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1, 2013

老挝华教堡垒 ----



老挝华教堡垒 ----

      寮都公学沧桑路

文:郑昭贤


20135月,抵达寮国首都永珍的寮都公学时,只见学校屋顶上,两面旗帜飘扬,一面是寮国国旗,另一面是镰刀铁鎚红旗。

此行获得寮都公学副校长陶菊的接见,採访了寮都校友、中国援教老师、孔子学院院长等,取得了学校校刊,校友会和越柬寮华人组织刊物,获得不少宝贵的寮国华教史料。

寮国首都永珍的寮都公学走过了76年漫长曲折的历史道路,是寮国华人兴学办教,传播中华文化的血汗结晶,是寮国华教的堡垒。

76年来,寮都公学历经风霜,初创期只有一间课室,数十名学生的华校,发展至70年代初成为一间规模宏大的名校,学生人数高达5,600人。不料70年代中期一场赤色风暴,冲击寮国华社,学校一落千丈,优秀的老师不得不离开,中学部和幼稚园部停课,学生锐减,学生族群结构起变化,华裔族群学生比例剧降,学生只剩区区四、五百人。90年代大环境的束缚放寛,学校又慢慢重现活力与生机,继续作为散播中华文化的摇篮。然而这与早年学校的母语教育性质颇有差距。

综观学校70多年来走过的道路,政治因素是华教的致命伤。二战期间,日军开到和接下来法军进驻,都给寮都公学带来重大伤害。70年代中的政治风暴导致华人逃亡国外,给华校的冲击更大。庆幸如今雨过天晴,限制条件放宽,又让华教有茁壮成长的空间与环境。


抗战年代寮都诞生

早期,法国殖民地统治者为获取寮国的资源,决定兴建一条贯穿寮国南北的13号公路,于是引进大批华工,为他们披荆斩棘,开山筑路。华人能够吃苦耐劳,法国人在寮国他曲开採锡矿,也招募了不少华工。为了开发寮国资源,法殖民地当局採用种种优惠办法,吸引华人到寮国开垦土地。华人定居后,为了子女的教育,先创建私塾,再发展成为新式学校,培育人才和散播中华文化。看来早年寮国华人和华教的发展与百年前马来西亚华人和华教历史具有类似模式。

薛理茂校长
 

50年代寮都公学校长薛理茂和寮都公学永远名誉顾问林新发的回忆:1934年,永珍潮帮和客帮领袖陈顺林、陈柳芳、江生等人为华人子女教育操心,创办了私塾学堂,聘陈英华当教师,学生十多人。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激起华侨爱国热情,中国后援会派翁显忠到永珍,召集华社领袖,共商创办新式华校。于是寮都公学宣告诞生,首任校长蔡英士(原名黄耀衡),抗日学生运动份子丁翀和巫峰、黄琛雨等当老师。

丁翀老师原名章聪,出生泰国,到中国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学生运动。1937年,他返回泰国任泰国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总会宣传干事。泰国加紧限制华校和抗日活动后,他离开泰国,前往永珍,受华侨公所的委托,与巫峰、黄琛雨负责筹备创立学校,招生上课。当初学校借用华侨公所礼堂上课,学生60多人。1940年,丁翀出任万象寮都公学教导主任。战前学校主要是教华文,也教部份法文。

丁翀老师回忆道:寮都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世界硝烟弥漫之中诞生。学校创办前,万象市未有华校,侨胞子女失学或在外游荡,有的家长送子女到曼谷求学。泰国华校停办之后,所有华侨子女都遭受失学之苦。寮都公学就在这时候,经过当地政府教育局的批准,应运而生。

他说,1940年初,学校教职员150人,以后逐年增加至200多人。校长是知名的教育家,教师中文水平均属高中、师范、大专学历。办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热爱华侨社会,有为华侨社会服务的思想。

50年代步上轨道

然而好景不常,战争迫使学校停课。194539日,日军进驻永珍,学校停课,两个月后复课。19462 月法军开进永珍,学校被迫再度停课,学校设备遭洗劫。在华社领袖的努力下,学校于1948年复课,学生约300人,校长陈兆怡。

和平后,寮都公学于50年代逐步走上轨道,奠定了良好根基。据50年代校长薛理茂回忆,十年间,学校环境安定,老师认真教学,学生增至2千多人。

寮都中学大礼堂外观。(郑昭贤摄)


他说,这时期校务不断发展,每周授课36节,中文佔60%。每当校庆时,学校演话剧,举行游艺会、学生成绩展览会和校内外篮球比赛,筹款办公益等等。学生组织自治会,自行监督学生努力向学。新中国诞生后,不少寮都公学学生满腔热情,投奔中国,经泰国到中国升学,表露了海外赤子之心。

薛校长又说,50年代,华社商家托美援之福,发了财,人人热心公益办善事,不少商号出资赞助半免费生求学。

60年代欣欣向荣

薛理茂校长回忆道,60年代,永珍商情更好,侨胞更慷慨办善事。学校欣欣向荣,学校买地扩建,大兴土木,侨胞纷纷响应,认捐课室和其他建筑费。学校兴建126间教室,课室挂上捐献商号或侨胞芳名牌匾留念。同时,学校又兴建大礼堂、图书馆、篮球场,工程从1963年开始,1968年落成。学生搬进新校舍上课,泰国和全寮各地学生纷纷前来报读。寮都公学全盛时期,学生高达5600人,一百多名教职员。校长教师来自台湾。绝大部份教华文,寮文只有两节。

据寮都公学前董事林新发写的校史:“1960年,向台湾聘请李育潘校长来寮都公学任职。二年后,另请翁汝樑校长来接替。二年后,翁汝樑校长返回台湾,再另聘陶佩瑚校长来校。1963年后,由台湾派来多位教师在本校任教,学生日益增加。寮都公学经费向来都是由侨社各位热心华文教育人士支援,出钱出力。”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寮都公学鼎盛时期。这时期学生的人数达高峰,学生的华文水准高。当时寮国有华文报章,华文报有副刊。寮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文章,刊登报章上。

蒋剑秋老师1969年至1975年在寮都中学教华文。他回忆道,当年他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写作兴趣,组织一个由文笔较好的同学组成的编辑小组,在当时的〈永珍日报〉闢了一个副刊,名为〈年轻人〉,每星期出一期。学生编辑小组进行审稿、选稿和编稿的工作。排版时,学生还到报馆校对。

寮都公学衰退期

70年代中期,寮国改朝换代,寮都公学命运堪虞,进入衰退期。1975年,华人抛家离舍,流徙于泰、港、台、日、欧、美、加、澳。台湾教职员撤走,学生人数激降,1982年,初中班不得不停办。

寮都中学图书馆。(郑昭贤摄)


寮都公学55周年校刊记载,1975年寮国新政府成立,一部份人移居,留下的华侨为适应政府政策,经商稀少了。1975年至1980年间,经济更改,人口迁移,学生下降,只有400---500人。在这时候,有种种难言的困难,但华侨只有一个目标“寮都不能停课”。

寮都公学教师黄顺成回忆道:1975年,局势变更,学校缺乏师资,学生一直往下降,学校经费捉襟见肘,在环境不准许之下,初中部和幼稚园暂时停办。至1985年,学校处在狂风暴雨之中,奄奄一息。教师们的心情,学生们的学业,更加难以形容,真有欲哭无泪之感。

19751986年这段期间,中越战争爆发, 越南华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寮国华人与华教也受影响。

寮都校友潘忠和于1993年写道:寮国易帜,母校经历漫漫严冬,终留得了青山在,但元气己重创,要恢复昔日的风光,在可见之将来,主客观条件已不再。唯有在现有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企盼第二春重临。


步上复兴道路

然而守得云开见明月,到80年代中期,寮都公学喜见新机遇的出现。198611月,寮国宣佈改革开放,政策上不再过度亲越、亲苏,力求走出封闭,开拓与中国、泰国和欧美国家的外交关係,接受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1987年,寮国与中国恢复全面的外交关係。

黄顺成老师写道,1986年,学校的前途显露一片曙光,已停办4年多的初中部和预备班获寮国教育局批准复办,这真是振奋人心的喜事。

寮都公学重新出发,虽然寮国教育部要求多教寮文,少教华文,但学校尽量用华文教学,我行我素。1992年以后,学生人数增加至1000人以上,教师增加至47人,老师大部份是寮都校友,只有5位聘自中国。

步入21世纪,寮都公学在新的局面下以新的姿态发展。副校长陶菊在接受採访时说,2013年,寮都公学的学生有2300人,教师140位。这是一间双语学校,一半教华文,一半教老文。学校接受教育局规定,学生必须修完小学和初中的寮文课程,参加教育局主办的统一考试。学校有自己主办的华文考试,也要学生参加政府主办的老文考试,让学生能进入本国大学。

众多高官子弟就读

学校办学成绩赢得寮国官员的讚赏,不少官员把他们的子女送来寮都公学就读。对此,陶菊校长自豪地说,连寮国国家主席也把孙子送进寮都公学就读。

此行有个发现,由于寮国华人办教育认真,学生成绩好,导致寮国不少高官政要宁可把子女送到华人兴办的学校,反而不送进免费的政府学校。在永珍,在琅勃拉邦,都有这种现象。永珍华团领袖告诉我,目前有高达200多名政府官员的子女在寮都公学就读。学校当局在获悉国家主席要把孙子送来就读时,感到十分惊讶,还开会讨论。

陶菊感叹地说,目前的学生平时多数使用老挝语,连华裔子女在家中也使用老挝话。看来在这种环境下,要提高华文华语水平更需加倍努力。

寮都中学副校长陶菊(中)接见笔者夫妇。

陶菊又说,学校的数理化科目是採用华文教学,以方便学生到中国升学。今年有15名寮都毕业生,获得免考试,直接到中国升造。中国给了优待,又提供奖学金,但目前已没有寮都学生到台湾升造。

马来西亚每年有不少的华校独中生到台湾和欧美深造,近年来,有些独中生还进入北京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中国名校。询及是否有寮都学生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造,陶菊说,学校不鼓励学生到北大和清大升学。

华文程度今非昔比

目前,中国派老师到寮都公学任教,寮都派本地人老师到华受训。中国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广西大专院校、云南师范大学等院校都到寮都招生。

从中国派到寮都公学执教的老师所写的报告,可以反映出当前寮都学生的华文程度。一位中国援教老师写道:我们兢兢业业的教学,因为不是母语教育,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课堂上,对高年级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国的向往,进而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对于低年级学生,对们进行象形教育,领略中国方块字的美,培养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

另一方面,根据早期寮都公学老师蒋剑秋的回忆,在70年代初,寮都公学的中文课本,内容方面,比台湾同年级的课本还要深,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却很强。

从这两段文字的描述,可瞭解当今寮都中学学生中文程度与昔日寮都学生华文程度己大不相同,今非昔比。

凄风苦雨的年代己过,然而早期与后期的寮都公学有很大的不同。早年寮都公学的学生主要是华裔子弟,如今是老裔学生人数多。过去主要是母语教育,如今是第二种语文教育。过去教师主要是来自台湾,今天是中国派来的教师。过去学生前往台湾升学,如今是到中国升学,没有学生到台湾升学。

张贴礼堂壁上的初中二学生作文。


最后摘录寮都公学前校长薛理茂的一首词作结束。薛理茂校长写道:

寮都公学本温柔,谁惹万千愁?

翻云覆雨,霜刃雪剑,转眼春休。

巍巍校舍今优美,相思高楼。无穷寄望,学棣浩荡,锦秀枝头。

28-6-2013

资料来源

----寮都中学校刊(2010---2011),主编:班复兴,2011

----第五届世界越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纪念特刊,主编:张明强,2011

----薛理茂:〈永远怀念永珍寮都公学〉

----林新发: 〈寮都校史〉

---- 〈潮汕风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