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4, 2016

班卒古鐘與彭麻古道



近兩千年前麻坡文物----
       
文:鄭昭賢




國家博物館珍藏的麻坡班卒1850年前古銅鐘。(鄭昭賢攝)

在古代,通過馬來半島的古商道商貿活動促進了物品交換,人民交往和文明交流。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以古商貿和古文明交流作主題,展出出土於馬來半島古商道上的文物,麻河旁的班卒古鐘。際此,築夢21世紀“一帶一路”正在推動開展,馬博物館的展出,恰合時宜。
站在國家博物館展示廳玻璃櫃前,望著面前出土於麻坡家鄉1850年前的古代銅鐘,感觸良多。這個國寶級文物竟然在我的家鄉麻坡出土,這說明近兩千年前,麻河流域是古代一個人類文明交流的地區。
記得中小學時代,學校的歷史課本內容絕大多數是中國歷史,馬來西亞的歷史很少,麻坡的歷史幾乎沒有。班卒古銅鐘協助後代學者追溯古麻坡的歷史,讓人們知道早在千多兩千年前,麻坡地區就有商貿活動,遠方的商賈來到麻河地區,帶來遠方的商品和文明。

銅鐘源自越南東山

博物館和學者的記錄告訴我們,班卒古銅鐘是在1963年出土。當時,當地人在麻河支流班卒河附近挖土,無意間發現這個銅鐘。出土地點離班卒河約500公尺,埋在地下一公尺。這個千多年後重見天日的班卒古鐘高58公分,直徑 32 公分,與柬埔寨馬德望省(吳哥窟地區)出土的古鐘相似。

專家進一步鑑定,班卒古鐘是公元150的產物,相信是源自越南東山地區,屬於東山文化的產物。那時期,柬埔寨有個強大的扶南王國,勢力伸展到馬來半島,征服了馬來半島上的小酋長國。


多少千年來,麻河之水慢慢流,流經班卒,注入馬六甲海峽,構成古代彭麻商道的一部分。這是今天的班卒麻河。(鄭昭賢攝)

迄今,全世界只發現到10個東山文化銅鐘,其4個在馬半島出土,6 個在柬埔寨出土。班卒的東山銅鐘收藏在吉隆坡國家博物館,巴生出土的東山銅鐘收藏在英國博物館。
為什麼源自印支半島的古銅鐘會落戶在馬來半島麻坡的麻河旁呢?
彭麻古道横贯半島
博物馆收藏的马来半島古地图告诉我们,原来早期马来半島上存有一条横贯半島的古商道,由两条河流组成,通过中间有一小段陸路的搬運道”(Jalan Penarikan)相连接。
古商道西面是流入马六甲海峽的麻河,东面是流入南中国海的彭亨河。中间的陸路搬運道”是在柔佛州马口附近。这就是“彭麻古商道”,班卒古铜鐘就是出土於这条古商道上.博物馆展板说明強调早年商贸活动这条两诃古商道的重要性




博物館收藏的馬六甲古地圖,上面標示彭麻古道與麻河與彭亨河位置。


博物馆展览板说明寫道,马来半島处於两个文明古国的中间,东面是中国,西面是印度和中东国家。早在两千年前,马来半島就有物物交換商贸活动。 有来自越南的铜鐘、铜鼓,来自中国的陶瓷,来自中东的玻璃,来自印度的珠鍊。遠方物品运来本地,本地以森林产品、香料和矿产交易。

在博物館圖書圖裡,我看到了多幅有關馬來半島“彭麻古道”的古地圖。最早是公元二世紀,希臘地理學家陀利彌(Ptolemy)繪制的古代地圖,圖中馬來半島被稱為“黃金半島”,麻河被稱為“金河”。

歷史學家許雲樵教授在他的著作〈 馬來亞史〉中談到馬來半島的“彭麻古道”,繪制了彭亨河和麻河之間的搬運道以及馬來半島的古國圖。根據他的研究,中國古書上記載的拘利口,即為當今的麻坡河口。

有關這段歷史,歷史學家常引述公元三世紀中國三國時代古籍〈吳時外國傳〉的記載。當時吳國孫權派使康泰到扶南(古柬埔寨),過後他撰寫了這本書。書中記載:“從扶南(古柬埔寨),投拘利口,入大灣口,正西北入,可一年餘,得天竺口,名恆水。”意思是,從古柬埔寨到麻河口,入馬六甲海峽,西北方向航行,一年多,可抵達印度的恆河口。

中國古籍〈梁書〉記載:吳時扶南王范旃遣親人蘇物從使其國( 印度),從扶南發,投拘利口,循海大灣中正西北入,歷灣邊數國,可一年餘到天竺江口。


许云樵的马来半岛古国图---图中有麻河和彭亨河,古代的拘利口即今天的麻坡。


今天的麻河口,古代名稱為“拘利口”。

站在班卒古鐘前,遙想千多年前,來自遠方的商人,通過橫貫半島河流商路(The Trans-Peninsular Waterway),沿彭亨河和麻河運送商品貨物,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往和文明的交流。今天,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國家正在為實現“一帶一路”之夢而努力,回顧古代的商貿活動,適值其時,以便更瞭解商貿往來和人民交往和交流的重要性,能加速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古道銅鐘是麻坡重要的歷史遺產。

(20-1-2016)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