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華人命運----
堅持不懈 探索採訪
文:鄭昭賢
按:應〈學文〉主編廈大邱克威之邀,為 〈學文〉的〈學人自述〉欄寫篇文稿,反映我在搜尋華人先輩史料的歷程和經驗。回首過去,看自己走過的足印,完成此文。此文登於〈學文〉2019年第二期,第 90頁至107頁。
摘要:---
摘要:---
本文總結了40年來我追索東南亞華人歷史的的歷程和感受。對發生在東南亞華人身上的不幸事件,他們的坎坷命運,我特別敏感。幾十年來,一有機會,我會奔赴現場,展開採訪,記錄下他們的遭遇。
從70
年代的越南船民投奔怒海,柬埔寨華人在紅高棉統治下和越軍侵柬時期的悲劇,寮國華人於政權易帜后的苦難,泰北金三角一群龍的傳人的命運,合艾和約后前馬共成員的狀況,到印尼和菲律賓華人嚴受壓制和排華事件,以及在新環境下,印菲華教的复興發展,我帶著極大的興趣,前往了解,進行報導。最后十年,我轉移視線,焦點放在家鄉麻坡華人先輩的精神和他們的奮鬥事跡,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接觸到先輩的歷史,知道他們的貢獻。
文中按秩序,分段落反映我搜索華人歷史資料的道路。從〈导言〉開始,下分〈萌生探討華人命運〉、〈船民悲剧内心澎湃〉、〈柬國華人辛酸血淚〉、〈寮國華人 歷盡苦難〉〈泰北“娃娃兵”歷盡滄桑〉、〈金三角華教坎坷路〉、〈馬共三名奇女子〉、〈菲律賓華人三寶〉、〈印尼華人慘痛經歷〉、〈喜見印尼華教复興〉、〈 走入家鄉麻坡歷史〉、〈歷史講座與文史館〉和〈結語〉。
導言
投身报界近30年,对各地华人的新闻,他们遭受的不合理待遇,我特别关注,特别敏感。每當到东南亞各地访问, 我特别关注当地华人的处境,
当地政府对华文学校的態度以及当地华教的发展。前后我写了不少的报导, 反映东南亞华人的命运,反映他们的心声。
2001 年退休后,我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尋求进一步了解东南亞华人之遭遇与历史,他们走过的艱辛道路。近2O年來,我走访各地,採訪各領域人物,親臨歷史場地,把所獲得的資料,听到的真實故事,記錄下來,寫成文,登載媒體,並集結成書。
〈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東南亞華人精神---堅韌不拔〉、〈李明口述歷史〉、〈中化歷史長河〉上下冊、〈自強 不息85年〉和〈麻坡二战史〉, 這幾本書記載了東南亞華人的血淚經歷,反映了先輩的精神。多年來,四處奔波,總算有點成果。
當我進入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搜尋東南亞華人史料時,驚異發現,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收藏我的書。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內,有〈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全書電子掃描版,圖文並茂收藏,供人參閱。
過後登陸WorldCat 网上,發現世界上十多家著名大學圖書館,收藏這幾本有關東南亞華人奮斗事跡的書。除新、馬、澳洲大學之外,美國多間著名大學,如耶魯大學等,都有收藏。這顯示,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引起人們對東南亞華人的關注,各國大學樂於收藏這類有關海外華人的書籍。我這幾本書有緣搭上了順風車,獲外國著名大學購買和收藏。
廈大的邱克威多次催我寫篇文,記載多年來追逐和翻找華人史料的歷程。看來這建議不錯,於是放下手上的工作,回首過去,看自己走過的足印,也是一種樂趣。同時希望,對有興趣研究華人先賢歷史的人,這可以作為參考。
萌生探討華人命運
遠在中學時代,我對華人奮鬥事跡就產生興趣。上世紀50 年代,樹膠是馬來亞的經濟命脈,我父親在甘榜地區打拼,”跑芭”收買膠片和膠丸,找尋生計,養活一家。他天天騎腳車穿梭馬來甘榜 ,逐家逐戶收購樹膠,再轉賣給市區的華人樹膠行。這門生意看似簡單,但必須動腦筋,捉摸心理,與甘榜村民打好關係。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成功做好這種小生意,找到生計。在這地區,只有幾個足智多謀的華人
”跑芭”收膠人能站住腳。
甘榜地區,馬來人居多,但是罕有馬來人嘗試從事這門小生意。馬來村民都是靠割膠為生,日常的膠產,多數即收即賣,不像華人會囤存,觀看市價。他們生產的膠片,等級和質量一般上比華人的膠片差。他們多數生產雜質多的三号膠片,賣出的價格自然較低。有些地方,他們不善儲蓄,沒有自購制膠片的壓膠較機,而是向華人租用,或靠華人提供。
華人小園主十分勤勞、節儉,早出晚歸地打拼,勤於制作高質量的膠片。同時他們樂於儲蓄,累積資金,再買園地,建更好的房屋。華人小商人會精打細算,能未雨綢繆,省錢買園買地,或扩生意。久而久之,艱辛打拼有成果,華人生活水平有顯著改善,與地區內其他人相比,有所差別。
在那個年代,報上常有印尼和菲律賓華人遭到不合理對待的新聞。印菲兩國鄉區的華人小生意人辛勤打拼,有點收穫,生活好一點,卻成為對付的目標。當時我喜愛閱報,樂於剪報,收集這類排華新聞。心里納悶,只因華人競爭力比人強,就會面對不合情理的打壓,這種情況,是否有一天能獲得糾正。
當年有間南洋大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田野調查,發表新加坡鄉區養蝦經濟活動的報告。對此,我極感興趣,甚至有念头,想自己在所住的甘榜地區,展開經濟調查活動,反映華族小生意人對地方經濟的貢獻。
打從學生年代, 就已經萌生探討海外華人面對的挑战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獲悉泰柬邊界上演人間悲劇,1980年3月,我與同事黎農生自費出征,搭國際火車,直奔曼谷。在星洲日報駐曼谷通訊員鍾開基的帶領下,坐汽車奔往泰柬邊界的亞蘭鎮。在战爭氣氛濃厚的邊界地帶,見到遍山漫野的難民,會見柬埔寨抗越游擊隊領 袖,受柬埔寨華人難民重重包圍,听他們述說苦難。這是人生一次難忘的旅程,難忘的經歷。
柬埔寨華人像我國華人一樣,安份守己地做生意,為國家經濟作出巨大貢獻。極端思潮當道,並掌握政權,華人就遭殃。一聲令下,廢除貨幣,華人一生儲蓄變成廢紙。一聲令下,長期在城市里居住做生意的華人,統統被驅趕至鄉下勞動。在極端思想下,華人在家用自己的語言,會被砍头。
此行我寫了多篇報導,圖文並茂刊登星洲日報。過后我出版了〈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把這些柬埔寨難民的報導,收錄在我的書中。
1980年,闖入柬埔寨邊界游擊隊營地,置身於數十萬黑衣難民中。
十多年后,柬埔寨爆發內战,洪森與拉納里德親王兩派出動坦克和火箭炮,在金邊街头驳火。我與星洲日報同事郭清江(現任星洲日報總編輯),於1997年7月底 趕往金邊採訪。除專訪洪森總理,了解柬內战的后果之外,我把此行的另一個焦點,放在柬埔寨華人身上。我訪問柬埔寨華社各界人士,听他們回憶在波爾博紅高棉政權下,柬埔寨華人的苦難歲月,听他們講述在柬埔寨政治派系斗爭中,華人如何求生存。
柬埔寨的華文報章和柬埔寨的華文學校,成為我採訪的目標。此行我參觀柬埔寨華文學校,會見校長,參觀柬埔寨華文報社,會見柬埔寨老報人。通過 一個又一個的訪談,讓我有機會听到當地華人反映柬埔寨華社的發展,華人在不同時代的遭遇,華文學校和華文報章的坎坷命運。活生生的歷史,血淚的歷史,听進耳中,增進知識,更能感受東南亞華人的坎坷。
進入21世紀,每當重訪柬埔寨時,我延續上一次的工作,不忘更進一歩探索柬埔寨華社的歷史與發展。重訪以前見過的老校長,再會見以前認識的報人朋友,採訪未曾到訪過的華校,以此為樂。
出席世界寮華難民團聚大會,專題報導登於柬埔寨星洲日報。
2013年,我受邀到金邊,出席世界寮國華人難民大團聚會議,收穫豐碩。此行讓我有機會與散佈世界各地的前難民相聚一堂,听他們的故事,了解冷战時代寮柬兩國華人走過的道路。更可貴的是,我有機會陪同兩位事業有成的前難民,重訪他們的母校。這兩位前難民是來自美國紐約的薛俊發和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溫耀潮,早年他們是柬埔寨老解放區吉井中山學校的學生。機緣巧合,我們結伴同行,他們想念久別母校,而我想了解這間前解放區的華文學校。此行讓我知道中國的文革如何燒到柬埔寨吉井的中山學校,影響當地的華校生。柬埔寨華校於1970年面對浩刧,全面遭封殺。但是當時紅高棉要統战,讓吉井華校生存,直到1973年,吉井華校也逃不了遭封閉厄運。
寮國華人歷盡苦難
有關寮國華人面對厄運的歷史,我是在數年前親赴寮國,才有較深入的了解。當地華人告訴我,上個世紀70 年代中,寮國江山易色,寮共掌權,寮共親越共,對華政策唯越共馬首是瞻,寮國華人難以生活。在皇城琅勃拉邦,原本繁華的唐人街 ,人心惶惶,十家九家逃,華人產業損失慘重。
我是在2013年訪問寮國,參觀永珍寮都中學和其他學校,訪問華校校長、老師和當地華社領袖。接著我受邀出席在金邊舉行的世界前寮國華人難民大會,結識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寮國前華人難民,听他回憶難忘的逃難辛酸。
當年寮國華人冒着生命危險,偷渡湄公河,進入泰寮邊界難民營。然后想盡辦法,千辛萬苦地來到泰國灣,投奔怒海。 寮國船民海上飄流,上演悲劇。1977年,〈力拉号〉難民船機械損壞,200多名寮國難民被困新加坡岸外海上,呼天不應,呼地不理,無人理會。幾個月后,聯合國救災組織才伸出援手,助難民脫離苦海。 同時,我听到不少寮國華教的故事,了解到在紅色政權下,蓬勃發展的寮國華文學校和華文報刊,嚴重受摧殘。
獲得這些前寮國難民朋友提供資料和照片,我為報章寫了多篇報導。2014年8 月,在加影新紀元學院舉行的“ 2014年世界華文教育論壇”上,我發表了〈寮國華人與華教〉的報告。在新紀元學院出版的〈 2014年世界華文教育論壇文集〉中,有我的兩篇文,介紹泰北和寮國的華文學校。
四處跑動和訪問,听到這些龍的傳人反映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所遭遇的苦難,心情澎湃。歷史事實顯示,當年印支三邦掌權當政的共產黨,對待華人的政策,是罪過,對這三國的華人來說,是大災難。
一位前難民朋友感慨地說,當年他們被迫逃離家園,被視為叛國者。時過境遷,他們在海外打拼,各有所成,如今他們受歡迎回國,投資建設國家,被視為愛國者。他諷刺性地說,感謝當年統治者那麼對待他們,讓他們陷入水深火熱中,他們才會離開所在國,才有機會在外國發展自己的事業,才有今天的成就。
泰北“娃娃兵” 歷盡滄桑
冷战時代,在北部泰緬邊區金三角,是另一個上演龍的傳人悲劇的地點,作家柏楊稱之為“ 異域”。這批流落邊遠山區的龍的傳人,這批孤軍的命運,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多次走訪,到美斯樂,到滿星疊,到緬甸撣族人控制區等,與當地人交談,參觀他們的學校,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
1999年年底,訪問了泰北“小中國”美斯樂,過后發表了〈流落泰北山區的人〉。
國共內战,一支國民黨軍敗退至泰北的金三角,千辛萬苦,尋求立足,尋求生存。他們被稱為“孤軍”,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命運,深深吸引我。這支隊伍中的“娃娃兵 ”更成為我關注的目標。12岁至15岁的小孩子,被拉夫,隨國民黨軍隊遠離家鄉,進入泰北金三角,輾轉征战。娃娃兵入伍時,不懂得什麼是政治,卻不幸地被捲入國共政治冲突旋渦中,最后流落泰北,回不了家。
我遇到的“ 娃娃兵 ”歷盡滄桑,已步人晚年,成為殘缺的老兵。有緣與孤軍中的娃娃兵相識,听他們的故事,知道他們不一樣的人生,感嘆萬千。當時我發出一篇報導,題目是:〈流落在泰北山區的華人〉。上世紀90年代,网絡新聞開始興起,新加坡報章轉載我的報導, 張貼网絡上,讓更多人讀到此文,獲得金三角龍的傳人之訊息。
2004年,〈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出版,我把美斯樂獨腳“娃娃兵”的照片置於封面。照片中,殘缺老兵,持拐杖,帶幼女,忧郁眼神。幾年后,再訪美斯樂,特意帶著這張照片,尋訪這位老兵。果然有緣,與老兵喜相逢,我送上特意放大的照片。老兵知道我出書,書中記載他的人生故事,因此要求送他一本,我欣然答應。
進入泰北山區,我還有另一個關注焦點,視察當地的華文學校。我想了解,這批龍的傳人如何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下,堅持發展華文教育。為了讓子女有機會學習華文,接受中華文化燻陶,他們如何鍥而不舍 ,千辛萬苦地興學辦教育。
從美斯樂、滿星疊、撣邦小鎮和邊區的其他彈丸小鎮,看穿拖鞋的學生上課,听山區老師辛苦傳播中華文化的故事。在滿星疊,遇到一名年輕老師。他每天騎摩多,翻山越嶺,到偏遠鄉區兩間學校,教學生學習華文,學習弟子規。他奔波於兩間學校之間,遇上下大雨刮大風,也得在山林中趕路。
金三角華教坎坷路
在金三角推广華教,確非易事,但無論如何艱難,龍的傳人堅韌不拔,排除萬難,或明或暗,都要發展華教。通過訪問滿星疊大同學校校長張明光,讓我進一步認識在這片山區,他們為華教艱辛奮鬥。張明光也是一名娃娃兵,11歲就被送進昆沙的部隊,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同時他被送進大同學校接受華文教育。
金三角滿星疊大同中學師生送給筆者的致謝卡片。大同中學校長張明光站在撣邦地圖前講述泰北華教的發展。
昆沙於1975年在滿星疊創辦大同學校,傳播中華文化。文革知青楊林、曾焰夫婦當年逃到滿星疊大同學校教書傳播文化。但是好景不常,泰國政府於1984年開始全面封禁華校,學習華文列為非法,歷時約10年。大同學校遭遇厄運,校舍被沒收,改為政府的泰文學校。為了扑滅華教,泰國警察展開突擊,用警車搬走華文書籍。雖然面對政府嚴禁學習華文, 但是大同學校師生以堅毅精神,在逆境中求生。
他們化整為零,以打游擊方式,分散到村內多個地點,补習上課。在家長家里、在老師家里、甚至在牛棚里,都成為課室。在牛棚上課時,上層是學生在上課,下面是養牛或養豬。
學習華文是犯法時期,老師必須偷偷摸摸活動,提心吊膽。但為著中華文化不會被連根拔起,他們堅持奮鬥,渡過10 年岁月,才重現曙光。進入90 年代,大環境逐漸轉變,嚴禁華校的政策逐步放寬,金三角的華校又有了成長的空間。
儘管華教受管制的条件放寬了,但是,華教仍然受歧視,沒有堂堂正正的地位。當地的華裔子弟必須早上先到泰文學校,下午才能到華校上課。不然,華校必須等到周末,或禮拜天,泰文學校沒上課時,學生才到華校上課學華文。這有如大房正室與偏房之別。
親身到訪,田野調查,讓我收穫不少,讓我對流落偏遠地區的龍的傳人,認識更深,感受更強。這種知識,遠非在書房中翻書本,所能得到,所能感受到。
〈學人自述〉(上)
踏入社會后,忙於各種活動,擱下對華人歷史的關注。沒想到,進入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工作后,處理東南亞各地華人的新聞,知道他們不幸的遭遇,潜在的欲念重燃。上個世紀70年代末,越南船民的投奔怒海,南中國海上演悲劇,是欲念重燃的導火線。這類新聞讓我激動不己,抱着極大的熱忱,追蹤報導,希望更多人關注龍的傳人遭遇的苦難。
對越南船民投奔怒海的關注,導引我一步步追逐,投身東南亞三個邊境荒山野嶺。目睹、接觸和探訪落難的龍的傳人,心里難受,心情澎湃。
東面是泰柬邊界亞蘭鎮一帶,北面是泰緬寮邊界的金三角地區,南面是泰馬邊界的馬共重歸社會的山區,親歷其境,听落難龍的傳人談他們的經歷,反映他們坎坷的命運。
70 年代末,一船船難民,冒着南中國海的驚濤駭浪,海盜橫行的風險
,來到東海岸的丁加奴,暫時被安置岸外海島,等待第三國收留。在丁加奴華人的帶領下,我來到丁加奴海岸,會見來自比東島上的船民。首次見到落難的龍的傳人,與他們交談。我發現,他們只不過是安份守己的海外華人,辛勤地在越南做小生意,這些華人與在馬來西亞做小生意的華人沒什麼差別。只因極端政治思潮當道,逼得他們難以為生,走投無路,只好冒險,投身怒海,尋求生機。
會見船民時,一名老漢向我訴苦。他說,越南人妒忌善於經商的華人,他們沒收華人財產,使華人一夜之間,變成一無所有,統統被趕到森林地帶開荒,住在生活条件極惡劣的“
新經濟區”,自生自滅。
當時,我想報導船民的故事,他們的悲慘經歷,但是我碰了釘子,那時期,對船民
新聞,當局嚴加管制,不能報導。心里忿忿不平,卻無可奈何。
在同一時期,越南大軍大舉進攻柬埔寨的抗越勢力,越軍追趕至泰柬邊界。大批難民逃難,越過邊界,進入泰境。泰國難以收留大批難民,驅趕難民回柬境。難民像球一樣,在邊界線上被踢來踢去,流離失所。難民缺水缺糧,許多人餓死或病死山野。他們的悲劇,引起馬來西亞人的關注,有人發動捐贈物資,救濟苦難中的泰柬邊界難民。
1980年3月,進入泰境難民營,置身柬華難民群當中,听他們傾述經歷的災難。寫出難民的心聲,作為星洲日報的專題報導。
柬華人的辛酸血淚
1980年3月,進入泰境難民營,置身柬華難民群當中,听他們傾述經歷的災難。寫出難民的心聲,作為星洲日報的專題報導。
柬華人的辛酸血淚
柬埔寨華人像我國華人一樣,安份守己地做生意,為國家經濟作出巨大貢獻。極端思潮當道,並掌握政權,華人就遭殃。一聲令下,廢除貨幣,華人一生儲蓄變成廢紙。一聲令下,長期在城市里居住做生意的華人,統統被驅趕至鄉下勞動。在極端思想下,華人在家用自己的語言,會被砍头。
此行我寫了多篇報導,圖文並茂刊登星洲日報。過后我出版了〈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把這些柬埔寨難民的報導,收錄在我的書中。
1980年,闖入柬埔寨邊界游擊隊營地,置身於數十萬黑衣難民中。
1980年3月7日,泰國軍方發給筆者通行證,准許進入 邊界战區採訪。
十多年后,柬埔寨爆發內战,洪森與拉納里德親王兩派出動坦克和火箭炮,在金邊街头驳火。我與星洲日報同事郭清江(現任星洲日報總編輯),於1997年7月底 趕往金邊採訪。除專訪洪森總理,了解柬內战的后果之外,我把此行的另一個焦點,放在柬埔寨華人身上。我訪問柬埔寨華社各界人士,听他們回憶在波爾博紅高棉政權下,柬埔寨華人的苦難歲月,听他們講述在柬埔寨政治派系斗爭中,華人如何求生存。
柬埔寨的華文報章和柬埔寨的華文學校,成為我採訪的目標。此行我參觀柬埔寨華文學校,會見校長,參觀柬埔寨華文報社,會見柬埔寨老報人。通過 一個又一個的訪談,讓我有機會听到當地華人反映柬埔寨華社的發展,華人在不同時代的遭遇,華文學校和華文報章的坎坷命運。活生生的歷史,血淚的歷史,听進耳中,增進知識,更能感受東南亞華人的坎坷。
進入21世紀,每當重訪柬埔寨時,我延續上一次的工作,不忘更進一歩探索柬埔寨華社的歷史與發展。重訪以前見過的老校長,再會見以前認識的報人朋友,採訪未曾到訪過的華校,以此為樂。
出席世界寮華難民團聚大會,專題報導登於柬埔寨星洲日報。
2013年,我受邀到金邊,出席世界寮國華人難民大團聚會議,收穫豐碩。此行讓我有機會與散佈世界各地的前難民相聚一堂,听他們的故事,了解冷战時代寮柬兩國華人走過的道路。更可貴的是,我有機會陪同兩位事業有成的前難民,重訪他們的母校。這兩位前難民是來自美國紐約的薛俊發和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溫耀潮,早年他們是柬埔寨老解放區吉井中山學校的學生。機緣巧合,我們結伴同行,他們想念久別母校,而我想了解這間前解放區的華文學校。此行讓我知道中國的文革如何燒到柬埔寨吉井的中山學校,影響當地的華校生。柬埔寨華校於1970年面對浩刧,全面遭封殺。但是當時紅高棉要統战,讓吉井華校生存,直到1973年,吉井華校也逃不了遭封閉厄運。
寮國華人歷盡苦難
有關寮國華人面對厄運的歷史,我是在數年前親赴寮國,才有較深入的了解。當地華人告訴我,上個世紀70 年代中,寮國江山易色,寮共掌權,寮共親越共,對華政策唯越共馬首是瞻,寮國華人難以生活。在皇城琅勃拉邦,原本繁華的唐人街 ,人心惶惶,十家九家逃,華人產業損失慘重。
我是在2013年訪問寮國,參觀永珍寮都中學和其他學校,訪問華校校長、老師和當地華社領袖。接著我受邀出席在金邊舉行的世界前寮國華人難民大會,結識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寮國前華人難民,听他回憶難忘的逃難辛酸。
當年寮國華人冒着生命危險,偷渡湄公河,進入泰寮邊界難民營。然后想盡辦法,千辛萬苦地來到泰國灣,投奔怒海。 寮國船民海上飄流,上演悲劇。1977年,〈力拉号〉難民船機械損壞,200多名寮國難民被困新加坡岸外海上,呼天不應,呼地不理,無人理會。幾個月后,聯合國救災組織才伸出援手,助難民脫離苦海。 同時,我听到不少寮國華教的故事,了解到在紅色政權下,蓬勃發展的寮國華文學校和華文報刊,嚴重受摧殘。
獲得這些前寮國難民朋友提供資料和照片,我為報章寫了多篇報導。2014年8 月,在加影新紀元學院舉行的“ 2014年世界華文教育論壇”上,我發表了〈寮國華人與華教〉的報告。在新紀元學院出版的〈 2014年世界華文教育論壇文集〉中,有我的兩篇文,介紹泰北和寮國的華文學校。
四處跑動和訪問,听到這些龍的傳人反映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所遭遇的苦難,心情澎湃。歷史事實顯示,當年印支三邦掌權當政的共產黨,對待華人的政策,是罪過,對這三國的華人來說,是大災難。
一位前難民朋友感慨地說,當年他們被迫逃離家園,被視為叛國者。時過境遷,他們在海外打拼,各有所成,如今他們受歡迎回國,投資建設國家,被視為愛國者。他諷刺性地說,感謝當年統治者那麼對待他們,讓他們陷入水深火熱中,他們才會離開所在國,才有機會在外國發展自己的事業,才有今天的成就。
泰北“娃娃兵” 歷盡滄桑
冷战時代,在北部泰緬邊區金三角,是另一個上演龍的傳人悲劇的地點,作家柏楊稱之為“ 異域”。這批流落邊遠山區的龍的傳人,這批孤軍的命運,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多次走訪,到美斯樂,到滿星疊,到緬甸撣族人控制區等,與當地人交談,參觀他們的學校,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
1999年年底,訪問了泰北“小中國”美斯樂,過后發表了〈流落泰北山區的人〉。
國共內战,一支國民黨軍敗退至泰北的金三角,千辛萬苦,尋求立足,尋求生存。他們被稱為“孤軍”,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命運,深深吸引我。這支隊伍中的“娃娃兵 ”更成為我關注的目標。12岁至15岁的小孩子,被拉夫,隨國民黨軍隊遠離家鄉,進入泰北金三角,輾轉征战。娃娃兵入伍時,不懂得什麼是政治,卻不幸地被捲入國共政治冲突旋渦中,最后流落泰北,回不了家。
我遇到的“ 娃娃兵 ”歷盡滄桑,已步人晚年,成為殘缺的老兵。有緣與孤軍中的娃娃兵相識,听他們的故事,知道他們不一樣的人生,感嘆萬千。當時我發出一篇報導,題目是:〈流落在泰北山區的華人〉。上世紀90年代,网絡新聞開始興起,新加坡報章轉載我的報導, 張貼网絡上,讓更多人讀到此文,獲得金三角龍的傳人之訊息。
2004年,〈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出版,我把美斯樂獨腳“娃娃兵”的照片置於封面。照片中,殘缺老兵,持拐杖,帶幼女,忧郁眼神。幾年后,再訪美斯樂,特意帶著這張照片,尋訪這位老兵。果然有緣,與老兵喜相逢,我送上特意放大的照片。老兵知道我出書,書中記載他的人生故事,因此要求送他一本,我欣然答應。
進入泰北山區,我還有另一個關注焦點,視察當地的華文學校。我想了解,這批龍的傳人如何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下,堅持發展華文教育。為了讓子女有機會學習華文,接受中華文化燻陶,他們如何鍥而不舍 ,千辛萬苦地興學辦教育。
從美斯樂、滿星疊、撣邦小鎮和邊區的其他彈丸小鎮,看穿拖鞋的學生上課,听山區老師辛苦傳播中華文化的故事。在滿星疊,遇到一名年輕老師。他每天騎摩多,翻山越嶺,到偏遠鄉區兩間學校,教學生學習華文,學習弟子規。他奔波於兩間學校之間,遇上下大雨刮大風,也得在山林中趕路。
金三角華教坎坷路
在金三角推广華教,確非易事,但無論如何艱難,龍的傳人堅韌不拔,排除萬難,或明或暗,都要發展華教。通過訪問滿星疊大同學校校長張明光,讓我進一步認識在這片山區,他們為華教艱辛奮鬥。張明光也是一名娃娃兵,11歲就被送進昆沙的部隊,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同時他被送進大同學校接受華文教育。
金三角滿星疊大同中學師生送給筆者的致謝卡片。大同中學校長張明光站在撣邦地圖前講述泰北華教的發展。
昆沙於1975年在滿星疊創辦大同學校,傳播中華文化。文革知青楊林、曾焰夫婦當年逃到滿星疊大同學校教書傳播文化。但是好景不常,泰國政府於1984年開始全面封禁華校,學習華文列為非法,歷時約10年。大同學校遭遇厄運,校舍被沒收,改為政府的泰文學校。為了扑滅華教,泰國警察展開突擊,用警車搬走華文書籍。雖然面對政府嚴禁學習華文, 但是大同學校師生以堅毅精神,在逆境中求生。
他們化整為零,以打游擊方式,分散到村內多個地點,补習上課。在家長家里、在老師家里、甚至在牛棚里,都成為課室。在牛棚上課時,上層是學生在上課,下面是養牛或養豬。
學習華文是犯法時期,老師必須偷偷摸摸活動,提心吊膽。但為著中華文化不會被連根拔起,他們堅持奮鬥,渡過10 年岁月,才重現曙光。進入90 年代,大環境逐漸轉變,嚴禁華校的政策逐步放寬,金三角的華校又有了成長的空間。
儘管華教受管制的条件放寬了,但是,華教仍然受歧視,沒有堂堂正正的地位。當地的華裔子弟必須早上先到泰文學校,下午才能到華校上課。不然,華校必須等到周末,或禮拜天,泰文學校沒上課時,學生才到華校上課學華文。這有如大房正室與偏房之別。
親身到訪,田野調查,讓我收穫不少,讓我對流落偏遠地區的龍的傳人,認識更深,感受更強。這種知識,遠非在書房中翻書本,所能得到,所能感受到。
〈學人自述〉(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