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5, 2009

印尼不平凡的老报人(三)

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




李卓辉写的印度尼西亚评论与报导越来越多出现在新、马两地的华文报章上,逐渐地在新、马两地华文报上树立起他的声望。起初,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仅发给他稿费,后来两家报社改为每月给他固定的薪酬。

李卓辉说,他有时候住在新加坡,有时候住在马来西亚的新山。平时他替星洲日报和联合早报写稿,一家报社给他几千元马币。他每天写写稿,有固定的收入,压力并不大。那时候,夫妇还能经常轻松地一起骑上自行车上菜市买菜,生活颇为悠闲。

熊德龙邀请 东山再起

没想到,企业家熊德龙在美国收购了《国际日报》,并计划同时在印度尼西亚发展华文报业。熊德龙这一决定又改变了李卓辉的人生道路,让他晚年东山再起,肩负重任,为印度尼西亚华文报业的复兴进行冲刺。

李卓辉说,熊德龙本来想用美国国际日报的编务人员,编排印度尼西亚版的国际日报。但是由于他们不熟悉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不熟悉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及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难以办好这份报纸。于是,熊德龙通过李卓辉过去在纸厂工作的老板,联络上了李卓辉,请他回印度尼西亚主持这份新的华文报。

一开始,报馆几乎没有什么设备,只有一台陈旧的印刷机,一台计算机,办公室里连基本的设备都奇缺。可以说,一切从头做起。

两人合作,全心投入

李卓辉说,于是,他就着手组创报社,监督报社各个方面的建设,全力投入这项新的历史使命,为印度尼西亚复兴华文报业而努力。他获得一批与他同辈的朋友的支持,组成一支编务人员队伍,共创这家新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报。

国际日报于20012月创刊发行。回首过去8年,李卓辉所付出的努力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国际日报已成为印度尼西亚一家最具影响力和最大的华文报。

李卓辉和他的老板熊德龙两人是国际日报的两大支柱,两人对办报都具有强烈的热忱。李卓辉称赞熊德龙的公关能力强,处事豪爽。靠着大家在印尼华社的人脉广,组织能力强,新闻嗅觉敏锐。两者合作,促进国际日报蒸蒸日上。

据李太太透露,李卓辉和国际日报的老板熊德龙两人对办报都十分投入。她说,有时,为了改版赶换新闻,熊德龙也亲身留在报馆,工作至凌晨。她说,两人并肩合作,但有时在工作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所争执,不过隔天,两人又和好如初。

李卓辉回忆道,2001年突然发生美国世贸大厦遭恐怖份子袭击的9.11恐怖事件,他于晚上九时接获消息。那时截稿时间已到,他当机立断,认为这是特大新闻,必须立即改版。他除了调动人员,还亲自下手,分秒必争地改版。

他决定把新闻放在封面版,配上放大的照片,增加新闻的震撼力。报馆的其它人员已回家休息,李卓辉坚持在报馆工作,直到深夜。隔天,国际日报全面报导9.11事件的新闻,十分吸引人,深获老板熊德龙的赞扬。

接班人的问题

事过8年,岁月无情,创立报社时,李卓辉所召募的编务人员当中,有些己去世,有些年老有病而离职。李卓辉本人也已达70岁高龄,召募年轻人成为接班人已是当前急务。

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李卓辉指出,目前印度尼西亚华文报业缺乏专业人才,编辑部人员都是60岁以上,老态龙钟,难有创意,编辑和翻译时,常有失误。

李卓辉尝试聘请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训练他们,希望他们能献身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报业。但在这件事上,他遇到挫折。他说,他给到报社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每月人民币约4千元的薪酬。训练了近两年,他们渐渐能上手,但别人献议给他们每月5千元,他们就走了,白费他的心机。国际日报副采访主任杨学科说,这些年轻人只会向〞钱〞看,那里会像老一辈人的献身精神。


国际日报采访副主任杨学科。

李卓辉面对接班人的问题,也面对华文报缺少年轻读者群的问题。不过,他对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复兴和整个大环境的改变,抱希望。

这位印度尼西亚老报人一生经历多次大起大落,毫不气馁。目前,年岁虽高,他仍然斗志昂扬,希望通过印度尼西亚华文报向当局传达华人的愿望和华社的呼声,促进恢复华人在历史上本来的面目,消除对华人的偏见。

2008 1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