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0, 2017

蘇丹阿武峇加鐵路夢---


麻坡鐵路興衰史

文:鄭昭賢

1890年麻坡 M.S.R. 火車以木材為燃料。
1890年代的麻坡鐵路地圖。

柔北市鎮麻坡於1884年建立,1887年由蘇丹阿武峇加主持正式開埠大典。在1860s年代末,阿武峇加就有一個鐵路夢,曾提出幾個柔佛興建鐵路的計劃。雖然早年的鐵路計劃受挫,但麻坡開埠後,蘇丹決定竭盡全力,興建麻坡鐵路,推動麻坡的發展,實現他的鐵路夢。

1888年蘇丹阿武峇加為鐵路工程主持動土禮,1890年麻坡鐵路正式通車。小小的麻坡,一開埠就興建鐵路,這應歸功於阿布峇加蘇丹,讓麻坡百多年前就享有鐵道服務。

19世紀90年代,麻坡成為馬來半島最早有鐵道服務的城鎮之一。最早的鐵路是太平通往砵威(Port Weld)鐵路,建於1885年。麻坡巴冬鐵路於1890年啟用,僅比太平鐵路遲5年,但比太平鐵路更長,初期長11英里,過後續建延伸,全長14英里。

木軌火車路失敗

阿武峇加蘇丹對鐵路的興趣濃厚。1866年,他訪問英國,英國的鐵道服務深深地吸引了他。回國後,他決定興建鐵路,連接新山至布萊山(Gunong Pulai)。這是一條木軌火車路,由於當地森林有豐富的木材資源,蘇丹決定充份利用當地熱帶雨林的堅硬木材,建造火車軌道。*1. 1875年,這條木軌火車路曾局部運作,比太平砵威鐵路早了10年。然而木軌火車路面對無法克服的技術問題,又敵不過白螞蟻的侵蝕,經過十年的努力,從18691879,鐵路計劃以失敗告終。

柔佛現代化之父阿武峇加蘇丹,熱衷鐵路建設。

阿武峇加蘇丹有雄心壯志,對興建鐵路念念不忘。1878年,他與國外投資家簽約,準備興建一條以新山為起點,通過麻坡,到達馬六甲的鐵路,可惜此協議無法落實。1899年,他發出特許經營權,給海峽殖民地總督Sir Andrew Clarke和其他外國投資家,以便興建一條從新山通達麻坡的鐵路,此計劃遭殖民地有關當局反對而告吹。*2.

儘管阿武峇卡蘇丹數項雄心勃勃的鐵路計劃都受挫,感到沮喪,但他推動的麻坡鐵路計劃卻成功。麻坡巴冬鐵路走過36年的歷史,在那個歷史階段,惠及地方民眾和促進經濟成長,同時增加政府的收入。

麻坡步入火車時代

據麻坡史學家拿督蘇庫的記載,1888年,阿武峇加蘇丹在麻坡召開重要會議,決定興建麻坡鐵路,聯繫麻市與南面的巴冬。柔佛公共工程部總監嘉蘭(W.F. Garland)被委以重任,負責鋪設鐵路。建造鐵路所需的配備機械從國外進口,由新山運到麻坡。*3.蘇丹阿武峇加於1888913日親臨麻坡,主持興建鐵路工程動土禮。在汲取了早年興建木軌火車路的經驗教訓,麻坡火車軌道採用鐵軌,以求經久耐用。

初期,鐵路建造工程進展不順利,於是政府決定把工程交給新加坡一家大工程公司承包,由新加坡的Messers. Swan & Maclaren 負責承包興建。這家公司不負所望,僱用當地爪哇人勞工,快馬加鞭修築鐵路,于1890年完成從麻坡通至巴冬的鐵軌工程。同時,在麻坡火車站旁還建造一座火車維修工場。*4首任麻坡鐵道局局長是英國人J. C. Campbell,火車員工有洋人、 華人和馬來人。機車長和機械師是歐人,少數華人任職機械部門,其余是馬來人。

麻坡火車穿過膠林,甘榜居民與鐵道員工列車前合照。

據海峽時報周刊1890211日報導,189024日,麻坡舉行隆重的火車試跑典禮。當天高官顯要到場,人民圍觀,海墘街和蘇萊曼路擠滿人群,盛況空前。*5.第一列火車成功開跑,並從內地運來300擔的貨物,從此麻坡步入火車時代。

這篇報導告訴我們,麻坡當時正在大興土木,大事發展,修築鐵道,鋪設自來水管,興建壯麗的蘇丹王宮和麻坡最高專員官邸,並計劃興建新的政府辦公樓,軍營和監獄。
當年,有上萬名爪哇人在Padang地區開墾種植椰子檳榔榴槤等水果,有上萬名華工在麻河沿岸85公里長地區種植甘蜜胡椒。*6.他們辛勤開發,為政府帶來豐厚歲收,讓政府有能力大興土木,興建鐵道等大工程。

爪哇人種植華人經商

火車貫穿麻坡以南至巴冬的Padang地區。麻坡開埠之前,蘇丹阿武峇加為了開發麻坡,鼓勵爪哇人和華人前來麻坡開荒種植,開採錫礦和伐木。爪哇人和華人移居Padang地區,爪哇人種植椰子、檳榔和山竹、榴槤、魯古等果樹和捕魚。為了輸出土產和排水,爪哇人挖掘了十多條大溝渠,通過這些運河,運出內地的農產品。同時他們也建造舢舨,作為交通和運輸工具。1900年时,Padang 地區的爪哇人口己有10,000人,這一帶盛產椰子、檳榔、榴槤、山竹等水果。鐵路的建成,方便他們將土產運至麻坡港口,以便外輸馬六甲和新加坡。*7.

同時,在這期間,不少華人移居Padang 地區。華人先到武吉摩採錫,過後他們到這一帶開店,種植和捕魚。柔佛蘇丹阿武峇加就是先在巴冬認識蔡大孫,欣賞他的才華,最後於1886年委任蔡大孫為麻坡首任甲必丹,協助麻坡的建設發展。

麻坡鐵路啟用時期,鐵道兩旁有華人開發的甘蜜園和椰園,後來是樹膠園。華人開店收購土產,售賣日常用品和糧食。華人精於經商,克勤克儉,善於累積資金,勤於打拼,在Padang 地區的爪哇人和馬來人社會中建立了穩固的商業網絡,向當地居民收購土產,出售他們所需的日用品和糧食。

馬大歷史系前講師Abdul Malek Munip在〈麻坡1884---1920〉這本書中描繪了那個年代華人和馬來人在Padang 地區的經濟活動和關係。他說,20世紀初,麻坡Padang地區的果園、椰園和檳榔園幾乎全部是由爪哇人和馬來人種植,面積日益擴大,產量增加。爪哇人和馬來人在這地區居多數,華人居少數。但生活在巴冬和馬來人甘榜地區的華人努力經商,建立起商業網絡,扮演中間人的角色。*8.他們通過預付土產按金,通過Pajak方式,與地方彭古魯簽約,收購土產,因此大多數土產的出口通過他們手上。然後,這些農產品,椰子、檳榔、榴槤、山竹等大多數通過火車運到麻坡港口,外輸新加坡和馬六甲。可見早年水果季節時,火車上榴槤飄香。

大量榴槤山竹出口

鐵道通車後,麻坡海港設施不足,受到壓力,Padang 地區土產數量大,土產運到,貨船有限,無法全部運載,有些必須暫存港口。因此海港必須擴建,貨船班次必須增加。
據拿督蘇庫記載,1910年,榴槤盛產,麻坡海港繁忙,運貨輪船增加。每天有6艘貨輪入港,運載榴槤土產外輸。當年通過麻坡海港輸出的榴槤達到75萬粒,出口魯古有29,000噸,山竹23,000噸。*9.

拿督蘇庫說,鐵道的開通,還吸引了新加坡的富裕人家前來麻坡和巴冬武吉摩旅遊和吃榴槤。可見百多年前巴冬的榴槤已聞名。

麻坡鐵道發揮作用,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深受當地人民的歡迎。於是,政府在1894年再接再厲,增建3英里的鐵軌,讓鐵路線伸延至巴力布萊,全線長14英里。
1904年,第二任麻坡鐵道局長W.A.Leach上任時,他進一歩改善鐵道設施,建造新車厢,添置新配備。據海峽時報190457日報導,鐵道局長Leach邀請官員、麻坡華商、阿拉伯商人和印度商人共50名顯要,參觀火車新配備,感受新的火車服務。他們從麻坡車站上火車,前往紅橋附近的Parit Jamil站,觀看新的火車頭轉向器(Railway Turntable)如何運作。*10.華商、印商和阿拉伯商人代表受邀登火車參觀,顯示這條鐵道當時與商界的關係。

百年站牌四種語文

麻坡鐵路走進歷史90年。機緣巧合,訪問麻坡歷史學會前會長哈芝卡密(Hj. Khamis)時,在老人家住家雜物儲藏室旁,發現一塊百多年前麻坡鐵路車站站牌,驚喜萬分。

三種語文的火車站站牌。(哈芝卡密收藏,鄭昭賢攝)

哈芝卡密住家就在早年麻坡鐵道旁,火車於1925年停止服務後,鐵軌拆除,火車路變成公路,成為今天的天孟公阿末路,過去也稱為火城路。

1889年麻坡鐵路建成算起,這塊車站站牌已有127年歷史了。當年的車站站牌不是以洋灰為材料,而是以堅硬的木材建造。歷經風吹日晒,這塊鐵道站牌依舊完好,上面用爪夷文、英文和華文誌明站名。只見站牌木板上清楚寫上爪夷文站名,〈Parit Propok〉 和華文〈吧彔坡萡〉。今天,看到這一塊有各種語文並列的車站站牌,格外親切。

根據麻坡鐵道局已故前僱員,鐵道書記旺依布拉欣生前訪談的記錄,麻坡鐵路共有十個車站,首站位於麻坡大馬路,是火車總站,第二站就在巴力坡泊〈Parit Propok〉。其餘各站是巴力苦麻、巴力拉惹、巴力峇九、巴力溫那、巴力三蘇、巴冬、巴力必則、巴力史里孟蘭地(紅橋)和最後一站巴力布萊。*11.

另一位麻坡史家哈芝莫哈末沙艾補充道,麻坡鐵路的興建與當年蘇丹阿布峇加在麻坡丹戎興建行宮不無關係。1889年,火車川行於巴冬武吉摩至行宮之間,運載興建王宮需要的大量沙石,以巩固地基。當時蘇丹在麻河海口處興建一座壯麗的王宮Istana Sultanah Fatimah,地點就在今天麻坡丹戎末端的Tanjung Ketapang。可惜,這座舊王宮由於地基地質的問題,已不復存在,但由於興建這座王宮,麻坡鐵路一度有條分線,直達麻坡丹戎末端。

哈芝莫哈末沙艾說,當時火車軌道由行宮通往麻坡火車總站,直抵巴冬,然後再從巴冬分成兩線,一條直通巴力布萊,另一條直達武吉摩石廠。*12.

節日時火車爆滿

旺依布拉欣於1914年加入麻坡鐵道局,擔任總站的售票員。他說,列車上有5名工作人員,一名司機,一名火頭工,其他是售票員檢票員。客運車厢分特別位、二号位和三号位三種,有4 個車廂,可運載110人。每當節日時,載客人數不限,火車爆滿。服務時間是每天從清晨7時開行,到晚上8時停止。車資是每英里3 分錢。他說,火車服務讓政府獲得可觀的收入,載客車資收入每天約30元,土產水果季節時,每天的總收入超過100元。旺季時,為運載土產和樹膠,火車另加貨廂。*13.

鐵道員工多數是馬來人,高層歐人擔少數華人當技工。

根據Amarjit Kaur 撰寫的〈柔佛交通史〉,麻坡火車建成後,最早的列車是由7個貨車車廂,2個有蓋車廂和2個客車車廂組成。可見早年麻坡火車服務重點在運貨,後來客運和貨運比重產生變化。

當年火車的速度慢,每小時只跑20公里,與當今火車相比有天壤之別。但在那個年代,麻坡與巴冬地區之間道路不通,兩地聯系都是靠水路或步行。有了鐵道服務,為沿路兩旁的居民帶來極大方便。此外,當地的學生獲得優待,前來麻坡英校上課的學生可免費乘搭火車。

根據海峽時報19168月的報導,每天有5班火車從麻坡總站出發,以及5班回程的火車服務,每班火車都滿載搭客和貨物。此外,為方便當地人帶土產至麻坡巴剎售賣,還有清晨額外早班,清早5時從巴力布萊出發,搭客於早上7時可到麻坡,售賣他們帶來的青菜水果和購買所需的日用品。*14.

公路興起鐵道衰落

麻坡鐵路曾風光一時,當年政府曾計劃延長鐵路,從最後一站巴力布萊站再伸延14英里,通到峇株巴轄,成為一條麻坡峇株巴轄鐵道,全長28英里。1903年,11月海峽時報報導,興建這段鐵路需要枕木3000支,其中的300支枕木己從新山由輪船運到麻坡,但延長鐵軌工程進展十分緩慢。*15.最後因經費問題,以及地質和天然條件帶來的難題,此計劃無法實現。

此外,當時的技術水平不高,麻坡鐵道服務出現不少問題,發生一些危險又有趣的事。當時麻坡火車是以木材為燃料,蒸汽鍋爐依靠焼木材,產生蒸汽和動力,拉動列車。火車開跑時,一路噴出火花,飄入車廂,傷及車內的人,焼毀搭客的物品,經常發生。

 190613日,Eastern Daily Mail 刊登讀者來函,申訴麻坡火車一再發生蒸汽機火花亂飛,傷人損物,驚險萬分。信中說,一位馬來人賽奧馬的頭巾被焼掉了,一位爪哇人攜帶一包沙龍,準備到市區銷售,卻在火車上被焼得精光。火花落在一位華人苦力的頭上,焼焦他的長辮子。甚至政府高級官員拿督西迪亞在火車上也遇險,火花亂飄,焼掉他的一把漂亮絲傘。*16.

1918年,麻坡通達巴冬的公路開通,麻坡鐵路受到重大打擊。鐵路的角色起變化,不再那麼重要,逐歩衰退。20年代初,機械設備已陳舊,更新配備再投資資金大,同時,鐵路位於離海岸線不遠的平地,地質鬆軟,雨水沖刷,經常發生意外,造成問題,必須經常維修,成本大。

如今只剩火車頭模型陳列丹戎,供後人緬懷。
最終火車客運服務於1922年停止,運載石頭到麻坡建造公路的貨運繼續運作,直到1925年宣告結束。麻坡鐵路完成了36年的使命,走進了歷史,逐漸為人遺忘。鐵軌被拆除,原有的鐵路變成如今的公路,天猛公阿末路。

鐵路夢有望實現

時過境遷,120多年時光消逝,阿武峇加蘇丹的鐵路夢,一條貫穿柔佛州西岸地區,從新山至麻坡的鐵路,仍未實現。然而,新馬兩國政府不久前已宣佈,即將興建一條新馬高鐵,麻坡是新馬高鐵中途一站。這意味着,蘇丹的鐵路夢有望實現,麻坡將從百年前的木材蒸汽火車時代,進入高鐵時代。

百年前,麻坡是一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地,如今除農產之外,麻坡已成為一個著名的傢具工業生產和出口基地。舊的鐵道扮演農產品運輸的角色,新的高鐵將扮演新的角色。
15-8-2016

鐵路消失,鐵軌變鐵柱,出現巴冬路邊。
筆者採訪麻坡歷史學會前主席哈芝卡密(右)。


資料來源


*1. ,編者:Abdullah Zakaria & Zainal Abidin,page 119
*2. Johor: dahulu dan sekarang,page 121
*3. ---Sejarah Ringkas Muar〉,作者Dato Haji Abdul Shukor IsmailPenerbitan Toko Buku Manaf1984Pages 66
*4. --,page 122
*5. --Straits Times Weekly Issue, 11 February 1890, Page 5
*6. ---Sejarah Ringkas Muar〉,page 69
*7. --, 作者Abdul Malek Munip, Persatuan Muzium Malaysia出版,1984 pages 104,
*8. --, 1984pages 105
*9. ---Sejarah Ringkas Muar〉,page 65
*10. --Straits Times, 7 May 1904, Page 3
*11. ----〈香妃城話舊〉,作者何克忠,〈南馬文藝研究會〉出版,1987P43
*12. --〈香妃城話舊〉,作者何克忠,〈南馬文藝研究會〉出版,1987
P37
*13. --〈香妃城話舊〉,作者何克忠,〈南馬文藝研究會〉出版,1987P41,43
*14. ---Straits Times, 22 August 1916,
*15. --Straits Times, 3 Dec 1903, Notes From Muar
*16. --- Eastern Daily Mail, 3 Jan 1906

歷史圖片來源:
〈香妃城話舊〉圖片和〈Bandar Maharani Bandar DiRaja by Kamdi Kamil〉鐵道地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