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07

胡正跃大使:投资中国 須做好功課

中国驻马前大使的忠告



中國駐馬大使胡正躍忠告要前往中國投資發展的馬來西亞企業家,事先做好準備功課,事先應有審慎的調查研究工作,不要貿然行動。

胡正躍大使是在2003年馬中經濟貿易總商會主辦的〞中國投資與經商〞演講交流會上發出這項忠告。胡大使強調,馬來西亞企業家要前往中國投資,調查和評估的工作很重要。

應向歐美公司學習

他說,馬來西亞的企業家應向歐美公司學習。他指
出,歐美公司到中國投資比較成功,因為他們事先

都做了大量的前期調查工作。他們的作風是,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要做就要確
保能夠取得成功。

胡大使說,本地區的企業家想的卻是要快一點,要搶先,沒有如歐美公司那樣
做好準備功課。

不過他也說,東南亞的投資家大多數是家族生意,他們沒有歐美公司那麼雄厚
的資金,資源不足,因而無法像他們那樣充份做好調查工作。因此,胡大使認
為,東盟企業家應尋求聯手的合作伙伴,同時要選對合作伙伴。

除了選對合作伙伴之外,胡大使認為,還要選對行業,推出具有優勢,又符合
中國需求的產品。

他提醒道,在中國投資,必須面對全世界的競爭,面對其他發達國家之企業的
競爭,因此你必須確保所從事的業務,所推出的產品,與人相比,具有相對的
優勢,生產優質產品,這樣才能生存發展。但他也說,東盟企業家不一定要從
事高科技的產品,因為中國地域廣,各地區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需
求。

大馬是〞重中之重〞

談到中國企業走向世界,胡大使認為,中國企業向外發展主要將是走到東南亞
。他個人甚至認為,馬來西亞會成為中國企業向南進軍的〞重中之重〞。他列
舉出馬來西亞具有的優勢。他說,馬來西亞的政治穩定,投資環境很不錯,馬
來西亞的通訊等基礎設施良好,資源豐富,又沒有語言障礙。這些都有利於中
國企業前來投資。

胡大使說,中國企業已有不少到大馬投資,然而更大、更多的中國投資還在後
頭。他說,居於戰略上的考慮,中國政府在政策上會大力支持中國企業南下大
馬投資。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來馬投資的進展還要看中國企業本身成長與發展
的情況。無論如何,他認為,馬來西亞最終會成為中國企業到東南亞投資的最
多的一個國家。

胡大使說,目前中馬兩國領袖會面時,會談的主題多數集中在如何發展推動兩
國的貿易和經濟關係。他說,
2002年,馬來西亞在華投資開始呈現進一步回
升勢頭。到
200211月底,馬來西亞在華投資項目共2541項,實際投入資金
27.56
美元。

他說,2002年,中馬兩國經貿合作進展順利,成績良好。全年貿易總額達
14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51.4% ,馬方順差40多億美元。同期中國同東盟十
國的貿易總額為
547.67美元,比上年增長31.7%,東盟方面順差76億美元。
這樣,馬來西亞去年創造了三個第一:總量第一,增長第一,順差第一。馬
來西亞已取代新加坡,成為中國在東南亞第一貿易伙伴。

祝大家發財

胡大使透露,目前在中國留學的外國留學生總數為三十多萬人。現在,在中國
留學的馬來西亞學生有六百多人。這些馬來西亞學生多數是在中國就讀醫科,
他們回國後必須在一年內參加馬來西亞的考試,才能成為受承認的醫生。

此外他說,馬來西亞的會計師和律師可以到中國開業發展,就像新加坡律師獲
准在中國發展那樣。他強調,門戶是洞開了。

最後,胡正躍大使說,中國是遍地黃金,歡迎大馬商人前往投資,不過要找尋
準確的位置。他祝大家都發財。

24-3-2003


Sunday, December 30, 2007

投资中国的战略

中国摩托罗拉前总裁赖炳荣经验谈



这些年来,我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传教士,不停奔波於美国和中国之间,充当桥梁。我一直希望在发展跨国公司业务的同时,能够为中国的通信事业,乃至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赖炳荣

在促进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加速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些马来西亚人才扮演
着一定的角色。中国摩托罗拉公司的掌舵人,拿督赖炳荣是其中最杰出、最成
功的一位人物。

拿督赖炳荣1994年出任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属下中国摩托罗拉公司总裁,2002年
初他升任中国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八年来,他在中国推行一套高瞻远瞩的战
略方针,使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业务蒸蒸日上,超越了上海的大众,成为中国最
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并深获中国人的信赖。

2002828日拿督赖炳荣来马出席由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主办,假
吉隆坡太子世界贸易中心召开的东盟中国十加一论坛。他在会上以「中国投资
的有效战略」,发表专题演说,与与会者分享他在中国投资的经验。

股东至上 死路一条

在聆听拿督赖炳荣的演说之前,让我们重温他在过去一年来发表过的一些说话
和心得。去年底,他向中国的中华工商时报发表下面一段谈话:

拿督赖炳荣说∶在中国做生意,就是一个字。我常跟我的员工说,来
中国做生意之前,要学习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尊重当地的礼
节,不能完全采用西方股东至上、赚钱为主的那一套,否则,到中国来发展
只能死路一条。

拿督赖炳荣又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诚心、爱心、耐心,以这三心"
为基点再谋求企业的发展。企业在中国要发展,就要有分担、分享的精神
,要跟中国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培育市场,才能共创"双赢"。

他说:在中国做事,千万不要把赚的每一分钱都带走,要懂得回报社会。所
以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每年都出资三百多万元人民币建立希望小学,至今已
投入两千多万元人民币在全国建立了二十八所希望小学。虽然投入不多,但
是作为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我们是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加入这
个行列。

四大战略 双赢为核心

八年前,赖炳荣到中国,经过研究后,他知道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和很好的发
展前景,但确实面临一些困难。他认为,摩托罗拉必须先用"爱心"分担中
国的困难,作个负责任的企业好公民,然后才能分享中国的商机。於是他制
定了一套以"双赢"为核心的四大发展战略。他耐心地与美国总部沟通,成
功地说服总部支持他的战略计划。

赖炳荣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的四大战略是:投资与技术转移、高级管
理人才本土化、配套产品国产化、合资与合作。

摩托罗拉在中国大量投资,并且引进、转让了许多先进生产技术。为尽快使
员工和公司领导层本土化,公司投资数百万美元,每年向员工提供大量培训。
同时摩托罗拉产品的中国国产化率已达到58% 。公司还与中国当地企业建立
了多家合资企业,与一些科研和高校联合研究与开发先进技术。

赖炳荣说,把外企比喻为"狼",国企比喻为"羊",说"狼"要把"羊"
吃掉了,这是不正确的。他说,摩托罗拉要与中国国内企业结盟,共同打造
这个庞大的市场,而且凭借他们的销售渠道,把这个市场做起来。摩托罗拉
要与国企建立起不可动摇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像"两匹骏马",共同驰骋
在中国改革时代,共取"双赢"。

在赖炳荣的战略指挥下,为使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上保持发展势头和领先地
位,摩托罗拉准备将自己溶入中国社会,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将摩托罗拉的发展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结合在一起,使摩托罗拉在人们
的眼中变成一家当地企业,不是一家只知道来赚钱的外国企业。

从中国媒体对赖炳荣的报导,显然赖炳荣提出的以"共赢"为基础的四大本
土化战略已赢得中国人的心。中国媒体称赞道,这是赖炳荣的历史性贡献。

与社会分忧解难

赖炳荣坚持与社会分忧解难的理念,他的公司积极参与在中国贫苦农村地区
兴建学校的工作,大力支持中国的"希望工程"。在中国乡区遭受洪水蹂躏
的时刻,赖炳荣携带公司捐赠灾区的资金、电脑教学设备和御寒物质,风尘
仆仆地访问灾区,协助灾民,为灾区的孩子兴建抗洪新生小学。他说,大灾
之后百废待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头等大事。

中国报章高度赞扬赖炳荣协助中国失学的儿童。一家报章写道:这位来自马
来西亚的华裔技术专家陆续捐助了一百个中国失学儿童,其中二十七个孩子
要一直受助上大学。中国媒体赞扬和生动地报导这些善举,从而提高摩托罗
拉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提高了赖炳荣在中国的声望。

在赖炳荣的领导下,摩托罗拉通过"希望工程"捐助的贫穷孩子遍布全中国
。如今在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在江西革命老根据地,在遥远的穷乡僻壤,
都有摩托罗拉人建造的希望小学。

摩托罗拉把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因此,赖炳荣的公司
还向北大等中国八所高校捐款,设立奖学金。

扮演桥梁角色

赖炳荣说,这些年来他所作的努力是在中美之间充当桥梁。我像一个不知疲
倦的传教士,不停奔波於美国和中国之间。他又说:我一直希望在发展跨国
公司业务的同时,能够为中国的通信事业,乃至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和稳定
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拿督赖炳荣1944年出生於马来西亚,留学台湾,毕业於台湾国立大学电机工
程系,并於1980年获得伦敦电机学院专业工程师资格。

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下,赖炳荣表现出他的高超情操。他说:我一直
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念。这也就是我经常在中美
两国之间飞来飞去的一个重原因。

16-8-2002




马前副首相谈投资中国



丹斯里慕沙希淡:

到华投资 有人受伤


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主席丹斯里慕沙希淡在中国南宁说,马来西亚人到中国投资发展,确实有些人跌倒了,受伤了。

慕沙进一步说,但是,在相对短的期间里,马来西亚人已了解中国人的经商文化,中国的法律与条规,以及中国重视的优先事项。虽然不能说马来西亚已彻底了解中国,但他们到中国发展已比以前好多了。

慕沙希淡是在2004年11月首届南博会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告诉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商界人士。

他说,自从中国经济自由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各国都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发展,许多马来西亚人也涌到中国发展。但有一部人受伤了。

丹斯里慕沙希淡指出,中国在变化,已知道应该接受和适应新的思维,并已全心全意地在推动商贸和投资。

他强调,东盟国家应协助中国更加深入地了解东盟。

他说,中国已公开地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他认为,这是一项意义深长的发展。因此,东盟国家应采取相应的行动,促进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

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马大使谈投资中国

找对钥匙 启开商机


我国驻华前大使拿督阿都马吉(中)访问《投资北京国际有限公司》,促进马中经贸关系。


“大马商人必须研究一些商人到华投资失败的原因,然后以正确的心态再进军中国。”

-- 拿督阿都马吉大使



出任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历时七 年之久 的拿督阿都马吉提醒我国商人,要吸取大马企业家到中国投资失败的经验,应寻找正确之匙,才能开启中国商机之门。

拿督阿都马吉(左)是2003年在吉隆坡由马中经贸总商会主办的"中国投资与经商"交流会上向我国商人发出这项忠告。
拿督阿都马吉大使认为,随着中国继续朝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我国商人来说,中国存在巨大的商机。中国将日益成为马来西亚的重要商业伙伴。

许多投资失败

他说,虽然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给马来西亚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我国
一些行业的市场将受到侵蚀,外资会被中国吸引而转移,但是,如果我国
商人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找到正确的的钥匙,以实际的态度,正确的商业
模式,便能开启中国商机之门。

拿督阿都马吉大使说,他知道有许多大马商人大吐苦水,诉说他们在中国
投资失败的故事。他听到许多投资不成功的事例,只听到很少的成功的投
资。不过拿督阿都马吉补充道,可能有些大马人在华投资成功,赚到了钱
,但他们担心谈出来会引起他人加入竞争,不肯谈出他们的成功故事。

大使说,我们必须研究这些人到中国投资遭遇挫折的原因,找出其根源,
然后调整我们的态度,以新的心态,再进军中国。

拿督阿都马吉大使指出,以往有些大马商人,匆匆到中国进行简短访问
,以为只要语言通,就很了解中国的情况,当有人提出献议,他们立即
接受,未深入调查研究,结果事与愿违,遭遇挫折。

必须深入了解中国

拿督阿都马吉说,要到中国做生意,必须亲自到中国,深入了解中国人
的商业文化和经商方法。他说,有些商人到中国一逗留就数个月,很认
真地去了解中国的变化。他强调,认识中国最为重要。

他说,中国的国土广阔,在经济上分成许多地区,不是一个统一的经济
体。各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如人口的多少,发展的水平,消费能力和文
化行为习惯,各有不同。同时,时时刻刻在变化中。

拿督阿都马吉说,文化的差异是个重要因素,因而,在马来西亚能成功
运作的商业模式,在中国不一定能行得通。因此,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抄
,把原有的模式搬到中国去。到中国投资,就要彻底了解投资所在处的
文化和商业运作方式,然后调整自己的营运方式,适应中国当地的环境。

中国市场竞争剧烈

大使提醒大马企业家,中国是一个竞争十分剧烈的市场。进军中国市场
,就要面对世界各国公司的竞争,来自日、韩、港、台等的竞争。因此,
必须谨慎决定要把何种产品或服务引入中国市场,这必须是高品质和高
增值的产品。同时,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强又快,你必须生产别人不易於
模仿的产品。不然,你会发现,他们很快地就能向市场上推出同样品质
的产品,价钱却比你更便宜。

拿督阿都马吉大使说,选择合资伙伴、代理商、分销商、供应商,更要
小心翼翼。事先应做好彻底的调查,作出明智的抉择。他说,联营就像
结婚一样,你不能担保婚后绝对不会出现问题。要选对合作伙伴并非易
事,这就要考验你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拿督阿都马吉再提醒我国企业家,中国时刻在变,每一方面都在变,必
须有所防备。他举例说,有个时期,中国人喜爱马来西亚生产的家具 ,
输入很多马来西亚的家具。马来西亚家具 业没有在家具设计上力求变化
、改进,突然间,中国年轻消费者的胃口改变了,从而影响到马来西亚
的家具业。

大使还说,到中国投资,必须要知道哪些领域和项目是获得中国政府的
鼓励,哪些是受到限制的,以及哪些受禁止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领域
已开放给外国投资者,如私人医院。有关的资讯日益容易获得,有些从
网页上就可以取得。

他说,此外,到中国投资还必须准备较长期的投入,要准备充足的资源,
资金资源和技术资源。在中国当地获取贷款可不容易。同时,大马企业
应派遣本地有才干的人员到中国管理业务,并在当地聘用有才干的中国
人才。
大使呼吁抓紧机会

马大使透露,马来西亚驻北京大使馆与在华投资的大马商人正在筹组於
北京成立马来西亚人商会,并计划在上海和广州设立分会。他希望,这
个商会的成立,能成为另一管道,为在华大马商人提供支援。

拿督阿都马吉大使说,他在中国工作了约十年之久,见证了中国经历巨
大变化。
他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的确确是中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一场
革命,促进中国的经济成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准。他说,中国不再
是一条沉睡的龙,她苏醒了,她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他认为,中国的崛
起,改变了全球经济的面貌,各国必须调整政策,适应新的局面。

拿督阿都马吉大使最后说,他知道中国的商业环境复杂和混乱,但是情
况逐步在改善。中国经济在成长,中国人民日益富裕,为我国商人提供
越来越多的商机,因此,他呼吁大马商人,尤其是那些向来过於谨慎的
大马商人,改变他们对中国的看法,采取更激进的方法,紧抓中国的机
会。

25-3-2003






Friday, December 28, 2007

张应文参赞的忠告(五)

雙邊合作,辦商展。右為廣交會主任王俊文,左是馬中經貿總商會會長楊天培。

第四屆《微型廣交》開幕儀式。

參贊臨別忠告(五)

對〈馬中經貿總商會〉的建議

針對馬中經貿關係日益緊密,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應如何扮演好其角色的問題,張應文參贊提出了兩項忠告和建議。

他說,他的建議有兩條。第一,由於馬中雙邊的經貿活動量越來越大,那麼就要有所抓,有所選擇。要突出重點,有所取舍。分成不同部門,不同的人負責,分別來做。

他說,第二項建議是,經濟發展了,大家要有創新。不僅推動招商引資、貿易、講座、研討會等活動,要想出新點子,抓住新思想,推出新活動。

成為精品交易會

他建議,馬中經貿總商會積極配合廣州交易會每年到馬來西亞舉辦商展會,使它逐步變成一個精品交易會。

張參贊說,廣交會是中國的金牌交易會,許多馬來西亞朋友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廣交會挖掘到的。

他 說,去年廣交會在吉隆坡搞展銷會,獲得馬中經貿總商會的全力支持,中國駐馬大使館也支持,取得很好的結果。現在廣交會下決心,每年要在這裡舉辦展銷會逐步 地使它變成一個品牌,變成一個精品交易會。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決定。他希望馬中經貿總商會與廣交會全力配合,不僅在馬來西亞配合,同時在東盟地區內配 合和推動,使吉隆坡的廣交會辦得更好。

此外,他說,廣西省是中國商務部各省區中想跟東盟國家合作最熱心的省份,他們投入很多精力,推動與東盟合作。張參贊也希望,馬方也能積極回應。

(《馬中經貿》2005年12月份)

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张应文参赞的忠告(四)

中國遊客來馬觀光,雲頂高原是熱門景點。


參贊臨別忠告(四)

迎合市場 吸引遊客

針對中國遊客來馬觀光有下降現象的問題,張應文參贊認為,遊客下降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市場變化的問題。

他的忠告是,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如何去適應變化的市場,迎合遊客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到馬觀光。

他說,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航運中心,航空中心,中國遊客到這邊來,到新、馬、泰三地觀光。他們來了一次,有的第二次就不想來,因此我們就要推出新的景點吸引他們。現在,又加上歐洲旅遊景點的競爭,市場因素太多了。總之,必須經常變,以適應變化的市場經濟。

他覺得,馬來西亞作為一個旅遊和留學的地點,是一個比較舒適和適合的地方。他不同意以好壞來比較,因為每個人的觀點和取舍都不一樣。如果他喜歡海,你給他看山,那就不好。這個人想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就叫著好。這就是市場細分觀念。

至於影響旅遊的其他問題,如打搶遊客問題和不久前的雲頂事件,也應加以改變,不過他認為,這些事件不代表主流,或只是孤立事件,中國遊客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市場已發生變化。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张应文参赞的忠告(三)

英迪國際大學

精英大學學院








雙威大學學院





按: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2007年12月中在吉隆坡說,目前在馬來西亞深造的中國留學生有1萬 2千人,而到中國深造的馬來西亞學生有1千7百人。


參贊臨別忠告(三)

辦“精品學校” 吸引中國學生

張應文參贊的第三項忠告是,辦好“精品學校”,才能吸引更多中國學生到馬來西亞留學。

針對如何吸引更多中國學生來馬留學和中國來馬留學學生人數有下降趨勢的問題,張參贊說,對這個問題的處理,要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是要把學校辦成“精品學校”。第二是兩國互相承認對方學校的學位。

他說,雙方有關方面正在辦承認學歷的問題。學歷承認了,再把學校辦成精品學校,加上良好的環境,慢慢地中國學生來馬深造就會多一些。

張參贊舉例說,像馬中經貿總商會理事陳友信辦的〈英迪學院〉,就比別人好一點。有些學院是讓學生放任自流,學校對學生管教不嚴,學生就少一點。

他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嚴師出高徒。他後悔當年他的老師沒有迫他更嚴一點。老師管嚴一點,學生將來就出息一點。

此外,張參贊說,吸引外國留學生,也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要努力去促銷。



Tuesday, December 25, 2007

张应文参赞的忠告(二)

張應文參贊(中)接受筆者(左)專訪。

參贊臨別忠告(二)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時間一到 一切都報

張應文參贊在訪談中談到這五年半來他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

他 說,在他處理的問題當中,有兩件令人不高興的事。第一就是中國勞工被騙來馬的問題。張參贊說,中馬雙方的不良商人,以騙子的行徑,欺騙中國農村和城市收入 較低的人家,收取人家幾萬塊錢,非法把他們帶到馬來西亞,讓這些人在馬處於“無工可務、無處可居、無證可逗留”的困境。張參贊說,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也 是令人非常難受的事。

不過他說,經過這幾年的努力,這問題獲得解決。本地報章輿論發揮作用,中國政府把騙子抓了起來。

張應文參贊強調,這些不良商人不會有好結果。他提醒這些人,大家要做善事,不要做壞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時間一到,一切都報。

非法詐騙 雙方都有

另一件令張參贊認為比較棘手和比較不愉快的事,是有些不良商家專找法律漏洞,非法牟利。

張參贊說,中馬雙方有些不良商家,專找法律漏洞,互相詐騙。他說,中馬兩國的貿易量增加了,這種事也增加了。他說,這種害群之馬,雖然人數少,不到一巴仙,不過如中國人所說的“一只耗子死了,壞了一鍋湯”。這種事的影響很不好。

他說,這些人鑽法律漏洞,避過法律控制。他希望中馬雙方通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還有輿論手段,打擊、扼制這種詐騙行為,使之停止。

張參贊說,現在,非法騙勞工的事件已經少多了。非法詐騙行為,中馬雙方都有。

一般上,中國人騙馬來西亞朋友,一次騙是七萬、八萬人民幣。例如他們發信通知你中獎了。你如果相信,那就太糟糕了,你憑什麼中獎,而且你要先付錢,才能領到獎。動動腦筋,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但馬來西亞不良商人騙中國人,一騙就是十萬美元以上。這些是比較棘手和比較不愉快的事。

Monday, December 24, 2007

投资中国:张应文参赞的忠告(一)

按:中國駐馬大使館商務處張應文參贊(上)於2005年9月底回國,結束了在我國一段長達五年半的參贊生涯。臨別前夕,張應文參贊接受筆者的專訪,暢談五年半來他在馬來西亞工作與生活的感受,並以他在馬期間所處理問題之工作經驗和觀察所得,對我國工商企業人士發出五項忠告和建議。

鄉情不能取代律師

友情不能取代會計師

張應文參贊坦率直言。對到中國投資發展的我國工商企業界人士,他提出的首項忠告是:鄉情、親情、友情不能取代律師、會計師、工程師。

張參贊說,到華投資的馬來西亞商人多數是華人,當然馬來人也有,好多是華人領著去。他強調,到華投資要成功,不能依賴鄉情、親情、友情,還是要按照經濟規律、法律,還有企業運作的規則來辦。

他以美國企業辦事為例子,美國企業在進行大項目的談判和投資時,都經過深思熟慮。他們借助律師認識當地的法律,會計師認真地查帳,工程師做好對產品各方面的研究,決定如何展開工作,他們還對市場進行周密調查。

充分控制人員帳目市場

他說,到華投資要取得成功應做到三點。第一是要選好企業方向,能充分控制住你的企業。第二是你挑選的總經理,你要能控制得住。第三是市場要把握在你手裡。對人員、帳目、市場都要能控制得住。此外就是要加上耐心,在實踐中分辨出對的和錯的,一步一步加以改進。

張參贊說,他知道不少在華投資成功的例子,他們都是經過耐心地經營。他強調,想一去就捧一個大金娃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靠房地產快速致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針對在華投資常遇到困難的問題,他說,馬來西亞企業在華投資遇到困難是不足為奇,因為第一這是市場經濟,第二是不斷有新人加入。市場經濟的規則是不斷發展,不斷有新人加入,因此投資遇到困難不足為奇。

有法治 重視法治

他說,多數的投資取得成果,如果多數投資是失敗的,就很難解釋每年有5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中國。500億美元的投資如果都失敗了,為什麼第二個500億美元要進去,第三個500億又要進去,那就是等於燈蛾撲火了。情況不是這樣的,多數投資是成功的。

針對投資遇到商業糾紛的問題,他說,這是任何國家都會有的。他強調中國是有法治的。中國是在1978年才開始立法,時間比較短,在加入世貿後,進一步加強。張參贊說,中國政府是非常重視法治的,中國的法治基本上是健全的。然而,法治需要不斷發展和改善。

他說,商業糾紛總會出現,10年以後會有,100年以後會有。如果沒有,法律就要被取消了,不要法庭,律師也不要了。他說,有律師和法庭,就是要處理這些問題。

他再強調,中國是有法治,中國是重視法治,中國的法治需要完善,應以這樣的三段論看問題。

(《馬中經貿》2005年12月份)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泰華商為何比印尼華商幸運 ?


2000

印尼華人富商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遭到雙重打擊,除了企業陷入困境外,還要遭受暴民的攻擊。印尼富豪林紹良的大幅肖像遭印尼暴民拳打腳踢(右),象徵性地反映出印尼富裕華商的困境。

然而,泰國華人富商卻比較幸運。雖然他們控制著泰國經濟,但是金融風暴卻沒有引起泰國人把憤怒發洩在他們身上,風暴沒有在泰國引發反華暴動。

為什麼泰國富裕華商會比較幸運呢? 在風暴最嚴重的時刻,為什麼他們沒有像
印尼華商那樣,成為攻擊的目標呢
? 與此同時,他們會不會有潛在的風險?
們目前的經濟與社會地位將來會不會引起對他們不利的反應,使他們陷入困境
?

* 成為華人殖民地 *

西方人士經常帶著有點成見的眼光看待華人。在曼谷舉行的一項討論泰國華人
的研討會上,一位西方人士以堅定的語氣說,在他看來,泰國已是華人的殖民
地了。他發表這種看法可能具有挑撥離間的意圖,但是,這同時也反映出泰國
華人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泰國華人人口雖然僅佔泰國總人口的 10% ,約 600 百萬人,但是近年來,
泰國華商在泰國經濟領域內已佔據支配性地位。一般認為,泰國經濟約
85%
是操在華人
手中,遠遠超越人口的比率。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來,泰國華人在經濟上有成就後,便參與政治,進一步提
升華人在泰國社會中的地位。泰國前首相馬德祥
( BAHARN SILPA-ARCHA
)是一位泰國富裕的華商。現任首相呂基文(
CHUAN LEEKPAI )是華人。泰
國著名的電腦業與電訊業華商達信
. 秦那越(THAKSIN SHINAWATRA )曾
兩度出任泰國副首相。這位泰國電訊業鉅子在泰國政壇上十分活躍。據泰國
報章報道,達信領導的泰愛泰黨(
THAI RAK THAI PARTY )可能會在明年
正月舉行的全國大選中獲胜,人們普遍看好讀信會成為泰國下任首相。

在目前的泰國國會內,有三份之二的國會議員是泰國華人。今天,在商業、金
融業、專業人士和政治領域內,泰國華人所佔的比重已超越其人口的比重。但
在軍隊內,泰國人仍佔絕大優勢。

* 是否還算是華人 *

在討論泰國華人處境的研討會上,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郤從另一個角度,
表達他的觀感。他說,他感到懷疑,再過一、
兩代的時間,泰國的華人是不
是還可算是華人。

他的看法點出了泰國華人已經深深地融入泰國社會之中。泰國華人與本土泰
國人之間的差異已日益縮小,反之,同中國大陸的中國人之間的差異日益擴
大。

今天,年輕一代的泰國華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泰語、泰文,取泰國人的名字。
他們當中大多數不懂得華語和華文,未受過華文教育。他們與本土泰人的溝通
毫無問題。外界人士如未加查問,或仔細觀察,無法分辨出他們到底是道地的
泰人,或者是華人。

在五、六十年代時期,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泰國政府封禁華文學校。泰國的
華裔子弟失去接受華文教育的機會。然而,在今天,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似
乎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泰國華人失去了發展華文教育的權利,另一方面,
這卻方便和加速他們真正地被接受為泰人社會的一份子,真正和泰國人社會融
合,而不受排斥,奠定了他們今天有安穩處境的基礎。

今天的泰國華人與昔日的泰國華人已完全不同。今天的泰國華人不再視自己是
中國人,不稱自己是華僑。他們已在泰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視泰國為他們
的祖國,效忠泰國,維護泰國的利益,願為泰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貢
獻他們的力量。

對於中國,雖然他們也有一定的感情,但是他們只把中國當為他們的遠親。

* 泰華競爭力強 *

泰國華人靠辛勤節儉、刻苦耐勞的傳統精神,在社會生活中,他們的競爭能
力顯然地比道地泰國人更勝一籌。同時,華人向來具有重視子女教育的優良傳
統。許多泰華年輕人接受了高深的教育,加強了他們在這個資訊科技時代中的
競爭能力。結果,過去
20年當中,由於沒有重大政治因素的騷擾,泰國華人在
工商財經、教育,甚至政治領域,取得十分顯著的成就。

* 冷戰後有利華社發展 *

冷戰時代結束后,整個政治大環境,更有利於泰國華人的發展。在鄧小平的領
導下,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和綜合國力一步步壯大,對泰國內部的演變
起相當大的影響。泰國政府重視中國龐大的市場,積極爭取與中國建立友好
關係,發展經貿關係。由於血緣和文化的關係,泰國華人在這方面發揮很大的
作用,加速中泰兩國關係的發展,同時也提升泰國華人在泰國社會內的地位。

* 資訊時代的影響 *

另一方面,在今天的資訊時代裡,電視與互聯網(Internet)跨越國界,影響力
非同小可。港、台的中文電視電影文化深入泰國社會,增強了泰國社會內的中
華文化成份。電腦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崛起,增強了泰國華人的競爭力。在國
際社會大環境中,中華語文的互聯網人才多,基礎大。相比之下,泰語泰文的
互聯網完全處於劣勢,影響力小。這方面的發展,肯定地會進一步協助泰國華
人。

* 佛教促進團結 *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泰國富裕華商比印尼華商幸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佛教在泰國社會發揮的作用。在東南亞地區,宗教可以是分裂的根源,也可以是促進團結的力量,泰國幸運地是后者發揮作用。

大多數泰國人和泰國華人都是佛教徒。有了共同的宗教,促進了他們之間的交往,方便兩族間的溝通,同時,佛教鼓勵異族通婚,又沒有強制性的條規。在回教為主流宗教的國家,華人較少與當地回教徒通婚,因為要與他族通婚就必
須面對強制性皈依回教的難題。一般上,非回教徒華人不能接受這種強制性規定。泰國華人較幸運,他們在宗教上沒有面對這種困境。

泰國佛教徒

與此同時,佛教不鼓吹暴力,不好斗。反之,佛教宣揚慈悲、容忍、寬宏大量
。在佛教思想的熏陶下,泰國社會不像印尼社會那樣,動不動就發生暴亂,喊
打喊殺,拿刀、拿棍,鼓吹發動聖戰,對付另一個宗教的教徒。這也是泰國華
人幸運之處。

* *

歸納起來,有五大因素改變了泰國華人在泰國社會中的地位。這五大因素是:

(一)泰國華人泰國化進度深;(二)泰華競爭力強;(三)冷戰結束後的
政治環境佳;(四)資訊時代的影響力大;(五)佛教促進了團結。

一位學者說,從前泰國華人被人看輕,沒有地位。在今天,泰國華人受人看
重,作為華人,深感自豪。

今天泰國出現泰國少女喜歡嫁給華人的風氣。她們認為,華人丈夫比較勤勞
,比較會照顧家。兩族通婚增加反過來也影響本土的泰國人,使泰人華人化
。二十年前的泰國人與今天的泰國人不一樣了。今天,所謂的泰國人概念也
在改變中。總之,泰人與華人之間的差異在縮小中,令人們很難分清哪一位
是華人,哪一位是泰人。

今天,無可否認地,在東南亞各國當中,華人與當地人的融合,華人納入當
地的社會,是以泰國華人最成功。

不過,一些學者也指出,泰國華人還是會面對潛在的危險。今天泰國出現的泰
國華人泰國化,以及泰人華人化,主要是發生在城市地區,在經濟較好和教育
較高的地區。保留著純粹傳統泰國文化的鄉村地區與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地區之
間,出現了鴻溝。如果兩者間的差距沒有加以縮小,矛盾會引起摩擦,導致衝
突與對抗。如果不幸的話,泰國經濟再陷困境,誰能保証泰國華人不會成為攻
擊的目標呢
? 因此有人指出,泰華商應對改善鄉區居民生活作出更大的努力。

以當前形勢的演變來看,只要不再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只要泰國經濟不再陷
入困境,泰國華人的前景是樂觀的,印尼華商的那種遭遇是不會發在他們身上。

(20005)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亞洲金融風暴對泰華商衝擊大










泰幣貶值引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2000年)

在亞洲金融風暴於1997年爆發前,泰國經濟年年高速成長,經濟形勢一片大
好。泰國華商以勤於經商的傳統,乘東亞經濟蓬勃發展之風,快速崛起。泰
國華人的經濟勢
力與財富迅速成長與膨脹。

當時,美國著名的財經雜誌,如《財富》(Fortune)和《資本家》(Forbes
)一度把
10名泰國華人列入世界最富裕的大富豪榜上。在泰、馬、新、菲、
印這些東南亞國家當中,泰國當時擁有人數最多的世界級華人大富豪。

* 十大富豪落榜 *

然而,風暴過後,在19986月的富豪榜公佈時,這10位泰國華人大富豪已
全部被淘汰出局,沒有一位有資格進入世界富豪榜,這反映了風暴對泰華商
衝擊之大。

泰國華人人口估計約為 600660萬人之間,僅佔泰國總人口的1011%
然而,泰國的商業絕大部分是控制在泰國華商手中。有些報告甚至說,泰國
華人控制了八成以上的泰國商業。

以前,泰國華人很少參政,做生意是他們的主要活動領域。不過,在1986年之后,泰國華人開始積極參政,同時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現任泰國首相朱安(Chuan Leekpai)是泰國華人,華文名字叫呂基文(右)。1995年泰國的第21任首相班漢(Banharn Silpa-Archa)也是華人,其華文名是馬德祥(左)。今天,在泰國國會內,有三分之二的國會議員是泰國華人。



馬德祥於1995年成為泰國首相。呂基文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發,於1997 年
11月上任泰國首相。註:〈另一位華人丘達新(上)Thaksin Shinawatra於
2001年在大選中獲勝,出任泰國首相,但在2006年的軍人政變中下台。〉

泰國華人在政治上的成就與泰國華人經濟勢力在過去十多年來的快速壯大,起
相輔相成的作用。

在風暴前,由於財力增長快速,許多泰國華人家族財團雄心萬丈地大事擴展業
務。他們不但在本國經濟領域大展拳腳,同時還帶雄厚的財力,進軍海外,
進行收購計劃,開拓業務。

泰國華商控制下的“正大卜蜂集團”(Chareon Pokphand Group)是個顯
著的例子。卜蜂集團在中國開設超過一百家飼料廠,設立電單車製造廠、釀
酒和投資產業發展。這個泰國華商集團在上海浦東投資兩億四千萬美元建造
購中心廣場。該集團又在上海投資三十億美元,發展石油化工業。卜蜂集團
的主席,泰國華裔富商謝國民(
DHANIN CHEARAVANONT)一度是在中
國資的最大外國投資家之一。

卜蜂集團也到印尼等國家投資發展。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前夕,這個集團在
二十個國家,設立了兩百五十家公司,
97年營業額達九十億美元。

其他的例子如泰國華商控制下的“曼谷置地”(Bangkok Land)於一九九三
年宣佈到北京投資二十億美元,發展北京產業。總之,泰國華商在金融風暴
前到國外投資發展曾有一段十分風光的時刻。

好景時,泰國華商擴展太過迅速,沒有充份考慮到快速膨脹帶來的高度風險,
過度地舉債,包括美元外債,因此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肆虐時,泰國華商是
遭受最沉重打擊的一群。

★泰華銀行家首當其衝★

泰國是 2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發源地。當這場歷史性的經濟風暴爆發時,泰國
的銀行金融業首當其衝。當時,泰國全國
15家大銀行當中,有12家是在泰國
華人家族的控制下,因此,可想而知,這場風暴對泰國華商打擊之嚴重程度。

在泰國銀行業遭受金融風暴無情蹂躪之際,《紐約時報》登出一篇特別報導,
分析控制泰國銀行業的泰華家族財團遭受重挫的原因。

文章說,這場無情的金融風暴擊垮了華人在泰國建立起來的商業王朝,改變了
少數富裕華人家族在泰國經濟中居支配性地位的局面,同時也使那些靠拉關係
而有錢有勢者不再風光。

它認為,泰國華商以傳統手法經營銀行業,思想保守,結果成為使泰國深陷金
融危機的原因之一。

它說,華人家族銀行在作出貸款決定時,特別重視關係,重視企業公司主持人
的名望信譽,以及他們提供的抵押資產,而不是考慮有關公司計划推行之商業
發展計劃的前景和它的現金流動狀況。

文章批評道,泰華家族銀行這種過時的經營手法,導致泰國企業獲得巨額貸款
,大量資金流入產業市場和股票市場,形成了泰國的泡沫經濟。

★老牌銀行落英資手中★

泰國歷史第二悠久的商業銀行,黌利銀行(Nakornthon Bank)在這次風暴
中,落入外資,英國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 Bank)的手中。這是
泰國華商遭沉重打擊的典型例子。黌利銀行長期來是在泰華商家族,黌利
家族(Wanglee
)的控制下。黌利集團的掌門人陳天爵(Suvit Wanglee
對家族失去這家銀行的控制權表示十分痛心。

黌利家族(Wanglee)一度是泰國的首富,這個家族在泰國的地位,類似美國
的洛克菲勒家族(
Rockefellers)以前在美國享有的地位。一百年來,這個家
族在泰國經商發展,依靠一套保守的經商哲學,在泰國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商
業王國,所涉及的領域包括農業、製造業、產業、保險業和銀行業。

陳慈黌家族擁有黌利銀行長達六十多年之久。這家銀行是家族擁有的最珍貴資
產。

過去百年來,這個泰國華商家族經歷戰爭時期,日軍佔領時期和許多次的泰國
軍人政變,但都屹立不倒。但是,這次亞洲金融風暴卻強烈地震撼這個華商家
族王朝,於
1998年年底,銀行的呆賬高達320億泰銖,使它受到重創,被迫
違反祖輩定下的家規──“不准變賣基業”,不得不雙手奉出黌利銀行的控制
權。

陳天爵說,在新的經濟大環境里,銀行控制權的易手是無可避免的,同時他的
家族已不可能籌集到大批資金,以買回這家銀行。今后他的家族將集中精力發
展與農業有關的工業,他總結道:“低風險,低回酬,是生存之道。”

☆酒業鉅子損失慘重☆

泰國釀酒業鉅子蘇旭明(Charoen Sirivadhanabhakdi)的遭遇可作為泰國
華商遭金融風暴沉重打擊的另一典型例子。

蘇旭明控制泰國最大的釀酒業集團,釀酒業每年為他帶來巨額的利潤。但他
對銀行股票的興趣濃厚,於是他依靠所累積的財富,大量購入泰國銀行業股票
。據報道,在股市好景的時刻,他擁有的資產一度高達
1千億泰銖。但在金融
風暴的襲擊下,他的資產劇降至
100億泰銖。

蘇旭明擁有京華銀行(Bangkok Metropolitan Bank)、泰國第一銀行
FirstBangkok City Bank)、曼谷商業銀行(Bangkok Bank of Commerce
)、大城銀行(
Bank of Ayudhya)、亞洲銀行(Bank of Asia)和京都銀
行(
SiamCity Bank)的大量銀行股票。

不幸地,在金融風暴下,泰國銀行,一家又一家遭政府接管。蘇旭明擁有泰國
京華銀行
30% 的股票,這家銀行被接管了,巨額資產融化了。接蘇旭明擁
有35%
股權的曼谷第一銀行也逃不了遭接管的厄運,又一部份巨額資產融化
了。

曼谷商業銀行和京都銀行也步后塵,先后被政府接管,使蘇旭明損失慘重。

蘇旭明在1996年擁有1億股的大城銀行股票,當時市價是每股100泰銖。風暴
后,股票市價每股跌至
10泰銖以下。

與此同時,蘇旭明在泰銖貶值前借了40億美元的美元貸款,當時的匯率是25
泰 銖兌
1美元。風暴肆虐后,匯率劇降至50多泰銖兌1美元,使蘇旭明蒙受巨
額損 失。

風暴雖然使蘇旭明蒙受慘重損失,但幸虧原有的釀酒業有龐大的根基,他未遭
到致命性的打擊。據報道,蘇旭明已決定專心致力發展自己熟悉的行業,把精
力集中在釀酒業。

☆石化公司虧損破紀錄☆

泰國債務最龐大的一家企業也是泰國華人家族的企業。由泰華商廖漢宣(
旁)(
Prachai Leophairatana)家族控制的泰國石油化工工業公司(Thai
Petrochemical Industry Ltd.)
總共負債35億美元。在債主大力追債壓力下,
廖漢宣(火旁)出盡一切努力,力求保住這家企業,結果還是無法逃過遭法
庭宣判為無能力償還債務的厄運。

泰國石油化工工業公司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一間石油化工企業。在金融風暴的
衝擊下,這家公司在
1997年的財務報告中宣佈虧損692億泰銖,創下泰國企
業史上虧損額最大的記錄。

廖漢宣(火旁)4兄弟合力創業,建立這個龐大的化工企業。他們不僅是向父
親學習經商手法,他們本身都到國外留學,受過高深教育,至少都擁有工程
師的學位。其中一位兄弟
Dr.Pramual 是泰國首位化學工程博士。

然而,他們的野心太大,不斷擴展業務的規模與範圍,結果這家華商大企業
過不了金融風暴的難關。

外國投資家密切關注泰國中央破產法庭開庭審訊泰國石油化工工業公司拖欠
35億美元債務的案件。若法庭作出有利於債務人的判決,外資將大量撤離泰
國,從而嚴重打擊泰國股市和經濟復甦。

在外資和債權人的壓力下,中央破產法庭於3月中旬宣判泰國這家最著名華
裔控制大企業無能力償還債務,准許債權人派人來重組這家公司及其債務。

☆痛定思痛力求振作☆

在這場金融風暴中,很少泰國華商是贏家,大多數華商是輸家。他們在經濟
好景時累積的龐大財富驟然間大幅度減少。股票市場首先融化了相當巨額的
財富,接,銷售不出或租不出的產業進一步削減他們的財富,再加上接二
連三的企業收盤破產和外匯的巨額虧損,更是雪上加霜。

泰國華商的財富大幅度縮水了,他們的部份資產被外國人乘機撿便宜貨取走
了,然而許多泰國華商並沒有完全垮下來。許多泰國華人家族財團在泰國發
展的歷史已相當久,建立起根深蒂固的根基,像老樹盤根那樣有密集的商業
網絡。

在痛定思痛過後,他們退守自己的最熟悉的基業,大刀闊斧地削減成本,嚴格
限制借貸,力求東山再起。
<<正大卜蜂集團>>的主席謝國民在一次訪談中說,
金融風暴帶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財務管理上必須保持保守作風,對不很熟悉的
非核心業務不能擴展太快。

在吸取慘痛經驗教訓,整頓自己的營業弱點之後,泰華商也樂意協助國家進行
經濟和政治改革,希望國家經濟快速復甦。一部份泰國華商尋求與外國伙伴合
作,建立新的商業營運模式,以面對
21世紀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挑戰。

(20005)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07

泰國正大卜蜂集團(CP Group)

經得起全球化的考驗


卜蜂集團掌舵人謝國民(右)與中國總理溫家寶。




2003年發表於《馬中經貿》

經受了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嚴峻考驗,克服了重重困境後,由泰國華裔企業家
謝國民(
Dhanin Chearavanont)掌舵的華人跨國大企業,泰國正大卜蜂集
團(
Chareon Pokphand Group CP Group)重現昔日雄風,立下宏願,
宛如一艘航航空母艦,在世界海洋上乘風破浪前進,力求最終達到成為「世
界廚房
(THE KITCHEN OF OF THE WORLD)的戰略目標。

根據卜蜂集團提供的資料,正大卜蜂集團屬下有250家公司(包括13家上市公
司),在
20個國家營業,員工總人數高達10萬人,年營業額超過130億美元(
約為馬幣
494億零吉)。卜蜂集團訂下了在五年內成為世界最大飼料生產企業
的目標,要大力擴展作為核心的農牧工商連貫性業務,為世界經濟作出貢獻。

正大卜蜂集團目前是世界上主要的綜合農業企業的經營者。儘管正大卜蜂集團
擴展到世界各地的業務已經涉及到通訊、電視、多媒體、電子商業等方面的〞
精神食品〞的領域,但其農業綜合企業,包括種子、種植、肥料等仍是集團的
核心企業。此外,集團還涉及到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石油化工、房地產、保
險、汽車製造業、糧食和寵物食品等方面的業務。

正大卜蜂集團堅持一項〞三利〞的商業哲理。這就是:〞只做對國家有利的事
;只做對人民有利的事;只做對公司有利的事。〞堅守這原則,集團穩步地發
展。

正大卜蜂集團的繼續壯大和謝國民的企管才華,顯示華人企業家有能力經得起
全球化劇烈競爭時代的考驗,能對全球經濟的發展作出不小的貢獻。而謝國民
的企管才華也獲得肯定,早在幾年前他已受委為泰國政府的經濟顧問之一。他
也受邀出任上海市政府的經濟顧問。

哈佛學院研究對象

正大卜蜂集團取得驕人的成就引起西方人士的注意。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和歐
INSEAD大學都挑選卜蜂集團作為研究對象,作為企管碩士班學生的實習
教材。兩間大學為世界著名企業的執行人員舉辦研討會時也把對卜蜂集團的研
究列為討論內容。

今年正月,在名教授高伯格(GOLDBERG)的指導下,200 名哈佛商學院的
學生通過電子媒體,與卜蜂集團高級領導層舉行了一次越洋電子會議。

他們要瞭解正大卜蜂集團如何克服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卜蜂集團在中國
的投資如何取得成功,卜蜂集團要如何實現成為「世界廚房」(
THE
KITCHEN OF THE WORLD
)的宏願,以及卜蜂集團雄心勃勃地要擴展農業
綜合業務的計划。卜蜂領導人都一一給予回答。

售非核心業務渡險境

正大卜蜂集團能安渡97年金融危機,到底有什麼秘訣呢?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曾
很形象化地比喻。他表示,在出現大風大浪的危機時刻,〞一條大船要經過大
風浪,必須要減輕負重〞。

回憶
97年金融風暴大浩劫,謝國民說,金融風暴襲擊泰國時,泰國的金融公司
關掉了50多家,銀行也倒閉了好幾家。銀行緊縮信貸,紛紛向企業追債。未到
期的貸款,銀行也追討。負債率不高的企業借不到錢,沒有負債的企業也不一
定能借到錢。泰銖貶值,股市暴跌,企業的流動資金大減,企業根本無法展開
正常的
業務。當時謝國民做出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賣掉一些非核心的業務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依照這一應變策略,卜蜂集團那時脫手一些企業的股權,引入外資策略伙伴,
入股注資,重組債務,減輕債務壓力,改善資金營運。

集團當時大刀闊斧地重組、脫售和減少持股的主要項目有:

(一)脫售蓮花霸級市場(Lotus75 % 股權,讓英資 TESCO 零售業鉅子
取得
控制權。

(二)脫售中國上海易初摩托車有限公司(Shanghai Ek Chor Motorcycle
Co Ltd
)的40 % 股權。

(三)脫售中國的釀酒合資股份。

(四)脫售與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合作的亞太通訊衛星有限公司的股權,
取得20
億銖的投資盈利。

(五)邀外資入股亞洲電訊(Telecom Asia),以協助償還6 億美元外債。
(六)讓UTV 有線電視(UTV Cable TV)與秦那越集團(Shinawatra
Group)控
制的國際廣播公司(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orp)合併。

(七)脫售汽油銷售業。

謝國民說,金融風暴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財務管理上必須保持保守作風,對不
很熟悉的非核心業務不能擴展太快。

改善管理 確保〞不燒銀紙〞

卜蜂應對風暴的第二項步驟是加速企業內部的改革和改造。集團一位高層人員
說,爆發金融風暴前,一些管理人員以為許多事都容易辦,抓得不緊;管理層
經過
重組後,公司對於各各細節已更加重視。

集團在管理中廣泛採用了財務管理軟件、人事管理軟件和銷售管理軟件。謝國
民說:『我們採用量化管理,辦公室的租金、電費、通訊費、個人工資等每一
項支出都清清楚楚,每一個人都瞭解自己的費用,也都有自己的效益目標。一
個月下來,我們都能明明白白地看到,每個員工是為公司賺錢,還是在燒公司
的〞銀紙〞。』

風暴危機反過來協助了集團未來的發展,促使它加強了管理與營運,使之更健
全,更有效益。坏事變成好事。

加強核心農產品業務

加強核心業務,增加食品出口,賺取急需的外匯,是卜蜂集團減緩風暴打擊的
三項步驟。

金融風暴爆發後,泰銖貶值,這使到泰國出口的食品價格佔有優勢。食品生意
為卜蜂集團的老本行,在這場風暴中起到了穩定大局的關鍵作用。謝國民欣慰
地說:『風暴來了,食品行業反倒賺錢。因為不少競爭伙伴倒下來,需求沒有
減少,我們的市場份額相應擴大,利潤率也從以前的
5 % 提升到15 % 。』

農業產品是卜蜂集團的專長,是集團的生命線。去年,集團農產品的年營業額
約佔集團總營業額的
70% 據財經雜誌Forbes 的報導,卜蜂集團年產的農
產品高達90億美元(約馬幣342億零吉),為亞洲最大的農產品大企業。這個〞
農產品王國〞 還準備進一步發揮專長,大事擴張。

謝國民在2000年的世界華人論壇上宣稱,農業可以說比原子彈更為重要,因為
沒有糧食人類將無法生存。歷史上發達富強的國家,其成功都是取決於農業的
高優發展。可見他對農業生產的重視。

抓住機會 及時轉型

卜蜂集團在90年代初期有遠見地抓住科技進步提供的機會,部署轉型,進軍電
信和手機業。這對卜蜂集團能安渡金融風暴衝擊,作出不小的貢獻。

十年前,卜蜂集團開始在泰國全國鋪設光纖電信網絡。謝國民說:『我們這筆
投資,當時很多人反對,也有很多人懷疑。現在它才真正顯示出其巨大的價值
。』卜蜂集團的成功發展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掌舵人謝國民的遠見和企業
家的魄力。

謝國民於1939年出生曼谷。小時候,父親謝易初送他回汕頭讀書。後來他到香
港進入大學,攻讀工商管理。

1968年,謝國民29歲時,從父親謝易初接手領導棒子,出任卜蜂集團董事長職
位。很快地他就展示出他是位進取型的企業家,不但有卓越的組織管理才能,
還具有市場戰略眼光和深謀善斷的氣魄。

他策划的發展戰略和業務的營運策略,奠定了集團從一個台階邁向另一個台階
,走向世界,成為當今龐大的跨國華人大企業。

對於他經商成功的訣竅,從他的言談中可綜合出幾項要素:

(一)重視科技
(二)重視人才
(三)善於利用本國農業優勢
(四)未來主義

重科技善使用

重視科技是謝國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善於利用科技優勢,確保在商
業競爭上取勝,與此同時,又能造福社會人群。

他強調現代化高科技對於企業產品的重要性。他曾說:『有資本還不足,尚須
曉得引進現代化科技為用,否則錢亦會輸光的。』因此他對飼料的配方,對動
植物品種的改良十分嚴格。他引進和借助西方先進國家的科技,力求改進本身
產品的品質。

謝國民在一次電視台訪談中說,不管什麼事業一定要進入高科技。用技術、用
科學來發展。他說,這個時代屬於信息與科技,傳統農牧業不與它相結合,勢
必走向死胡同。這語氣令人想起鄧小平說過的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的南巡談
話。
二十多年前,卜蜂集團成功地進軍中國,靠的就是先進技術。謝國民說:『我
們是用科學技術來發展。我們當時引進了最成功的飼料配方,最好的雞種,最
好的豬種。我們的飼料配方頂點定在最高點。頂點高,對社會有貢獻。你的起
點低,大家就在低點跟你競爭,這就浪費了國家的財富。』

在新經濟來臨的時代,謝國民正在利用新經濟的載體使正大卜蜂集團的農牧舊
事業變成領先潮流的新事業。他要把集團的農牧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網結合
新的事業,要把集團的食品銷售網跟有來往的企業家搬上網,在網站上做生意
做買賣。他要開僻電子商務新戰場,充份利用新科技帶來的方便。

推行人才主義

謝國民十分重視人才在企業中的作用,他推行人才主義。他用高薪網羅博士、
專家為他的企業服務,改良企業的產品素質,增強競爭力。他聘請了從飼料、
養雞
、養豬業,到電腦、管理等各行業的專家人才,指導企業的生產與管理。
此外,他向西方企業界專才學習先進管理方法,聘請世界著名顧問公司,協助
集團提高管理檔次,規划企業未來的管理模式。


最近,謝國民親身出馬,親自主持招聘中國年青人專才的工作,以確保集團在
中國的五年業務發展計划達到目標。集團準備吸納上百名中國大學畢業生加入
團隊,他們必須擁有企管碩士學位,有高科技的知識,還需具備雙語能力,特
別是中、英文。

謝國民說,他的目的是要有一支由年輕新血組成的管理層,他們必須具有現代
商貿的頭腦,有能力在新經濟時代,推動集團業務繼續發展。公司會付給他們
高額薪俸,還讓他們享有其他優厚的福利。


善用農業資源優勢

泰國是一個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因此集中精力發展農業,可以佔有一定的優
。謝國民就充份地利用這一優勢,以農產品加工為起點,就地取材,降低產
品成本,加強產品競爭力,打好卜蜂集團邁向世界的基礎。與此同時,適逢戰
後泰國和世界各國經濟有所發展,人口增長,對生活素質要求提高,增加肉食
的需求,為卜蜂集團的成長壯大提供必要的條件。於是,泰國正大卜蜂集團從
一個當地的農業集團發展成為跨國性的農牧工商綜合集團。


謝國民對他從事農業食品生產引以為榮。他說:『正大卜蜂集團的農牧業其實
是人的能源,汽油是機械的能源。我們所做的事業是什麼,是人的能源,是吃
的。這個吃的事業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大。糧食比石油更重要。沒有石油,我們
還可以生存;沒有糧食,沒有人能生存。』

在他精心策划下,正大卜蜂集團的農基企業形成一個垂直的整合連貫經營體系
。業務有六大連貫階段,一是谷物事業群,二是飼料事業群,三是養豬事業群
、家禽事業群、養蝦事業群,四是動物健康事業群,五是肉品加工事業群,六
是零售通路事業群。每個環節緊緊相扣,以群體力量,創造出低成本、高附加
價值的經濟效益,為人類提供優質和寶貴的能源。

推行未來主義

謝國民對未來的演變,新科技的發展十分敏感。他把眼光放在未來的趨勢發展

他經常到世界各地考察,注意當代最新科技成就對生產變革帶來的影響。他曾
說過:『我每天的工作內容有95%是為未來的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二十年
作計划。換句話說,是為未來而工作。至於那些已經試辦成功,並有成績的業
務,則很少插手,最多只佔我工作內容的5%,其餘都歸常任人員負責。』

對於未來華人在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將會扮演什麼角色的問題,謝國民強調華人
必須掌握先進的科技。他認為,有了先進科技為基礎,未來華人將會有十分突
出的成就,因為華人有很高的智慧。

他接受鳳凰電視訪問時說:『我們華人有很多聰明的人才,只不過是以前沒有
機會。只要讓我們華人有機會,我相信會做出一些轟轟烈烈的事業。』

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後,讓更多華人有機會到全世界去唸書,去做生意。有
些人已經在美國發了財。他認為將來會出現一批新的華人大資本家、大科學家
,著名的科學家。

在謝國民的眼光中,華人企業家在未來的經濟大潮裡會發揮更重要的角色。

28-5-2003

(參考資料:
卜蜂集團網頁、泰國民族報、人民網、潮網、鳳凰網)


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在第四屆華人論壇上發言。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卜蜂集团成长过程(CP Group)


從82年前一間小菜籽行《正大莊》(右)變成今天的跨國大企業《正大卜蜂集團》(左)。


2003年發表於《馬中經貿》

從一間小小的菜籽行,發展至今天成為一間年營業額高達130億美元(約馬幣
494億零吉)的華人跨國大企業,這是泰國正大卜蜂集團走過的道路。

八十多年前,一位年輕的潮州人,離開廣東澄海縣家鄉,只身飄洋過海到泰國
謀生。他就是當今卜蜂集團董事長謝國民(
Dhanin Chearavanont)的父親
謝易初(
Chia Ek Chor)。當時26歲的謝易初身上僅有八個銀元作盤纏

1921年,謝易初在曼谷創立一間很小的專賣菜籽生意的「正大莊」(ChiaTai
Tai)
,從中國買進菜籽,供應園農所需的種籽與肥料。

過後弟弟謝少飛(Siew Whooy)前來協助業務,兄弟倆合作無間,勤力奮斗
,日夜工作,很少有假期。菜籽行之名不徑而走,業務蒸蒸日上。

1953年,謝氏家族預見到在泰國發展農牧業大有前途,於是正式創立『卜蜂
公司』,擴充業務,設立卜蜂飼料廠。

一條龍主義

六十年代,卜蜂集團開始向國外發展,1960年在香港創辦正大貿易進出口公
司,
1969年在印尼成立正大飼料公司和正大漁業公司。

謝國民於1963年進入父親創辦的公司,並於1968年出任司董事長,成為卜蜂
集團的第二代掌門人。那年他才
29歲。

謝國民組織力強,進取心強,有遠見,勇於開拓新領域。在他的領導下,卜
蜂集團的農牧工商業務高速成長,建立起『農產品的產、供、銷一條龍主義
的經營體系特色。』卜蜂集團以一條垂直線,整合連貫經營自己所長的農基
工業,從谷物生產、飼料生產、禽畜、漁蝦養殖、肉品加工、深加工,直到
超級市場等的零售業。

七十年代,卜蜂集團開始大事發展養雞、養蝦、養魚和養豬業。1970年卜蜂
集團引進西方先進的禽畜業技術,成為集團發展的轉捩點。卜蜂集團與美國
洛克菲勒集團
屬下公司 Arbor Acres 合作,引進高素質種雞進入泰國,於是
業務一日千里。
1988年,集團又投資美國 Avian farms 農場,培育Avian
種雞。今天卜蜂是世界主要種雞、肉雞和蝦的養殖者。

率先進軍中國

1979年,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前景還不大明朗,謝國民有眼光地決定率先
進軍中國。這是卜蜂集團另一個更重要的轉捩點,為集團擠身世界級地位打
下穩固根基。目前卜蜂集團在中國的投資項目達
173個,分佈在中國29個省
與自治區,總投資額逾
40億美元,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外資企業之一。

卜蜂集團於1979年進軍中國的飼料業,目前在中國有104家飼料廠,年產飼
料1
5百萬噸。集團計划繼續擴展在華的飼料業,並希望在五年內成為世界
排名第一的飼料廠商。

卜蜂集團的飼料廠遍佈世界十多個國家。集團先後在泰國、中國、印尼、香
港、馬來四亞、新加坡和台灣設廠。九十年代中,集團的飼料業務已擴展至
柬埔寨、印度、緬甸、土耳其、越南和美國。

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1997年至2002年是卜蜂集團經歷嚴峻考驗的時期。
在大刀闊斧重組和出售部份業務,以及整頓和加強管理過後,
2003年開始
,卜蜂集團在華的投資,將為集團帶來源源的回酬。

上海正大廣場 亞洲之最

謝國民放眼於發展連貫整合性的零售業,看好中國十三億人口的消費增長潛
能。他要在中國大力發展連鎖方便商店、百貨商場、超級市場、霸級市場和
購物廣場。集團目前在中國有
17家蓮花超級市場。按計划,集團將再投資53
億元人民幣,到
2005年,蓮花超市將增至111,遍佈華北、華東和華南地
區。。謝國民說,蓮花超市有可能發展至
200

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正大廣場是中國最大,也是亞洲最大的購物
中心。正大超級購物中心廣場是卜蜂集團在中國商海中的〞旗艦〞,耗資
4
5千萬美元,費時八年才建成。九七年金融風暴時,泰國銀行無法提供融
資,使這個廣場計划一度受阻,目前這艘卜蜂旗艦已啟航,作為國際化、
現代化、多元化的購物天堂,引領上海的消費潮流。

謝國民還認為,集團有可能在中國開設一百個多功能超級購物中心廣場。
卜蜂集團還在中國投資很多重要項目來支持集團在中國的綜合農業項目的
運轉。這些項目包括汽車製造業、石油化工業、傳媒業等。

卜蜂集團設在中國河南省洛陽的摩托車製造廠,今年的產量將達到60萬輛。
預料這家公司在收購廣州和上海的裝配廠後,年產量將於
2006年達到一百
萬輛。

除了農產品核心業務之外,卜蜂集團在泰國有兩千家7-Eleven連鎖便利商店
,並計划於明年使這連鎖商店的數目達到
2,400家,年營業額達330億銖(
約馬幣
30億零吉)。

不過謝國民最近也宣佈準備放棄在泰國的霸級市場業務,要把 Tesco Lotus
連鎖超級市場的股份全讓給英國零售業鉅子
Tesco Plc,以便集中精力發展
在中國的霸級市場業務。卜蜂集團也同時準備出售在泰國的
Siam Makro
股份。集團目前在泰國有
22 Makro 市場,去年營業額達380億銖(約馬
34.5億零吉)。

在電訊業方面,卜蜂集團與美國通訊公司Nynex now Verizon 合作,成立亞
洲通訊,是有線電纜的經營者。卜蜂集團與英國的
Orange Group 合作,
成立
TAOrange 公司,成為泰國發展迅速的第三大移動電話經營者。

第三代加入管理層

國民將通訊與高科技業務交給集團的第三代領導人,小兒子 SUPACHAI
侄兒
CHATCHAVAL 負責。

35 歲的 SUPACHAI 出任集團屬下亞洲通訊公司的首席執行員,也是卜蜂集團與歐洲 ORANGE GROUP 合作的流動電話公司TA Orange 的首席執行員。現年40 歲的 CHATCHAVAL 是謝國民大哥的兒子,他是集團電訊業Telecom Holdings 的主席,並負責與歐洲電訊業鉅子的談判,建立合作關係。

整體來說,卜蜂集團的業務初期是整合連貫的農牧工商業的縱向發展,但今天,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集團將作全方位的橫向發展。集團重視連鎖零售業,以及新科技的電訊和電腦業。此外,集團也涉及石油化工、國際貿易和房地產等業務。

目前集團屬下250家公司,分佈在中國、香港、柬埔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韓國、台灣、泰國、土耳其、美國、越南、比利時、德國、南非、杜拜、日本、瑞士等國家和地區,員工逾十萬人。集團有12掛牌公司,分別在紐約、香港、上海、倫敦、雅加達、台北和曼谷上市。

跨進廿一世紀,謝國民說,卜蜂集團要到世界更多地方,更多城市,更多國家
投資,與策略伙伴聯營投資,擴大業務,增加產品的量與品種。作為國際食品
市場的最大生產商,卜蜂集團認為,為全球的消費者的每一餐提供具有國際水
準、符合環保要求的健康食品,是自己的職責。正大卜蜂集團矢言,〞要成為
明天的世界廚房〞。

(參考資料:卜蜂集團網頁、泰國民族報、人民網、潮網、鳳凰網)


上海正大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