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林华安博士的奋斗心得

抓紧机会 争取成功


林華安博士的著作《悠遊基因世界》

作為一位華裔科學家,能夠在美國高科技領域闖出一片天,確實不簡單。我請林華安博士談談他的成功歷程,作為馬來西亞華校生的參考和學習。

林博士說,有一位美國學生曾好奇地問他,他如何能夠在30歲時,就成為美國大學的終生教授,到底他的成功有什麼秘訣?

他告訴這位美國學生,機會一到,一定要抓。有時最好的機會在敲你的門,你都不知道。這樣最好的機會錯過了,最好的機會就沒了。

職位不穩 奮發圖強

他說,他的成功有多個因素,其中有一個就是,當機會一來時,他能及時抓住機會。

林博士回憶道,第一個機會是在1987年出現,他面對危機,老板離職,自己的職位不穩,他不得不奮發圖強,抓住機會,反而因禍得福。

1987年,林華安受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超级计算机中心Supercomputer Comput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中心的主持人是一位蘇格蘭教授。林華安是擔任這個中心的基因与生物物理组(Computational Genetics & Biophysics 的主任,他的工作就是使用電腦,替他的老板计算有关DNA的属性变化(DNA properties and electrophoresis)。

他說,當時,他的蘇格蘭老板面對家庭問題的困擾。他的太太不喜歡美國的生活,他的女兒不適應美國的教育制度,成績一落千丈。太太吵著要回國,自己先帶女兒回蘇格蘭,並促丈夫立刻回國,不然要與他離婚。最後林博士的老板不得不離職回國。

他說,在美國的制度下,老板不在了,他的職位很可能保不住。他傷心了一、兩個月。後來,他告訴自己,自己的前途是由自己決定,不要气馁、 不要就此屈服。

面对实验室里三台超级大计算机supercomputer)、125台计算机workstation,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他想為何不抓住機會,自己獨當一面,做出成績給大學校長看。

就是因為老板不在,他有更大的空間與自由,同時也十分緊張,絞盡腦汁思考盤算工作的方向。他被迫加倍努力工作,結果在這個時期以個人的名字發表了不少論文。大學校長看在眼裡,知道是他個人努力的成果,對他就另眼相看了。他也因为这样,在30岁就得到州立大学终教授一职 Florida State state-line tenured position)。

洋人急於下班休閒

林博士說,美國人優閒的工作態度為他提供了另一個機會。他說,由於是在州政府機構裡工作,這些洋人職員很悠哉,下班時間一到,便急著離開工作崗位。下午五點鐘一到,他們比火警緊急疏散還要快,幾秒鐘內就跑得無影無蹤了。大型電腦停放著無人使用。

他說,他覺得很可惜,晚上实验室里擺著三台超级大计算机(supercomputer)、125台计算机(workstation),沒有使用,白浪費。當時基因工程组刚开始,数据库需求很大,正需要讓這些電腦發揮作用。

他說,由於他是主任,還有一點錢,於是他便請了幾個學生,充份利用這些電腦。

這時候他開始考慮將電腦與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結合起來,探討跨领域科 学方式的可行性。1988年,他首先提出了「Bioinformatics這個名詞,并开始从事信息与人类基因图 谱跨领域整合的研究,生物信息學就是这样诞生了。

1990年,林華安以一个年仅35岁的年轻亚洲科学家,邀齐了当时美国、苏联、法国、日本等各国国家基因组实验室的主任,发起世界第一届国际 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学术会议。自此开启了世界各国政府预算支持、以及业界投入 Bioinformatics 的研究风潮。林华安连续十年担任国际 生物信息學大会主席。

協助亞洲國家

1993年聯合國委任林華安博士以聯合國生化信息專家的身份到亞洲多個國家協助他們設立生化信息學。

他說,他身為華人,對於華人世界生化信息學的發展特別用心,總希望在他能力範圍內,將生化信息學推入華人世界。他希望華人的科學能與西方科學並駕齊驅,或者迎頭趕上。

1999年,林華安博士協助廣州中山大學建立生物科技和生化信息學,廣州生物島(Bioisland )便是這項努力的成果。2000年,他出席北京清華大學成立生物信息學的會議。中國科學院基因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請他為客座教授,啟動北大為中國生化信息學的大本營。

2000年,林華安博士訪問台灣,晉見陳水扁總統,提出台灣發展生化科技產業的建言。他說,中國已經在生物科技的發展上投資大量金錢,也造就不少人才。台灣應該捐棄政治成見,與中國大陸合作發展生化信息學。

林華安博士說,2002年之後,他就常回來馬來西亞,希望在馬來西亞有所貢獻,很想在亞洲有所貢獻。他每次回來,就在台灣停留一下,又去香港,有時也到中國走一趟。

林華安博士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吉打州,小時候就讀於亞羅士打樟崙的指南華文小學 學,中學進入吉打州的東姑阿都拉曼國民中學。接著,他在吉華中學讀了三個月,然後,於1975年飛到英國。

到英國留學時他才16歲,讀兩年先修班,就進入倫敦大學帝國學院。1981年他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士後,再前往美國深造,於 1986年獲得生化物理學博士。

1987年他獲得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超級電腦計算研究中心終生教授,並任基因運算研究中心計劃主任(Computational Genetics Program Director 1987-1995)。1992年他擔任美國國家癌症中心(United Stat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nited State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審核委員。1997年,林華安在美國矽谷創立一家軟體結合數據分析顧問公司(DTrends ,服務對象是生物技術、製藥及衛生保健等機構。

在美國,林華安博士的事業有成,但他不忘他的出生地,不忘他是華人科學家,想盡他所能,提升亞洲地區的高科技水平,精神可嘉。

他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遇到挑戰,他敢於把挑戰轉為機會,闖出一片藍天。這些素質是我國華裔年輕人和新一代科學家學習的榜樣。


2005年 9 月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高科技能惠及中小型企业

专访林华安博士 ---


林華安博士(中)訪問吉隆坡的南大教育與研究基金會。


林華安博士接受訪問的神情。
按: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林華安博士是聯合國農糧組織生化信息專家。他也是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推動的馬來西亞生物谷(Bio Valley)的顧問。

過去十多年來,他先後協助新加坡、中國、韓國、台灣和馬來西亞等亞洲國發展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設立生物信息學中心。他是中國科學院基因研究所、北京大學的客座教授。

林華安博士2005年訪馬時,筆者趁機請他談談中、小型企業應如何對待生物科技的發展的問題。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生物科技和納米科技屬於高科技領域,高不可攀。但是林華安博士卻另有他的看法。

林華安博士說,不要一聽高科技就卻步,其實新的產品只要多人用了,普及了,所謂高科技也就成為普通用品了。例如他小時候,鋼筆和原子筆被視為高科技產品,現在我們的孩子天天使用電腦,已把電腦視為日常用品。

利用新科技加強專長

他認為,新科技的出現,會不會惠及中、小型企業,會不會給他們帶來機會,這就要看這些商人的態度。如果他們能夠時刻張大眼睛和耳朵,當科學技術出現新突破時,便設法把新技術拿過來,用在開發實際用途上,同時努力開拓市場,那麼他們就有機會賺錢。

他說,有時候,一個新工藝出現了,但沒有人去開發市場和實際使用,那麼即使一百年後,這個科技也不能替人賺到一分錢。

林華安博士建議,我國的中、小型企業應時刻注意新科技的出現,善於利用新的科技加強自己的行業。

林博士說,他到各地訪問,人們經常問他,新的科技出現了,是不是就應轉到新的行業?

他說,利用人家已開發和成熟的科技,實際應用在本身專長的行業領域內。採納新的技術,與自己的產品結合,提升本身產品的質量和降低成本。這是最上策。不是每次有新的科技出現時,你就轉方向,從頭學起,跳向新的行業。

他說,他一直在提倡,如果你的專業是在生物科技的話,當納米科技有新的突破時,你不是為了要使用新的工藝,就轉向新的行業。你應堅持你的專長,你原有的行業和你的強點,當納米工藝有新的突破時,你就把新突破的工藝拿過來,加以利用,用在你的專業上。

開發家用醫療器材

林華安博士說,他最喜歡推薦開發醫學保健儀器,尤其是利用新的生物科技,開發家庭用的自我診斷疾病器材。

他說,在這方面,基本的技術和部件已有了,只要拿來改裝,使你的產品更敏銳,更明確針對特定的用途。他說,開發簡便的檢驗疾病工具diagnostic kit ,有很大的需求,有很大的市場。

他說,人從開始的第一天,就會生病。現在,人們都想知道到底自己的健康狀況是怎麼樣。目前,我們是到醫院,醫生為我們檢查,他拿去醫療技術人員分析之後,才告訴我們是什麼病。將來,這種事情能夠在家裡做,自己能知道自己的病。

他說,商人能利用新技術,成功開發家庭用疾病診斷儀器,大量生產,降低成本,讓普通人都能買得起,那就不得了。他說,自我檢驗疾病工具的市場(Self monitoring market )很大。疾病是越早發現越好,越容易治療,越有希望治癒。如果能夠改進疾病檢驗工具,就會有很多人肯花錢買,因為生命比金錢更寶貴。

林博士又說,現在有了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 ),因此也出現了納米商業化 nano commerce 的機會。有幾個方面是很有前景的,如製造電腦晶片computer chip 。如果你能利用現有的納米技術,進一步縮小晶片的話,那麼大公司如Intel就會向你買,拿去用,那你就開始賺錢了。他說,他知道有人已在開發這種產品。

不過,林博士也說,馬來西亞缺乏美國的風險資本(venture capital 。馬來西亞的投資商比較保守,比較喜歡以傳統方式投資,不像美國的真正風險資本投資人(venture capitalist ,他們敢冒險。他說,在製造電腦晶片這方面,如果你能克服一些因難,再進行縮小的話,又能獲得投資商提供風險基金(venture fund),一旦成功了,每個電腦都用你的晶片,那就不得了,回收率將是幾十倍,幾千倍都有。


Monday, January 21, 2008

马来西亚生物科技的优、劣势

專訪林華安博士──

林華安博士(右二)拜访南大基金会

按:出身於馬來西亞,小時在馬來西亞受教育,最後才到美國發展,林華安博士對馬來西亞有一定的感情。他重視馬來西亞擁有的天然資源優勢。在評估馬來西亞生物科技發展時,他看到積極的一面,有比較樂觀的看法。這與新加坡人對鄰國著重指出負面的評估與看法有很大的不同。但他指出,馬來西亞的潛能是很大,不過還要看馬來西亞是如何去利用她的優勢。



林華安博士Dr. Hwa A. Lim)是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裔科學家。他在我國吉打州唸華文小學和國民中學,然後留學英、美,最後在美國矽谷創天下,專注研究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成為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超級電腦計劃研究中心終生教授,並任基因運算研究中心計劃主任。

近年來,他以聯合國生化信息學專家身份,積極參與推動亞洲地區的生物科技,協助新加坡創立生物信息中心,是馬來西亞生物谷(Bio Valley)計劃的國際四人顧問團成員之一。他也協助台灣、韓國和中國設立生物信息學發展中心。

20058月,他到吉隆坡演說,談〈納米技術的商業發展和機會〉。筆者趁機與林博士作了專訪,聽他講述他對馬來西亞生物科技發展的看法。

2002年正式啟航

林華安博士回顧道,馬來西亞是在200210月召開〈 生物馬來西亞2002〉(BioMalaysia 2002)國際科學會議,宣告馬來西亞的生物科技正式啟航。

林華安博士在這項科技會議上介紹了納米技術和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他說,當時不少聽眾對生物信息學還很生疏。

前首相敦馬哈迪在當時的科學、工藝與環境部長劉賢鎮的協助下策劃和推動馬來西亞的生化科技。當時劉賢鎮部長邀請了七位留學外國的馬來西亞科學家回國演講,推動成立馬來西亞的生物谷(Bio Valley)。這七名專家中有五人是華人科學家,一名馬來人科學家和一名混種人科學家。林華安博士是其中一人。

2003523日,馬來西亞在龍溪Dengil 興建生物谷(Bio Valley)。林華安博士受邀出席動土禮,並成為顧問。他是生物谷四人外國專家團(International Expert Panel )的成員之一。

新加坡起步較早

馬來西亞生物谷計劃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不過林華安博士有他的看法和評價。

他說,在評估馬來西亞生物科技的進展時,很多人喜歡拿馬來西亞在生物科技上所作的努力和成就來與新加坡相比。他說,如果沒有把新加坡比馬來西亞先起步的因素考慮在內,就進行比較和評估的話,那就比較不公平和不客觀。

林博士說,新加坡是在1992年年底,在新加坡大學的陳定煒(Tan Tin Wee)教授的推動下,著手創立新加坡的生物信息中心(Bioinformatic Center 。當時他是以聯合國生物信息專家的身份到新加坡協助他們創立這個中心。

第二年五月,陳教授取得了推動生物信息學所需的資金後,也就是說新加坡比馬來西亞快了八至十年,開始致力於生物科技的發展和推動生化信息學。

他強調,馬來西亞是在2002年才起步。老實說,當時的馬哈迪首相和劉賢鎮部長是十分努力和很有計划地去推動馬來西亞的生物科技發展。後來由於敦馬哈迪不再擔任首相,由於出現更換政府和更換部長,這項計划多少受到耽擱。

他指出,由於起步早,新加坡已做了不少的工作,現在己有成果,開始吸引到外國大製葯公司到新加坡投資發展。馬來西亞在吸引外國大葯廠方面還未有顯著的成績。新加坡也是在最近才吸引到外國大製葯公司來新加坡發展。

新加坡起步較早,同時準備工作也做得比較好,因此新加坡有第一批外國留學的生物科技人才回國時,馬來西亞還沒有。

水平僅差兩、三年

不過,林博士說,最近兩、三年,馬來西亞也開始有留學外國的人才歸國。這些人

都是從十分著名的外國大學回來。有的從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來,有的是畢業於他的母校,英國倫敦大學科學、工藝與醫藥帝國學院等的第一流英國學府。從美國第一流大學畢業歸來的科學家也不少。目前,馬來西亞剛開始有不少留學外國的科技人才回來。

另一方面,林華安博士認為,雖然馬來西亞推動生物科技比新加坡慢了十年,但是要追趕上新加坡,可不需要花十年的時間。他相信,以目前的情況看,馬來西亞的生物科技與新加坡相比,水平的差距僅是兩、三年。馬來西亞要追趕上去,不是大問題。由於新加坡太靠近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一舉一動,馬來西亞這裡都十分清楚。

但是,林華安博士補充道,老實說,新加坡做事比較認正,行動快速,相比之下,馬來西亞方面有其弱點。

林博士說,新加坡人做事,力求達至目標。他們到美國考察後,立即與美國的大學建立合作關係,與美國的Duke University合作,成立Singapore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他們需要取得某些科技技術支援,立即跑到美國加州著名大學尋求合作。他們認為需要,就創立一家SMU---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馬上聘請美國賓州大學一位著名教授當第一任校長。

林博士說,他們是這麼認真地去做事,要做的事馬上就去做,行動很快。反觀馬來西亞,行動就沒有這麼快捷。馬來西亞也派出科技考察團出國,這類考察團經常出國,但是迄今馬來西亞還沒有像新加坡那樣與外國著名大學建立合作關係。

我國的資源優勢

不過,林華安博士說,馬來西亞有其優勢。馬來西亞是全世界十二個生物多元中心(Biodiversity Center)之一。他說,有人常誤會,以為這是指一個研究中心,其實這是說馬來西亞是一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

馬來西亞的生物資源比新加坡多。新加坡只是一個小島,遠比馬來西亞小。 新加坡發展至某個地步,就缺乏多元資源供進一步發展。

馬來西亞的泥土裡,有很多可供生物科技發展的微生物,到處都有,海中水產資源豐富,有很多很多東西可以通過生化科技技術生產成為十分有用的生化產品,十分重要的醫葯保健產品。

林華安博士說,例如Methylococcus 微生物,馬來西亞的氣候為Methylococcus 微生物提供最理想的生長條件與環境。隨便抓一把泥土,都有這種細菌。在馬來西亞的稻田、泥土和海床,溫泉和天然氣田的沼氣中繁殖著大量的 Methylococcus 微生物。這種微生物是靠吃天然氣繁殖,它只需靠微量的天然氣生長。

馬來西亞的氣候和自然環境特別適合Methylococcus 微生物的滋生繁殖。這些優勢條件使馬來西亞有可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在醫學上十分有用的蛋白質和其他重要的生物產品。馬來西亞應善用這類資源。

林博士說,美國馬里蘭州的基因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Genome Research, Maryland, USA or TIGR)已繪製出這種微生物的基因排列。這是一個政府機構,他們把研究所得公佈在網頁上。馬來西亞可輕易地獲得美國這些研究結果,實際使用在生產上,發揮其功能,產生經濟效果。他說,馬來西亞的政府機構已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他說,馬來西亞的潛能是很大的。每個國家都有某些優勢,那就要看我們如何去利用我們的優勢。

2005 年 9月

Sunday, January 20, 2008

新加坡启奥生物科技城

雄心万丈研發生物科技醫藥

新加坡生物醫藥科技園──啟奧城(Biopolis)。

新加坡全力培養博士科研人才。這是啟奧城的一對孿生姐妹博士生張惠彬和張偉彬。

新加坡正在進行一項數以百億元計的豪賭,希望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的生物醫藥研究中心。新加坡的天然資源有限,她選擇的路線是,網羅和栽培人才,推動尖端科研的高投資和高風險道路。

最近,我有機會參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屬下新加坡生物醫藥科技園啟奧城(Biopolis)。此行給人的印象是,新加坡雄心萬丈,不惜撥出鉅資,全力以赴,力求發展尖端醫藥科技,以成為傲視亞洲的生物醫藥科技中心。

新加坡副總理陳慶炎不久前宣佈,新加坡要把科學研究作為長遠經濟發展的策略,未來5年公共機構研發預算的撥款增加超過一倍,從過去5年的 50億新元 增至近 120億新元,研發開支要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 %

網羅世界尖端人才

啟奧生物醫藥科技園總設計師,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席楊烈國(Philip Yeo),費盡心機,四處網羅世界精英研究人才,請他們到新加坡啟奧城生物醫藥科技園從事醫藥科研工作。他說,他要捕捉的不是江魚仔,而是大鯨魚。他說,在這個行業裡,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只算是一般正常的工作人員。

楊烈國花了四年時間,說服了九十年代十大生物科技專家之一的英國癌症基因專家大衛.連教授(Pro. David Lane),同意出任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院院長。

成功複製世界第一只哺乳動物多莉羊(Dolly)的英國著名科學家科爾曼(Alan Colman)也被網羅到啟奧城科技園。目前他是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投資的醫藥科技公司ES Cell International 工作,從事研發根治糖尿病和心臟病的藥物。這家公司在研究以人類幹細胞來治療糖尿病,研究費每年高達12百萬新元。

複製多莉羊著名科學家科爾曼(Alan Colman)在啟奧城從事醫藥研究。

最近美國兩位頂尖癌症基因專家,曾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工作長達20年的科普蘭(Neal Copeland)和詹金斯(Nancy Jenkins)夫婦,也選擇前來為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院效勞,在新加坡繼續他們對癌症與幹細胞的研究工作。

新加坡網羅到的其他專才包括研究治療柏金森病的德國幹細胞科學家尤洛夫(Gerald Udolf)、德國另一位科學家尤里奇( Axel Ullrich)、日本科學家Yoshiaki Ito 曾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工作的 Edison Liu 等。新加坡科研局官員承認,他們也網羅到中國科學家和馬來西亞科學家到新加坡從事科研工作,不過他們不公佈人數。

大量栽培本土博士

據新加坡官方的調查顯示,2005年年底,在新加坡為公共及私人企業工作的博士共有4,063 人,但大部份是外國專才。新加坡的本土博士僅有1,271名,不到總數的三份之一。看來,現階段,新加坡還處於依賴外國科究人才替他們闖尖端醫藥科技之關。

新加坡貿工部長林勛強在國會上說,新加坡的本土博士科研人才太少了,不足夠新加坡科技發展的需求,因此決定大量栽培本土博士及願意入籍成為新加坡公民的博士。

林勛強部長說,為培養新加坡博士人才,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推出國家科學獎學金計劃和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到目前兩項獎學金計劃已頒發600份獎學金,未來五年還會再發出900份獎學金。

林勛強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目標是要增加本土博士人數,以達到本土博士和外國博士各佔一半的比例。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目標是要在10 年內栽培出 1,000名新加坡本土博士。

我們參觀啟奧科技園時,他們特地安排一對孿生姐妹博士生陪同我們。這對22歲的孿生姐妹是張惠彬和張偉彬。她們是新加坡想栽培的1,000名本土博士中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新科局頒發獎學金給這對孿生姐妹花,送她們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遺傳學博士,條件之一是,學成之後,必須回來為新加坡效勞。她們也矢言,即使在國外遇到外國如意郎君,學成之後,必定回新加坡。私底下閒聊時,她們承認,她們的父親原本是馬來西亞人。

跨國藥廠前來發展

啟奧城生物醫藥科技園於20031029日正式開幕,成立才短短兩年多,已吸引到一些國際著名跨國藥廠到新加坡研發新藥。這成績令他們引以為榮。

英國GSK跨國醫藥企業在啟奧城設立研究中心。

為我們講解的新科局官員一再強調,世界著名藥廠,如英國的GlaxoSmithKline 、瑞士藥廠 Novartis 等已經到新加坡發展。GSK藥廠投資 62百萬新元在新加坡設立一個R & D中心。Novartis 在新加坡設立熱帶疾病研究院,從事研發治療骨痛熱病和肺癆病的新藥。Novastis 研究院的十年預算經費為2 億新元。

瑞士藥廠 Novartis 科學家Dr. Keller在啟奧城研發治療骨痛熱病新藥。

發展成熟需要 35

迄今啟奧城的科技研究還未取得重大的突破,只是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需要多久的時間,啟奧城才能為新加坡推出有重大經濟和商業價值的產品呢?哈佛大學管理大師,伯特教授(Michael Porter)訪問新加坡後說,照他的看法,新加坡的啟奧城生物科技園需要35年的時間,才能發展成熟,在經濟上有所貢獻。

對此,新加坡科研局主席楊烈國不以為然。他相信新加坡會更快達致目標。他說,時代不同了,科技進步了,因此他認為,新加坡只需一半的時間就能達到目標。他承認,生物醫藥研究不是一夜之間就會有成果,幸運的話,一種新藥能在10 年或15 年研製成功。

新加坡投入巨額資金,聘請外國名科學家來研發新藥,會有什麼風險呢?孿生姐妹花博士研究生其中的一位說,新加坡付出巨大精力和財力,研製新藥,但仍然會面對別人搶先一步,取得突破的風險。這個可能性完全存在。

陪同我們參觀啟奧城的南大理工大學一位前講師說,風險其實是很高。投入的資金龐大,是不是能取得顯著成果?多少年後才能取得顯著成果?還是個未知數。

30-12-2005

啟奧科技城的午餐時刻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新加坡不等待鄰國

全球化競爭無仁慈

按:

新加坡土地小,天然資源少,然而,依靠人的因素,奮發圖強,有效率和有遠見的管理,從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遠勝鄰國。對此,新加坡人引以為榮。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原本是一家,兩地華人在血緣、文化和歷史上的關係密切。但是,這幾十年來,由於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同,看法上已有差異,心態有所不同。

聽了佘家兒的演講,你會感受到,新加坡雖然地處東南亞地區,但新加坡其實對東盟的向心力不強。他們強調的是逕自發展,自己的利益至高無上。

馬來西亞華人對新加坡人有一定的親情。以目前新加坡人的心態看,他們對鄰國的關照心不強,這包括對鄰國的華人與華商。

新加坡人目前熱心於發展尖端的科技企業。發揮新加坡人的長處,善於利用或結合鄰國豐富的天然資源,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協助推動鄰國的發展,不是他們的重點考慮因素。他們不等待鄰國。

參觀了啟奧生物科技園,聽了匯報後,深深地體會到新加坡華人的心態與馬來西亞華人不同。


新加坡科技研究院主席楊烈國(Philip Yeo)。




科技研究局(A*STAR)中國人力資源顧問佘家兒(右)回答提問。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中國人力資源顧問佘家兒在啟奧城生物醫藥科技園向馬來西亞訪客匯報新加坡的生物醫藥科技研究。在回答問題時,他以明確的言辭表明,新加坡發展生物醫藥科技經濟,是從純全球化競爭的角度出發,不是從東盟區域集團利益出發,完全是以國家個體利益作為考量。馬來西亞華人中、小型企業難望能從中受惠。


以下是佘家兒回答問題的詳情:

問:新加坡全力發展生物醫藥科技的戰略是否會惠及鄰國?對鄰國會產生怎樣的衝擊?

答: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以本身國家的經濟利益作為考慮。在研發生物科技,新加坡是從全球化這個角度來看待跟周邊國家的關係,以及跟世界各國的關係。全球化的競爭是無仁慈可言,全世界都是這樣,大家不分彼此。

新加坡的態度是,你有本事跟我合作,你就來跟我合作。我不能因為你沒有具備能力而去適應你。新加坡不會削足適履,把新加坡的腳指頭砍下來,放進你那只較小的鞋子。新加坡不能這樣做。

要不要與新加坡合作,由鄰國自行決定。你要來與我合作,你有你的優勢,我有我的優勢,那很好。如果你沒有優勢,我有,我做我的,我不會等你。全世界都是這樣。

問:新馬兩個鄰國是否在生物科技研究方面有進行合作?

答:據我所知,馬來西亞沒有人來找新加坡談合作的事。

問:新馬雙方可曾進行交流各自的生物科技研發經驗?

答:你要來與我交流,但我有,你沒有,我要與你交流些什麼?

問:新加坡是否應從東盟成員的角度出發,在這個集團內起帶頭作用,促進東盟國家共同努力,共同發展,以便這個區域集團能與歐盟、北美集團競爭,或者跟中國、印度競爭呢?

答:從區域集團角度考慮問題,新加坡已十分淡化。我們稱為Water down 。雖然東盟領導人在會議上宣稱,東盟要在2015年建立共同市場,但是,根據過去東盟自由市場的經驗,大概在我有生之年是無法看到它的實現。新加坡早在70年代已看出這一點。東盟的目標是很鬆散,沒有明確的焦點。

其實自由貿易區就是降低關稅,以後還是你那個行業比我強,我就去與你合作。我那個行業比你強,你就來和我合作。就以北美自由市場經濟協定為例子,在這個集團內,誰帶頭?是美國。誰得益最大?是美國。加拿大人對美國人是那麼反感,但又那麼的愛。美國三家最大汽車公司製造的零部件,擺在加拿大,擺在墨西哥的市場上賣。這兩國都愛美國,又恨美國。

問:新加坡對生物醫藥科技的研究是否能惠及馬來西亞的華人中、小型企業?

答:我告訴你,連新加坡的華人中、小型企業都無法從中受惠。這涉及附加價值的問題。在製藥行業,每一種新藥一定拿到美國去,由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批准,頭五年一定要在美國上市,才有附加價值,拿到發展中國家去,根本就沒有附加價值。

一種新藥可能要經過20年才研製出來,人家要在五年內就收回研究與開發(R&D)的成本,然後再來賺錢。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即使有,也沒有第二頓免費午餐。

啟奧生物科技園園景。

Friday, January 18, 2008

新加坡GDP增90倍

40年來經濟一再轉型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佘家兒講解時的神態。

筆者按:

2005年年底,我與一批麻坡中化中學1961年高中畢業老同學參觀了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屬下啟奧生物醫藥科技園(BIOPOLIS),聆聽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中國人力資源顧問佘家兒和啟奧生物科技園研究院高級官員 Belinda Tang 的匯報。

以下是佘家兒與 Belinda Tang的談話內容。他們針對40年來,新加坡跟隨世界經濟發展大潮流的步伐,每隔10年轉型一次的過程,為客人深入淺出地講解。

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獨立後40來增長了90倍。新加坡的外匯儲備在這段期間增加了120倍。同時,新加坡正全力朝向尖端的生物醫藥科技發展,要使新加坡經濟更上一層樓。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人力資源顧問佘家兒和新加坡啟奧生物醫藥科技園研究院高級官員Belinda Tang 最近向訪客強調這個驕人的數字和新加坡未來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佘家兒說,1960年,新加坡的GDP只有新幣 $21 億元。到了2004年,新加坡的GDP已達到新幣 $1,811 億元,約增加了 90 倍。與此同時,新加坡的外匯儲備增加了120 倍,達到新幣 $1,840 億元。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經濟最自由化的國家,吸引了7 千家國際跨國大企業在新加坡投資發展。

他說,新加坡人對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感到很自豪,不過能達到這個成果也是件十分辛苦的事,得來不易。

勞工密集階段

佘家兒說,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告獨立後,便大力發展經濟,跟隨世界經濟潮流發展,每十年晉升一個台階。1966年開始首十年是勞工密集型經濟,第二個十年是技術密集型經濟。接著是80年代中開始的資本密集型經濟。從1996 2005年步入知識密集型經濟,今後(2006—2015)是生物醫藥研究階段,以尖端生物科技為導向的經濟。

他說,1965年是大學生畢業就是失業的年代,政府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很有限。新加坡當時的努力目標和重點是製造就業機會。

因此1966—1975年,新加坡大力引進和發展製衣業和鞋業等,當時的經濟是處於勞工密集階段。

技術密集階段

佘家兒說,1976—1985年,新加坡進入技術密集型經濟,發展電子原部件、零部件和收音機、
電視機這類消費人產品。
他指出,晶體管的開發和技術在六十年代初已成熟,可取代真空管,實際應用,應用在所有電子器具上,無論是軍事上或家用的電子器具。60年代初出現晶體管收音機。

新加坡脫離大馬後,剛好是美國打越戰,這場戰爭給亞洲國四小龍港、台、韓、新帶來發展經濟的大好機會。電子原部件的發展和需求導致技術密集型的電子工業在新加坡欣欣向榮。同時,蜆殼石油公司在新加坡賣原油和飛機油,每桶油從一元漲至五、六元。國際上這種經濟和政治大環境把新加坡帶入技術密集的電子業經濟階段。

資本密集階段

佘家兒說,1986—1995年,新加坡經濟走向資本密集型,走向生產電腦原部件。

到了1980年,半導體走向微細化。有了微細化的半導體,電腦業便興起,電腦的原部件,特別是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 ,需要這類半導體。

新加坡於80年代中期開始朝向資本密集化發展,投資興建晶片製作廠,發展電腦所需的半導體工業。設立生產這種半導體的工廠需要很高的資本投入,一間工廠至少必須投下10億美元巨資。新加坡目前有16家這種半導體工廠,成為世界第三大的晶片製造基地。

他說,從技術密集轉成資本密集是個不容易的過程。這個階段的基本需求是,要有一批電子工程師,尤其是微電子工程師。

90年代初,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向新加坡大學要求每年至少培養300名微電子工程師,鼓勵成績最好的學生唸微電子工程。

按照市場的需求,1992年畢業的大學生中,微電子工程師每月的薪金是$3,200新元,土木工程師只有$1,800 新元,電氣工程師可獲得 $2,500 新元,機械工程師是 $2,000新元。

每個經濟發展階段都有其集中點。處於該階段最尖端、難度最高的領域,在就業市場上的經濟價值就最高。

知識密集階段

佘家兒說,1996—2005年,新加坡再次轉型,著重發展知識密集型行業,包括ASIC的設計和生產晶片。

手提電腦在1986年開始發展。1995電腦進入微型化,微處理器運作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對設計晶片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資本密集之外還必須知識密集。

他解釋道,以前的大哥大只有一個功能,現在NOKIA手機有多種功能,除了通話之外,還能攝影、收音機、錄音和MP3功能等。這些功能全部集中在集成電路片上。NOKIA設計出擁有這些功能的集成電路片,分給各國製造裝配。新加坡替NOKIA製造微電路片,聞名於世。目前,在全世界的NOKIA手機中,可能每兩架當中,有一架NOKIA手機的SIM集成電路片是在新加坡生產。

新加坡已經有了每間投資十億美元鉅資的工廠,以前是由人家設計,新加坡替人家製造裝配,現在是由新加坡替人家設計,把各種新功能集中在晶片上,然後製造和生產多功能晶片。

全世界經濟到1996年發生跨越式的發展。新加坡跟隨這個世界發展步伐,進入資本密集加上知識密集的階段。

生物醫藥科技階段

佘家兒說,新加坡經濟發展是跟隨世界經濟發展,世界經濟發展是跟隨每個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而轉型,每十年轉型一次。

世界製藥業的發展已經從原有的藥物醫治疾病的現象,朝向醫治疾病的原因、主因和底因發展。醫治底因就是要觸及基因DNA,要根治疾病,使藥物步入發揮根治功能的階段。

1966年以來,世界大製藥公司生產的藥物上只是治標,不是治本。即使有些藥有根治的功能,但也未能達到根治的頂點。現在是要從加強研究著手,提高附加價值,針對基因處理,使藥物達到根治的作用。醫治某些癌症的新藥的根治功能雖然未達頂點,但已向前邁進一大步。

人類的基因圖已在2002年繪製出來。現在是如何把人類基因的天書應用在藥物上。新加坡是從這個角度切入看問題,要在2005年以後,強化深入前端的生物科技研究。

2006 年至 2015年新加坡處於生物醫藥科技階段,這只是一種假設。所費時間可能更長,可能必須拉長至2020年,或 2030年,因為研究工作是長期的。

目前美國在生物醫藥研究 領域是居世界領導地位,接下來是西歐和日本。新加坡的經濟很小,不能影響他們,而是受他們影響,因此一定要看美國老大哥,日本老大哥的研究動向。新加坡必須跟隨他們。這絲毫無感情因素。新加坡是依賴他們,新加坡是跟隨世界大局發展。

最後佘家兒說,今後世界經濟是朝生物醫藥科技方向發展,但是不是全世界每個國家都能這樣做。新加坡正努力地朝這方向發展。這40年來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進程,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進程。

麻坡中化中學第六屆高中畢業老同學遊覽啟奧科技園。


新馬老同學聚精會神聆聽佘家兒講解新加坡經濟的演變過程。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黄洋界战场巡礼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朱德题字。


这门旧迫击炮吓跑围剿井冈山的国民党军。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叠,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1928年秋於井冈山写的这首词,令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名声远传 。我到了井冈山,理所当然也登上黄洋界哨口,凭吊这个战场。

当年,进出井冈山只有六条羊肠小道,黄洋界是其中的一条。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势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垠,故又名:汪洋界。

青翠的山林,雾气轻拂,我与同伴两人漫步於黄洋界哨口的旧战壕,四周宁静安祥,已没有半点 火药味。不过只见一门迫击炮,威武地指向远处的山峦,炮座上刻着“黄洋界上炮声隆”几个大字。虽然这只是一门仿造的迫击炮,却令人想起七十多年前这个山头战火连天。


旧炮吓跑国民党军

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上面有朱德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不远处,有条小山径,是当年毛泽东和朱德脚穿草鞋,翻山越岭,与红军战士挑粮上山走过的山路。

1928年8月,国民党军趁着红军主力出外作战未归,出动四个团的军力,逼近黄洋界,准备一举捣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守军团长朱云卿紧急开会,部署了着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全面动员人民群众配合红军作战。儿童团、少年队、青年妇女组织、赤卫队等都被动员起来,在黄洋界哨口建造了竹钉、篱笆、擂木、滚石、壕沟等五道防线。

国民党军多次冲锋,红军凭着艰险地势和军民的高昂斗志,一一加以击退。於是,国民党军集结更大的军力,要再次进攻。红军指战员朱云卿巧置疑兵,摆出红军大队已经返回井冈山的架势,迷惑“会剿”的敌军。他 下令到山下抬来刚修好的一门缴获的迫击炮,架在黄洋界高处,向进攻的敌军开炮。同时红军吹响了冲锋号,

土枪土炮齐鸣,喊杀声响成一片,加上点燃在煤油桶内的鞭炮的响声,如重机枪在连续发射。国民党军受骗,以为红军主力已归来,吓得急忙收兵撤退。


印尼归侨任参谋长

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的守军团长朱云卿(左)成为英雄。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挂着朱云卿的大幅肖像,介绍他的生平事迹。我对朱云卿的事迹深感兴趣,因为他是印尼归侨,并成为最早期的红军参谋长。

朱云卿是广东梅县人,幼时下南洋,17岁时从印尼回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朱云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参加南昌起义,然后上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时,21岁的朱云卿是红军的主要指挥员,立下大功。1929年,他成为红四军的参谋长。1931年,为迎战蒋介石20万大军的围剿,朱云卿日夜操劳,因病住院,据说在医院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朱云卿献身革命,於1931年5月牺牲时,年仅24岁。他牺牲后,由叶剑英接替他的职位。中国侨联把朱云卿列入“人民军队中的海外归来将士”。


中国情结深

东南亚华人一向都有很深的中国情结,朱云卿的事迹就是一个例子。在各个历史时期,东南亚华人都无私地对中国作出付出。他们支持孙中山的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牺牲个人利益,参加南洋机工队,回国支持中国抗日斗争。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东南亚华人回中国,准备献身新中国的建设。在五十年代中国经济陷入艰难的时期,他们纷纷寄送物资给在中国的亲人。中国迈进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代后,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纷纷到中国投资,带着他们的资金与智慧,促进中国与世界接轨。虽然,他们被视为“嫁出去的女儿”,长期来都是靠自己奋斗,他们仍然关心中国的发展。

站在红军最早期的参谋长,“人民军队中的海外归来将士”的肖像前,心中有许多感触。他年纪轻轻毅然从印尼回中国, 17进入黄埔军校,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组织农民自卫队,参加南昌起义。21岁,他指挥黄洋界保卫战,22岁他成为中国红四军参谋长。面对蒋介石的大“围剿”,朱云卿奋不顾身,不幸在24岁时就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跟着当时的历史洪流走,道路艰辛,命运艰苦。今天,年轻人的命运绝然不同,他们跟着电脑,跟着全球化的竞争步伐走,远离战争,远离流血牺牲的年代。他们很难能理解20世纪初、中叶时代年青人所走过的道路。

1-2-2005


笔者游览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Tuesday, January 15, 2008

红色圣地----井岡山

走进一段血染的历史


当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结识贺子珍,1928年两人结为夫妇。如今,在井冈山茨坪毛泽东故居房内摆设着毛泽东与贺子珍夫妇蜡像。


年纪大了,对历史益感兴趣。对於人类的冲突,互相残杀的战争,感触尤深。

第二度到中国江西省时,我决定前往毛泽东建立第一支工农红兵及建立第一
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进一步了解七十多年前毛泽东为建立红色政权
所付出的代价和经历。

当地的中国人问我是否想去“朝圣” ,我笑而不答。

井 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泽东以枪杆子打天下的起点。过去,中国人
上井冈山,意味着寻根,寻革命的根。当年红卫兵上井冈山是要提升革命和
造反的决心和热 情。现在,中国一些部队机关单位仍然视井冈山为重要的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干部到这个革命圣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不过, 如今人们讲的是市场经济,提倡的是私有企业的发展。我注意到在井
冈山入口处的大幅标语宣传牌上,写的是促进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建设。这
与当年政治挂帅的口号颇为不一样。


“枪杆子里出政权”纪念碑

从省会南昌坐面包车出发,直奔坐落於江西,湖南和湖北交接处的井冈山,
约五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

作为旅游景点,井冈山的“历史红”是它的最大本钱。到井冈山旅游,井冈山
革命烈士陵园是首要的景点。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於井冈茨坪的北山,松柏叠翠,占地广阔,是由井冈
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井冈山碑林、井冈山雕塑园、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四
位一体组成。烈 士纪念碑建在北山之巅,主碑顶端的不锈钢造形,远看如一
团火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近看,这个雕塑有如林立的钢枪,寓
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在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当年,毛泽东
就是在井冈山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着名论断,
开创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道路。

走进革命烈士纪念堂,只见大厅中央刻着毛泽东书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
烫金大字。大厅内摆着由江泽民、李鹏、朱熔基、乔石、胡锦涛、温家宝、
曾庆红等中国领导人敬献的花圈和花篮。


四万八千人牺牲

上井冈山之前,我对於七十多年前,发生在这山区里的战争到底有多惨烈,
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站在革命烈士纪念堂内,面对纪念4万8千名死难英
烈的碑石,内心感触万千。

在 短短的两年半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单单是中国共产党方面,就有高
达4万8千人丧命。不知国民党军方面有多少 人丧生,也不知斗地主和清算豪
坤的激烈斗争造成多少人丧生,相信数目也不少。马共在几十年的武装斗争
期间,也只是死了数千人。可见当年井冈山烽火之惨烈。 难怪中国一本介绍
井冈山的书形容井冈山是血肉筑成的,游览井冈山等於是走进一段染血的历史。

从1927年9月至1930年2月的井冈山斗争期间,牺牲的人共有48,000人,有名
有姓者有15,744位。因此,吊唁大厅四周墙上,嵌刻着井冈山斗争期间牺牲
的 15,744位革命先烈英名录。

对於那些无名无姓的先烈,厅内的将军红基石上立着一块平面光滑,未刻任
何 文字的的白石碑。这块汉白玉无名碑代表那些未留下姓名的牺牲者。

站在白色大理石碑前,翻阅介绍井冈山的小册子,想像当年发生在那里的你
死 我活的斗争。小册子记载当年蒋介石多次派军血洗井冈山,国民党军围剿
井冈 山时,实行“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血腥烧杀。1929
年1月, 国民党军攻入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以机枪射杀130多名伤病员,就
是其中的 一个例子。小册子形容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浓浓的鲜血浇
灌而成的”。


为不同价值观献出生命

望着碑石上密密麻麻的死难者名字,突然我脑海中浮现美国华盛顿的越南战
争纪念碑。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是由一位中国人所设计,是一道长长的弧形黑
色大理石石墙。光滑的黑色大理石石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58,227名在越战
阵亡及失踪的美军名字。

我参观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当天是美国的国殇节,凭吊者络绎不绝,默默地沿
着黑色大理石长墙缓步前进。有不少越战老兵手持鲜花,在碑石上老战友名
字前默哀,以诗歌和短文赞扬已故战友为捍卫自由而英勇牺牲自己,激励美
国人为他们的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所推崇的个人自由权利而奋斗。

同 样是纪念碑,一个是纪念那些为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牺牲的人,一个是纪
念为资本主义的自由价值观而牺牲的人。同样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南辕北
辙。到底谁对谁 非?在廿世纪,共产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反共阵营尖锐对抗
,生活在那个历史阶段,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很少人能不被卷入这个冲突
旋涡。多数人都受所处阵营的 主导思想所支配,深信不疑。

时 过境迁,进入廿一世纪,人们已不再受意识形态框框所束缚,不再为姓“
社”或姓“资”争论不休,不再动不动就要批判和打倒,取而代之是实事求是,
务实地分析 不同社会制度各有其优越性和缺点。阶级斗争在当今时代已不再
流行,斗地主,打土豪已是过去的事。私有制经济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家也
可成为共产党员。这是当 年革命战士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局面。

邓小平有智慧地主张利用、吸收和学习资本主义有利提高人民生活的东西,
视资本主义的一些发明为“人类共同的智慧财产”,主张加以继承。中国出现
新的面貌。市场经济 欣欣向荣以前,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今天,协商、协调,吸取对方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寻求合作,促进共
同繁荣,已成为主流思想。

游览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来到井冈山茨坪的商业中心天街,这是另一个
天地。井冈山新兴的天街是个有活力的市场经济,这里旅游商品琳琅满目,
丰富多彩,有雕塑,有音乐喷泉,游客熙来攘往。井冈山贫苦农民要翻身、
要富裕起来,看来,旅游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天街中心竖立的雕塑不是突出工、农、兵的战斗形象,反之是反映当今人们
追求快速致富的心态,没有激昂愤怒的革命气氛。山顶上的革命纪念雕塑和
天街市中心的雕塑强烈对照,象征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两种完全不同的
思潮。

今天的井冈山,政府和人民一心一意发展经济,旅游业一片兴旺,市场经济
欣欣向荣。

站在较高层次的历史角度,回顾、比较和解读过去人类发生的冲突,你的视
野会更广。

1-2-2005


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井冈山大井的毛泽东旧居外观与屋前毛泽东读书石。




笔者(左)与友人坐在大井毛泽东读书石上。
当年毛泽东常坐在此石上看书和批阅文件。



Friday, January 11, 2008

广交会设《马来西亚馆》

2008年春交会进口展区----

最新一期《马中经贸》内容介绍


第101届广交会进口展区的马来西亚厂商展位。


在马中经贸总商会的组织下,马来西亚企业参加第102届广交会进口区展出获得好评。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领导人赞扬马来西亚在这次展会上取得三个第一。基於这个原因,广交会当局己批准让我国在明春广交会进口展区设立《马来西亚馆》。

我会副会长兼马讯展览有限公司的张创迪从中国归来后,愉快地向《马中经贸》透露这些消息。

赞我国取得3个第一

张创迪说,会展结束后,广交会外事办副主任彭巧玲和其他领导人接见他,感谢我会为参展工作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也发出感谢函,给负责组团参展的马讯展览有限公司。

他说,彭巧玲副主任告诉他,我会组织的马来西亚企业在广交会上的展出,取得了三个第一。第一个第一是,展出的规模排第一。第二个一是,展出专业化,井然有序,不像其他国家出现混乱。第三个第一是,在费用付款方面,令广交会财务部门深感满意。

彭巧玲副主任又说,基於这个原因,广交会已批准立即发出函件,邀请马中经贸总商会组团参加明春的交会展出,并批准在进口展区设立《马来西亚馆》。

她说,他们对马来西亚和马中贸总商会有信心,因此决定给马来西亚办国家展览馆。

100展位保留给我国

她进一步说,明年春交会上,广交会只给三个国家设立《国家展览馆》,除马来西亚之外,另两个国家是美国和韩国。其他国家没有机会设立《国家展览馆》。

她也透露,按广交会领导的意思,明春广交会将给马来西亚100个展出摊位。实际上会有多少个马来西亚展出摊位,要靠你们努力去组织。总之,他们会保留100个摊位给马来西亚,希望你们把明年四月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做得严格一点。展销的产品都有马来西亚的原产证。

张创迪向彭副主任解释道,在今秋展出之前,为使展出工作顺畅,马讯展览有限公司有计划地召集两次会议,作好安排,避免到时无头绪,出现混乱。

他对马来西亚能够在明春交易会上设立《马来西亚馆》,以及能够快速获得邀请函,表示谢意。他说,能够设立《马来西亚馆》便能够在会场上高挂马来西亚国旗。这也方便向我国政府有关当局申请补助,从而能把马来西亚的展馆办得更出色。

(2007年 12 月份《马中经贸》)

借力广交会 扩大国际生意

我国广交会参展商--

最新一期《马中经贸》内容介绍


鸿扬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吸尘机


雪州兰莪州巴生的鸿扬国际股份有限公司(Day Plus Industries Sdn Bhd)参加今秋第102届广交会进口展区的展出,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槟城的 T.H.HIN Home Tech Sdn Bhd 在参展后也表示十分满意。

巴生鸿扬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管黄嘉辉说,在秋交会参展后不到一个月,公司已运出6 个货柜的货物到中东地区的客户,因此公司决定再接再厉,参加明年春交会的展出。

黄嘉辉(下图左)与鸿扬国际另一位主管谢正文(下图右)在巴生接受《马中经贸》的采访,畅谈他们此次参展的收获和所面对的挑战。


中东商人爽快下单


鸿扬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家电的厂家,主要产品是各种款式与功能的吸尘机。目前公司产品有60%是内销,40%产品是外销。公司计划扩大外销产品的比重。

黄嘉辉说,总结这次参展的成果,中国以外的国际采购商所下的订单远比中国定单多。

他直率地说:「坦白地说,我们到广州参展事实上不是要打中国市

场。广交会吸引了世界各国商人云集广州。到广交会参展,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国采购商。我们是想通过广交会,来打中国以外的市场。」

他认为,广交会进口展区是商家把产品推向国际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他说,这次参展获得世界各地采购商前来探询、洽谈或下订单。主要收获是来自中东地区的国家,如伊朗、伊拉克、也门、沙地阿拉伯等,接下来是东盟国家。他觉得,中东采购商办事爽快直接,他们在会展上就当场与公司签约下订单。不过黄嘉辉也指出,中东商人杀价很凶,所以利润就薄。


收获比在香港展出强

黄嘉辉说,公司本来只在香港参加展出。四月在香港参展时,他们获悉《马中经贸总商会》在组织马来西亚厂商到广州参展。於是公司与马中经贸总商会联络,通过马讯展览有限公司报名参展广交会。於是公司取消十月份在香港的展出,专心做好在广交会展出的工作。

他说,到广交会参展的费用比在香港展出高。广交会的摊位贵,广州的酒店住宿费贵,消费也贵。不过,黄嘉辉指出,参展广交会的收获却比到香港展出强,取得的订单比在香港展出多,参加广交展出的效果超越香港展出,比参加香港的展出合算。

「因此我们决定明年春季广交会再次参展。负责组织参展团的马讯通知我们,明年的参展费将涨价,但如果在今秋展会上立即报名参展,就只收原有的价格。因此我们现场作出决定,定下了明春交易会的两个摊位。」


价格比中国货贵

黄嘉辉也谈到其公司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他说:「我们必须面对我们的产品价格要比中国贵了20%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的产品只比中国产品贵7%,但中国商家的产品外销可获得13%的退税,我们没有,因此造成我们的货品比他们贵达20%。」

「不过我们的品质比他们好,我们的信誉强,我们的效率也强。马来西亚本身就是个品牌,我们可以吸引到需求高档品质产品的客户,他们愿意付出较高的价钱。要求质量较低和便宜的产品就去找中国厂商。不同需求的客户找不同的对象。但说真的,愿付价钱较高的客户还是比较少」

他说,中国采购商要进入广交会进口展区的手续十分麻烦。公司为潜在的中国采购商办理了证件和处理各种手续,但在最后一分钟却不获批准,不能进入进口展馆。这妨碍了外国参展商要把产品打入中国市场的努力。

此外,为了要向采购商展示所销售吸尘机的性能,临时需要增加一个电插头。这需要办理和申请增设电插头手续,费用十分高昂。最后公司花了一千元人民币才解决了问题,安装上电插头。

黄嘉辉希望,中国采购商进入进口展区的手续能加以简化,外国货品进口至中国的手续也进一步简化,以方便外国参展商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符合设立这个展区的目标。

最后,黄嘉辉说,无论如何,他对参展和收获感到满意,并将继续努力,再次参展,让产品进一步打进中国和国际市场。


槟城厂商非常满意

槟城的 T.H.HIN Home Tech Sdn Bhd 是一家生产煤气炉等厨房用具和家电的厂商。这家企业参加第102届广交会展出后,公司负责人郭先生(Koay Kheng Keong)向《马中经贸》表示,他们对这次参展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

郭先生说,他们主要是获得中国以外的海外订单。他们接到中东地区、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还有香港商家的采购订单。中国采购商也与他们洽谈,不过只是问问价格而已。

他坦率地说:「同样是生产家电产品,我们的价格是不能与中国厂商竞争,不过我们的品质比他们好。因此我们能为著名跨国企业如 ELECTROLUX 和SANYO 等生产家电产品。品质方面是我们的优势。」

2007年 11 月


槟城的添发兴工业( T.H.HIN Home Tech Sdn Bhd)展出煤气炉等厨房用具。

Wednesday, January 9, 2008

北部走廊经济特区

由私人界领航

最新一期《马中经贸》内容介绍

马来西亚政府拟把北部经济走廊特区打造成为现代化粮食生产地带。

马来西亚的华族菜农已在蔬菜种植业取得一定的成就。政府要鼓励北部农民发展现代化的蔬菜种植业。



计划下的北部水果种植分布图。黄色为芒果,红色是龙珠果,淡黄色是姜。


槟城州首席部长丹斯里许子根博士指出,北部走廊经济特区的投资发展,将由私人界领航。三份之二发展所需资金将由私人企业界注入。

他说,为期18年的整个北部走廊经济特区的粗略预算费用为1,770亿令吉。政府的拨款投资仅占其中的三份之一,其馀的三份之二资金需由资人界注入。

许子根博士说,中央及州政府主要是扮演催化角色。在第九大马计划时期,政府扮演较重要的角色,推行各项重大的基建工程。在随后的第十个大马计划至第十二个大马计划时期,私人界要扮演更吃重的角色,扮演主帅的角色。

面对国内外竞争

关於吸引发展所需的资金,许首长认为,这个北部特区将面对竞争,是个挑战。因此,北部走廊经济特区必须提升本身的竞争力,以便吸引到国内外的资金。

国内外市场的走势将影响北部特区的资金来源。在国内方面,北部特区面对着吉隆坡、巴生谷、依斯干达特区、东部走廊经济区的竞争。同时,东南亚其他大城市也与北部走廊特区竞争。

丹斯里许子根强调,要使北部走廊特区具有吸引力,必须确保特区大蓝图计划的每项重大工程能按照既定时间和既定的目标执行。这要求特区涵盖的四个州,各个政府机构、官联企业和私人企业的紧密合作和互相配合。

北马经济走廊的首相特别顾问,拿督斯里莫哈末安努亚再尼指出,如果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私人界三造能携手合作,经济特区将有更美好和专业的机制来吸引更多投资者。

许子根说,为了实现目标,当局将成立了一个单位来负责推动和协调北部走廊发展计划的推行。这个北部走廊执行委员会(NCIA)将由首相本身领导,副首相为副主席,成员包括北部四州首长及数个相关部门的部长。北部走廊执行委员会法令草案正在草拟中,以便获得国会通过。

获得中央政府指定为北部走廊经济特区主帅的森那美,正与中央及州政府机构,筹划大蓝图中更详细的发展活动项目。

根据时间表,上述各项发展草案须在本年底完成。因此,各项计划的整体及各州的详细预算案,须在明年初才能确知。

平衡发展与消除贫穷

许博士解释说,首相於今年七月间推介的北部走廊经济特区计划,乃第九大马计划(2006-2010)下的五个《走廊经济特区》计划之一。它将是政府为刺激经济蓬勃成长,确保各州之间平衡发展及消除贫穷,让人民生活更富裕、舒适及高素质,而采取的步骤。

北部走廊经济特区涵盖了半岛北部的玻璃市、吉打、槟城及北霹雳(包括上霹雳 、吉辇、拉律马当-司南马及瓜拉江沙)方圆240万公顷的土地面积,430万人口。这项计划将从2007年至2025年分阶段进行。换言之,北部走廊经济特区计划将从第九大马计划延伸至第十二大马计划。

该项计划的主要使命是加速本区域的发展,以开发具竞争力的商机及落实政府所通过的各项工程。整个北部走廊经济特区的主题为∶为现有的工业增值。该计划着重於三大经济领域,即农业、制造业及旅游和物流的服务业的转型和扩大。

上述三大领域将获得硬体建设和软体建设的配合和支持。硬体建设方面是提升物流的基建工程,软体建设是提升人力资源及政府行政传递系统。与此同时,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此计划重视继续保护自然环境的永续性。

提供各项奖掖

许博士说,为了鼓励私人界在北部走廊经济特区的上述领域进行投资,当局已考虑多项实质及非实质的奖掖,以缔造有利的经商环境,协助企业界和投资家克服当前与未来所面对的各项挑战。

当局正在考虑多项财物奖掖,其中有为鼓励农耕地合并管理所提供的补助金,为支持发展人力资源所提供的补助金,为研究与开发新产品设立风险基金。至於建议中的北部走廊经济特区非财务奖掖,其中有准许在特定领域引进外国知识工人。

政府估计,推动北部走廊经济特区计划,将增加北马区域的就业机会,於2012年增加50万个就业机会,至2018年,增加100万个就业机会。

政府也预计,在此计划下,农产品的出口在2012年将增至480亿令吉,稻田产量每公顷增至8吨,制造业出口也将增至243亿令吉。

许子根首席部长最后说,总的来说,北部走廊经济特区是由中央政府所领导及协调,是一项综合性策略,能更具体及有效地落实《精明伙伴关系》概念。在落实北部走廊计划时,中央政府必须负责引导多项计划及发展本区域,尤其是推动发展槟城成为北部的物流枢杻和门槛。

文:郑昭贤

2007 12


中国设计的槟城第二大桥象征中马两国的友谊,将成为槟城新的地标和新的旅游资源。



Tuesday, January 8, 2008

槟城将展翅高飞

槟城首席部长许子根谈--
马来西亚北部经济特区

(十二月份《马中经贸》内容介绍)

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左三)与槟城州首席部长许子根博士(左一)观看槟城未来发展大计的模型。



马来西亚槟城州首席部长许子根博士接受《马中经贸》的书面采访,详谈北马
经济走廊(Northern Corridor Economic Region,间称NCER)对槟城州未
来发展的影响。他也提供这计划的相关资料。

许子根首席部长指出,北部走廊经济特区的推行,将使槟城州获益良多,槟州
不只将成为北部经济走廊特区的物流运输中心(HubLogistik),同时也将成
为马印泰三国北三角经济区的物流中心。

槟州8 大基建工程

在北马经济走廊特区计划下,槟州被遴选为特区的物流运输中心 ,中央政府
将拨款,全面提升槟城州的交通和货运基建。因此,槟州未来将有更方便的
交通网络、码头与港口设备、机场设备与服务,以及更优势的货运后勤服务
等。

许子根首席部长说,在这项计划下,槟州将兴建8大基建工程。这些大型基建
工程是:

(一)北海北部箱运码头扩建;

(二) 峇六拜国际机场扩建;

(三) 槟城第二大桥;

(四) 槟岛外环公路;

(五) 单轨火车;

(六) 槟城--北海快速渡轮服务;

(七) 北海槟城中环交通终站;

(八) 瑞典咸国际快艇中心。

许子根博士强调,这些大型工程的兴建,将为槟州带来极大的效应,为槟州的供应商和服务业带来无限商机及工作机会,也带动其他州的发展。

按照计划,扩建峇六拜国际机场是北马经济发展走廊重要的基建之一。这项扩建工程将透过"填海索地"的方式,将机场跑道加长500公尺,以容纳任何机型的班机降落。

目前,槟城国际机场的跑道全长3352公尺。加长计划竣工后,跑道将加长至3852 公尺,可以迎来空中巴士A380-550机型,以及客满的波音747-400机型降落及起飞。不过,跑道的宽度依然维持在45公尺宽,没有改变。

机场跑道加长之后,机场与工业区之间的"缓冲区"扩大,进一步保障周遭环境的安全。

此外,亚航向交通部申请兴建的廉价航空终站,也将归纳在北马经济走廊计划下推行。兴建的地点为靠近控制塔、面积90英亩的旧机场。

同时,此计划下的初步概念是,廉价终站将可以衔接至现有机场终站。

在跑道加长及机场扩建后,除了进一步增加抵槟的班机及旅游人次外,也将是州内物流业继续展翅高飞的另一个里程碑。

除提升机场港口设施外,槟州兴建单轨火车将使槟州的公共交通系统更完善和齐全。槟州单轨火车全长37公里,一旦建竣,将成为槟州的交通脉搏。

一旦槟州单轨火车计划落实,槟威两地的阻塞问题将获改善,槟州人民能更快速及轻易的前往北马经济走廊特区。

此外,槟州快艇服务预计在2008年正式开动,到时槟州人民除使用渡轮之外,还有第二个选择。这项快艇服务为槟威两岸人民提供更快速及方便的川行海峡服务,不只能载客,也能运载电单车。

5大屋业发展计划

此外,许子根首席部长谈到槟城州正在策划和已在进行的多项大型屋业发展计划。大型屋业计划将有助於北部走廊经济特区的成功落实。这些庞大计划包括:

(一) 日落洞发展区;

(二) 丹绒道光的丹绒槟榔发展计划;

(三) 甲抛峇底的泊淡新市镇;

(四) 巴都加湾桂花城;

(五) 峇都干冬的槟城城中城。

他说,大型屋业发展将促使槟州地产业大跃进。一旦完成后,上述的各项计划将带来许多商业及工作机会。

根据许子根所提供的资料,我国国内2大集团准备携手在槟城大桥附近海域,打造一座"东方威尼斯"水城,届时完工后超级豪华别墅林立,成为槟城房产业革新的新地标。

这计划的落实,不但迎合致力要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北马经济走廊概念,并随着州内公共交通系统的提升及改善后,将刺激州内旅游业的发展。马印泰北三角区域的人员往来倍增,这些屋业发展计划将能供应对房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近年来,槟州房产业发展蓬勃,尤其是超级豪华住宅包括高档公寓及别墅设计独特,具有现代化的外貌,提升了槟州房产业的素质,洋溢国际大城市的风范。作为北三角中心,槟城必须加强房产业的设计,吸引外商购买,带动槟州房产业的成长。

"东方威尼斯"水城的兴建将有助于把槟城房产业的形象提升至另一层次,营造成舒适的居住环境。

房地产每年涨15%

根据所提供的资料,马来西亚房地产发展商会槟城分会会长拿督陈福星估计,预料未来五年,房产价格每年将上涨1015%

拿督陈福星说,北马经济走廊获得联邦政府强力的支持,将加强投资者的信心。随着大型发展计划在槟岛与威省推展,预料可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流入。

"北马经济走廊的效果,即刻吸引五家的跨国公司投资。我们已经看到近20年来的发展活动,而今,大型基本建设推展,压缩在未来五年内完成。"

"槟城大桥扩建工程、槟城第二大桥及槟岛外环公路、槟州国际机场与北海北岸箱运码头扩建计划、单轨轻快铁及综合公共巴士服务,将使州交通更加通畅,吸引更多商业与外国投资者参与。"

"由于综合交通系统的改善及制造机会的增加,带动更多知识型员工及'马来西亚我第二家园'的居民到来,预料在未来五年,房产业价格每年上扬 1015%"

卓越电子中心

许子根说,在此计划下,槟州将成为卓越的微电子中心。槟州原有的电子业朝向高科技及高增值的方向发展,生物科技、医疗设备、宇航零件等多项新产品正继续被加以开发。槟州与居林高科技园、双溪大年和太平至怡保之间的合作,将会更频密。协力合作将带来加倍的成果,使槟州成为持续工业发展的枢

他说,尤有进者,槟州也被视为继续发展医疗旅游中心。除了现有的医院,木寇山被认为是具有发展此领域的潜能。虽然槟州并非是农业州,但是却扮演着农基工业的中心的角色,是北部走廊经济特区农产品物流枢纽 ,也是回教食品业中心。

许子根首席部长说,槟州政府对此走廊计划的概念深表欢迎,并矢言与中央及其他三邻州属政府紧密合作,确保计划成功推行。他呼吁大家,珍惜目前一切黄金机会,努力推动北部走廊经济特区,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质。

文:郑昭贤

刊登於200712月份《马中经贸》


中国提出的槟城第二大桥海中平台景观概念设计,集现代与古典,中国文化与马来西亚传统于一体。



马中两国於2007年7月签署合作建造槟城第二座跨海大桥协议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左三)与槟城首席部长许子根(左一)握手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