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4, 2009

〞新〞、〞舊〞南大牌坊

兩者有別 意義不同

這是1955年的南大校門牌坊,象徵東南亞華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是建於1995年的新南大牌坊,是原有南大牌坊的仿制品。



〞新〞華人移民具浮萍心態一文中,配上一張華裔館前的新南大牌坊。圖片說明寫道:重建和搬遷後的南大校門牌樓。

不久,就收到加拿大南大校友會網站負責人來函,指出這個說明有誤。

來信寫道:你的网页上的南大牌楼,不是“重建”,也不是“搬迁”后的牌坊,那是1995年建造的仿制品。

信內附一文,進一步解釋〞新〞、〞舊〞南大牌坊的區別和不同的意義。文中寫道:

〞新南大牌坊於1995年5月17日在楊榮文准將的主持下揭幕,與華裔館、建校紀念碑形成一條中軸線。

舊南大牌坊自1955年落成至1980年,作為南洋大學的校門,象徵了〞華族社群堅忍不拔,自強不息,以及振興教育而力爭上游的精神〞。

新南大牌坊落成了,似乎象徵着對南洋大學歷史的回顧和尊重,因其加強了南洋大學歷史性建築的紀念軸線,成為南大記憶的一部份。

相反,隱身于住宅區中的舊南大牌坊,雖然有着國家古蹟的名銜,引發許多人的懷想,似乎置身度外,有着超然的態度。〞



華裔館前的南洋大學建校紀念碑。

Sunday, August 16, 2009

越南華人的命運

深受政府政策影響

王賡武教授(左)在研討會上致開幕詞。右是華裔館館長廖建裕教授。


越南的政策影響越南華人的命運。上個世紀70年代末,越南對華人的政策導致越南華人人口大幅度下跌。

到20世紀末期,政治環境和政策的轉變,越南華人命運也跟隨轉變,再度獲得容納。但是,越南的政策絕不容許越南華人具有像印尼華人那樣的經濟地位。

在新加坡華裔館主辦的《印支三邦與緬甸華人國際會議》上,三位學者分別針對越南華人的過去和現在,發表他們的研究心得。

大逃難背後的因素

來自瑞典的阿默爾教授(Ramses Amer)在會上發表題為《1975年以來的越南華人:從大逃亡至重新融合》的報告。

阿默爾教授講解越南華人大逃亡的背後因素。他通過越南華人人口自1975年以來的起落變化,說明政治與政策對在越華人命運的影響。

阿默爾教授說,上個世紀70年代末,越南南方厲行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改革,是導致越南南方華人人口急降的主要因素。他說,在越南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下,越南華人首當其衝,深受打擊。大批越南華人被迫變成船民,冒著生命的危險,投奔怒海,尋求新的容身之處。

他說,1978年,開始出現一波又一波的大規模越南船民逃難潮,一船船難民在茫茫大海上飄流。1978年 4月,出現大批越南難民投奔怒海,其中許多是華人。9月另一波的越南船民逃難潮再現,他們不顧安危,冒險遠渡重洋,只求離開越南。到了1979年,又出現另兩波的船民逃難潮。


出席研討會前,筆者到印尼廖內的加蘭島,參觀島上的船民博物館。這是博物館前展示的難民船殘骸。當年越南船民故意在島外弄船下沉,逼印尼不得不暫時收留他們。島上曾收容高達25萬名越南和柬埔寨難民。


阿默爾教授指出,越南華人船民是在越南當局有系統的安排和默許下,通過半合法的途徑,一批又一批逃亡海外。

他說,越南北方華人人口的下降方式,與南方不同。南方的華人是分階段,一波又一波減少。越南北方的華人人口是驟然急降,短時間內一下子就消失。中越兩國在1979年爆發戰爭,關係緊張,北方的華人深受影響,人口驟然急降。

他說,越南官方的人口統計數字顯示,過後,越南華人人口繼續減少,不過下降緩慢,不像 70年代末的大幅度減少。

他說,到了1989年至 1999年期間,形勢己不同,經濟走向自由開放,越南北方的華人人口隨之出現小幅度的上升。

他說,目前中越關係己改善,中文成為越南學校學習的第二種重要語文。

仍然不信任華人

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許大衛博士也在會上指出,越南華人的命運深受中越關係和越南政策所影響。目前,越南領導人對華人的政策,存有分歧,並不一致。

許博士說,越南華人是個重要的少數民族,人口比率不高,卻是一個組織性強的族群。他們多數居住在城市地區,如西貢。早期,不少的越南工商業和農業,是控制在越南華人手上。

他指出,在歷史上,越南華人對越南的貢獻大,是越南不可缺少的一個族群。他說,越南華人支持越南的革命,但過後,華人又成為越南革命的目標。

他說,目前在越南領導人當中,對華人的政策,看法分歧,態度不一致。不過,總的來說,對華人仍然不信任,不讓華人擔任高級官員。他們會進行篩選,一發現有華人血緣的人,就不讓擢升。華人沒有機會進入他們的政治核心。然而在底層地方官員的選舉,他們給華人保留一定的固打額,讓華人出任地方官員。

不能像印尼華人那樣

另一位主講人周彩麗(Grace Chew Chye Lay)在會上說,越南在1985年和1986年期間,開始改革開放,走向市場經濟。到1991年,中越關係朝向正常化。國內政策的轉變加上國際政治氣候的變化,越南華人命運也轉變。

她說,居於國內經濟改革的需要,越南於1993年、1994年和1995年,呼吁流亡海外的越南人和越南華人返回越南。

她說,越南發現,在2000年,從美國匯回國內的越僑資金數額龐大,佔當年越南吸引到的外資(FDI)總額的16%。於是,越南於2001年特別成立一個《華人工作組》,同時還為海外越南華商設立一個網頁。《華人工作組》是一個政治性組織,作為政府向海外華商提供諮詢的一個機構,協助他們返回越南投資。

不過,周彩麗指出,越南政府目前雖然希望華人在越南經濟建設中扮演更大的角色,但是他們的態度是,不希望看到越南華人具有像印尼華人那樣的經濟地位,對國家經濟具有強大影響力。


印尼加蘭島上的船民墓場。雖然他們沒有葬身大海,卻葬身荒島上。

當年越南船民在加蘭島上建一間觀音寺。這是殘存的觀音寺大門。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在越南的海外華人

王宏仁教授的報告



台灣中山大學的王宏仁教授(左)指出越南台灣企業內部四族群地位不同。

在河內,越南工人在街邊用午餐。


台灣企業到越南投資,為越南帶來新的族群關係。

在越南,台灣企業內的員工,有台灣人、大陸人、本土越南華人以及越南人。雖然他們同屬一家工廠的員工,一起在廠內工作,但是他們的地位、職務和經濟勢力不同,角色不同,有明顯的界線。

在華裔館主辦的《印支三邦與緬甸華人國際會議》上,台灣中山大學的王宏仁教授發表題為《在越南的海外華人:單一族群或多族群?》的報告。

4個族群地位不同

王宏仁教授說,在上世紀80年代,台資企業大事進軍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到了90年代,台灣人轉向中國大陸投資,大事發展。90年代末期,台灣企業又進軍越南 。

他說,目前,在台灣的海外投資當中,中國大陸佔49%,印尼佔15%,馬來西亞佔11%,以及越南5%。

他指出,台資進軍越南後,台企業聘請大陸人、越南華人和越南人,於是,越南的族群關係和工業關係出現新的變化。

王宏仁教授以幻燈片展示在越南的台資企業員工,台灣人、大陸人、越南華人和越南人,4種人在一起工作。

王教授說,台灣企業家是在成本、語言、能力、與台灣之關係等考慮因素下僱用員工。他通過圖表,展示這4個族群在企業結構內部所居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他指出,在企業員工的金字塔結構中,台灣人居最高層,任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居第二層,是企業內的中層管理人。

大陸中國人居中層

王教授說,企業高層的台灣人與當地越南人社群之關係疏遠。中國大陸人在廠房工作間監督日常生產線的工作,與當地越南人的關係較密切。因此高層台灣人要通過大陸人與當地越南人溝通,大陸人扮演中介角色。實際上,高層的台灣人與大陸人之間的社交往來並不密切,各有各的社會活動空間。

他說,本土的越南華人是在底層或管理層的下層工作,如充當工廠辦公室裡的低級白領員工。一般上,他們僅有機會在廠內扮演次要的角色。

王教授特別指出,如果台商訓練本土的越南華人,提升他們為經理級人員,會引起敏感的反應。他說,請大陸人在廠內當經理,越南工人可以接受。但如果請當地華人當經理,越南工人會不服,難以接受。

他說,一般上,越南人是在台資企業內充當普通的工廠工人,是最低層員工。在整個企業的內部結構,4個族群的人職務不同,地位不同,工資不同。

在會議休息喝茶時,馬來西亞的林醫生有感地說,以他的經驗,台資企業如果不重視訓練越南員工,提升越南人在工廠內的地位,升他們為管理層人員,遲早會發生間題。

過後,我將林醫生的看法轉達給王宏仁教授。他說,台資企業也注意這個問題,但要改變這種局面,要訓練和提升越南員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馬來西亞的林醫生:不重視訓練和提升越南員工,遲早會發生問題。

越南南方湄公河三角洲的水上小販。


Monday, August 10, 2009

新山新書推介會

關心華社關心華教

筆者在新山新書推介與交流會上談東南亞華人問題。上圖左是主持人舒慶祥。





馬來西亞華人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新山的朋友在我的新書推介會上,發出這種看法。

新山朋友閱讀了〈東南亞華人精神──堅韌不拔〉,引起共鳴,希望我南下新山,會見新山地區的朋友,談談我寫這本書的過程。

身為馬來西亞華人,對東南亞各地華人過去的遭遇,感受強烈。新山朋友說,他們想多瞭解當今東盟各國華文教育狀況,以及各地華人今天的處境。

於是,在新山陶德書香樓和柔佛州老友聯誼會的安排下,7月26日在新山老友聯誼會會所,我為新山朋友介紹我的新書〈東南亞華人精神──堅韌不拔〉。

在交流時,與會者表示,一路來馬來西亞華人的表現,就顯現出華人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甚至有人指出,出席當天交流會的老朋友,本身的經歷,就體現了華人〈堅韌不拔〉的傳統。不少人走過曲折的人生道路,經歷苦難,仍然堅持不懈,屹立不倒,度過難關,闖出春天。

當天與會者當中,不少是〈老友〉。所謂〈老友〉就是早年投身左翼運動,為那個年代的社會主義理想而坐牢的一批人。目前,這些人雖然多數已淡出政治,但他們關心國家社會的進步,民族文化的發展,那顆赤子之心仍在。

在講座會上,與會者也表示關心印尼華教復興運動出現的分裂和內斗。

作為客人,我受邀與新山區的老友們共進晚餐。餐會上,老友們對不久前鬧得不可開交的新紀元事件表示十分痛心。大家都認為,華社應從董教總的這個事件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再發生類似的內斗事件。

有人認為,華社內部即使出現分歧,看法不同,絕不可讓分歧擴大,進而演變成勢不兩立。在分歧的課題上,一時無法解決,大家可以不走在一起,但過後在其他課題上有共同點時,可再走在一 起,共同爭取華社的利益。不可撕破臉皮,互相惡斗,使華社留下永久的傷痕。

此次新山行收穫不小,難得讓我有機會與新山朋友交換意見,探討共同關心的華社問題。大家都關心華社,關心華教,希望能維護民族利益,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促進國家的進步。



交流與推介會場面。

老友聯誼會主席李群熙(左)贈送紀念品。



以下是星洲日報對新山區交流與推介會的報導


鄭昭賢:華社要穩定發展〞

須看多數民族容忍程度〞

星洲日報‧大柔佛版 27-7-2009


(柔佛‧新山)老報人鄭昭賢表示,在東南亞國家,華人社會要穩定發展,得看多數民族的容忍程度,以及國家的發展情況而定。

鄭昭賢週日(7月26日)應邀到位於新山的柔佛州老友聯誼會會所開講,題目為“東南亞華人精神――堅韌不拔”,這項分享會是由柔佛州老友聯誼會與新山陶德書香樓聯辦。

今年4月,鄭昭賢通過策略資訊研究中心出版了新著《東南亞華人精神――堅韌不拔》,這也是他繼《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李明口述歷史》、《風雲人物》之後的另一力作。

鄭昭賢於1942年出生於麻坡,年輕時參與左翼活動,曾在內安法令下被扣留6年之久。

退休前,他是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主任,先後獲得大馬華文報刊編輯人協會頒發的“拿督黃紀達新聞獎”及“新聞事業服務精神獎”。

華人競爭力強

他表示,華人在東南亞各國國內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他們的競爭力比別的族群強許多,也因此,會引起他族的妒忌和“恐慌”。

他說,二戰結束後,各民族運動崛起,各國先後獨立,國內財富也重新分配。當執政者欲轉移政治注意力時,華族往往就會遭殃。

他表示,為了融入所居住的國家,獲得他族的認同,東南亞華人努力地回饋社會,例如:菲律賓的華社就通過協助政府建校、經由設立流動診所和消防隊來服務社會。

他也在會上提到印尼華教早期與現在的發展情況。他表示,印尼政府對華文解禁後,近幾年來,幼兒園華文班、華文補習班,以及三語學校如雨後旬筍般出現。

他說,現今,印尼有15所大學開設中文系。例如:印尼建國大學有2萬多學生,其中文系學生就佔了400人。

他透露,印尼華教人士在決定是否和印尼政府合作發展華文教育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見,令當地華教內部充滿矛盾,分成兩個派系。



Sunday, August 9, 2009

柬華人命運如猶太人

兩輪浩劫人口劇降


柬埔寨學者Hing Thoraxy 博士:柬埔寨華人的遭遇如猶太人。



筆者於1980年進入柬泰邊區採訪難民新聞,目睹數十萬柬埔寨難民與華人難民流落邊界戰亂地區。這是當時所拍的歷史照片。



會議探討柬埔寨華人課題,由金邊亞洲基金會的Sean Sok Phay(中)和Hing Thoraxy 博士(左)主講。會議主持人是斯德哥爾摩大學的Dr.Ramses Amer 教授(右)




柬埔寨華人的命運就像猶太人。從1975年開始,柬華人經歷兩輪浩劫,人口劇降。

8月6日,新加坡華裔館與新加坡的東南亞研究院聯合主辦《印支三邦與緬甸華人》國際會議。兩位柬埔寨學者在會上主講柬埔寨華人問題。他們回顧了柬埔寨華人走過的辛酸道路,分析導致柬華命運改變與處境改善的因素,以及將來影響柬華命運的要素。

柬埔寨合作與和平研究院研究員,柬埔寨國際大學講師Hing Thoraxy 博士在會上把柬埔寨華人與猶太人相提並論,指出柬華人與猶太人經歷相同的悲慘遭遇。

吸血鬼和第五縱隊

金邊亞洲基金會的Sean Sok Phay 在會上發表題為《柬埔寨對華人的政策:從大屠殺至
自由開放》的演說, 生動地向與會者講述了上個世紀70年代至2009年柬埔寨華人命運和處境的變化。

Sean Sok Phay 說,在上個世紀的越戰時期,越戰戰火蔓延柬埔寨,柬埔寨開始制定和推行不利華人的政策。從1970年至1973年,美國對柬埔寨展開狂轟爛炸,柬埔寨華人深受其害,遭到沉重打擊,許多華人社區遭摧毀。

他說,接下來波爾布特的紅色高棉奪取政權,柬埔寨華人面對大災難,經歷第一波的浩劫。

他說,在以〞殺戮場〞舉世聞名的紅高棉政權下,柬埔寨華人人口急劇下降。據估計,1975年,紅高棉上台前夕,柬埔寨華人約為40萬人。到了1978年,柬埔寨的華人人口只剩20萬人,減少了一半的人數。

他說,當時紅色高棉針對華人,展開種族主義宣傳,指責華人是吸血鬼,吸柬埔寨人的血。同時他們又指控華人是美帝的第五縱隊。

他說,在極權政治環境下,華人慘遭迫害,甚至在自己家裡,都不准講華人的語言。他舉出一個例子:有一個華人村子,有一家人在家裡被發現稱自己的父母為〞Pak 〞和〞Mak〞,結果全村人都遭殃,許多華人無端端被殺害。

越軍侵柬 華人逃亡

Sean Sok Phay 說,紅高棉倒台,結束了第一波浩劫,柬埔寨華人很快發現,第二波的浩劫接踵而來。越軍侵柬,扶植親越政權,與此同時,中越交惡,華人遭殃,深受仇視。

他說,越軍佔領柬埔寨10年,扶植了親越南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政權,推行反華人的政策。許多柬埔寨華人大失所望,過去的夢魘重現,被迫紛紛逃亡,淪為難民,處境淒涼。


1980年在柬泰邊界難民營,柬埔寨華人難民團團圍著筆者和星洲日報編輯黎龍生,講述他們的悲慘命運。


許多柬埔寨華人千辛萬苦逃至柬泰邊界,冒著槍林彈雨,越界進入泰國境內。然而,他們被強行趕回柬埔寨,在兵荒馬亂的邊區逃亡。但他們不願回去生活在極權政治下,不顧一切危險,再次潛回泰境,成為邊區難民營的難民。在這過程中,許多人身亡。第二波的浩劫使柬埔寨華人人口進一步大幅度下降。

Sean Sok Phay 說,在2003年,有人估計,柬埔寨華人只有15萬人。但他認為,實際人數可能比這數字高。

當Sean Sok Phay 講述柬埔寨華人經歷這些苦難時,Hing Thoraxy 博士深有感觸。他說,他深深記得在波爾布特時代華人的悲慘處境,華人被指背叛國家,剝削他人,嚴受對付。後來越軍來了,華人又被迫淪為難民,紛紛逃亡海外。他覺得柬埔寨華人的命運與猶太人一樣,柬埔寨華人就像猶太人。

柬華重獲新生

不過,Hing Thoraxy 博士指出,現在情況改變了,柬埔寨的華人政策不同以往,華人可自由發展。他說,現在的柬埔寨官員當中,有半數人具有華人血統。

柬埔寨華人的命運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轉變。Sean Sok Phay 認為,幾個因素導致柬華人命運的轉變。蘇聯的崩潰,越軍撤離柬埔寨,是重要的因素。接著洪森總理掌權,柬埔寨走向改革開放,積極與中國改善關係。於是柬埔寨華人的命運起了巨大的變化。

Sean Sok Phay 說,1993年,柬埔寨華文教育重新獲得發展的機會,柬埔寨的憲法明文規定可以學習華文。2008柬中慶祝建交50周年,柬埔寨的大學准許教授中文,華語電台也在柬埔寨出現。

他說,目前,柬埔寨與中國關系良好。中國每年向柬埔寨學生提供的獎學金已超越美國向柬埔寨提供之獎學金數額。

談到未來柬埔寨華人可能面對的風險,命運會不會有再度改變的問題,Sean Sok Phay 認為,柬埔寨華人今後的命運將受
世界大國政治關係所影響。與此同時,柬埔寨領導人對華人的態度會直接影響華人的處境。

他指出,目前,洪森總理的夫人就是華人,是海南人。現任柬埔寨參議院主席是潮州人。這些都會對柬華人的處境產生正面影響。

1980年,柬華人女難民向筆者哭訴華人的處境。泰國當局不願收容他們,強行趕他們回柬境。他們像人球般被踢來踢去,許多人踏中地雷和死於敵對軍隊交戰的炮火下。同時,華人還遭到同是難民的柬人欺侮。



華裔館館長廖建裕教授(中)在會上發言。右為東南亞研究院的許大衛博士,左是瑞典的Ramsea Amer教授。

Saturday, August 1, 2009

“新”华人移民具浮萍心态

廖建裕談海外華人


南洋大學是「海外華人」華文教育發展的里程碑。古色古香的前南大行政樓雄風依舊,目前已成為《華裔館》館址。

華裔館館長廖建裕教授(左)告訴筆者新一輪華人移民潮影響全世界。



新一輪的華人移民潮影響全世界,但是新華人移民的心態與我們迥然不同。他們具有浮萍心態,那裡是更好的地方,就往那裡飄。落地生根的觀念淡薄。

在新加坡華裔館館長辦公室內,聆聽廖建教授這番談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廖館長向我分析不同時代的海外華人,具有不同的心態。他說,我們的祖輩到中國以外地區尋求生活,但是他們仍然抱著強烈的落葉歸根心態。

我們這一輩的華人已認同我們居住的國家,願為所在國的建設發展作出貢獻,落地生根的觀念堅定不移。

廖教授指出新一輪華人移民潮的心態與我們完全不同。他強調,新一輪移民潮對各地華社的影響深遠。

他說,我們這一輩華人已在所在國生根了,認同我們生長的地方。他說,我們的根就在這裡,我們不會像新移民那樣飄移,四處找尋他們的理想居所。

增長速度快

他指出,上世紀末開始的新一輪華人移民潮影響全世界。在許多地區和國家,他們增長的速度遠遠超越所在國原有華人增長的速度。如澳洲、紐西蘭、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每年增長的華人人數當中,新來華人佔了六成以上,原有華人的增長只佔三成多。這種發展趨勢,將改變當地華社的結構,對當地華社產生重大影響。

他說,這一波的新移民與早期我們祖輩的身份背景有所不同,他們當中有很多是具有知識,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他們有他們的心態,有他們的價值觀,並對當地的社會,尤其是華社產生影響。

廖教授說,明年五月華裔館將與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聯合主辦大型國際會議,探討新的全球化大環境對海外華人產生的巨大影響。

據華裔館發出的會議通告,明年假南洋理工大學召開的海外華人國際會議將探討海外華人移民的發展趨勢,包括中國新移民移居東南亞和其他地方的問題,〞新〞〞 舊〞華人移民的互動與整合。

通告指出,上世紀末最新一波全球化浪潮,對海外華人產生巨大的影響。華人的遷移、華人本土化、華人與在地國或移居國之間的交流,以及華人與中國間的交流等問題,必需重新檢視。




一群馬來西亞南大校友與朋友來到前南大行政樓前,懷念當年生活在雲南園內的美好時光。


今天在華裔館前的新南大牌坊建於1995年,是仿制品,不是1955年建造的南大牌坊。


華裔館前斜坡草地上四個大字「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