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南洋華人興建的番仔厝金水小學,如今是華人下南洋奮鬥史文物館。 |
金門行,我喜歡。
看他們保存華僑老厝,老房子,設為文物館,感受深,收獲大。
百年前老厝,早年華僑捐款興建的學校,轉為文物館,教育基地,展現華人先輩出洋打拼的事跡和精神。
看他們保存華僑老厝,老房子,設為文物館,感受深,收獲大。
百年前老厝,早年華僑捐款興建的學校,轉為文物館,教育基地,展現華人先輩出洋打拼的事跡和精神。
四月底,跟隨麻坡漳泉公會的廈門、金門旅行團,踏上金門島,參觀金門水头的老厝和金水小學,上了華人先輩下南洋的一堂歷史課,不虛此行。
西方建築風格圖飾,有天使、鴿子、花草、盾牌圖樣。 |
“僑鄉婦女”展示館牆上一首詩:丈夫下南洋,音訊無,妻子日夜思念。這反映當年僑鄉婦女的命運。 |
金水小學是印尼華人汇款回鄉,集資興建。學校於1932年落成,是當時金門地區規模最大的洋樓學校。“回”字型校舍,中央是禮堂,左右兩旁各有6課室,后排是教師辦公室和宿舍,前排是校長室和董事長辦事處。
如今每間課室房間轉成華人下南洋歷史的展示館。不同房間,展示不同主題:找尋出路、海外生活、僑汇、通路興發展、昔日教師宿舍、昔日廚房、僑鄉婦女、海外教育和昔日教室。
昔日的課室,讓人懷舊。翻開書桌,內有校史。 |
1910年至抗日戰爭時期是僑汇高峰期。海外華人血汗錢源源流回中國。 |
省吃省用,存點錢,汇回鄉,辦公益。海外華人因素,對僑鄉社會文化變遷,影響大。 |
金門人細心照顧歷史遺址,打造成文物館,靜靜向後人述說前輩們的故事。
早年金門人為了生活,飄洋過海,到馬來西亞,到新加坡、印尼、日本等,披荊斬棘,艱辛奮鬥,站住了腳,生活安定後,不忘故鄉,期望故土興盛發展。
早年金門人為了生活,飄洋過海,到馬來西亞,到新加坡、印尼、日本等,披荊斬棘,艱辛奮鬥,站住了腳,生活安定後,不忘故鄉,期望故土興盛發展。
他們為故鄉做慈善公益,投入教育、醫療、救濟、衛生、治安和實業發展等,對故鄉社會文化變遷,產生深遠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僑興學蔚為風氣。 |
海外華人創辦不少金門學校。這些僑辦小學見證了華人出洋奮鬥,回饋鄉里的生命故事。 |
翻閱史料,早年金門人出洋打拼,來到新馬地區的人數最多。我們的團員梁維漳, 祖籍是金門山后人,他的哥哥梁維泮是馬來西亞馬華公會前會長。馬來西亞企業家楊忠禮是金門人,他大力捐資助金門教育事業,獲委為金門大學的終身名譽校長。
感謝金門人細心保存這些華人出洋奮鬥,回饋鄉里的生命故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