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 2012

麻坡中化中学绽放光辉


作者: 麦翔


 
今年独中百年华诞序列落在柔佛麻坡中化独中(年內较后將是霹雳金宝培元独中),校庆大典于7月举行,同时出版了特刊《中化歷史长河》。这是全马百年独中「老大」的第5所(1906吉隆坡尊孔、1907怡保育才、1908吉隆坡坤成、1911霹雳江沙崇华)。

文 史工作者兼资深报人郑昭贤主编出版的《中化歷史长河》百年特刊,是精益求精的作品。编者从马新两地大学图书馆和政府档案局的资料库中,从国內外中化校友、 教师的口述资料和地方长老的记忆,以及该校收藏的文物当中,挖掘和收集了非常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资料;选汰严谨、重点突出、编辑新颖,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歷史 巨著。

这部A4纸尺寸、厚达三百多页的史书,既可供珍藏,可读性也很高。更应一提的是,麻坡的繁荣比新山早,是人文薈萃的中心,在柔佛文化开闢的进程中,中化是领头羊。因此,该刊也是窥探当地早年社会生活与社会概况的重要参考。

我 国华教渊源流长,可以远溯自1819年我国第一块英辖殖民地檳城的五福书院。这个古老的书院是一所简陋的、以方言和背诵古文为主的传统私塾。20世纪头 10年,现代华校崛起,取代了旧书塾。这不但是华校、华社的一次歷史性大转变,也是马来(西)亚国家史的重要转折,由此掀开了我国多元民族的政经文教现代 史扉页。

辛亥革命与本地经济结合的產物

这个转折是新旧社会的过渡,当其他族群滯留在旧阶段之际,华校率先跨入新社会。现代华校是殖民地胶锡经济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相结合的產物。我们常说的华人扎根斯土,即肇端于此时现代化华校的建立。

现代华校的媒介语是华语和白话文,科目完整,包括算术、修身(公民)、科学、体育、音乐,学制固定。更重要的是,华校的骨髓流淌著民主主义思潮,形成华校前进的推动力与防火墙的核心力量;这个防火墙与建设者的作用集中表现在董事会的自力更生和不懈奋斗。

麻坡以「文化城」著称

一部华教史就是「在维护下建设,在建设中前进」的可歌可泣的史诗。我们的先辈不但是开天闢地的英雄,更是以自己的先进文化润泽「蛮荒」的先驱。

与其他华校相似,在柔佛州「文化城」的中化,即是这段歷史的创造者之一,《中化歷史长河》充分体现了这个事实。


柔佛州早期主要的经济作物甘密、胡椒在麻坡的开发较早,故此处聚居了眾多的华人人口,经济力较强,成了孙中山革命追隨者屡屡驻足进行工作,以培育革命火种的要地,也是同盟会成立最早的地点之一。早期革命组织与华校是辛亥革命者的双重任务,哪里有革命组织哪里就有华校。

麻坡先贤如刘静山、郑文炳、林照英等,既是麻坡的革命「普罗米修斯」,也是兴学办校的先驱;中化1912年得以创办,这群先知先觉的有识之士,功不可没。

这 群先贤创立了一个优秀的先例,即將麻坡建设成「文化城」,早年有「南有中化,北有钟灵」之美誉,这与先辈们吸纳许多优秀的校长与教师是分不开的,如方之栋 校长、林祖培校长(天津南开大学)、李適生校长(南京金陵大学),教师谭云山(马华作家),以及抗日战爭、抗英战爭眾多的英雄豪杰等等。

中化自创校之日起,向社会徵收「土產教育税」,不但用以资助学校的发展,而且实行小学免费教育,中学收费极低,开创了华校的先例。柔佛州华人素以热心办学著称是有传统的,即以今日中化百年校庆筹款为例,义款竟达二千万令吉以上,这是別州华校难以望其项背的。

何故有此特点?笔者几年前徵询檳城一位华教歷史学者,她说这应当是柔佛州特殊的农业经济使然。

现 在我终于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即「义兴精神」。这精神与早期柔佛特殊的「港主」形式的经济相结合,构建了包容五大省籍:闽、潮、粤、客、琼的广泛深厚基 础。所谓义兴精神,即是早期华人会党「义兴公司」朴素的民族主义和团结互助精神的延续。今日柔佛的中华公会(別州称为中华大会堂),来自「华侨公所」,而 义兴就是华侨公所的前身。

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一所老当益壮的华校高奏著《生日快乐》歌,豪迈地跨入新的百年征程。这个殊荣展现了华校在我国歷史中的辉煌,永垂不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