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6, 2019

探索麻坡二战史


田野調查樂趣多
 
麻河是阻止日軍南下進攻新加坡的重要防線。1942年正月中,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麻河這一段地區,強渡麻河,猛烈進攻,數天內擊潰英、澳、印聯軍。
人文雜誌〈不惑〉創刊。
我受邀供稿,把我編寫〈麻坡二战史〉的經歷,田野調查的樂趣,記錄下來與人分享。
一面翻閱史書,一面實地調查,與鄉民交談,從目擊者和當地居民口中獲取史料。書桌前工作與鄉野採訪相結合,對照與補充,發掘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一面查書,一面鄉野跑動,編寫史書,不再是枯燥的事。

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張念群(左)在南方大學學院主持〈不惑〉推介禮。

以下是刊登〈不惑〉上的報導:〈探索麻坡二战史---田野調查樂趣多〉:

10年前,麻中化中學校長陳維武約吃飯,邀我為中化中學編百年校史。離家鄉到首都工作和定居己幾十年,原想婉拒,可是陳校長的真誠態度,令我無法拒絕。沒想到,負起這項編校史的重任,改變了我的生活內容,讓我鑽進麻坡地方史,先賢奮鬥史,越陷越深。

翻閱麻坡學校和會館的紀念刊,我發現,如果缺少實際田野調查,沒花時間實地調研,就無法注入新內容。為防止先賢精彩的奮鬥史,發生在麻坡的轟轟烈烈事件,逐漸遭人遺忘,決定投入精神時間,除了翻查史書和通過電腦翻查早年報紙之外,應花時間實地田野調查,挖掘遭人遺忘的事跡。

田野調查是項有趣的工作,有時會令你驚喜萬分,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更重要是,過去史書未記載的史實,遺漏的史料,有機會加以補充,不讓其隨時間消失。

以日軍攻打麻坡這段歷史為例,實地田野調查,進一步豐富了這段歷史,使之更生動,更吸引人,可流傳更廣。
  
實廊居民談日軍

從中英文史書中獲悉,日軍於1942年正月15日強渡麻河,是麻坡战役關鍵的一個環節。但日軍是從何處渡麻河,如何撃垮駐守麻河旁的一支印度軍,從何處突破麻河防線,所找到的史書記載不詳,未記載此役的細節。因此決定,親到據說是日軍渡河地點的河旁一帶跑動,找當地村民聊天。

在麻河北岸實廊三條小鎮(Serom 3),很幸運地,遇上實廊战役的目擊者一家人。進入鎮上居民李良友住家,與這位老人夫婦聊天,我才知道實廊战役地點就在這間板屋旁。老人回憶道,印度兵駐守實廊街頭十字路口對面,日軍腳車隊到達實廊,扑在馬來學校旁溝渠內,朝對面的印度兵掃射。

1942年正月15日,日軍腳車部隊開抵麻河北岸实廊小鎮,一舉歼滅印度兵守軍,渡過麻河。日軍南進前,先在台灣成立熱帶森林作战研究所,制定了腳車隊战術和渡河战術。---麻坡英校老師邒明杰遺作

李良友說,雙方駁火,印度兵還撃,一些日本兵中彈,臥屍溝渠內。战後鎮上居民傳說,夜間馬來學校旁,常有日本兵鬼魂在遊蕩。

他說,日軍很快就歼滅這一小支印軍部隊。印兵屍體如何處理?日軍命令當地一位拥有兩輛牛車的馬來人,把屍體運至麻河旁,拋入河中。

田野調查有助於獲得歷史事件的細節,使歷史事件更生動。實廊三條的實地採訪,收穫出乎我意料。然而,過後意外收穫不只一次,接下來幾次實地採訪,也獲得驚喜。

河旁馬來茶攤聊天

麻河距實廊小鎮約一公里多,為視察當年印兵屍體拋進麻河的地點,我來到實廊小碼頭,站在河旁,望着日夜慢慢漂流的麻河水,遙想當年發生在這里的歷史事件。

在麻河河畔,战場遺址,听甘榜馬來村民談當年日軍打死印兵守軍的故事,印象深刻。

突然發現,小碼頭旁有一間馬來人的棚屋茶攤,幾位馬來鄉民在喝茶聊天。上前打個招呼,順口問他們當年日軍是否由此渡河攻打麻坡。沒料到,在喝茶的馬來人說,战斗就發生在此。他說,他的父親告訴他,日軍在小碼頭旁撃毀了一輛英軍的裝甲車, 印兵屍體就在這里拋落河。然後,日軍從這里渡過河,到對面的丹戎士拉務(Tg Selabu)。這是實地採訪的另一個驚喜。

我開車到麻河對岸,日軍登陸南岸的丹戎士拉務,又是在一間鄉區的馬來人小茶攤,庆幸地遇上一位老漢,進一步獲悉當年日軍進攻麻坡的路線。

站在丹戎士拉務的小碼頭,遙望對岸印度兵屍體被拋下河餵魚之處。再次到當地小茶攤,找當地人聊天。

在日軍攻打麻坡的路線上,與丹戎士拉務鄭老伯聊天,听他口述歷史。

這次巧遇當地維新學校董事鄭記華,老漢上身只穿背心,獨自在茶攤喝茶。他說,印軍是駐紮在實廊華人領袖李公守的家,日軍突然襲擊,印軍退到河旁遭歼滅。於是日軍渡河,登陸丹戎士拉務,從我們所在的茶攤處,撲向峇吉里二南。

峇吉里路上的鬼魂

接下來是爆發峇里里大战,日軍大敗澳印聯軍。因此,我駕車到峇吉里約十英里處,日軍坦克遭澳軍炮手摧毀的現場。路旁茶攤馬來人小販告訴我,這里是1942年日軍與澳軍大战地點, 澳軍在這里成功摧毀幾輛日軍坦克。這里原本立着一面歷史告示牌,記載這場战役,可是有人竟然把它鋸掉,當廢鐵賣錢。

走進附近的勤德華文小學,會見校長和老師,閒聊起來。談起二战時的峇吉里路大战,他們說,當地人說,這一帶當時死了好多兵。他們說,有人看到夜間有無人頭的鬼魂列隊行軍,為求安寧,當地人 請人做法事,超度冤魂。

兩千澳印軍卧屍峇吉里膠林,很久無人理會,臭氣沖天。這段血淋淋歷史獲得麻坡抗日軍鄭國庆在回憶錄〈密林〉中證實。

實地訪問,與當地人聊天,有機會听到生動的歷史故事,這是田野調查的好處。史書上缺少的史料,可以加以補充,使之更完整。這是我編寫麻坡二战史的感受。

為了探索日軍進攻麻坡所經之路線,我分階段繼續南行,到巴力士隆河旁看澳洲人立的战爭紀念碑。再往南行,到峇株巴轄的鉄山,進入到當年日本特務石原广一郎拥有的石原鉄山,在村長戴良洪帶領下,訪問鉄山父老陳子才,听他憶述當年抗日烈士劉子英的事跡,他全家大小無一幸免,遭日本人殺害。

走訪暴行遺址

除了沿日軍進攻麻坡路線一路走訪之外,我還展開日軍暴行遺址現場採訪,到巴力峇九山屠殺場,到丹戎行刑場,到战時日本憲兵駐麻所在地等處採訪。在採訪過程中,听到不少驚心動魄的真實故事。

在巴力峇九豐興山屠殺場原址,當地居民黃進發回憶他小時候走路上學,路經此山丘,見到暴露荒野的骷髏。小童無知,舉足踢開小徑上的骷髏。我又到他家,見他的老母親,進一步探尋詳情。

到麻坡錫克人街,參觀錫克廟,採訪麻坡錫克老人,收穫同樣出乎意料,令人驚喜。錫克老人回憶當年日本飛機炸麻坡,錫克人慌亂逃避的經歷。他目睹日本人把一個個人頭吊在麻坡Jalan Khalidi街頭示眾,恐嚇市民。久久不拿下人頭,臭氣沖天。民眾難忍,再三要求,才准取下埋葬。

邒明杰以畫筆留下珍貴的日軍暴行記錄,麻坡街上的人頭示眾。

日本人在麻坡以人頭示眾的暴行,麻坡英文書店老板鄧明杰用畫筆,記錄下這宗暴行。鄧明杰也是位老師兼畫家,他留下多幅麻坡日本人暴行的歷史畫作,其中一幅就是血淋淋的人頭街頭示眾作品。

翻閱史書,加上現場訪問觀察,與當地人聊天,讓你對歷史事件有更深的了解和體會,有助於編寫工作,給後人留下更多、更精彩的史料。
邒月杰筆下的日軍轟炸麻坡圖。1942年正月11日,日战機炸沉麻河上的貨輪,炸死近20名碼头工人。

Sunday, April 14, 2019

甘蜜城---麻坡


華工拓荒市鎮興起

 
小小甘蜜樹,百多年前,引來華人新客湧入麻河流域,河口市鎮興起,政府稅收猛增,華人生活改善。


麻河灣灣曲曲,穿越熱帶雨林,在華人新客湧入開荒之前,原是莽莽大森林,人煙稀少,是大象、 犀牛、馬來貘自由自在生活的地方。

140 年前,柔佛統治者為開發麻河流域,增加政府的稅收,鼓勵華人到麻河流域種植甘蜜和胡椒。於是華人头家攜帶資金和技術,引進華工,開發河流沿岸的大森林。上萬名華人新客,大群刻苦耐勞的經濟螞蟻,來到麻河一帶,開荒種植。

十年期間,麻河流域換新顏,遍山漫野甘蜜樹,麻河海口出現一個華人新市鎮---麻坡,欣欣向榮。


120多年前,麻坡粵東古廟與甘蜜結下不解之緣。甘蜜头家出錢出力,請來玄天上帝,於1895年創立麻坡粵東古廟。 神明供奉在麻坡海墘街公利寶号店屋,希望神明保佑麻坡,保佑港主和華工苦力,順利開發麻河兩岸大森林,广種甘蜜 。 
開發麻河兩岸莽莽大森林,征服熱帶雨林,轉化為生產財富的甘蜜園,隐藏種種風險,難以預料,絕非易事。因此麻坡甘蜜拓荒先驅,興建廟宇,祈求神明保佑平安,風調雨順,甘蜜豐收。
1895年麻坡甘蜜头家,麻河流域港主創建〈粵東古廟〉,祈求平安,風調雨順。

百多年后的今天,粵東古廟舉行隆重的種植甘蜜樹儀式,意義深長。除了種植甘蜜,還舉行〈甘蜜城麻坡〉講座,讓今年庆祝玄天上帝圣誕(農曆三月初三,陽曆47日)的活動別開生面,不同以往。鄭昭賢在講座上強調,麻坡開埠初期30年,是甘蜜時代,甘蜜是麻坡的經濟命脈,甘蜜養活了麻坡。
植樹與講座活動,是為了對開發麻坡的先輩表敬意,緬懷他們的功績。早年五條港港主,甘蜜園主陳裕源,對創建粵東古廟和開發麻坡,功不可沒,最為特出。華人先輩先后在麻坡開闢了25個港腳,上萬名華工經濟螞蟻冒著生命危險,辛勤奋斗。今天后輩不忘他們的功績,舉行種甘蜜儀式,這些先輩在天之靈,一定會深感欣慰。
麻坡最杰出港主陳裕源,身穿清朝官服,威風凛凛。他請神明到麻坡,興建廟宇。在港主制度下,他的權力不小,在港腳管轄區內,自行印發鈔票。 

甘蜜業興起,華工定居麻坡,繁衍生息,麻河河口出現新鎮。1884年開埠,到1894年,一個擁有8000華人人口的華人市鎮欣欣向榮。樹膠業出現之前,甘蜜業是麻坡開埠初期 30年的經濟命脈。有了甘蜜,麻坡興起。
8-4-2019
赤膊、笠帽、鋤頭,華人先輩種植甘蜜,創財富,華人市鎮興起。麻坡開埠首30年,甘蜜成為麻坡經濟命脉,甘蜜養活了麻坡。

齊心協力,重新種植甘蜜,古廟領導人緬懷先人功績。


甘蜜城麻坡〉講座,主講人鄭昭賢。他說,麻坡開埠與繁榮,華人功不可沒。

古廟舉行隆重的種甘蜜儀式,向先輩致敬。在天若有靈,甘蜜先驅會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