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5, 2020

闖馬六甲山林 寻淘金遺跡

 訪早年叶亞來錫矿場

 

馬六甲的吉山老矿區,古老的錫矿湖,寧靜安祥,四周林木郁郁葱葱。當地老矿工說,吉隆坡開埠功臣叶亞來曾到此,開採錫矿,建廟安置神明。早年矿工在此採錫,同時,淘到金沙。


北京華僑歷史博物館珍藏1849在美華工淘出的金沙,呈金黃色,小於0.6厘米。在那個年代馬來半也有華工在深山老林里淘金

 古書記載, 柔佛馬六甲交接處的金山,早年產黃金。金山腳下,馬來彭古魯淘金,金沙賣至馬六甲。約190年前,千名來自馬六甲的華人矿工,闖進金山四周的深山老林,開採金矿,編黃金發財梦。

接獲馬六甲文史工作者賴碧清通知,她在馬六甲內陸展開田野調查時,有個意外的收穫。當地老矿工告訴她,馬六甲野新附近的舊矿場出產金沙,近至上世紀80年代,還有淘金活動。岁月悠悠,矿工所說的產金舊矿湖依然存在,矿區的百年古廟香火依舊。這地區離金山腳,並不很遠,同時是位於早年從馬六甲徒步前往金山腳矿區的通道上。

這個消息令我驚喜,於是約了賴碧清同行,進入馬六甲內陸吉山(Kesang Pajak)古矿區希望能找到更多華人先輩採錫和淘金的事跡和故事。

老矿區訪问了當地四位老人,听他們回顧早年收集“ 耳屎金(金沙)的事跡他們宣稱,早年這里是吉隆坡叶亞來的錫矿場。他們的故事以往鮮有所聞未曾在書上看到,頗感新奇。

吉山古老錫矿場

在野新街場用歺后,獲店家的指引,我們奔向野新県吉山鎮(Kesang Pajak)的老矿湖區。機緣巧合,我們在當地〈譚公仙聖廟〉前徘徊時,有緣遇上一位前矿工游東。得知我們此行之目的后,他自告奮勇,騎電單車,為我們帶路,前往早年矿工淘洗金沙的舊矿湖。


老矿工,矿湖邊,憶當年,有趣的田野訪談。
78岁矿工游東(右)談當年,淘撿金沙,裝進小瓶子,賣給野新當店,取得現金。

游東,78岁,當過矿工十多年。他的父親游武是矿場工头,有武功。游家是矿工世家,生活在馬六甲內陸的矿區。他說,听先輩們說,早年這里是吉隆坡甲必丹叶亞來的錫矿場。

在游東的帶領下,我們從大路轉進小路,進入一個膠園內的華人矿工小村。再歩行,穿越長滿雜草膠林小道,來到一個大的舊錫矿湖,湖邊有一間小拿督公廟。据說此廟是叶亞來巡視吉山矿場時建立供奉的神由叶亞來請來

游東當响導,帶領大家走山林小路,前往老矿湖。 

站在舊矿湖旁,游東回顧過去,告訴我們當年矿工淘撿金沙的情況。他說,金沙與錫米混合在一起,錫米多,金沙也多。錫米是黑色,金沙是金黃色。金沙的形狀各異,有的是一片片,有的是一小粒一小粒。他說,矿工收集淘洗所獲的金沙,裝進小瓶子。他說,當時他們的家境不寬,就把所收集到的金沙拿到野新街場,賣給當地當舖,每小瓶大約可獲得一、兩百元。

叶亞來建廟供奉神明

离开矿湖,來到古矿場村,見到老矿工黃萬才,82岁。我們站在黃萬才家門前,聆聽老矿工回憶老矿場經歷的風風雨雨。他說,早年吉山(Kesang Pajak)是馬六甲最多錫矿場的地區,此外南面津津Chin Chin 地區,也是矿區。

他說,早年,這里是叶亞來的錫矿場,叶亞來曾來到這里,矿湖旁的供奉的拿督公神是由叶亞來安置。同時,這里的〈譚仙公廟〉的神是叶亞來手下人員供奉安置的,初期只是間小茅屋,后來才改建成今天的面貌。


樹林內,老矿湖旁,一間不顯眼的拿督公廟。當地矿工說,据先輩們反映,早年叶亞來帶來神像,供奉在湖旁的拿督公廟。當初,這只是一間小茅屋(
Pondok),幾經翻新,保存至今。風風雨雨,小廟見証華人採錫業的興衰。百多年后,兩位本地文史工作者闖入這片寧靜,少人到的地方。

 

他說,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他是听他的岳母告訴他,他的岳父的岳父劉檀榮是早年叶亞來錫矿場的經理。同時有一位叶亞來的族人在這里打理矿場,他的墓就在馬六甲。黃萬才說,有一年,這里的村民听說在吉隆坡的叶亞來后人將來訪問,村民準備迎接,結果不知何故,人沒有到來。

翻閱史書獲悉,馬六甲內地古矿區歷經滄桑,從 19世紀初華人到來採矿,錫業興旺,到20世紀80年代沒落結束,經歷百多年漫長時光。馬六甲是最早的華人採矿中心,從這里向外輻射,芙蓉、吉隆坡和麻坡武吉摩的華人採錫中心才接着興起。

史書記載,19世紀40年代,馬六甲的華人採矿業一片興旺。1847年,馬六甲吉山地區有採錫華工2,200人,每月產錫300担至350担。接着吉山矿區向外扩展,伸延至榴槤洞吉、南岭和熱水湖(Ayer Panas),那里有華人矿工1,200人。到1850年,馬六甲有37 錫矿場,華工  4,000人。

淘撿金沙  熔成戒指

沒想到,我們誤闖誤中,來到馬來亞最早的一個華人錫矿中心。置身於這個歷史悠久的華人錫矿中心,听老矿工忆述矿區的滄桑史。黃萬才說,在他的年代,這里是吉山燊興錫矿場,周圍有佳宝錫矿場、德泉矿場和吉成矿場等。他說,40年代末50年代初,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當局实施糧食配給,矿場內有百多名矿工集體吃大鍋飯。到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矿場關閉。事件過后重開,採矿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接著,錫矿無價,矿場難以生存,紛紛停工關閉。如今,事過境遷,繁忙的矿村寂靜下來,只剩寥寥7戶人家,都是老人居住。年輕人離家出外打工,這里只剩老人,家家戶戶養狗,老人與狗相伴,守着古老的矿工家園。

 


矿工村,僅剩七戶。82岁矿工黃萬才(左),住家前談往事。他說,据家族先輩所說,這里是叶亞來矿場,叶亞來到這里巡矿場,請來神明,安置於矿湖旁邊神廟。

 談到這里的金沙,黃萬才說,工人在清洗金山溝時,偶爾會發現金沙,一小片一小片。他們撿起金沙,收集起來,熔成金戒指。他說,當地矿工把這種金沙稱為“ 耳屎金”。他的談話引起他身后的黃太太美好的回憶。黃太太告訴我們,早年他們淘洗金沙, 熔化金沙,制作戒指,自用穿戴。

見到我們幾位陌生人到訪,听取淘金故事,邻居老婦也講出她的金戒指故事。她說,母親矿場工人,淘錫淘金,撿獲金沙,熔成戒指,送給女兒穿戴。有一次,矿場意外出事,土崩埋人,驚險萬分。她的母親被埋泥土下,差點喪命。庆幸,工人緊急搶救,清除泥沙,從泥堆下拉出她母親,送往醫院,救回她一命。這位矿村老婦,養着一条狗,在狗兒的陪同下,站於樹下,回憶她早年穿戴的金戒指。

結語

此行听到的口述歷史,有待進一步挖掘,同時希望有人作進一步查證。叶亞來於1854年下南洋,最早落腳處是馬六甲榴槤洞葛Durian Tunggal錫矿場,過后轉到附近吉山的雜貨店工作。一年多后,他離開馬六甲,北上打天下。發達后,叶亞來是否到馬六甲投資開採錫矿,少人提及。在19世紀初,馬六甲內陸已成為活躍的華人採矿中心,比芙蓉和吉隆坡的華人採矿中心更早。希望有人作進一步的研究,讓馬六甲華人採矿史更豐富多彩。

20208

矿區古庙〈譚公仙聖〉,百年年歷史。
矿村老婦憶述早年撿耳屎金,打造金戒指,以及矿場土崩,母親差點喪命的往事。
 


有緣結識吉山矿工游東(右),了解馬六甲內陸華人矿區的事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