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4, 2009

马中建交35周年(三)

重温马中关系发展史

1981年,中國總理趙紫陽(右)到訪馬來西亞,在吉隆坡國際機場受到我國首相馬哈迪醫生的迎接。


按:2004年,馬中兩國慶祝建交30周年時,我為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的財經雜誌《馬中經貿》制作一個馬中關係特輯《情牽馬中30年》。

轉眼間,兩國於今年歡慶建交35周年,新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即將訪華。趁此時刻,張貼出當時我為這個特輯所寫的幾篇報導,讓讀者重溫兩國關係發展歷程,同時回顧三位領袖如何高瞻遠矚地為兩國關係發展奠下穩固的根基。


(三)
馬哈迪七度訪華

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中國與南洋國家的邦交。馬哈迪首相在位
22年,七次訪
,努力促進馬中關係,使兩國關係發展至歷史的新高峰。

馬中關係能夠發展至今天這麼密切,馬哈迪的幾項指導性的基本政治理念和戰
略,起著關鍵性作用。


不是潛在敵人

首先,馬哈迪十分明智地提出不把對方視為潛在敵人的好處。他的基本態度
是,
不視中國為潛在敵人。他認為,如果視對方為潛在敵人,那麼對方也會
視你為潛
在敵人,出現對抗氣氛,大家都準備面對衝突,耗費資源,得不償
失。

他從歷史上瞭解到,中國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侵佔別人的領土,因此東南亞
國家不必害怕一個富強中國的出現。反之,他強調的是共享中國繁榮和穩定
所帶來的機會。這一基本態度,對化解過去長期以來兩國間的猜忌,起著很
大的作用。

第二,他有遠見地預測到一個繁榮的中國,將成為帶動各國經濟成長的火車
頭,
首先帶動東亞和東南亞,然後帶動整個世界。他說,如果十多億中國人
民有美國
人一半的富有,中國市場規模之大,是無法想像的。因此,東南亞
國家應歡迎中
國富強起來,因為通過經貿往來,東南亞國家可分享到財富。

擺脫政治支配

1985年,馬哈迪首相首次訪華時,他呼吁改變過去一向受政治所支配的僵
局,希
望今後兩國關係是受經濟所支配。他也呼吁坦誠、理智地處理中國
所稱的「歷史
遺留下來」的、妨礙兩國關係發展的某些核心問題。

因此,馬哈迪突破了敦拉薩時代兩國邦交主要建立在政府對政府,不是人
民對人民之間關係上。他於
1988年和1989年,先後取消政府對商家和人民
到中國經商和旅遊的嚴格限制。大馬政府於
19881月取消商家入口中國貨
必須通過國企申請入口准證
AP,向國企繳交0.5%佣金的制度。這個制度增
加了商人的成本負擔,一直妨礙馬中經貿關係的發展,並令第三者獲利。

隔年,政府取消人民前往中國旅遊的限制,掀起了我國人民前往中國旅遊
的熱潮。

1994年,馬哈迪在北京發表演說,宣稱中國的現代化和經濟的發展、進步
將要大
功告成,亞洲也將在世界文明中重新取回它的地位。歐洲人可能不
喜歡,不過亞
洲人沒有理由不喜歡看到這種情況的出現。


反西方經濟霸權

第三,在國際上,馬哈迪抨擊西方的經濟霸權主義。這與中國反對西方的
霸權主
義立場一致。馬哈迪在反對西方國家和貨幣投機客欺壓發展中國家
,爭取第三世
界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獲得中國的讚賞。
兩國為捍衛弱小國家
在全球化時代的利益,在政策上互相呼應,導致兩國
關係日益密切。



解決馬共問題

第四,他果敢地尋求以政治方案結束馬共的武裝斗爭,擺脫多年來已證實
毫無結
果的軍事解決方案。長期來是馬中關係之障礙的馬共問題終於獲得
解決。

和平的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時,一度陷入僵局,馬哈迪權衡得失輕重,果斷
地發出指示,化解僵局,使會談成功,深獲讚揚。

馬來西亞政府、馬來亞共產黨和泰國政府三方於1989122日簽署「合
艾和平協議」,同時發表「聯合聲明」。馬共放下武器,走出森林,結束
長達
41年的武裝斗爭,為馬中關係日後全方位的飛躍發展鋪平道路。

結語

回顧過去30多年來,兩國人民應感激這三位領袖以他們的智慧、遠見和毅力,
導兩國關係步上一條康莊大道,讓兩國友好合作,取得雙贏,共同繁榮。

30年歷史顯示,政治領袖的遠見和決策,影響國家關係的發展方向和人民的福
利。當今,兩國已由新一代領導人掌舵。我們希望,兩國新一代領袖也具有老
一輩領袖的素質,能夠克服障礙,把兩國關係推向另一個歷史高峰,造福兩國
人民。


8-2-200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