中收藏一幅水墨畫,題為〈希望〉。這是1979年越南難民畫家韋千行教授在難民營中的作品。這幅畫流露出當年越南華人船民流落馬來西亞難民營的心情和心願。

王先生向我出示越南難民畫家韋千行教授這幅畫。畫中有兩只小雞在葡萄樹下,仰首凝望停在葡萄樹枝葉上的蜻蜓,渴望能像蜻蜓那樣,可以在天空自由飛翔。韋千行把他的畫題為〈希望〉,反映出當時營中的難民多麼渴望有機會再自由地生活。

畫家落難 牧師相助

王先生說,1979年,越南船民韋千行冒險坐木船飄流到馬來西亞,被關在吉隆坡附近新街場越南難民營。他說,越共攻陷西貢之前,韋千行在南越大學裡當教授,教繪畫,頗有名氣。但在越南完全赤化後,他的畫全部被充公,最後自己淪為船民,投奔怒海。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大批越南船民來到馬來西亞,被安置在難民營中。有些難民受過高等教育,在南越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

王先生說,當時當局准許宗教界人士進入難民營,探望越南船民。有一位牧師常進入吉隆坡的新街場越南難民營,熱心地協助越南船民。他結識了營內的韋千行,知道他以前是名畫家。他建議韋千行在營內作畫,他協助把畫帶出去賣,讓畫家有點錢多買點補品、葯品或日常用品。於是,牧師買了筆、墨和紙等作畫所需用品,帶進營內。韋千行在營內專心畫畫,牧師把他的畫帶出去賣。

王先生說,當年他挑選和買下〈希望〉這幅畫,因為他認為這畫流露出畫家的內心世界,只有身處那種境遇,才能畫出這種意境的畫。當時他是以馬幣500令吉買下韋千行這幅畫。

王先生說,韋千行幸運地於1981獲得澳洲收留,結束難民營的生活,前往澳洲定居。一晃就是三十年,不知韋千行後來的生活情況,只聽說這位畫家己去世。他好好收藏這幅畫,為了讓人記住東南亞華人那段慘痛歷史,讓年輕人看了,對上一代人的遭遇有更深切的感受。


1978年年底,馬來西亞華文報上刊登越南船民慘劇的新聞。下圖是部份幸運獲救的船民。

Tuesday, September 15, 2009

越南船民的故事

飄流、囚禁、越獄


福建省武夷山市永忠茶廠主持人,前越南難民蘇永忠會見筆者時,特意換上一件衣。


時過境遷,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前越南華人難民的處境各不相同。但他們已脫離過去的苦海,過著新生活。

2006年訪問福建省武夷山華僑農場時,參觀了前越南難民經營的茶廠,生產武夷山著名的〈大紅袍〉茶葉。

前越南船民蔡永忠兄弟在武夷山華僑農場開了一間〈武夷山市永忠茶廠〉。正在忙於茶葉加工處理的蔡永忠,對我們的來訪感到高興,連忙換件衣服,泡茶廠生產的好茶葉招待遠方的來客。

他說,改革開放前,農場裡的人是集體生活勞作。改革開放後,他們可以自己經營生意。他們兄弟獲准設立茶廠,生產武夷山的名茶。開廠需要資金,他們獲得定居西方國家,生活較安定的前船民夥伴提供資金協助。

海上飄流一個半月

會面時,蔡永忠向我透露他他人生道路上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在海上飄流、關進難民營、越獄逃亡、再入難民營。

他說,當年逃出越南,他們在茫茫大海上飄流了一個半月,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抵達澳洲。澳洲不收留他們,把他們關進難民營,使他們失去了自由。為了尋求生活,他們冒險越獄逃亡。然而在炎熱遼闊的澳洲沙漠中,他們饑渴難忍,走頭無路,最後不得不倒回頭去自首,再進難民營。

生活在那個年代,生活在那個政治大環境的東南亞華人,命運多波折。然而,以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少人幸運地渡過風暴,找到安身之處,從頭再建家園。


武夷山華僑農場的建築工人。

華僑農場成員與子女與筆者太太合照。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歷史開玩笑:叛國變愛國

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大難不死的船民於2005年返回加蘭島,為死難的前同伴做法事,超度亡魂。

有人葬身荒島,變成海島孤魂(下圖),有人獲第三國收留,命運迥然不同。



從加蘭島回到新加坡,新加坡朋友劉先生告訴我一段他與越南船民的故事。

劉先生說,當年他到南越投資發展,結交了一批越南華人朋友。越共攻陷西貢後,他的朋友被迫淪為投奔怒海的船民,被視為叛國份子。如今有些人在歐美澳等國落地生根,事業有成,越南歡迎他們回國投資,視他們為愛國份子。他說,歷史對他們這些人開了一個大玩笑。


協助船民 遭到懲罰


與此同時,劉先生又說,當年他為協助落難的越南船民,惹來好大的麻煩。為了協助越南船民能夠在馬來西亞登陸和獲得第三國家的收留,他美國、澳洲等國駐吉隆坡大使館呈請願書,結果他被禁止入境馬來西亞長達20多年。

劉先生回憶道,本來他在新加坡有一份不錯的職業,是一間學院的高級人員。不過為了自己闖出一番事業,他毅然辭職,棄文從商,前往當時的南越投資發展養魚業。

他全心投入,在南越開闢魚池,養魚輸出國外,取得一定的成績。他為越南製造就業機會,獲得政府頒發的獎狀。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南越在1975年全面赤化,他的努力,他在越南的事業全化為烏有。他不得不返回新加坡,在新馬兩地從事旅遊業。

苛政猛于虎,在越南的華人朋友陷入水深火熱的困境,被迫計劃投奔怒海。他們通知劉先生,他們計劃在馬來西亞海島岸外鑿沉木船,強行登陸,並希望劉先生與他們配合,在馬來西亞活動,吁請有關方面同情他們,收留他們。

劉先生說,於是他草擬請願書,前往吉隆坡,到美、澳、英等國家駐馬大使館遞呈,呼吁這些國家伸出援手,收留越南船民。

劉先生也前往馬來西亞登嘉樓州海濱,會見越南難民朋友。他與一位越南醫生會面。這位醫生船民渴望獲得第三國的收留,卻面對種種困難,導致他的精神崩潰。

結果,這些見義勇為的行動帶給他很大的麻煩,他被禁止進入馬來西亞。經過許多次的努力和跑動,20多年後,懲罰他的這項入境禁令才解除。

劉先生說,當時新加坡也十分嚴格,禁止本國人與越南船民有任何接觸。那些取道新加坡,過境前往澳洲的越南船民,在機場上一律嚴禁與新加坡人接觸。

劉先生說,慶幸的是,那些移居澳洲的越南華人朋友,如今生活頗安逸。他們已退休了,每年能夠到世界各地旅遊。

劉先生後說,歷史在嘲弄人,這些越南華人過去被視為叛國份子,如今越南歡迎他們回國投資,反而視他們為愛國份子。


上個世紀的加蘭島越南船民。



網友反應(一)

印尼巴淡島讀者紀力秋來函

我是印尼巴淡島的紀力秋。看過您寫的多篇〞越南船民〞的報導,覺得寫得很精彩。

這是海外華人命運的一處歷史遺址,可惜沒有被當局好好保護,多數遺跡都毀壞殆盡。

您的報導有稍微偏差,巴淡至南部只有六座橋。



網友反應
(二)

曾经的难民的恶梦时代已经过去了!各国也对难民 的受用,生活,工作等等做了适当与合理的安排!今天,绝大多数的难民华人已经纳入了正常的生活 轨道!

在生活来源有所寄托的环境下,最重要的是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信仰问题!理想与前途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是当前这一代父母亲该深思熟虑的最切实的问题。不要给予信仰真空的疏忽!

信马列主义 还是爱国主义等都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我们这里的新一代华人大多数都信天主教;因为物质确定 存在吗,我们就没甚么可说的了!但是,最好不给 他们有凌乱的没有现实意义的空想主义的信仰喔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海市蜃楼 on September 22, 2009 at 02:14 AM MDT #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09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 三)

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加蘭島觀音寺牌樓上一行華文字:峇淡加蘭島觀音寺紀念1979年聯合國救濟越南難民前來留下歷史。

寺廟前的觀音神像。


加蘭島上的越南難民面對長期囚禁荒島,前途茫茫,精神壓力大,不少人自殺。

島上有一座人道紀念雕像,紀念一位自殺的女船民。旁邊說明板上寫道:島上難民的自殺率相當高。一般上,精神憂鬱症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此外,有些難民為了抗議當局的管制條例以及當局要他們強行遣返回越南,選擇了自殺的道路。

神廟和教堂成為船民精神寄託的地方。島上殘留的舊觀音寺,只剩下一座木牌樓,上面《觀音寺》幾個字還清楚可見。我們登上一座建在山丘上的新觀音寺。站在寺廟前,涼風習習,居高臨下,望向遠處的海灣,讓人心情寧靜。

寺內有觀音像,華族傳統的龍雕塑等,是典型的華人寺廟。四處可見華文字,入口處牌樓上有一行華文,對聯合國當年的救濟島上難民表示感激 。

島上有一間天主教堂,看來獲得相當妥善的修護,環境清幽。只見小溪木橋和一片草地,不遠處一間屋頂上有個十字架的教堂。以前難民居住的營房已棄置,人去樓空。島上難民醫院也緊鎖大門,四周無人。

我們驅車緩緩繞地走一圈,憑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南亞華人慘痛遭遇的歷史遺跡,感嘆極端思想主義帶給人類的災禍。


島上船民的天主教堂,環境清幽。

女船民Tinh Nhan 遭強姦,悲憤上吊自殺。島上難友為她建立一座 Humanity Statue ,懷念這位苦命的同伴。


殘存的觀音寺。

Saturday, September 5, 2009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 二)

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外觀。

博物館牆上懸掛著曾在難民營內生活的一千名船民肖像。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的四周是一片熱帶海島風光,林木茂盛青蔥。一排單層建築物,面對一個草場,館前一支旗桿,懸掛印尼國旗,有如鄉區的一間學校。

入口處有一座石雕,類似巴厘島廟宇的神明雕塑。對面是一列雙層建築物,是一座前軍營,也是囚禁犯罪船民的監獄。

我們見到博物館老館長。他很高興地接待我們,告訴我們這個難民營的歷史。只可惜我們的時間有限,不能與他長談。

老館長說,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到加蘭島,長期在這裡工作和生活。他說,島上的難民營於1975年開闢,到1996年關閉,前後有21年歷史。

事前我對印尼曾廖內省加蘭島上難民營的情況不甚瞭解。老館長告訴我,島上曾關過25萬名來自印支半島的船民,開始時我有點不相信,以為他是說2萬5千人。他重申道,是25萬人,不是三、兩萬人。這令我震驚。

他說,這些船民抵達加蘭島岸外,決心登陸,不惜放火燒木船或鑿沉木船,以求印尼政府收容他們。後來,有20多萬人幸運地獲得第三國收留,移居歐、美、澳等國家,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館長說,現在,這些前加蘭島難民分佈世界各地,不少人有所成就,生活不錯。

他說,這些幸運者不忘過去那段歷史,不忘在加蘭島上的生活,感激聯合國當年給他們的協助,曾返回海島,祭拜在逃難時期喪生的同伴。

他說,約5,500人沒有機會獲得第三國收留,最後被強行遣送回去越南。有些人進行抗議,不願回越南,企圖自淋汽油焚身。

他說,另外約500多名船民,沒有機會移居歐美國家,長眠在這個海島上。島上有一個難民墳場,埋葬著這些客死荒島的船民。

博物館內陳列著不少船民當年在營內生活的日用品,他們製作的佛像、觀音像和他們的繪畫。有些照片顯示,已移居第三國的前難民帶著和尚返回加蘭島,做法事,為死難的前同伴超度。




營長(右)與筆者。背景是營內難民留下的一張畫。

船民在營內製作的觀音像和佛像。

加蘭島難民製作的手工藝品。


難民日常生活的用具。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加蘭島船民博物館( 一)

海外華人歷史傷痕

上世紀70年代末抵達印尼加蘭島岸外的越南船民歷史照片。


幾艘破船擺在加蘭島船民博物館前,記錄下南中國海上的悲歌,東南亞華人的血淚。 當年船民冒險投奔怒海,抵達加蘭島岸外,破釜沈舟,強行登陸,淪為囚禁在島上的難民。



在我的報人生涯中,越南船民的悲劇對我的衝擊大。上個月,首次到印尼廖內省的峇淡島,聽當地人說,幾十公里外的加蘭島,過去是一十分重要的船民難民營,如今成為船民博物館。為找尋海外華人悲劇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傷痕,我立即決定前往參觀。

上個世紀,極端的意識形態盛行,安份守己的越南華人和柬埔寨華人遭到浩劫,造成南中國海上演出一幕一幕的悲。170多萬人投奔怒海,多少人葬身大海,多少人在上岸後長期囚禁荒島,歷盡苦難。

7 大橋連接8 島嶼

印尼在峇淡島地區興建7座跨海大橋,將峇淡本島與鄰近的7個海島連接起來。一條80公里長的公路越過7座大橋,像珠鏈一樣,把8個海島連接越來。

我們的車離開了峇淡市中心,朝南行駛,跨越一座鋼索大橋(左),進入第二個海島。高高的大橋氣勢雄偉,有像檳威大橋。站在橋上,俯瞰底下的海峽,只見深藍色的海水和海面上點點輕舟,景色怡人。

其他幾座連接海島與海島的大橋雖然不這麼雄偉,但行駛在橋上,海景盡在眼簾下,也令人心曠神怡。沿途經過的海島,人煙不多,一片農村景象,公路兩旁有不少龍珠果果園和菜園。偶爾可看到養雞農。

我們終於抵達第7個海島──Batam Pulau Galang。這是個荒島,上個世紀未期,這裡曾關過大批越南船民,如今成為加蘭島船民博物館,記錄下東南亞華人的悲歌。

博物館前展示船民投奔怒海最有代表性的物證──幾艘當年船民逃離越南所乘坐的木船。博物館當局特地動用卡車,把當年船民在加蘭島岸外鑿沉所乘木船的殘骸,從海邊搬運到島上博物館前陳列,加強博物館的吸引力,通過這些木船殘骸,告訴參觀者那段悲痛的東南亞華人歷史。

當年大批越南華人在茫茫的南中國海上,面對狂風暴雨和惊濤駭浪。有些面對喪盡天良的海盜之洗劫和姦殺。所到之國家都不大願意收留他們,迫使他們繼續在海上飄流。

站在破木船前拍照,遙想當年越南船民為爭取印尼政府收留他們,不要把他們趕出大海,讓他們在大海上繼續飄泊,下定決心,鑿 沉木船,跳下大海,奮力游上岸的情景。慶幸自己雖然是那個年代的東南亞華人,命運和生活還算好,沒有遇上像越南華人那種劫難。


博物館前展示船民投奔怒海所用的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