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7, 2010

劉貝錦悲壯的一生(二)


历史残酷的玩笑

馬來西亞的〈大江大海〉


1945年8月,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这时父亲已再婚,我的母亲唐惠仙是云南楚雄人。抗战胜利的时刻,我已呱呱坠 地,父亲因而给我取名刘国胜。

遭國民黨拋入獄中

南侨机工们与全国人民一道,欣喜若狂地欢庆抗战胜利。他们总算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日寇赶出了国土,可 以自豪地返回南洋。这时候,父亲一边等待凯旋南洋的通知,一边在美国陆军车队驻滇汽车材料库翻译进口器材并管理大批汽车材料。

然而,国民 党悍然发动内战,要与共产党一争天下。父亲不愿参加内战,又从自己回国六、七年的经历看到:国民政府及国民党军队的高官们,穷凶极恶地搜刮民脂民膏,大发 国难财。父亲对他们腐朽没落的生活作风很是反感。生性耿直,刚正不阿的他,直言不讳地指责国民党官员的败坏品德,竟被国民党当局怀疑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予 以逮捕,受到非人的折磨,直至解放军进入云南,父亲才拖着满身的病体走出监狱。最为遗憾的是:父亲错过了南返的机会,留在了大陆。

1950 年初,父亲听说重庆滞留了不少南侨机工,而重庆百废待兴,很好找工作。父亲即带着母亲和未满5岁的我来到重庆。父亲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出色的驾车、修车 技术,很快在重庆中南橡胶厂找到工作。当时在重庆中南橡胶厂的南侨机工有5~6个,如邱武杰、林金狮、陈存光等。

變成特務專政對象

在中南橡胶厂工作一年 多,共产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搞“三反五反”。一夜之间我父亲又变成了国民党留下来的特务反革命分子。被中南橡胶厂清除出厂。本来母亲唐惠仙也在中南橡胶 厂工作,亦受株连,也被工厂开除。自此父亲苦难接踵而至,再也没有了安宁的日子。

父亲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没有人身言论自由,每天必 须准时到公安局化龙桥派出所受训2小时,然后是扫大街、搬货物、罚苦役。派出所还规定父亲不得随意走动,必须随喊随到。1952年底,二妹刘素贞的出世, 更是加重了父亲的经济压力,一家四口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存都成了问题。

1954年底,紧邻重庆中南橡胶厂的重庆汽车配件厂,急需制造 汽车配件的高级技术指导,经该厂与化龙桥派出所协商,借调父亲到该厂做技术指导。父亲到该厂后,很快解决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并翻译整理了一大批进口汽车配 件的资料。全厂上下对父亲的一致好评,使化龙桥派出所对父亲的监管也有了一些松动。

申请回马重进牢狱

从1939年回国,到1956年,离别南洋17年了,父亲的思念情绪与日俱增。南洋的亲人让他魂牵梦萦。他又不合时宜地向各级领导申请,要求返回南洋,返 回有众多亲人的马来亚柔佛州麻坡。谁曾料想:这一人间正常的亲情要求,竟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特务反革命嫌疑,父亲再次被批斗。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被清查,所 有珍贵的照片被当成罪证没收、销毁。

随着1957年所谓的反右斗争白日化,共产党的极“左”思潮占上风,一大批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被打 成 右派投进监狱,父亲也被当成危害社会的特务反革命分子再次从重庆汽配厂抓进监狱,关在重庆松山劳改农场,也就是全国出名的活棺材——白公馆、渣滓洞——国 民党时期关押共产党人及民主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

父亲1947年以共产党的地下分子被关进国民党的昆明监狱。十年后,又以国民党的特 务 分子被关进共产党的重庆监狱。历史和现实真会给我父亲开这么残酷的玩笑。

冤死狱中无处安葬

父亲关进重庆松山劳改农场一年左右,也就是1959年3月, 我不 满13岁,松山劳改农场通知我们:说父亲已死在监狱,让我们去收尸。母亲唐惠仙已气得精神恍惚,不能前去,二妹刘素贞只有5岁,也无法去。我一个人战战兢 兢地进入到荷枪实弹的松山劳改农场。在监管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一间狭小、黑暗、潮湿的小屋子里,见父亲静静地躺在一张小木板床上,了无声息,尸体已发出阵 阵异味。监管人员捂着鼻子让几个与父亲同样身份的犯人草草用竹席一裹,抬上一辆货车,直接拉到了火葬场。

我把父亲的骨灰用他遗留的衣服 包 回家(因买不起骨灰盒),母亲装入了一个普通的土窖坛里。既没地方安葬,又没钱存火葬场,只有放在家里。

一个海外拥有巨大资产,于充 分物 资享受而不顾,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投身抗日战场的爱国华侨——刘贝锦——我父亲的悲惨结局,是他本人的不幸,是我们全家的不幸,更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父 亲去世后,母亲为生活所迫,带着二妹改嫁了。我成为流浪街头的孤儿,一日三餐的温饱尚成问题,更别说读书受教育了。我与街上的小混混们搅在一起,为一顿

饱 饭帮别人打架斗殴,被化龙桥派出所抓住送进少年管教所(简称少管所)。在少管所呆两年,1961年我16岁时,少管所认为我是孤儿出去无人管教,将我转入 劳教,随后以劳教就业人员派往四川宜宾修成昆铁路。(成都——昆明)一修就是12年,直到1973年作为劳教清放人员才回到已有一个女儿的重庆渝中区较场 口的家中。

劉貝錦冤死獄中33年後,重慶公安局於1991年為他作出平反決定,認為當年送劉貝錦〞集中勞動〞不當,應予糾正。

圖為四川省政府發出劉貝錦榮譽證書給他的兒子劉國勝(後排左起第五人)。

(另有劉貝錦生平介紹見〈中化高中第六屆部落格〉)

class61chhs.blogspot.com













劉貝錦悲壯的一生(一)

馬來西亞的《大江大海》


1957年的劉貝錦。當年他被打成特務反革命分子,關進重慶監獄。


南僑機工劉貝錦悲壯的一生,可說是馬來西亞版的〈大江大海〉。

劉貝錦是戰前麻坡中化中學的傑出校友。
他滿腔熱血,在中國危急存亡的時刻,拋家棄子,率領594名南僑機工,奔馳在滇緬公路上,確保軍事物資源源運進中國

但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容不了他,於1947年把他關在昆明獄中。
中國在五十年代開展〞三反五反〞,也容不了劉貝錦,指他是裡通外國的〞特務反革命分子〞,把他拋入條件極度惡劣的重慶松山勞改營,結果冤死獄中,於1959年結束悲壯的一生。


以下是他的儿子刘国胜对父亲刘贝锦的回忆:

父亲刘贝锦,福建永春人,在福建永春湖阳《桃源刘氏族谱》记道:“德章,乳名贝锦,字徊筑,簪侯次子,行五百四十九,生光绪壬寅年(1902年)四月二十三日午时……”(此族谱为1928年修订)。

34年带学生访上海

父亲是在马来亚柔佛州麻坡出生的,出生时家境如何,马来亚柔佛州应有记载。父亲从小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并懂得六国语言,家境应该是不错的。

父亲刘贝锦学习成绩优异,又与马来亚柔佛州世袭君主的儿子(常称皇子)是同窗好友。皇子的皇名叫冬古段。成人后担任了马来亚的世袭君主。1934年,应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的邀请,父亲与冬古段商议,决定由父亲当团长,带领二十多名马来亚华文中学生回国观光。那年父亲32岁。回国观光团的地点是上海市。在祖国十多天的观光考察旅游中,使父亲深感祖国地大物博,锦绣山河,激起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没有国,哪来家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消息传到东南亚,广大海外侨胞义愤填膺,纷纷响应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战。父亲侨居的马来亚柔佛州麻坡,离新加坡只有2小时车程,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振臂一呼,父亲立即响应并身体力行,捐款捐物总是比其他人多且数额巨大。因此特别得到陈嘉庚先生赞扬,陈先生接见他并合影留念。(照片已被毁)

1939年3月,父亲已不愿只以捐款捐物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他决心亲历抗战前线,回祖国参战,把日寇赶出国土,以表海外赤子之情。

1939年,父亲刘贝锦已是37岁,并建立家庭还育有两儿两女。大儿子妙才11岁,最小的女儿惠贞只有5岁。大妈郑卫泪眼婆娑地苦苦哀求父亲不要离开一家大小。

但父亲想到国家,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没有国,哪来家。他反复把这些道理讲给大妈听,承诺把侵略者赶出唐山即刻回来。父亲毅然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我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大妈的一双泪眼,面对4双无助的、恐慌的、幼稚的眼,父亲也许犹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利益重重地压在父亲心上。他视祖国、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父亲是第三批回国的,也就是1939年3月27日,父亲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回国抗日的征途。他把自家企业的十余辆道奇牌大货车装入回国的海船,自己和594名南侨机工在喧啸的锣鼓声中,在众亲友的簇拥下,踏上回国的大轮船。因父亲有文化,大学毕业,懂六国语言(英语、汉语、马来语、法语、泰国语、缅甸语)。有组织能力也有财力,他是第三批594名南侨机工的总领队。

华侨先锋大队队长

父亲带领着594名南侨机工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将机工们全部集中在昆明潘家湾训练所进行短期的军事、业务培训。随后将驾车、修车技术精湛,身体强壮且特别能吃苦耐劳的部分南侨机工组织了一支华侨先锋大队,父亲被委任为华侨先锋大队大队长。

华侨先锋大队承担最繁重、最艰苦、最紧迫的军用物资运输任务。父亲带领先锋大队的战友们,冒着日寇敌机的狂轰烂炸,满载着抗战物资,行进在横断山脉之中。海拔500~3000多米、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险谷、深溪的滇缅土公路,雨季泥泞粘滑,坑洼坎坷。亚热带丛林的毒蚊猖獗,恶疟流行。父亲与他的机工战友们,与天上的敌机斗,与险恶的路况斗,与恶性的疟疾斗,以生命和鲜血维系这条抗战运输线。

三年多的时间(1939.1~1942.5)抢运抗战物资45万多吨,日平均300多吨。由此,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的丰功伟绩,为世人所瞩目。南侨机工中的华侨先锋大队的突出表现,更是受到国民政府的表彰。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到云南昆明视察时,也特地与我父亲合影留念。(照片已被毁)。

1942年5月,日寇从缅甸入侵我国,滇缅运输线被迫切断,国内运输只剩下昆明至保山之间。

父亲率领的华侨先锋大队人员因战事牺牲三分之二,剩下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总部设在云南楚雄。父亲与机工战友们继续完成保山至昆明的运输任务。

1945年8月,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这时父亲已再婚,我的母亲唐惠仙是云南楚雄人。抗战胜利的时刻,我已呱呱坠地,父亲因而给我取名刘国胜。

(上)



劉貝錦兒子劉國勝的全家福照片。左起劉娟、黃蜀娥、劉國勝和劉璐。

劉國勝小時因父親是〞反革命分子〞,他成為流浪街頭的孤兒。改革開放後,生活較安定,但不幸於1999年腦溢血去世。




劉貝錦記錄麻坡堂哥劉心地址的手迹。劉心是著名畫家劉抗和音樂家劉堅固的父親。


(另有劉貝錦生平介紹見〈中化高中第六屆部落格〉)

class61chhs.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