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0, 2016

2016年回顧---8場歷史講座



麻坡歷史資源組織會員出席講座會。


2016回顧,舉行了8 場麻坡歷史演講,為推廣鄉土歷史,讓更多人瞭解麻坡先輩的事跡,略盡綿力。

在家鄉麻坡,舉行了4場講座,吉隆坡3場,新山中華公會1場。8場講座听眾不同,都取得正面反應。這一年來我的努力,不算白費。

應麻坡歷史資源組織(Muar Historia)之邀請,年初三月舉行首場演說,地點是麻坡絲絲街兔子餐館。介紹古代商人使用彭麻古道,麻河和彭亨河在歷史上扮演重要的古商道角色。同時展示國家博物館收藏之麻坡班卒古鐘的照片,在班卒麻河旁出土的銅鐘具有1,850年史,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在麻坡活動的足跡。專家考證,班卒古鐘是越南東山文化的產物。

麻坡班卒麻河旁出土的東山文化古鐘。


一批對鄉土歷史有興趣的麻坡年輕人專心听講,提出問題,對麻坡千多年古鐘,惊嘆和好奇。幾位馬來青年也出席講座會,對講座內容深感興趣,更為可貴。

熱心的MHMuar Historia)會員展開後續行動,費盡心思,制作麻坡古鐘模型,首次在麻坡展出,算是創舉。他們帶古鐘模型到學校展出,到旅遊場地展覽,推廣麻坡歷史知識。

今年踏出第一步,希望來年會有一步的推廣鄉土歷史活動。

漢朝海上絲綢之路橫越馬來半島。
 
馬來友族也來听講。
彭麻古道。

Saturday, July 9, 2016

吊葡馬海戰古戰場



麻坡象牙海角行----
傳鄭和收購象牙處            
--- 鄭昭賢 ---
 古代海戰戰場---麻坡丹戎牙龍海角

到丹戎牙龍海灘,尋麻古史蛛絲馬跡。

1511年,葡萄牙以武力攻佔馬六甲,蘇丹逃到麻坡,策劃反攻。於是,在麻河口和附近的馬六甲海峽海域,爆發多場劇烈的葡馬海戰。

為尋找麻坡歷史的蛛絲馬跡,來到位於麻河口北面約4 里的麻坡象牙海角,馬來人稱為Tanjong Gading Barat。在馬來語中,Gading是象牙,Tanjong是海角,此地華文地名稱為丹戎牙龍。

瞭望台上談葡馬海戰

站在海灘上,眼前的海域,茫茫辽阔,是古今商船戰艦必經之道。2000年前,漢朝特使乘船,從印度運回一頭犀牛,通過馬六甲海峽,經柔佛西岸比宗一帶水域(漢書記載)。600年前,鄭和船隊在此經過,傳說鄭和曾到此處收購象牙。500年前葡萄牙艦隊開至此海域,葡馬軍隊展開激烈海戰。

今天,馬來人魚船成列停泊在河口,船杆上旗幟迎風飄揚。卡朗河(Parit Karang)注入馬六甲海峽,寧靜祥和。時光消逝,大海依舊,潮水輕拍海岸,景色怡人。極目遙望,茫茫中隱約看到遠處麻河河口的麻坡電訊局通訊塔。穿越時空,遙想幾百年前發生在這里的歷史事件,遙想一艘一艘全副武裝的葡萄牙軍艦,殺氣騰騰地朝麻河口前進。

信步登上海口的瞭望台,巧遇台上在休息的漁夫,一位瞭解此地早年歷史的馬來人。他自我介紹,名叫諾曼(Norman),年輕時就讀麻坡著名英文中學(Muar High School)。

在瞭望台內,窗外一片大海景色,諾曼與我們聊起古代麻坡歷史和馬來古典文學名著〈Hikayat Malim Deman〉書中有關古代麻坡產黃金的事跡。他說,古代麻坡黃金丹戎(Tanjung Emas)一帶海灘發現金砂,馬來人因之稱之為Tanjung Emas
海邊瞭望台上遇Muar High School校友諾曼,回顧葡馬海戰古史。

他也說,前面這片海域,就是500年前,葡萄牙軍追殺馬末蘇丹部隊,雙方劇戰的古戰場。他說,過後,葡戰艦船從馬六甲南下,準備摧毀麻河河口的蘇丹軍隊要塞,雙方在這片海域劇戰。

葡艦長溺斃麻河口

500年前,馬六甲失陷,蘇丹帶手下人馬逃到麻坡,心有不甘,以麻坡為基地,圖謀收復馬六甲。據麻坡歷史學家拿督阿都蘇庫的記載,從1515年至1523年之間,馬來人從麻坡出發,至少展開4 次反攻行動。可是,這引起葡萄牙人更猛烈的回撃,以威力強大炮火,狠狠反撃,追殺至麻河口,毀了文打烟城堡,直捣蘇丹在巴莪的最後根據地。

拿督阿都蘇庫在書中說,1523年,4 艘葡萄牙軍艦開抵麻河口,馬來戰士英勇迎戰,成功擊沉一艘敵軍軍艦,葡軍艦長Herique Leme 溺斃麻河口。另3 艘葡人戰艦遭擊損,倉皇逃回馬六甲。

諾曼還告訴我們,附近有一個500年古墓園,當年一些戰死的馬來戰士長眠在那里。依他的指點,我們尋找到不遠處的古墳場。毗鄰古墓園的馬來居民熱情地帶我們進入墓地,為我們講解。

500年古墓
麻坡丹戎牙龍的水果Luku甜美,遠近聞名。只見在一株株魯古( Duku)樹下,是一個個馬來古墓。馬來人告訴我們,古老的墓碑下,長眠着蘇丹馬末的戰士Panglima Ibrahim Morin他的王妃,彭亨公主敦蒂惹(Tun Teja)。古墓的特點是,有些墓碑是採用紅色多孔火山岩,另一些古墓則四面用一塊塊火山岩圍繞,勇士之墓較特別,長度遠比一般墓穴長。
當地居說,這是500年古墓,葡馬海戰戰士和蒂惹王妃長眠之處---丹戎牙龍古墓。
當地馬來人帶我們參觀馬來英雄古墓,長度遠超普通人的墓穴。
帶領我們看古墓的馬來人說,歲月久遠,但是還是有人前來祭拜,遠在彭亨州的人也來這里,在Tun Teja 公主墓前憑弔。他不同意王妃敦蒂惹是葬在馬六甲望里萬的說法。

1962年,麻坡歷史協會主席阿里阿務峇卡曾帶團到此訪問當地父老,聆聽丹戎牙龍父老憶述鄉民一代代相傳的口述歷史,馬來報章Berita Harian曾大事報導。大意是馬末沙蘇丹在馬六甲失陷後,帶人馬逃至丹戎牙龍,準備以此為基地,不料葡軍艦尾追而至,黑夜從海上發炮攻擊,敦蒂惹(Tun Teja)王妃和Panglima Ibrahim Morin死在葡軍炮火下。過後馬未沙蘇丹下令屍體埋葬在這里,並留下一些人員開發這地方和守這個墓地,自己帶隊撤至麻坡。

丹戎牙龍鄉民十分珍貴這段一代代相傳的歷史,雖然有些學者持異議,認為Tun Teja是葬在馬六甲的望里萬。漢都亞和蒂惹公主在傳說中有關係,看來就像漢都亞這個人物有爭議一樣,王妃敦蒂惹長眠之地也存爭議。這有待學者再深入查證。

時光流失,馬六甲海峽上葡萄牙和馬來人劇烈交戰的歷史慢慢地在人們的腦海中消失,只有魯古樹下的古墓靜靜地不讓此段歷史煙消雲散。如果有關當局重視這段歷史,不妨進一步發掘考證,並在此地立一塊歷史告示。

鄭和到此買象牙

我的丹戎牙龍之行,另一原因是尋找此地古商貿活動的遺址或故事。不久前,讀到1983麻坡記者俱樂部10周年紀念刊中的一篇文章,提到600年前鄭和曾到丹戎牙龍,特別引起我的興趣。

文章說,丹戎牙龍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鄭和為收購象牙,運回中國,來到此地,因此這里稱為丹戎牙龍或象牙海角。此文為當地一位華文報章的記者所撰寫,文中說,鄭和買了大量的象牙,堆積在海邊,等待船只來運載。另一說法是,此地角形狀像象牙, 因而得名。

丹戎牙龍附近有一條吉雙河,其上游在東甲金山。金山地區的森林產品、象牙、犀牛角、金砂等早年通過吉雙河運到河口海邊,再轉運到馬六甲。因此鄭和曾到丹戎牙龍買象牙和收購黃金的傳說,有其可信度。

根據明史《明會典》記載,鄭和從馬六甲購買象牙、犀牛角、金戎指、片腦、沉香、紫檀香、烏木等。
希望更多人投入精力,研究和發掘丹戎牙龍的葡馬海戰和鄭和到此買象牙的歷史,吸引遊客到這個風光秀麗的海角懷古憑弔。

22-5-2016
當年馬末沙蘇丹避難之地,如今丹戎牙龍是個漁港,漁產豐富。
從古戰場遙望麻河口,隱約可見麻坡通訊塔和高樓。
古代是戰場,如今安祥寧靜,漁舟唱晚,遊客前來吃烤魚。

Thursday, July 7, 2016

〈劉貝錦歸國紀〉回鄉





文: 鄭昭賢

〈劉貝錦歸國紀〉返回作者母校麻坡中化中學,返回家鄉麻坡。90年前的著作,終於與家鄉同胞見面,與母校師生見面。

90年前,馬來西亞麻坡一位熱血青年到上海考察,出版一本遊記,書中洋溢着海外華人關心民族命運,關心民族教育的高尚情操。這位百年前的校友命途坎坷,關心民族命運,關心南洋地區華人子弟的教育,但他不幸被當成特務,於1959年冤死中國重慶牢獄。當今海峽兩岸己為他翻案,視他為愛國志士,頒發獎狀給他後人,表揚他的精神。

幾經努力,90年後,〈劉貝錦歸國紀〉終於重回馬來西亞,重回作者家鄉麻坡,在中化中學新校史館展出。

感謝台灣馬來西亞商業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康捷的相助,到台大圖書館細心掃瞄這本陳舊老書,讓此書返回家鄉再版,使後輩人士更清楚早年麻坡人的精神和海外華人的奮鬥事跡。

今年72日中化中學歡慶104周年,新校史館、新音樂廳和新圖書館開幕。〈劉貝錦歸國紀〉的回鄉增添了104周年校慶的人文文化意義。

1916年,劉貝錦是麻坡中華學校(中化中學前身)第二屆畢業生。他於1925年年底訪問中國上海,細心考察中國的教育、商業、文化、電影事業,於1926年年 出版〈劉貝錦歸國紀〉。他於1926年創立第一家南洋華人電影公司,制作影片〈新客〉,以啟迪民智,促進中國人對海外華人的瞭解。
1925年,馬來亞華教四傑到上海考察,希望提升教育和促進雙方瞭解。


70多年前,劉貝錦為支援中國抗日,參加南僑機,勝利後被迫留華,無法回鄉,並不幸冤死中國重慶獄中,但今天能把他的書帶回麻坡,相信他在天之靈會十分欣慰。

5-7-2016

奔赴戰場前的誓言:敵寇不除何以為家?
1939年3月出征前夕的報章新聞。


棄家為國奔向戰場
麻坡機工領袖劉貝錦

劉貝錦有遠大理想,為民族的命運,出生入死,在滇緬公路上運送軍事物資,支援中國抗戰。

文:鄭昭賢

早年麻坡中華學校(中化中學前身)出了一位不平凡的校友。他是上世紀20年代南洋第一位華人影片制作人劉貝錦。他為了抗日,放棄安逸的生活,率領幾百名南僑機工,奔馳在滇緬公路上。

劉貝錦是1916年麻坡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他的家境富裕,是中華學校創辦人劉築侯的兒子,著名畫家,中化校友劉抗的堂叔。上世紀30年代末,這位百萬富翁眼見日本企圖併吞中國,滿腔熱血,別離妻兒,毅然奔向抗日前線。

然而歷史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最後他變成裡通外國的〞特務反革命分子〞,1959年冤死於中國重慶松山勞改營中。
                    冤死後30年,中國終於給予平反。

                            台灣送來遲來的獎狀。



到上海拍攝電影
年輕時代,劉 貝錦胸懷大志,敢做敢為。80年前,他擬定一項雄心勃勃 的計劃,想通過電影的社會教育功能,提升普羅大眾的思想認識,促進國家的強盛。於是,他從麻坡挾帶巨資,到上海倡辦影片公司。《南洋名人集傳》這本書形容 劉貝錦的行動是〞當日南洋破天荒之創舉〞。根據記載,1926年,新加坡第一部本地影片《新客》是劉貝錦出資拍攝。

貝錦認為,電影 能影 響文化教育不高的民眾,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影響深遠。他攜帶數萬資金到上海創辦影片公司,志不在賺錢,而在教育民眾,振興民族國家。他說:吾之孜孜于此 (到上海發展電影業),非圖利也,實為國也。可見,這位早年中化校友有很強烈的利他主義,為國為民的思想。
拋家棄子昂首出征
劉貝錦最感人的事跡是,1939年他硬下心腸,不顧親人的苦苦哀求,為了民族大義,拋家棄子,投身抗日前線。當時他37歲,家境富裕,有自己的事業,已是麻坡聞人。他有個美滿的家庭,有妻子和4名兒女,長子劉幼才11歲,幼女劉惠貞5歲。但在中國危急存亡時刻,顧不了家人和個人的安危,志願報名參加南僑機工隊。
華僑先鋒大隊隊長劉貝錦(前排中)與武漢合唱團。

劉貝錦於1939327日毅然率領594名南僑機工,攜帶自家企業的十多輛大卡車,奔向昆明。

1947年,李冰人在《麻僑報國的一頁血淚史》一文中寫道:『劉 貝錦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有兄弟,有產業,有成 群兒女。當他拋家別子跨上征途的時候,他的妻兒兄弟們都牽衣把袂,含悲想挽住他的征騎。但他堅決存了:「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念頭,紅了眼眶,灑了幾行熱淚,便這樣掉首不顧,昂頭歸去。』

昆明,劉貝錦擔任《華僑先鋒大隊》隊長。這是一支由身強力壯,最能吃苦耐勞的南僑機工成員組成,承擔最繁重、最艱苦、最緊迫的軍事物資運輸任務。劉貝錦率 領南僑機工車隊,冒着日本飛機的狂轟爛炸,奔馳在沿途懸崖峭壁,陡坡險谷,急彎深溪的滇緬公路,以生命和鮮血,確保軍事物資通過滇緬公路,源源運進中國。

劉貝錦率領的華僑先鋒大隊在執行艱險任務中,逾三份之二的人壯烈犧牲。他們的功績獲得當時的國民政府的表彰。

國共兩黨都不容他

抗戰勝利後,劉貝錦等待凱旋南洋的通知,但他生性耿直,剛正不阿,直言不諱地指責國民黨官員品德敗壞,竟被國民黨當局懷疑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予以逮捕,受到非人的折磨。於是,劉貝錦錯過了南返的機會,留在了大陸。

共產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搞〞三反五反〞,一夜之間劉貝錦又變成了國民黨留下來的特務反革命分子,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沒有人身言論自由。

1956年,由於思念在麻坡的親人,劉貝錦向領導申請返回馬來亞,結果惹來大禍。他遭到嚴厲的批斗,珍藏的有關南僑機工照片被當成罪狀。

1958年,劉貝錦被當成危害社會的特務反革命分子,再次抓進監獄,關在重慶松山勞改農場,也就是國民黨時期關押共產黨人的白公館。

一年後,劉貝錦淒慘地死在獄中一間陰暗、潮濕的小屋內。他的兒子劉國勝獲准進牢內為父親草草收屍。

33年後,重慶公安局於19915 31日才給劉貝錦平反,宣稱當年送劉貝錦〞集中勞動〞不當。然而對劉貝錦及其家人所造成的傷害已無從挽回,難以瀰補。

過後劉國勝回憶這段傷心事時說:〞歷史和現實真會給我父親開這麼殘酷的玩笑。一個海外擁有巨大資產,于充份物資享受而不顧,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而投身抗日戰場的愛國華僑──劉貝錦──我父親的悲慘結局,是他本人的不幸,是我們全家的不幸,更是中華民族的不幸!


90年前著作從台大圖書館回歸麻坡中化中學校史館。

                  馬來西亞百年華校中化中學校史館。
新校史館、圖書館、音樂廳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