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6, 2008

陈田与马共电台(一)

肩負重任建設電台



電台關閉,人去樓空(上)。當年主持電台的陳田(下),英姿煥發。


-----陳田為物色設立電台的地點,四處奔波,電台建造的各方面工作 ,他都參與策划、監督。總之,整項工作是由陳田負責。

-----在長沙電台內,馬共人員和中國人員分成兩個部份,住在兩個區。雙方人員不准往來,不准聊天,雙方人員不能建立起私人友誼。


馬共在中國湖南設立〞馬來亞革命之聲〞電台,陳田夫婦扮演重要角色。回憶這段往事,李明說,陳田身負重任,要把馬共電台搞起來。這個電台的建設,他是主角。

她說,陳田為物色設立電台的地點,四處奔波,看那個省份適合。然後,電台建造的各方面工作 ,他都參與策划、監督。總之,整項工作是由陳田負責。

招募馬、新、泰學生

她說,她也為電台的成立十分忙碌。電台的設立,需要很多人才。她幫助陳田(左),負責招兵買馬,搜羅人才到電台工作。當時成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為電台招兵買馬,挑選人才。這四個人是陳平夫人李坤華、余柱業、李明和沈天同志。

李明說,挑選電台人員的條件十分嚴格。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些人需要有文化,還必須政治立場好,準備接受回馬參加斗爭。這樣的人才能要。不 符合這幾個條件,就不行。不是你有文化,就能獲選。如果你的政治立場不夠堅定,就寧可不要。除了有文化、有志氣、要回馬參加斗爭之外,最好是單身,沒有家庭的。如果有家庭,兩人必須一起進入電台工作。

她說,我們不挑選中國人參加我們的電台。我們是從回到中國讀書的馬來亞學生、新加坡學生以及泰國的學生當中進行挑選。當時,北京的學校有不少東南亞學生,但很多都不符合條件,不適合。因此,我們必須從中國各個省的學校,取得新、馬、泰學生的資料。中國人協助我們,到全國各地的學校收集新、馬、泰學生的檔案,把各地的這類學生檔案集中起來,交給我們挑選。

她說,我們收到一大疊、一大疊的檔案,數量很多。翻閱這批檔案,需要花費好大的精力和好長的時間,看到我眼睛痛。經過細細的篩選,才選出電台所需的人才。

挑選了所要的人員後,召集他們,還要對他們進行訓練和培養,才能讓他們進入電台工作。

她說,那個時候,我們的電台吸收了一些在中國讀書的大學生。像王芝、文羽山、張佐的弟弟、王惠娥以及後來她的先生林勝這些人都是大學生。

解盟成員 轉入電台

李明說,在緊鑼密鼓籌備成立電台時,馬來亞民族解放同盟駐北京辦事處也結束活動。為搞好電台這項重要任務,全體解盟成員準備轉移至湖南,參與馬共電台的工作。

她說,解盟在北京的辦事處是由余柱業、沙馬(Sarma)和蘇林(Sudin)三人在負責。他們搞的完全是公開性的活動。

她說,電台的廣播分成三組。一組負責華文廣播,一組是馬來文廣播,一組是英文廣播。

馬共電台在70年代中,吸收了陳月清(Juliet Chin)等幾位受英文教育的青年。這批年青人不滿現實,毅然投奔湖南的馬共秘密電台。

七年青人 投奔電台

談到吸納這批青年,李明說,這是因為當時電台的英語組很弱。為了加強英文組的實力,辦好英文組的廣播,就必須增加一點力量。因此馬共電台決定吸收這7位受過良好英文教育的青年加入電台。

她說,這7位不滿社會現實的青年男女來到電台後,與我們相處得很好。這班人給我的印象不壞,我給他們的印象也不壞。所以,雖然他們離開中國已久,每當他們來中國時,一定會來探望我,他們很關心我。不久前,就有兩男一女到廣州來看我。這7位青年男女,來電台時還未結婚,離開時成為三對夫婦和一位單身。

談到新加坡前國會議員陳新嶸,李明說,陳新嶸是在長沙電台快要結束時才到電台。他在那裡逗留不久,回到馬泰邊區後,又參加邊區馬共電台的工作。

她說,初期,馬共電台的人數不很多,發展到後期,人數增加至整百人。陳田是電台的總編輯,我一直是電台華文組的資料員。

兩個生活區 不准往來

談到在馬共長沙電台的生活,李明說,其實在那裡的生活很單調。每天就是在固定的時間上班,吃飯和休息,娛樂休閒活動並不多。

她說,一早起身後,吃了早餐就去電台上班。1130分就是吃午餐的時間。伙食全由中國人包辦,不必我們操心。我們只管我們的電台廣播,其餘的一切,中國人全包。

她說,中國人負責電台的發射、操作和一切技術上的事務,他們也負責我們的日常生活事務。我們的食、住、行,全由中國人辦,我們只管電台廣播。

李明回憶道,在長沙電台內,馬共人員和中國人員分成兩個部份,住在兩個區。雙方人員不准往來,不准聊天,必須嚴格遵守。兩個生活區的人各做各的事。

她說,有一道大門隔開兩個區。一進大門,就是我們馬共人員的天地。門外就是中國人的生活區。門口有解放軍站崗,有一連軍隊駐守電台,一方面是不准外人進入電台區,另一方面是保護我們的安全。

她說,平時,馬共人員與中國人之間不多往來,雙方人員不能建立起私人友誼。在那種嚴格保密條件下,連我寄給我母親的信件,都必須嚴格地通過組織的手。

她說,在我們的區內,有幾幢雙層樓房供我們居住,有兩間文娛室,讓我們從事消閒活動。我們只有兩架電視機,大家只能集體在一起看電視。在區內,我們有機會觀賞電影,影片會定時拿進來放映。此外,我們一年有兩次出外旅行的機會。基本生活費我們不用理,吃集體,用集體。我們每個人每個月只領40元人民幣的生活津貼,大家一樣。總編輯陳田每月也只領40元人民幣的生活津貼,我每月也領40元的津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