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5, 2009

印尼不平凡的老报人(三)

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




李卓辉写的印度尼西亚评论与报导越来越多出现在新、马两地的华文报章上,逐渐地在新、马两地华文报上树立起他的声望。起初,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仅发给他稿费,后来两家报社改为每月给他固定的薪酬。

李卓辉说,他有时候住在新加坡,有时候住在马来西亚的新山。平时他替星洲日报和联合早报写稿,一家报社给他几千元马币。他每天写写稿,有固定的收入,压力并不大。那时候,夫妇还能经常轻松地一起骑上自行车上菜市买菜,生活颇为悠闲。

熊德龙邀请 东山再起

没想到,企业家熊德龙在美国收购了《国际日报》,并计划同时在印度尼西亚发展华文报业。熊德龙这一决定又改变了李卓辉的人生道路,让他晚年东山再起,肩负重任,为印度尼西亚华文报业的复兴进行冲刺。

李卓辉说,熊德龙本来想用美国国际日报的编务人员,编排印度尼西亚版的国际日报。但是由于他们不熟悉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不熟悉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及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难以办好这份报纸。于是,熊德龙通过李卓辉过去在纸厂工作的老板,联络上了李卓辉,请他回印度尼西亚主持这份新的华文报。

一开始,报馆几乎没有什么设备,只有一台陈旧的印刷机,一台计算机,办公室里连基本的设备都奇缺。可以说,一切从头做起。

两人合作,全心投入

李卓辉说,于是,他就着手组创报社,监督报社各个方面的建设,全力投入这项新的历史使命,为印度尼西亚复兴华文报业而努力。他获得一批与他同辈的朋友的支持,组成一支编务人员队伍,共创这家新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报。

国际日报于20012月创刊发行。回首过去8年,李卓辉所付出的努力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国际日报已成为印度尼西亚一家最具影响力和最大的华文报。

李卓辉和他的老板熊德龙两人是国际日报的两大支柱,两人对办报都具有强烈的热忱。李卓辉称赞熊德龙的公关能力强,处事豪爽。靠着大家在印尼华社的人脉广,组织能力强,新闻嗅觉敏锐。两者合作,促进国际日报蒸蒸日上。

据李太太透露,李卓辉和国际日报的老板熊德龙两人对办报都十分投入。她说,有时,为了改版赶换新闻,熊德龙也亲身留在报馆,工作至凌晨。她说,两人并肩合作,但有时在工作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所争执,不过隔天,两人又和好如初。

李卓辉回忆道,2001年突然发生美国世贸大厦遭恐怖份子袭击的9.11恐怖事件,他于晚上九时接获消息。那时截稿时间已到,他当机立断,认为这是特大新闻,必须立即改版。他除了调动人员,还亲自下手,分秒必争地改版。

他决定把新闻放在封面版,配上放大的照片,增加新闻的震撼力。报馆的其它人员已回家休息,李卓辉坚持在报馆工作,直到深夜。隔天,国际日报全面报导9.11事件的新闻,十分吸引人,深获老板熊德龙的赞扬。

接班人的问题

事过8年,岁月无情,创立报社时,李卓辉所召募的编务人员当中,有些己去世,有些年老有病而离职。李卓辉本人也已达70岁高龄,召募年轻人成为接班人已是当前急务。

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李卓辉指出,目前印度尼西亚华文报业缺乏专业人才,编辑部人员都是60岁以上,老态龙钟,难有创意,编辑和翻译时,常有失误。

李卓辉尝试聘请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训练他们,希望他们能献身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报业。但在这件事上,他遇到挫折。他说,他给到报社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每月人民币约4千元的薪酬。训练了近两年,他们渐渐能上手,但别人献议给他们每月5千元,他们就走了,白费他的心机。国际日报副采访主任杨学科说,这些年轻人只会向〞钱〞看,那里会像老一辈人的献身精神。


国际日报采访副主任杨学科。

李卓辉面对接班人的问题,也面对华文报缺少年轻读者群的问题。不过,他对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复兴和整个大环境的改变,抱希望。

这位印度尼西亚老报人一生经历多次大起大落,毫不气馁。目前,年岁虽高,他仍然斗志昂扬,希望通过印度尼西亚华文报向当局传达华人的愿望和华社的呼声,促进恢复华人在历史上本来的面目,消除对华人的偏见。

2008 12



Wednesday, February 4, 2009

星洲日報老員工

新年茶攤敘家常


星洲日報編輯部老員工新年大樹下茶攤喜相聚。顏翹步(左前)42年服務星洲日報、陳友平(左後)36年、古炳鴻(右前)29年和鄭昭賢28年。總計4位老星洲在星洲日報編輯部共服務135年。


4位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星洲日報編輯部成員於農曆新年期間,相聚大樹下茶攤,閒聊生活、健康與家庭近況。過去編輯部的緊張工作,截稿時間,已經與自己無關,至多只是偶爾在夢裡才出現。

顏翹步畢業於南洋大學,離開大學即加入星洲日報。他自始至終,42年如一日,忠心耿耿留在星洲日報編輯部。42年來,他不知審閱了多少稿,糾正了多少個錯別字,打了多少個標題。

陳友平也是出身南洋大學。他在報界共渡過37個青春。除了中間離開星洲日報一年,他總共在星洲日報編輯部服務了36年。喜愛自助旅行的陳友平,不久前才與另兩位星洲日報老同事,古炳鴻及黎龍生到落後的緬甸尋幽訪勝。古炳鴻同樣是畢業於南洋大學,他在星洲日報渡過29年的時光。

鄭昭賢於1973年進入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28年來,他一直從事國際新聞工作,處理了那個年代的國際大事件。從越戰、船民投奔恕海、海灣戰爭、東歐變天,蘇聯瓦解、印尼排華暴動到中國六四事件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他經手策劃和製作不少的特輯和全版的大事件畫頁,有時還趕時間製作號外。

回首過去,在70年代時期,華文報業圈子裡的人對馬來西亞華文報業的前景憂心忡忡,深恐華文報讀者會一天天減少。當時華社擔心政府大力扶持馬來語教育,華文教育可能被邊緣化,華小學生人數會一年不如一年,獨中也失去學生來源,華文報新讀者來源日益下降。

但形勢的演變出人意料。華社出現送子女入華小的強烈意願,中國改革開放,冷戰成為歷史,中國經濟突飛猛進,與東盟國家關係友好密切。華文報的讀者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

早年我們加入報館時,星洲日報的每日報紙銷售量才三、四萬份。如今,星洲日報的報份翻了幾翻,每日達三、四十萬份。


茶攤喝茶後,幾位老星洲前往拜訪在星洲日報服務逾18年的侯遠記和李瑞心夫婦(右)。李瑞心在報界20年,其中18年在星洲日報編輯部。夫婦從報界轉商,從事廣告業。

Monday, February 2, 2009

印尼不平凡的老报人(二)

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


40多年前,李卓辉已经是一家有影响力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报编辑部高层人员。他写的社论在社会上发挥影响作用。然而,一场政治大风暴摧毁了印度尼西亚华文报,也结束了李卓辉在那阶段的报人生涯。

在苏加诺时代,印度尼西亚有一家《忠诚报》(Warta Bhakti),李卓辉当年出任《忠诚报》华文版的执行编辑兼主笔。撰写社论是他日常的工作。苏加诺的亲信加林(Abdul Karim )担任《忠诚报》的社长兼总编辑,助理社长是吴明权。

报馆被封 改行当教师

《忠诚报》的前身是《新报》,一家由印度尼西亚华人创办的报社,历史久,深具影响力。后来在军人的压力下,《新报》被迫停办和改组。最后在苏加诺总统的允许和支持下,《新报》改名为《忠诚报》,于1963年创刊。

《忠诚报》发行还不到两年,印度尼西亚于1965年爆发了9.30事件,报馆遭封闭,社长、助理社长入狱,李卓辉也险些坐牢。

回忆4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封报社事件,李卓辉说,当天《忠诚报》不理会军方的警告,刊登了革命理事会的声明,同时还发表了祝贺中国国庆16周年的社论。结果军方查封报馆,过后社长加林和助理社长吴明权被捕。他说,经过十多年长期监禁,加林社长才获释,他现年已80岁了。

报馆遭封闭了,但华文学校未立即受到对付,印度尼西亚华校是到19664月,才遭到全面查封。失去了报社的工作,李卓辉改行当教师,成为华校高中部的班主任。

他说,令他深感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学生走上坎坷的人生道路。当年印度尼西亚年轻华人受鼓励北归中国,献身新中国的建设。他说,在1966年,中国走上文化大革命的道路,有些官员也始料不及,但有者还鼓励海外学生回去,那是很不应该的。北归的学生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等着他们的是被送到穷乡僻壤山区劳动改造。他所教的那一班共有45名学生,25人离开印度尼西亚,投奔中国。校长也回中国,受了不少苦。文革的批斗,迫使许多人千方百计要离开,到香港或国外。

他说,1998年,他与学生在香港团聚时,大家回首过去,无限唏嘘。

弃文从商 家电代理

华校遭封闭后,李卓辉弃文从商,走上人生一段30多年的商场道路。最初,他为人打工,过后,他自己创业,在商场上创出一片天。正当他在商场上春风得意,生意兴隆的时刻,谁料到,另一场政治风暴,摧残了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事业,让他再掉入深谷。

离开学校后,最初李卓辉到一间纸厂工作。他获得老板的信任,升为厂长。他说,这是一间有一定规模的纸厂,工人有一千多人,业务繁忙,与中国也有业务往来。他在纸厂前后工作长达23年之久。

离开了纸厂,李卓辉自己创业,成为家用电器代理商。夫妻两人为自己的生意忙碌奔波,业务蒸蒸日上,成为雅加达有声望的电器代理商。李卓辉说,当时他代理家电的五大品牌。日本的新力(Sony)、声宝(Sharp)、东芝Toshiba)、韩国的三星(Samsung)这些著名家电产品都是由他代理。

由于生意兴隆,经济也就充裕。李卓辉当时有能力购置产业,买店买地,还在山区拥有一幢别墅,假日时到那里避暑度假。

暴民洗劫 事业全毁

然而好景不常,谁料到1998 5.13反华大风暴横扫雅加达华人区,蹂躏李卓辉经营的家电商店,他的财物尽遭洗劫。李卓辉痛心地说,别人的财物遭洗劫,商店遭纵火焚毁,可获得保险公司赔偿,他却 没机会获得保险公司赔偿。原因在于当暴民破门进入他的商店洗劫后,正想放一把火将商店烧毁,住在附近的一位海军官员出于好心,出面加以阻止。由于他的店未 被烧毁,保险公司就不给予赔偿。

风暴过后,李卓辉从雅加达一名成功的商人,变成负债累累,惹上官司。债主逼他还债,他别无办法,只有变卖产业,摊还债务。他的商店,他的别墅等都一一变卖。债主还想逼他连仅有的住家也售卖来还债。李卓辉坚持不肯,力求保住自己的住家,结果只好闹上法庭,与债主打官司。

李卓辉说,最后他保住了屋地和住家,他的债务是到2000年才全部还清。

1998 5.13反华大风暴的紧张时刻,李卓辉夫妇被迫暂时到新、马一带避难。他的生意,他的事业被毁了,他带着一颗愤怒的心,又从商场转回摇笔杆,要用笔尖写出人间的不平事,写出印度尼西亚华人遭受的苦难。

他与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联络,与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联络,把他写的印度尼西亚报导投给这两家报社。

当时,星洲日报欢迎李卓辉为马来西亚的华人报导和分析印度尼西亚华人的遭遇。我们还特地邀请他来吉隆坡,到星洲日报报社发表专题演说,分析印度尼西亚局势的发展。从此,李卓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新马报章上,他又重新走回报人生涯。


國際日報編輯部一角。


Sunday, February 1, 2009

印尼不平凡的老报人(一)


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

忙於簽大版的國際日報總編輯李卓輝。他說,排版員不懂華文,交待工作必須特別小心。



10前,雅加达一场反华风暴,一场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浩劫,让我有缘结识了印度尼西亚老报人李卓辉夫妇。

当时李先生毕生辛苦积累的血汗财富,遭洗劫一空,夫妇两人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避难。李卓辉把满腔的怒火发泄笔尖下,要让世人深一层了解印度尼西亚华人遭到的不公平对待。当时刚好我是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主任,乐于刊登他的报导与评论,于是我们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10年后,我退休了,离开我长期服务的星洲日报。李卓辉先生却反过来从商人再度踏进报界。不但如此,他老当益壮,越战越勇,成为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的灵魂人物,成为印度尼西亚华文报界的一颗明亮之星。

工作至三更半夜

11月间,我访问了雅加达的《国际日报》报社,让我目睹李卓辉敬业乐业,全身投入报业的情形。他年事已高,但70岁对他来说不是古来稀,而是让生命发出更多光和热,为印度尼西亚华社做出更多奉献的时刻。

在总编辑的办公室里,只见在他的大办公桌上,摆满了纸张。一张张隔日见报的新闻版、副刊版等,待他批阅。李卓辉全神贯注阅读,细心批改,挥笔签署大版。他说,他每天在报馆工作至三更半夜,过后才回家。

30多年封禁华校,造成印度尼西亚华文报出现一种令马来西亚报人深感惊异的怪现象。国际日报年轻的计算机排版员不懂华文华语,甚至不是华人,而是印度尼西亚年轻人。 李卓辉必须小心交待不懂华文的排版员如何改动标题的位置与大小,如何更动版面。

不懂华语华文的国际日报排版员。

李卓辉说,发生大事件,必须改版时,他必须留在报馆,亲身在排版员身旁监督工作,防止不懂华文的排版员出差错,因此不得不工作至深夜。

李太太十分关心先生的健康,亲自为丈夫准备健康的菜肴,每晚十时派人送饭菜到报馆给忙于工作的李卓辉。她希望她的先生能够找到接班人,年纪这么大了,不用这么辛苦地工作。但她也谅解先生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短短几年 10部著作

李太太说,丈夫热爱办报工作,无怨无悔付出,《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也很照顾,经常给予生活上的协助。

李卓辉透露,星期日在家休息的时候,他也经常忙着报馆的事。他负责写社论,在家得空时,他就先行找数据,准备社论的题材与内容,进行构思。甚至他陪太太到新加坡看病时,他也不忘为报社写社论或重大新闻。

出任国际日报总编辑后,8年来,李卓辉写过许多文章,是位多产的作家。他下笔快速,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据我所知,这几年来,李卓辉出版了至少10本着作。他针对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历史,印度尼西亚华人在政、经、文化上的遭遇,为大家提供丰富和珍贵的史料,以及精辟的评论。对有兴趣研究印度尼西亚华人命运的人,李卓辉的一系列著作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李卓辉在其中一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深深感到我们这一代人〞夕阳花红〞的无奈,大家应更珍惜健康,热爱生命,尽力为社会人群作出点点滴滴的付出。这篇题为《热爱生命,珍惜健康,再创辉煌》的后记,反映老报人目前的心态。

2008 12


附录:李卓辉编著的作品

1. 迎接落地生根时代

2. 印华先驱人物光辉岁月

3. 民主改革时代政治风云

4. 自力更生 面对亚洲 振兴经济

5. 尤托约诺的机遇与挑战

6. 披荆斩棘 拼搏奉献

7. 印华参政与国家建设

8. 逆境奋斗 百折不挠

9. 自强不息 创造辉煌

10. 坚强奋起 百年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