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是2004年到訪福建省武夷山華僑農場的見聞。李文正在其著作中談到計劃經濟的缺陷,華僑農場當年歸難僑的生活情況是具體的事例。)
〞歸難僑〞以汗水開辟出來的武夷山華僑農場茶園。 華僑農場居民的房子。牆上還書寫江澤民語錄。 農場工人在建築工地辛勤工作。
在文革熱火朝天的時期,在輸出革命的年代,也是印尼華人和緬甸華人遭受浩劫的時刻,中國於1966年10月,在福建省北部偏僻荒涼的山區,辟建了一個武夷山華僑農場,計劃收留一萬名在東南亞排華浪潮中遭遇不幸的海外華人。當時主要是收留從緬甸與印尼返回中國的華僑難民。
回到中國後,這些印尼華人的生活是怎樣呢?他們的命運是如何呢?
2004年,我到福建省武夷山旅游區旅游時,無意間獲悉在這一帶偏遠的山區,還生活著一批落難的東南亞華人。於是我決定放棄武夷山旅游景點,在當地兩名響導的陪同下,直奔武夷山市西面36公裡外的星村,找尋落難的東南亞華人。至今,中國文件還稱這些人為〞歸難僑〞。
(右上圖是印尼歸難僑翁正和。他感嘆道:如果當年留在印尼生活的話,我的生活就不會這麼困苦。)農場前后收留了3,500名來自東南亞八個國家的落難華人。當中印尼、緬甸和越南華人居多數,一小部份是馬來西亞華人。不過,后來許多人相續離開,目前這個農場只存465戶〞歸難僑〞,人數是1,480人。
農場領導熱情接待
抵達武夷山華僑農場小鎮,剛好遇到當地人趕市集,街上十分熱鬧。只見不少
在街邊地攤購物的婦女,頭上戴著一頂越南人的圓錐形斗笠。在中國這個偏遠
的山區,出現這種景觀,顯得相當奇特。不言而喻,這些人就是遭越南人驅趕
回中國的越南華人難民。
很快地,我就找到了國營華僑農場辦事處,見到了農場領導人鄭其遷。
鄭其遷是印尼華人難民,於1967年被趕回中國。對於我這位遠道而來的不速
之客,鄭其遷感到驚喜,十分熱情地接待我。我們都是姓〞鄭〞,因而談話
更為親切。對於我發問的問題,他都毫不忌諱地一一回答,讓我概要地了解
過去他們在那〞紅火的日子〞裡的生活狀況,今天的處境以及今后的發展大
計。
鄭其遷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僑聯分會主席,武夷山市人大代表以及福建省南平
市政協委員。
回首過去艱苦日子
他的官職雖然高,但他不隱瞞地講述當年到武夷山時的艱苦生活。回憶過去
的日子,他說,當時他們是開山辟野,上山種茶,下地種田,在水深至胸的
爛泥田中勞作,收入低微,生活條件較差。他還帶領我去看當年農場員工吃
大鍋飯的飯廳。
國營武夷山華僑農場的文件描寫了在過去那〞紅火日子〞裡,農場海外"難
僑〞的生活情況。文件寫道︰過去路難走,水難挑,破舊危樓難修,電話難
打,電視難收。農場長期來通訊、交通難,進城辦事需過夜。
國營農場的文件又寫道︰早期國家的投資高而回報低,規模大而效益差,農
場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部份經濟指標落后於當地農村,歸僑僑眷生活水平
不高。
文件寫道︰1989年之前,武夷山華僑農場是福建省全省的虧損大戶,被列為
重點貧困場。1996年出現工資兩、三個月才發一次,工人福利大打折扣,人
心不穩,外逃偷渡不斷,發生較大的動蕩。
在那講革命、講犧牲、講集體主義,不計個人得失的年代,鄭其遷每天高強
度地勞動,每日工資區區人民幣一元兩角。他說,有些人的工資才一元一角
。當年他一個月的收入只有三十多元。不過鄭其遷說,目前農場一般職工每
月的工資已有一千多元人民幣。
我問道,為什么當時中國政府不把他們安頓在福建沿海地區,靠近大城市交
通較方便的地方,而把他們送到這么偏遠的地方呢?鄭其遷說,當年無論是
住在沿海城市也好,或是住在內地山區也好,工資都由國家規定,每人每月
都是領取三、四十元人民幣工資,沒有很大的分別。同時,當時設立這個華
僑農場也考慮到軍事和安全方面的因素。
處境淒涼的印尼歸僑
鄭其遷於1967年與父親和家人一起被逐離印尼。目前他的父親和家人已離開
武夷山華僑農場,定居香港。
鄭其遷目前身居領導地位,看來他現在的處境還挺不錯。不過,有些印尼華
人難民可沒有他那么幸運,他們的處境和命運頗為淒涼。
印尼華人難民,58歲的翁正和很高興地接受我的訪問,讓我拍照。翁正和說,他於1967年與母親母子兩人被逐離印尼,回到中國。當時印尼中爪哇發生排華,印尼人沖進翁正和的村子殺華人。一些華人被殺,許多華人被抓,被關起來。
翁正和說,來到武夷山華僑農場后,生活真苦。天天辛苦勞動,開荒種茶耕田。現在他老了,還是光棍一條。母親逝世了,只剩他孤苦伶仃一人。年老力衰,辛苦工作干不來,也沒有工作好干,每個月僅靠人民幣210元的基本生活津貼過活。
翁正和是位普通老百姓,有話直說,沒有政治忌諱。他說︰〞如果我是留在印尼生活的話,這么辛苦地干一輩子,我的生活是不會這么困苦的。〞聽這位歷盡滄桑的老漢講出這番話,我感到震驚。他的口氣略帶哀怨。那些繼續留在印尼生活的翁正和的朋友,命運是不是竟比翁正和強呢?
處於不同大環境的人,就有不同的命運。如被中國收留的越南華人是一種命運,被加拿大或澳洲收留的越南華人又是另一種命運。
農場女茶農用手工慢慢精撿茶葉。 的確,在計劃經濟製度下,個人較少有發展機會,只能默默地工作,領取國家
規定的工資。當年被送進武夷山華僑農場的1,800名印尼華人難民,許多已離
開,到香港,到其他地方尋求發展的機會和更好的生活。
國營華僑農場的一份報告就這樣寫道︰長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華僑農場
的職工只管種 ,不管營銷;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只管投資,不講回報,經
濟效益低下。
根據華僑農場的報告,在華僑農場的4百多戶人家當中,目前有38戶人家的年
人均收入少過人民幣1千元,生活困苦。
部份人先富起來鄭其遷告訴我,馬來西亞的難僑多數被分配到湖南長沙和海南島一帶的華僑農
場,只有少數被分配到武夷山華僑農場。他舉出來自馬來西亞的幾位較重要的
歸僑,如農場副場長郭隆歐,林泰山和歐陽晨鐘。
1979年,中越翻臉,兩國爆發戰爭后,夷武山華僑農場的成員變成大多數是
越南難僑。目前,農場內,越南人占了95%。
我在華僑農場辦事處門口遇到越南華人李永瑞。他準備送女兒去上中學。李永
瑞說,他是在1979年被越南趕回中國。目前,中越兩國關系改善了,他曾回
越南祭拜在越南逝世的父親。
華僑農場的報告這樣寫道︰近年來,不少越南難僑已有較大的發展,經商有成
,成為先富起來的一部份人。
8-9-2004
2006年再訪農場時,看到華僑農場的孩子在練習印尼舞蹈,準備演出。 筆者的太太與農場的歸難僑和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