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6, 2009

中马关系大事记

重温马中关系发展史


1974年星洲日報刊登的首相訪華馬中建交圖片特輯。當時我在星洲日報的電訊翻譯組,有緣參與這歷史性新聞的編譯工作。


1970年

*** 敦拉萨於9月出任首相,提出东南亚中立区概念。

*** 10月,副首相敦依斯迈在联合国倡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交,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列强
保证东南亚成为中立区。

1971年

*** 马来西亚投票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取得在联合
国内的席位。

*** 香港"银星艺术团"3月到吉隆坡为水灾灾民义演筹款。

*** 国企主席东姑拉沙里率领第一个大马贸易代表团访华。中
国采购大量棕油和树桐。

*** 马来西亚乒乓队受邀到北京参加亚非乒乓赛。


1972年

*** 两国4月开始在联合国举行建交谈判。双方的代表是大马驻
联合国首席代表查加利亚和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

1974年

*** 敦拉萨展开破冰之旅,访北京,於531日与周恩来签署
马中建交联合公报。马来西亚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
盟国家。

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双方声明在国际上反对霸权,同时不承认双重国籍。

*** 马来西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中国承认马来西亚政府,并尊重马来西亚的独立和主权。


*** 大马关闭驻台领事馆。


前首相敦拉薩1974年訪華時,參觀清華大學,與一名女球員打乒乓球。


1976年

*** "四人幫"倒台,江青入獄。

1977年

*** 中共中央七月恢复邓小平党、军、政职权,开除四人帮。
邓小平第三度东山再起。

1978年

*** 邓小平副总理119日访马,赞东盟促进本区和平,支持
1971年吉隆坡宣言主张的东南亚自由与中立概念。

*** 中国认为,应把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与党与党的关系分开处
理,宣称这是历史留下的问题。

*** 中国没有否定"党与党的关系",邓小平回避到国家纪念
碑献花,改为到国家回教堂的敦拉萨墓前凭吊。

*** 12月邓小平开启改变中国面貌的经济改革,废除公社,抛
弃「阶级斗争为纲」,让市场经济有机会发挥作用。中国
步入邓小平时代。

*** 两国经贸关系停滞不前,雪隆中华工商总会向政府提呈备
忘录,要求政府取消对入口中国货实施AP准证制度和国企
抽取0.5%佣金,并要求取消商家赴华经商的各种限制。


1979年

*** 邓小平於2月出兵攻打越南,吓阻越南向泰国挺进。

*** 马中建交五周年,拿督胡先翁首相5月访北京,邓小平亲
到机场迎接。

*** 马方希望中国输入更多大马产品,包括树胶和棕油。中方
提出两国签署贸易协定。但基於有些问题尚待解决,马方
暂不签署贸易协定。

*** 邓小平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废除平均主义,吸引外资,与资本主
义共存共荣。

1980年

*** 邓小平8012月召见陈平,要马共在19816月底关闭设
在湖南省的马共秘密电台"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 为
解开"历史遗留下"的结作出努力。

1981年

*** 马哈迪於7月出任我国第四任首相,发表「向东学习」政
策。

*** 中国总理赵紫阳8月访马,寻求促进两国经贸关系。

1985年

*** 首相马哈迪11月访华,开始逐步调整对华政策。
他呼吁改变过去一向受政治所支配的僵局,希望今后两国
关系是受经济所支配。他又呼吁坦诚、理智地处理中国所
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妨碍两国关系发展的某些核心
问题。

*** 马中签署避免双重课税协定。

1988年

*** 马中签署双边贸易协定,成立马中经贸合作委员会。

*** 大马政府於1月取消商家入口中国货必须通过国企申请入口
准证
AP,向国企缴交0.5%佣金的制度。此举降低商家的成
本负担,简化了与华做生意的手续,为日后马中贸易飞跃成
长奠下基础。

1989年

*** 马来西亚政府、马来亚共产党和泰国政府三方122日签
署「合艾和平协议」,同时发表「联合声明」。马共放下
武器,走出森林,结束长达
41年的武装斗争,为马中关系
日后全方位的飞跃发展铺平道路。

三方在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时,马哈迪的果敢决定,化解僵
局,使会谈成功,深获赞扬。

*** 马来西亚政府取消人民前往中国旅游的限制。

1990年

*** 马来西亚中国货进出口商协会宣告成立。此协会於2002
改名为马来西亚中国经济与贸易总商会。目标是促进两国
的经贸关系和相互投资。

*** 李鹏总理於12月访马,寻求突破六四事件后,西方国家在
经济上和外交上抵制中国。大马以谅解态度保持与中国友
好,拉菲达是六四事件后第一位访华的外国政府高级官员

1991年

*** 马哈迪提出"2020"宏愿,吁国人大胆向海外进军。

*** 新华社在吉隆坡开设办事处。

1992年

*** 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中国掀起改革旋风。

*** 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正月访马。双方签署科学与工艺合作
协议。马中友好协会成立。

1993年

*** 马哈迪首相6月率领百多名商人访华,见证马中签署友好
协定。我国商人与中国签署逾
50项谅解备忘录和投资协定
,两国关系大跃进。

1994年

*** 马中建交20周年,首相马哈迪第三度访华,在北京发表演
说,宣称不必害怕中国富强起来,一个繁荣的中国将成为
带动东亚、东南亚和全世界经济成长的火车头。

*** 江泽民主席访马。

1996年

**** 马哈迪首相四度访华,朱熔基副总理访马。中国海军军舰
访马。

**** 中国对大马棕油实施入口配额。

1997年

*** 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马出席东盟+3非正式峰会。

*** 李鹏总理访马。

*** 马中签署教育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1998年

***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马,出席APEC领袖非正式会议。

1999年

*** 首相马哈迪五度访华,获得中国同意大幅度增加入口大
马棕油配额。两国签未来合作框架联合声明。

**** 朱熔基总理访马。

2000年

*** 中国银行在吉隆坡开设分行,马来亚银行在上海开设分
行。中国军舰访马。

2001年

*** 马哈迪於正月和10月访华,出席博敖论坛和上海APEC
会。

*** 中国与东盟领袖在汶莱决定,於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
由贸易区。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大马棕油的入口配额将於
2005年后取消。

2002年

*** 胡锦涛副主席4月访马,显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重视马
中关系。马中双边商业理事会成立。

*** 马中经贸总商会主办"东盟----中国合作论坛"。

*** 马中双边贸易突破100亿美元,达142亿美元。

2003年

*** 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吉隆坡召开,世界各地三千华商与
会,来自中国的商人有一千人。

马哈迪首相在华商大会上发表演说,宣称"中国的发展不
会对大马构成威胁,而是带来无限商机。

*** 副首相阿都拉9月访华,显示行将上任的大马新首相将继
续推动马中关系。双方决定列
2004年为马中友好年。

*** 双方签署5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两国企业签署15项合作协
议。

*** 马中双边贸易突破200亿美元。

2004年

*** 两国於531日庆祝马中建交30周年。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
訪華,與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會談。馬中簽署38份協定及合
作備忘錄。

*** 首屆馬來西亞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微型廣交會)在吉隆坡舉行。

*** 馬中雙邊貿易總額262億美元。

2005年

*** 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9月訪華,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
談,簽署雙邊防禦合作諒解備忘錄。

*** 中國總理溫家寶12月到吉隆坡出席東盟+3 峰會及東亞峰會。

*** 中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5月訪馬。

*** 馬中雙邊貿易總額307億美元。

*** 中國在馬投資額1千萬美元。

2006年

*** 馬中雙邊貿易總額371億美元。

*** 中國在馬投資3千8百萬美元。

2007年

*** 中國融資27億令吉(8億美元),作為興建檳城第二大橋的經費。

*** 馬中雙邊貿易總額464億美元。

*** 中國在馬投資額5.5億美元。

2008年

*** 馬中雙邊貿易總額高達535億美元。

*** 第五屆馬來西亞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在吉隆坡舉行。

*** 馬來西亞在中國投資總額42億美元。

*** 中國在馬來西亞投資總額18.8億美元。

*** 到馬來西亞深造的中國留學生人數達1萬355人。

*** 馬來西亞人到中國旅遊人數104萬人次,訪馬中國遊客95萬人次。

2009年


*** 馬中慶祝建交35年,首相納吉6月初訪華。



當年星洲日報以封面頭條報導馬中建交新聞。


Monday, May 25, 2009

中马两千多年的友谊

馬六甲博物館內的鄭和塑像。


马来西亚与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单只是从郑和访马六
甲开始的六百年历史。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漂洋过海,抵达马来半岛丁加奴州的龙运和柔佛
州的香蕉岛,与当地人进行商贸活动。

这是有史书记载为根据。因此,中国的人民日报於1974528日我国首相敦
为马中建交历史性访华时,发表社论宣称:「中国人民和马来西亚人民有
着悠久传
统友谊。早在公元前的时候,两国人民就有友好往来。」

人民日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形容中马两国是「碧波绿海相望,传统友谊深远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汉武帝(公元前
140年-- 公元前87年)时期,中
国的经济
蓬勃。汉武帝为促进对海外的商贸活动,派人开僻通往东南亚与印
度的海上航线。中国使节当时带着黄金和杂物南下,到海外购买珍珠、琉璃
和各种奇石异物。

「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当时中国的商船从广东的徐闻、合浦出发,南下航
行至都元国。据许云樵教授的考订,都元就是今日丁加奴州的龙运(Dungun)
。中国商船继程航行至印度,回程时在皮宗停留,等待西南季候风的吹送,返
回汉土。据考证,皮宗是马来语的Pisang 就是当今柔佛西南的香蕉屿。

公元五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间,马来西亚的古国如狼牙修、益益、丹丹都与中
国频在唐代,中国与外国通商处於极盛时期,中国商船远航至吉打。在宋朝
时,马来西亚的丹眉流、凌牙斯加、蓬丰、吉兰丹等,都与中国有频繁的贸
易往来。

当时中国的广州、杭州和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接待来
自吉打和马来半岛各地的船只和商人。外国人以香料、药物、象牙、珊瑚、
琥珀、珍珠、玳瑁、水晶、紫檀和棉布等换取中国的金、银、铅、瓷器等
货物。

1403年,满刺加王国兴起,马来半岛与中国的政治和贸易关系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
1405年开始中国着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航行到马来半岛的
马六甲。

從據說是鄭和當年在馬六甲所用的古井中出土的明代文物,如銅香爐、銅幣、瓷片和瓷罐。

中国汉代的铜鼓曾在彭亨州出土。汉、唐、宋、明等朝代的陶瓷器和钱币也发
於柔佛州、砂劳越等地。这显示马中人民很早就有互相往来。

在砂劳越沿海和彭亨还挖掘出中国的法码、渔具、念珠、金银装饰品,以及古
代中国木船残骸等。

到了十五世纪末,一些中国人开始移居马来半岛,他们开荒种植,从事各种生
活动和商业活动。他们辛勤劳动,刻苦耐劳,与当地人民一起开发资源,为
当地
的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到了廿世纪末,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后,马来西亚人民涌往中国经商和投资,对
促进中国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两国的经贸关系达到
历史上最高的水平。人们乐观地预测,两国的经贸关系和政治关系将进一步提
升。

祝愿马中两国两千多年传统的友谊之花,结出愈加绚丽多彩的硕果。

Sunday, May 24, 2009

马中建交35周年(三)

重温马中关系发展史

1981年,中國總理趙紫陽(右)到訪馬來西亞,在吉隆坡國際機場受到我國首相馬哈迪醫生的迎接。


按:2004年,馬中兩國慶祝建交30周年時,我為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的財經雜誌《馬中經貿》制作一個馬中關係特輯《情牽馬中30年》。

轉眼間,兩國於今年歡慶建交35周年,新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即將訪華。趁此時刻,張貼出當時我為這個特輯所寫的幾篇報導,讓讀者重溫兩國關係發展歷程,同時回顧三位領袖如何高瞻遠矚地為兩國關係發展奠下穩固的根基。


(三)
馬哈迪七度訪華

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中國與南洋國家的邦交。馬哈迪首相在位
22年,七次訪
,努力促進馬中關係,使兩國關係發展至歷史的新高峰。

馬中關係能夠發展至今天這麼密切,馬哈迪的幾項指導性的基本政治理念和戰
略,起著關鍵性作用。


不是潛在敵人

首先,馬哈迪十分明智地提出不把對方視為潛在敵人的好處。他的基本態度
是,
不視中國為潛在敵人。他認為,如果視對方為潛在敵人,那麼對方也會
視你為潛
在敵人,出現對抗氣氛,大家都準備面對衝突,耗費資源,得不償
失。

他從歷史上瞭解到,中國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侵佔別人的領土,因此東南亞
國家不必害怕一個富強中國的出現。反之,他強調的是共享中國繁榮和穩定
所帶來的機會。這一基本態度,對化解過去長期以來兩國間的猜忌,起著很
大的作用。

第二,他有遠見地預測到一個繁榮的中國,將成為帶動各國經濟成長的火車
頭,
首先帶動東亞和東南亞,然後帶動整個世界。他說,如果十多億中國人
民有美國
人一半的富有,中國市場規模之大,是無法想像的。因此,東南亞
國家應歡迎中
國富強起來,因為通過經貿往來,東南亞國家可分享到財富。

擺脫政治支配

1985年,馬哈迪首相首次訪華時,他呼吁改變過去一向受政治所支配的僵
局,希
望今後兩國關係是受經濟所支配。他也呼吁坦誠、理智地處理中國
所稱的「歷史
遺留下來」的、妨礙兩國關係發展的某些核心問題。

因此,馬哈迪突破了敦拉薩時代兩國邦交主要建立在政府對政府,不是人
民對人民之間關係上。他於
1988年和1989年,先後取消政府對商家和人民
到中國經商和旅遊的嚴格限制。大馬政府於
19881月取消商家入口中國貨
必須通過國企申請入口准證
AP,向國企繳交0.5%佣金的制度。這個制度增
加了商人的成本負擔,一直妨礙馬中經貿關係的發展,並令第三者獲利。

隔年,政府取消人民前往中國旅遊的限制,掀起了我國人民前往中國旅遊
的熱潮。

1994年,馬哈迪在北京發表演說,宣稱中國的現代化和經濟的發展、進步
將要大
功告成,亞洲也將在世界文明中重新取回它的地位。歐洲人可能不
喜歡,不過亞
洲人沒有理由不喜歡看到這種情況的出現。


反西方經濟霸權

第三,在國際上,馬哈迪抨擊西方的經濟霸權主義。這與中國反對西方的
霸權主
義立場一致。馬哈迪在反對西方國家和貨幣投機客欺壓發展中國家
,爭取第三世
界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獲得中國的讚賞。
兩國為捍衛弱小國家
在全球化時代的利益,在政策上互相呼應,導致兩國
關係日益密切。



解決馬共問題

第四,他果敢地尋求以政治方案結束馬共的武裝斗爭,擺脫多年來已證實
毫無結
果的軍事解決方案。長期來是馬中關係之障礙的馬共問題終於獲得
解決。

和平的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時,一度陷入僵局,馬哈迪權衡得失輕重,果斷
地發出指示,化解僵局,使會談成功,深獲讚揚。

馬來西亞政府、馬來亞共產黨和泰國政府三方於1989122日簽署「合
艾和平協議」,同時發表「聯合聲明」。馬共放下武器,走出森林,結束
長達
41年的武裝斗爭,為馬中關係日後全方位的飛躍發展鋪平道路。

結語

回顧過去30多年來,兩國人民應感激這三位領袖以他們的智慧、遠見和毅力,
導兩國關係步上一條康莊大道,讓兩國友好合作,取得雙贏,共同繁榮。

30年歷史顯示,政治領袖的遠見和決策,影響國家關係的發展方向和人民的福
利。當今,兩國已由新一代領導人掌舵。我們希望,兩國新一代領袖也具有老
一輩領袖的素質,能夠克服障礙,把兩國關係推向另一個歷史高峰,造福兩國
人民。


8-2-2004

Saturday, May 23, 2009

马中建交35年(二)

重温马中关系发展史


1978年,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到訪馬來西亞,受到首相拿督胡申翁伉儷的歡迎。


按:2004年,馬中兩國慶祝建交30周年時,我為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的財經雜誌《馬中經貿》制作一個馬中關係特輯《情牽馬中30年》。


轉眼間,兩國於今年歡慶建交35周年,新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即將訪華。趁此時刻,張貼出當時我為這個特輯所寫的幾篇報導,讓讀者重溫兩國關係發展歷程,同時回顧三位領袖如何高瞻遠矚地為兩國關係發展奠下穩固的根基。




(二) 鄧小平解開歷史遺留的結

馬中兩國從隔離、猜忌走向合作與信任,鄧小平扮演重要角色。

沒有鄧小平的改
革開放,就沒有今天兩國緊密的經貿關係。沒有鄧小平調整中
國的外交戰略,馬
中兩國在政治上就不會走得這麼親近,人民不易有機會享有
自由往來。



東山再起 推動改革

鄧小平於
19777月恢復了黨、軍、政職權,第三度東山再起。隔年119
日,鄧
小平便以副總理的身份訪問馬來西亞,希望馬中兩國建立起友好關
係。他當時讚
揚大馬提出東南亞成為自由與中立區的概念,促進本區域的
和平。

那時正是鄧小平揮軍攻打越南,教訓越南,嚇阻越南向泰國挺進的前夕。
他要在外交上作好戰略部署,團結東盟國家,爭取東盟國家的支持。

不過,兩國關係仍然受到「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所困擾。中國只能主張
「國家
與國家的關係」和「黨與黨的關係」分開來處理。所以當時鄧小平
迴避到國家紀
念碑獻花,改為到國家回教堂的敦拉薩墓前憑吊。

另一方面,鄧小平於197812月啟動了改變中國面貌的經濟改革,廢除公
社,拋棄「階級斗爭為綱」,讓市場經濟有機會發揮作用。中國經濟步上
了與國際接軌的道路。

1979年,鄧小平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四
個經濟
特區,廢除平均主義,吸引外資,與資本主義共存共榮。


促陳平關秘密電台

到了198012月,鄧小平採取斷然行動,準備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解
開結
。他在北京召見馬共總書記陳平,明確表明要馬共在19816月底關閉
設在湖南
省的馬共秘密電台〞馬來亞革命之聲〞電台,不能拖延。陳平在他
的回憶錄「向
歷史交待」(My Side Of History)一書中詳細記載了這次鄧小
平與他見面的談
話。面對鄧小平的堅決態度,陳平無能為力,只能接受。連
陳平要求多展延一些
時日,也遭鄧小平一口拒絕。

這與1961年鄧小平在北京中南海接見陳平的所採取的態度迥然不同。陳平在
回憶錄中寫道,鄧小平剛與胡志明會談,認為東南亞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
化。因此,鄧小平當時告訴陳平,東南亞的革命形勢一片大好,促馬共不要
放棄武裝斗爭,矢言中共會繼續支持馬共的斗爭。同時,當時中國讓緬共、
泰共、印共、寮共和柬共在其國土上建立重要的訓練設施。

事隔20年,鄧小平向馬共總書記陳平發出的信息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
20
年前是屬於意識形態輸出的歷史階段。20年後,鄧小平專注於改革開放,
建立市場經濟,爭取中國早日進入小康社會。歷史進入經濟支配國與國間關
係的階段,合作搞經濟,共同繁榮是共同的願望。

鄧小平對外政策的轉變,影響我國國內政治的演變。終於在1989122
,馬
來西亞政府、馬來亞共產黨和泰國政府三方簽署「合艾和平協議」,
同時發表「
聯合聲明」。歷史遺留下的問題完全獲得解決。

在這個時期,馬來西亞政府解除了人民前往中國經商和旅遊的限制。兩國民
間對民間的關係解凍,我國人民享有新的自由,紛紛前往中國旅遊、經商。


南巡談話掀改革高潮

1992
年春節,年近九旬的鄧小平南巡深圳,發表著名的南巡談話。

鄧小平呼吁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點,宣稱「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不能
再為區分「姓社」、「姓資」爭論不休。他認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他視資本主義的一些有用的發明,是人類共同的智慧
財富,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他肯定了經濟特區的發展,矢言建設更多經濟
特區。結果,中國掀起另一輪改革開放高潮。

與此同時,我國為實現2020年宏願,馬哈迪首相呼吁國人應大膽向海外進
軍。鄧
小平大膽開拓出來的中國新面貌,加上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需求,九
十年代成為馬
中兩國經貿關係突飛猛進的年代。

Friday, May 22, 2009

马中建交35周年(一)

重温马中关系发展史





按:2004年,馬中兩國慶祝建交30周年時,我為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的財經雜誌《馬中經貿》制作一個馬中關係特輯《情牽馬中30年》。

轉眼間,兩國於今年歡慶建交35周年,新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即將訪華。趁此時刻,張貼出當時我為這個特輯所寫的幾篇報導,讓讀者重溫兩國關係發展歷程,同時回顧三位領袖如何高瞻遠矚地為兩國關係發展奠下穩固的根基。




馬中三領袖功不可沒


際此馬中建交30周年的時刻,回顧兩國關係史的演變,令人興嘆。

回想過去冷戰時代,政治對立,兩國的往來幾乎斷絕。五、六十年代時期,中
受圍堵,人民被禁前往中國。商人為了經商辦事,必須冒險從澳門潛入中國
心吊膽。

當年誰能料到,時至今日,兩國政府與人民之間往來那麼密切,2004年被兩
國政府定為「馬中友好年」,大事慶祝。中國總理溫家寶形容馬中關係目前
處於歷史上最好的階段。

1975年,馬中雙邊貿易還不足2億美元。2003年兩國雙邊貿易突破200億美元,
大馬成為中國在東盟成員國中的最大貿易伙伴。30年間,兩國雙邊貿易增加了
百多倍。

目前,大馬企業到中國投資超過一千家,中資企業來馬投資近百家。2003
12月,馬來西亞在中國投資的項目達到2 888個,合同總值716千萬美
元。大馬成為中國的第
15大投資國。

兩國人民每年互訪超過百萬人次,中國學生到大馬求學的人數超過萬人,大馬
學生到華留學的人數超過千人。兩國領袖頻繁互訪,友好相待,矢言進一步發
展經貿與政治關係,尋求雙贏。

這種幾乎是扭轉乾坤的變化,促進了兩國經濟的加速發展和政治穩定,兩國人
民深受其惠。這是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事。

然而,兩國關係有今天的局面,得來不易。政治領袖的高瞻遠矚,居功不小。
位政治領袖──敦拉薩、鄧小平與馬哈迪的導航,功不可沒,在慶祝建交30
周年的時刻,不能不提及。



(一) 敦拉薩的破冰之旅



1974年5月底,敦拉薩首相到北京展開破冰之旅,與毛澤東主席親切握手。


突破兩國關係的僵局,我國第二任首相敦拉薩扮演重要角色。在東姑阿都拉曼

時代,冷戰氣氛籠罩世界,東南亞地區是一個重要的衝突焦點。當時,意識形
態和
政治觀點支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同陣營的國家勢不兩立。就在這種十
分困難
的歷史條件下,敦拉薩首相以政治家的遠見,開始運籌帷幄,進行戰略
部署,敢
於尋求突破冷戰框架,開拓新局面。

敦拉薩於19709月出任我國首相。當時越戰戰火十分劇烈,形勢的發展逐漸
對美國不利,尼克遜總統正在尋求光榮地結束越戰。越共如果戰勝,是否會趁
勝向外擴張,這是當時政治家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就在這個時刻,敦拉薩果
敢地提出東南亞成為中立區的概念。


支持中國進聯合國

敦拉薩很謹慎地檢討我國的外交政策,知道大馬是亞洲一個小國,不能忽視
擁有
八億人口的中國,也絕不能忽視存在了2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事實。
他認為
有必要擺脫東姑時代大馬對中國的態度和立場。

於是,馬來西亞於197010月在聯合國正式倡議,由列強保證東南亞成為一
中立區。同時馬來西亞準備與蘇聯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馬來西亞表明支
持中
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

當時中國正推行著名的乒乓外交,尋求重返國際舞台。在雙方的共同意願之
下,於是兩國步上建交前的前奏階段。雙方都向對方作出一些友善的表示。


銀星藝術團到訪

中國紅十字會於19712月捐出50萬人民幣給大馬水災的災民。香港〞銀星
藝術
團〞3月到吉隆坡為水災災民義演。演出受到我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接著,國企主席東姑拉沙里率領第一個大馬貿易代表團訪華。中國貿易代表
團報聘訪馬,向我國採購大量棕油和樹桐。馬來西亞乒乓隊受邀於
11月到北
京參加亞非乒乓賽,由當時聯盟秘書長曾永森領隊。

1971年,在大馬的推動下,東盟在吉隆坡採納了「吉隆坡宣言」,爭取東南
亞成
為自由與中立的地區。當年9月,馬來西亞在聯合國投票支持中華人民共
和國取代台灣,恢復在聯合
國內的席位。

馬中兩國的建交談判是在19724月開始在紐約聯合國舉行。大馬駐聯合國
首席代表查加利亞和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黃華代表兩國進行談判。當時的建交
談判是在高度守秘下進行。

兩國的建交談判並不容易,一些複雜的問題曾使談判中途停頓了一個時期。
但雙方互相諒解對方的處境,建交談判終於成功完成。


率先與華建交

敦拉薩首相於是展開破冰之旅,訪問北京,於
1974531日與周恩來總理
簽署馬中建交聯合公報。雙方在公報中重申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處。雙方聲明在國際上反對霸權,
同時不承認雙重國籍。

馬來西亞承
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同時關閉大馬駐台
領事館。中國承
認馬來西亞政府,並尊重馬來西亞的獨立和主權。

在當時的國內外條件下,敦拉薩要作出與華建交的決定,絕非易事。大馬在
東盟
內只能算是小弟弟,我國要率先與中國建交,必須顧及東盟內部當時強
烈反共成
員國的態度,必須顧及東盟老大們的反應。與此同時,國內微妙的
種族情緒,也
必須顧及。

因此,敦拉薩有勇氣和遠見地作出決定,獲得周恩來總理的讚賞。事
後也證
明這是一項正確的決定,東盟其他國家也跟隨我國先後與中國建交,我國

民族人民歡迎馬中建立友好關係,這符合我國的利益。

敦拉薩當時在北京說:「我們已經成功地沖破了長期以來將我們分隔開來的
障礙....我們決心從懷疑和猜忌中解脫出來....我們應該朝前走。
讓我們一磚一瓦地為我們兩國人民的永恆友誼奠定基礎。」

1975年正月,兩國互派大使。中國派王幼平為中國駐馬首任大使,馬來西亞
駐華首任大使是哈希姆。

不過,必須指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次建交只是政府對政府的關係,
不是
民間對民間的關係。民間往來尚未成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意
到中國經
商、省親、治病,需特別申請。意識形態的問題仍然妨礙兩國關係
的發展。



8-2-2004

Thursday, May 14, 2009

凤凰老友庆五一劳动节

麻坡前左翼份子大团聚

鳳凰友好聯誼會麻坡聯委會領導人在勞動節餐會上大合照。


5月1日回柔佛州麻坡,出席了柔西北和麻縣地區前勞工黨活躍份子和左派人士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餐會。

四、五十年前,馬來西亞的左翼運動蓬勃,社會主義運動風起雲湧。當晚出席餐會的人士當年投身左派運動,參加左派政黨,組織左派工會,不顧個人安危,面對逮捕坐牢。

如今,事過境遷,形勢迥然不同,這批人也步入晚年,生活日趨平靜,但他們仍然保有關心社會人群那顆純潔之心。

他們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關心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在當晚慶五一的餐會上,這些前左派份子不忘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支持麻坡地區的兩間華文獨立中學。

在聯歡會上,鳳凰友好聯誼會麻坡聯委會捐獻款項給麻坡中化中學和利豐港培華中學。中化中學副董事長吳天賜代表中化中學在會上接收支票。培華中學也由副董事長陳蘇潮代表領取支票。

與此同時,出席餐會人士也熱烈購買鄭昭賢新著《東南亞華人精神──堅韌不拔》,支持麻坡中化中學清寒子弟助學基金。每買一本書就有馬幣12.50令吉捐獻給中化中學清寒子弟助學基金。

時代已變遷,但是這批老左派仍保持當年的情誼,同時又以不同的方式關心社會,推動社會和族群的進步發展。



大會主席陳志光致詞。40年前,陳志光代表勞工黨競選,成為麻坡市議會議員。


中化中學副董事長吳天賜(右一)和培華中學副董事長陳蘇潮(右二)上台領取鳳凰友好聯誼會捐獻學校的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