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0, 2019

巴莪港主鄭汉山

搜尋先輩事跡---


按:19世紀末,一萬多名華工和華商,來到馬來亞柔佛麻坡的麻河流域,征服熱帶雨林,種植甘蜜,當地經濟興盛。本文介紹百多年前麻坡港主時代,華人來到麻河的一条支流,巴莪河旁,謀求生活與發展的事跡。


百年老照片:港主“大厝”內留影,鄭汉山衣錦還鄉探親。鄭再發珍藏)
 


访巴莪,重啟尘封的历史。拜訪港主后代,喜獲港主新史料看到港主鄭汉山夫婦照片,听到鄭氏家族反映的家史,點滴拼湊力求重現昔日巴莪港主的風光。

在鄭汉山曾孫鄭再發家中,獲盛情接待,主人拿出家中珍藏的家族照片,講述所知鄭家先祖的事跡。鄭再發母子出示一張百多年的老照片,令我驚喜。照片中港主鄭汉山神氣飛揚,意氣風發,英姿颯爽。他一身西裝畢挺,头上一頂帽,腳上發亮皮鞋。高貴的雕花家具桌椅,名貴的西洋時鐘,精美的茶壺花瓶。

鄭汉山在巴莪事業有成之后,準備回潮州探親,特意在巴莪新港的“ 大厝”內拍攝下這張照片,帶回家鄉,送給家鄉親人。港主之孙鄭德明(鄭再發父親)生前回鄉探親時,喜獲祖父這張照片,帶回巴莪家,珍藏至今。按照鄭德明(又名鄭亞南)的看法,這是祖父鄭汉山港主衣錦還鄉時,特別拍下的照片。

小小一張照片,讓后人感受到早年港主的風光。當年蘇丹與華人港主合作,互惠互利。蘇丹規定港主必須好好種植和管理甘蜜園和繳納稅務,同時讓港主享有多種商業專有經營權,壟斷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許多華人港主都十分風光。

據國家檔案局有關港主的文件記載,幾位華人先輩到巴莪,合組一家公司,於1881 6 20 日獲得統治者發給 2 張港契(Surat Sungai),在巴莪河兩岸開荒種植。在麻坡於1884 年開埠之前,這些來自中國南方的華人先輩,已在巴莪河流域砍伐森林,改造大地,生產財富




當今衛星照片,早年巴莪新港位置,下方是巴莪河,中間是當今的南北大道。昔日這里是有一個街場,有咖啡店、鴉片煙館、賭館,還有一座港主的“大厝”,即港主的辦事處和港腳的權力中心。昔日新港街場的繁華已煙消雲散,走進歷史變成今日的油棕園、榴槤園和墓山。



毀掉港主審案大桌

此行看到鄭汉山早年的風光照片,令人欣喜。但是令人遺憾,原以為可以目睹百年前鄭汉山審犯人時所用的大桌子,卻遲來一步,港主大桌被毀了,失之交臂。

港主鄭汉山的媳婦林柔珍生前告訴麻坡記者,港主在港腳地區內操生死大權,管理港內一切事務。港內有港主警察,負責維持地方治安。警察抓到犯人,交給港主處置,由港主審判。港主兼任法官,有判罪及鞭打職權。林柔珍還說早期開發之各港,初期是種植甘蜜和胡椒,后来改种树胶。

港主之孙鄭德明生前說,祖父鄭汉山擁有一所很大的“ 大厝 ”,他的辦公室設在“ 大厝 ”里面,辦公室內有一張很大的辦公桌,后來這張辦公桌寄放在巴莪〈崇興〉雜貨店內

為此,特地拜托鄭再發到〈崇興〉雜貨店找尋這張百年大桌,拍下照片。可惜,鄭再發發現,曾祖父的審案大桌於3 年前拆掉了,現已不見蹤影。麻坡一件歷史文物隨風消失了。



上圖是鄭汉山夫人謝蓉芝。丈夫過世后,她返回潮州家鄉。下圖為中國潮州鄭汉山家族后代鄭澤賢傳來的老屋照片,鄭汉山與謝蓉芝居住過的這間老屋,迄今尚在。文革時,鄭汉山不少產業被霸佔,有些至今無法取回。



父親先到巴莪打拼

據鄭再發與家人的反映,百多年前,鄭汉山的夫人謝蓉芝也從潮州鄉下南來,到巴莪新港與丈夫一起生活。鄭再發拿出家中珍藏的太祖母謝蓉芝照片,講述謝蓉芝的故事。謝蓉芝最后返回潮安沙溪鎮的鄉下,並在家鄉產下一女。在50年代,鄭再發的父親鄭德明還時常汇款回潮州鄉下,給這位老姑。這位老姑與鄭德明父親鄭作周相差15歲。

據鄭再發之父鄭德明生前反映,祖母(謝蓉芝)在祖父逝世后,選擇離開馬來亞這片傷心地,返回中國的家鄉。

為找尋港主事跡,除了與巴莪鄭家后代互動交流,同時還與潮安县沙溪镇前陇二乡东厝村的鄭家后代鄭澤賢互動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發現,原來鄭汉山不是首位鄭家成員闖到麻坡巴莪 打天下。最早是鄭汉山的父親到巴莪,種植甘蜜。他父親在巴莪站住腳后,鄭汉山的母親也來巴莪陪同丈夫,夫唱婦隨。鄭汉山三兄弟過后才到巴莪定居奮鬥。

在互動交流過程中,他們還透露另一件鄭家傷心事。他們說,鄭汉山的母親在巴莪逝世,按落葉歸根的觀念,老夫人的遺體被安排運回潮州家鄉安葬。但是,在那個年代,家鄉貧窮,盗賊猖獗,盗墓者認為海外富貴人家運回的棺木,藏有金銀珠寶。結果,鄭汉山母親之墓遭人破壞,洗劫一空。目前潮州家鄉只有鄭汉山夫人謝蓉芝之墓,沒有鄭汉山母親之墓。而鄭汉山之墓是座落於巴莪新港的油棕園內。


郑汉山之孙郑德明生前有個願望, 他說過, 计划美化祖父鄭汉山墳墓四周的環境,建立一個紀念碑。同時他準備把油棕园改种成為榴莲园, 並仿照早年港主的大厝“ ,興建一座以石刻雕港主“大厝”模型,讓后人緬懷先輩事跡。鄭德明希能实現他的構想,讓鄭家成員可以在榴槤園相聚,品嚐万果之王,不忘先人的功績。



圖為鄭德明夫婦。鄭德明生前有個願望,美化祖父墳墓,種植榴槤,興建石雕港主“ 大厝“”模型。



鄭德明生前說,早年巴莪新港有一個街場,面積約五英畝。街場上有咖啡店、鴉片館和賭館。鄭汉山港主的“ 大厝 ”就座落在街場,附近有一条河、有橋、有碼头有墳場。早年先輩從這個碼头上船、下船,當年陸路交通不便,交通靠河流。此外早年這里是森林地帶老虎常出沒咬死人先輩為此祭拜拿督公神,祈求平安,消除虎患。時過境遷,新港街場變成油棕園,如今港主鄭汉山之墓處於油棕園內。

據鄭汉山曾孙鄭再發反映,據說曾祖父的巴莪新港小鎮位於當今的巴莪的〈仙境山莊〉華人墳場附近,早年當地人稱之為〈二九仔〉又有人稱之為〈二九鼎〉。緊急法令時期,這里的居民迫搬遷。港主時代的小鎮走入歷史,土地改為他用,種植樹膠和油棕。



                                          巴莪新港出土的瓷杯瓷碗。


當翻種工作開展,在挖土過程中,一些港主時代的瓷碗、瓷杯、大甕和銅錢出土。有興趣的當地居民聞風而來,撿拾收藏。此次巴莪行,巴莪高先生特地拿出當年他從港腳街場撿獲的小瓷杯、瓷碗,展示筆者眼前。

詢及父親生前要美化祖墓種植榴槤的願望,郑再发透露,他已在逐步推行父亲的计划,以实现他的心願。他說行動已開始,在他太公郑汉山安息之地附近,他正在種植榴槤,打造一片榴槤果園。

目前,巴莪訓蒙華小已計劃種植甘蜜樹,讓后人不忘前人事跡。鄭再發說,他也想在他的榴槤園內,種下一些甘蜜樹,陳煮甘蜜大鐵鼎紀念太公鄭汉山早年广種甘蜜,促進地方繁榮的事跡。

善用歷史文化,轉成產業,促進旅遊。有“大厝”模型,有甘蜜樹,有大鐵鼎有古墓有果王讓人品嚐,便能吸引遊客。当旅游业发展到巴莪时, 鄭德明的梦想可能实现,港主先輩的事跡將广傳。

20197
鄭再發(右)在巴莪家中向筆者憶述先人的事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