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老院子文化园〉
無奈背井離鄉下南洋,親人碼頭相送,揮淚告別。民俗文化館以立體造型,還原早年下南洋的感人場面。 |
登船遠航,飄洋過海,命運如何?無人知曉。是衣錦還鄉,或是客死異鄉? |
厦门打造一個〈老院子民俗文化风情园〉,生动还原了闽南人“下南洋打拼”的艱辛歷程和感人的情景。〈下南洋碼頭告別〉這一幕,最為感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站在〈碼頭告別〉立體造型塑像前,拍照留念,表達對先人的敬意。戰亂匪禍,天災饑荒,迫他們離鄉。貧窮饑餓的孝順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兒女的好父親,離開故鄉,出洋打拼,堅韌不拔,精神令人敬佩。
廈門華僑歷史學會送我一本華僑口述歷史,加深我的感受,讓我更深地體會當年先輩下南洋的艱辛,敬佩他們堅韌不拔精神。許多人默默苦難一生,也有人熬過種種苦難,打出一片藍天,慷慨地對家鄉和族群作出回饋。
參觀〈老院子文化民俗园〉 ,又翻閱華僑商人陳劍敦的口述歷史,回顧他的親身經歷,心潮澎湃。
1934年,18歲的陈剑敦从厦门下南洋, 船載3千人,擠滿一船。 當時廈門有两、三万人要下南洋, 買船 票不易,必须抽签, 才有船位。陳劍敦回憶道,他們坐在船上, 像一群沙丁鱼,擠在一起,连猪都不如。他没有行李,只有两套衣服和一张船票。船票2元, 到新加坡上岸时,要再交5元。
1900年,從廈門出海,船艙擠滿人,抵達新加坡,開始金山夢征途。 |
我的岳母周玉情也在那年代從泉州下南洋,當時她才14歲。生前她告訴過我,千辛萬苦,抵達新加坡,但同船的一位女性伙伴在航行中失踪了,沒有人知道她為何失去踪影。
閩南民俗文化园內有一座巨大圓型劇場,以影視燈光、實景人物相結合,加上360度轉動座位,展現〈閩南傳奇〉,包括新客下南洋,碼頭揮淚告別等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