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7, 2019

踏入馬共電台基地


走進消逝的世界()


691 基地簡介”展示板,介紹陳平生平事跡。16-9-2019是陳平逝世六周年。



踏入基地,綠意葱葱,茂盛樹林中只見原人民解放軍辦公樓人去樓空。
 

時光無情,半個世紀消逝。50年前的絕密基地,時過境遷,轉身一變,如今成為遊客休閒之地,長沙居民假期腳車隊遠征的目的地。機緣巧合,在馬共四方山秘密電台50周年之際,有機會踏進這片山林,走訪早年禁地。


今天,電台基地建築群被稱為〈691基地〉,因電台是在19691 月啟播而得名。基地建於長沙益陽縣的四方山,離長沙85公里。

來到基地前的四方山村我們略休息,先享用四方山土鸡農家菜。在此巧遇長沙市民腳車越野隊,清早他們從長沙出發,以691基地為終點,進入基地,享受林木成蔭,郁郁葱葱的清新環境,還可感受一段不平凡、不尋常的歷史。當地人為此而來,我們也為此而到,異曲同工。

陳平生平告示牌

腳車隊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的腳車越野行,全程170公里。他興緻勃勃向我展示他的手機照片,只見基地內一幢樓房張掛馬共總總記陳平生平的告示板。進入基地后,果見到陳平生平告示牌,我立即拿起手機拍下照片。

只見告示牌以 691基地簡介”為題,上面寫道:
馬共總書記陳平於1960年離開馬來亞前往中國,居住了28年。他在中國獲得國家領導級的待遇,19653 月毛主席在武漢接見了陳平。19691月陳平帶領400多名馬共隨從居住益陽四方山,指揮國內的馬來亞共產主義運動,一直到1980年初期, 中馬正式建交才離開這里。

電台宿舍,陳田、李明、余柱業和沙瑪爾等居住處。

告示板對基地的建設和佈局,作出如下的介紹:

691基地占地173.5亩,共建有大小房屋69棟,總建築面积1.5 萬平方,共分三個區:

---生活辦公區。
---軍事核心區(建有總書記府、營房、大禮堂、銀行、防空洞、發射塔、油料庫等重要軍事設施)。
---解放軍駐紮地(建有軍X樓、技術樓及營房)。

告示牌的下方是陳平生平簡介和他的生平大事記,內容如下:

陳平原名王文華,1924年生于馬來西亞吡叻州,籍貫中國福建省福州福清市,1939年加入馬來亞共產黨(1930年成立)。太平洋战爭期間,他加入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游擊隊,與英國皇家陸軍並肩作战,曾獲英國政府頒授英帝國員佐勛章。

1947年任馬共總書記
1960年,陳平為了革命開始了長達近30年的流亡斗爭生涯。
19691月,陳平與400多名馬共隨從進駐益陽四方山,建立“馬來亞革命之聲广播電台”。
198912月,馬共與馬來西亞政府在泰國簽訂〈合艾和平協議〉,馬共1188名成員卸甲歸田,在泰國南部過上普通人的生活。期間陳平著寫了〈我方的歷史〉一書。
2013916日,陳平在泰國病逝,終年90岁。

此外這面691基地告示板還附上圖和基地簡圖最引人注目是1965年毛澤東在武漢接見陳平的照片,雙方緊緊握手。右上端附上一幅691基地平面圖。

列為重點文物保護

四方山絕密基地廢棄之后,這個山中建築群的擁有權落入企公司手中。公司原計劃改造和充份利用這個神秘基地,建成一個山區休閒樂园,迎合中國的改革開放,旅遊業的興起。這個旅遊休養樂园的主題定為:〈慢生活、輕冒險、微度假、小會議〉。昔日這里是“守衛森嚴、嚴肅、緊張和封閉”,如今轉成 “慢生活、輕冒險、微度假”,歡迎訪客到來,天壤之別。




為充分利用歷史事跡,轉化成旅遊產業,公司特意把四方山建築群安上一個具創意的名稱:〈691 時光小鎮〉。走入這個小鎮,彷如時光停留在1969年馬共創立秘密電台的年代。事隔半世紀這個建群的歷史角色和用途迴然不同

如今691基地入口處,益陽市人民政府立了一塊石碑。碑文標明,這個半世紀前的馬共絕密基地〈四方山建築群〉,己列入區級重點文物保護。

從隱蔽之處,與外界完全隔絕,走向開放,搖身一變,成為區級重點文物。時代不同,角色轉換,不再森嚴神密,而是讓遊客享受大自然景色,優閒放鬆的好去處。

然而,常說以史為鑑,這個歷史文物要告訴后人什麼訊息?如何看待四方山建築群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如何評價?且讓史學家去分析。

半個世紀兩場運動

在人類歷史發展道路上,人的精神力量,發揮巨大作用。回首百多年前,有位長沙革命志士,千里奔波,來到馬來西亞的槟城、吉隆坡和麻坡等地,宣揚反清革命。1908年前后,孙中山得力助手黃興為革命籌款,為組織同盟會,為啟迪民智,來馬奔波活動。六月長沙行,無意中發現革命志士黃興之墓座落於長沙的岳麓山。

心想真有趣,黃興逝世后,事隔半世紀,馬來西亞一群有理想的人,反過來,闖到長沙,準備幹一番大事業。歷史上,不同時代,上演不同的革命史。兩批人為各自的美好理想寫下不同的歷史篇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批人胸懷大志,跑到長沙四方山,建立691基地,他們千幸萬苦,來到湖南的深山野林,為實現他們的理想,堅持奮鬥。然而,在中國走上改革開放,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時代,這批人的的社會實踐,沒有預期的效果,光芒漸退。要讓人人有機會過更美好的生活,還有其他路可走,非單一路線不可。

前者與后者,結果不同,精神略同。

20199 月16日  (陳平逝世六周年)

巧遇看守四方山建築群村婦,肩荷鋤頭,手拿剛婦收成的蒜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