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2, 2009

马中建交35周年(一)

重温马中关系发展史





按:2004年,馬中兩國慶祝建交30周年時,我為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的財經雜誌《馬中經貿》制作一個馬中關係特輯《情牽馬中30年》。

轉眼間,兩國於今年歡慶建交35周年,新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即將訪華。趁此時刻,張貼出當時我為這個特輯所寫的幾篇報導,讓讀者重溫兩國關係發展歷程,同時回顧三位領袖如何高瞻遠矚地為兩國關係發展奠下穩固的根基。




馬中三領袖功不可沒


際此馬中建交30周年的時刻,回顧兩國關係史的演變,令人興嘆。

回想過去冷戰時代,政治對立,兩國的往來幾乎斷絕。五、六十年代時期,中
受圍堵,人民被禁前往中國。商人為了經商辦事,必須冒險從澳門潛入中國
心吊膽。

當年誰能料到,時至今日,兩國政府與人民之間往來那麼密切,2004年被兩
國政府定為「馬中友好年」,大事慶祝。中國總理溫家寶形容馬中關係目前
處於歷史上最好的階段。

1975年,馬中雙邊貿易還不足2億美元。2003年兩國雙邊貿易突破200億美元,
大馬成為中國在東盟成員國中的最大貿易伙伴。30年間,兩國雙邊貿易增加了
百多倍。

目前,大馬企業到中國投資超過一千家,中資企業來馬投資近百家。2003
12月,馬來西亞在中國投資的項目達到2 888個,合同總值716千萬美
元。大馬成為中國的第
15大投資國。

兩國人民每年互訪超過百萬人次,中國學生到大馬求學的人數超過萬人,大馬
學生到華留學的人數超過千人。兩國領袖頻繁互訪,友好相待,矢言進一步發
展經貿與政治關係,尋求雙贏。

這種幾乎是扭轉乾坤的變化,促進了兩國經濟的加速發展和政治穩定,兩國人
民深受其惠。這是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事。

然而,兩國關係有今天的局面,得來不易。政治領袖的高瞻遠矚,居功不小。
位政治領袖──敦拉薩、鄧小平與馬哈迪的導航,功不可沒,在慶祝建交30
周年的時刻,不能不提及。



(一) 敦拉薩的破冰之旅



1974年5月底,敦拉薩首相到北京展開破冰之旅,與毛澤東主席親切握手。


突破兩國關係的僵局,我國第二任首相敦拉薩扮演重要角色。在東姑阿都拉曼

時代,冷戰氣氛籠罩世界,東南亞地區是一個重要的衝突焦點。當時,意識形
態和
政治觀點支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同陣營的國家勢不兩立。就在這種十
分困難
的歷史條件下,敦拉薩首相以政治家的遠見,開始運籌帷幄,進行戰略
部署,敢
於尋求突破冷戰框架,開拓新局面。

敦拉薩於19709月出任我國首相。當時越戰戰火十分劇烈,形勢的發展逐漸
對美國不利,尼克遜總統正在尋求光榮地結束越戰。越共如果戰勝,是否會趁
勝向外擴張,這是當時政治家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就在這個時刻,敦拉薩果
敢地提出東南亞成為中立區的概念。


支持中國進聯合國

敦拉薩很謹慎地檢討我國的外交政策,知道大馬是亞洲一個小國,不能忽視
擁有
八億人口的中國,也絕不能忽視存在了2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事實。
他認為
有必要擺脫東姑時代大馬對中國的態度和立場。

於是,馬來西亞於197010月在聯合國正式倡議,由列強保證東南亞成為一
中立區。同時馬來西亞準備與蘇聯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馬來西亞表明支
持中
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

當時中國正推行著名的乒乓外交,尋求重返國際舞台。在雙方的共同意願之
下,於是兩國步上建交前的前奏階段。雙方都向對方作出一些友善的表示。


銀星藝術團到訪

中國紅十字會於19712月捐出50萬人民幣給大馬水災的災民。香港〞銀星
藝術
團〞3月到吉隆坡為水災災民義演。演出受到我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接著,國企主席東姑拉沙里率領第一個大馬貿易代表團訪華。中國貿易代表
團報聘訪馬,向我國採購大量棕油和樹桐。馬來西亞乒乓隊受邀於
11月到北
京參加亞非乒乓賽,由當時聯盟秘書長曾永森領隊。

1971年,在大馬的推動下,東盟在吉隆坡採納了「吉隆坡宣言」,爭取東南
亞成
為自由與中立的地區。當年9月,馬來西亞在聯合國投票支持中華人民共
和國取代台灣,恢復在聯合
國內的席位。

馬中兩國的建交談判是在19724月開始在紐約聯合國舉行。大馬駐聯合國
首席代表查加利亞和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黃華代表兩國進行談判。當時的建交
談判是在高度守秘下進行。

兩國的建交談判並不容易,一些複雜的問題曾使談判中途停頓了一個時期。
但雙方互相諒解對方的處境,建交談判終於成功完成。


率先與華建交

敦拉薩首相於是展開破冰之旅,訪問北京,於
1974531日與周恩來總理
簽署馬中建交聯合公報。雙方在公報中重申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處。雙方聲明在國際上反對霸權,
同時不承認雙重國籍。

馬來西亞承
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同時關閉大馬駐台
領事館。中國承
認馬來西亞政府,並尊重馬來西亞的獨立和主權。

在當時的國內外條件下,敦拉薩要作出與華建交的決定,絕非易事。大馬在
東盟
內只能算是小弟弟,我國要率先與中國建交,必須顧及東盟內部當時強
烈反共成
員國的態度,必須顧及東盟老大們的反應。與此同時,國內微妙的
種族情緒,也
必須顧及。

因此,敦拉薩有勇氣和遠見地作出決定,獲得周恩來總理的讚賞。事
後也證
明這是一項正確的決定,東盟其他國家也跟隨我國先後與中國建交,我國

民族人民歡迎馬中建立友好關係,這符合我國的利益。

敦拉薩當時在北京說:「我們已經成功地沖破了長期以來將我們分隔開來的
障礙....我們決心從懷疑和猜忌中解脫出來....我們應該朝前走。
讓我們一磚一瓦地為我們兩國人民的永恆友誼奠定基礎。」

1975年正月,兩國互派大使。中國派王幼平為中國駐馬首任大使,馬來西亞
駐華首任大使是哈希姆。

不過,必須指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次建交只是政府對政府的關係,
不是
民間對民間的關係。民間往來尚未成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意
到中國經
商、省親、治病,需特別申請。意識形態的問題仍然妨礙兩國關係
的發展。



8-2-200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