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興建《四維堂》 在劉靜山、鄭文炳、張順蘭等人的大力推動下,中華學校的《四維堂》於1923年落成。這是1930年的《四維堂》照片。 這座美輪美奐的校舍由陳嘉庚提供建築圖,張順蘭不辭勞苦,監督全程施工進程。 麻坡同盟會會長劉靜山於1920年為中華學校興建富麗堂皇的《四維堂》,準備於1924年創辦中學,作出巨大貢獻。中化中學的校史特別記載了同盟會領袖劉靜山對中化中學的功績。 為興建麻坡砂香街《四維堂》新校舍,劉靜山首先在麻坡某俱樂部演說,呼吁展開籌款運動,接着他四處〞奔走呼號〞、〞不辭奔走籌措之勞〞。當年遇上市場經濟狀況欠佳,籌款遇到困難,他特地在新加坡《新國民日報》上發表文章,為中華學校籌款運動造勢,表揚兩位老人呂潤澤和張正道慷慨捐獻,並吁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見新國民日報19-5-1921第9版) 中化中學前校長陳人浩在1950年寫的中化校史中寫道: 〞1920年,兩校之學生與日俱增。僑賢咸以為欲定百年樹人之大計,莫若建 校。..........啟智書報社及曾江水先生各贈校地一部份。劉靜山先生任勞任怨,高呼將伯。僑領慷慨解囊者,首推劉築侯(5千元),次為鄭文炳、黃 蔚廷、戴金枝、張蘭芳、顏經文、劉應鏑、蔡廷瑞、張順蘭等(各4千元)。〞(見中化半世紀第12頁) 陳人浩校長在校史中提到的 慷慨解囊僑領,大多數是當年麻坡同盟會和啟智書報社的領導人。 麻坡名記者李冰人也在中化校史一文中寫道:老僑領劉靜山則任奔走呼號之勞。雙層樓新舍(今中化一小四維堂)落成後,輪奐壯麗,擁有禮堂一間及教室20,新稱為當時星馬華人學府傑構之一。 劉靜山雖然不是出錢最多的董事,但他出力最大,最熱心。在中化中學60周年紀念刊中的校史高度讚揚劉靜山的貢獻。文中寫道,在學校諸董事當中,〞尤以劉靜山氏最具熱腸,自創校以來,貢獻殊多,公爾忘私,鞠躬盡瘁,其興學之功,當與中化同垂不朽〞。 在今天麻坡中化一小《四維堂》上有一塊1926年的碑文。碑文除了記載麻坡先賢和同盟會領袖鄭文炳等的捐獻,還記載啟智書報社捐地二律和麻坡義興公司遺產6千元。 啟智捐地顯示同盟會對興建華校的熱心和支持。據新加坡新國民日報的報導,1923年中華學校新校舍建成後,欠缺操場,同盟會三位領袖鄭文炳、張順蘭以及李輝平還另外捐地給中華學校作操場用途。(見新國民日報21-4-1923第12版) 此外,義興公司被殖民地政府封閉後,留下的遺產遭拍賣。麻坡先賢和同盟會領袖鄭文炳、謝烏梳、呂水浚、張順蘭、蔡廷瑞、黃亞四(蔚庭)、林文圖、戴金枝、馬綸潭、李煇秀等於1919年2月28日上書柔佛州政府,要求把義興公司留下的產業撥給麻坡華文學校。在新加坡楊永就和陳二弟的協助下,麻坡先賢成功地獲得柔佛州政府同意撥出義興公司的6千元遺產,供麻坡中華學校作建校用途。(見新國民日報20-1-1923年及新山國家檔案局1919年文件) 當年麻坡同盟會領導人關心民族命運、熱愛華族文化和母語母文,出資興學毫不吝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今日的中化中學打下穩固根基。 1919年2月19日,麻坡8位先賢為興建中華學校新校舍,以爪夷文呈函柔佛州蘇丹,希望獲得蘇丹的支持。他們是張順蘭、鄭文炳、蔡廷瑞、林照英、謝烏梳、林文圖、葉根旺、黃亞四(蔚廷)。這些先賢都與同盟會有密切關係。 從1908年麻同盟會成立,1910年麻啟智書報社誕生,1912年麻坡中華學校創立,1918年麻坡化南女校創立,1923年美輪美奐的中華學校《四維堂》新校舍高峙麻河旁,1926年麻坡中華基督教學校創立,1930年麻坡峇吉里路化南新校舍落成,到1939年,中華學校砂香街《九思樓》新校舍落成,這一系列麻坡華教建設,都與麻坡同盟會領導人奔波努力息息相關,尤其是劉靜山和鄭文炳這兩位關心民族前途和民族教育事業的同盟會領導人。
Thursday, June 30, 2011
同盟會與麻坡(六)
Posted by Tay Cheong Hiang 郑昭贤 at 7:08 PM 0 comments
Labels: 同盟會
Wednesday, June 29, 2011
同盟會與麻坡(五)
建設麻坡中華學校
中化一小《四維堂》禮堂牆上高掛中化先賢照片,當中大部份是早年麻坡同盟會領袖,如劉靜山、鄭文炳、林照英、張順蘭、張蘭芳、謝烏梳、顏經文、蔡廷瑞等。
照片中有馬六甲陳齊賢和曾江水像,顯示早年麻坡和馬六甲華社先賢和兩地同盟會攜手同心,發展華教。
陳齊賢(陳篤生之孫)於1898年率先在馬來亞大規模種植橡膠,被喻為橡膠王國之父。早年他與沈鴻柏、曾江水、林文慶等合作,大事發展橡膠種植業,成就輝煌。陳齊賢一面大力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一面大力支持華教。
這幅1926年的照片中匯集了上世紀初麻坡和馬六甲的大橡膠種植家。像麻坡的劉築侯、鄭文炳、張蘭芳、戴金枝、林照英、蔡廷瑞、張順蘭、顏經文、劉應鏑等都擁有數百至千英畝以上的樹膠園。橡膠帶給他們財富,讓他們有能力出巨資興建華校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
同盟會和啟智書報社的成立,對麻坡華人文化教育的影響巨大。
上個世紀初,麻坡還處於私塾教育時代,新式的學校還未出現。在麻坡同盟會和啟智書報社領導人的努力推動下,他們把麻坡從私塾四書五經時代,帶進了新式學校時代,催生了麻坡中華學校( 中化中學前身)的誕生。同時,他們再接再厲,擴建中華學校,興辦中華中學,讓早年麻坡中華學校成為柔佛州最高學府,名聲遠揚。
1912年,麻坡同盟會領導人兼啟智書報社創始人劉靜山、鄭文炳等與麻華社其他先賢齊心協力,創辦中華學校(中化前身)。在他們的努力下,麻坡三間私塾合併成中華學校,學校廢除方言教學,以華語教學,採用新式教科書,宣揚新思想。
1912年,英殖民地官員A.S.Jelf 巡視麻坡砂香街中華學校。過後他在報告中寫道:這是一間宣揚共和政治思想的華文學校。可見在辛亥革命後第二年誕生的麻坡中華學校,注重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教育。(見新山國家檔案1912年文件)
迄今,多位當年同盟會和啟智書報社領導人的肖像還懸掛在麻坡中化一小《四維堂》大禮堂的牆上。他們是劉靜山、鄭文炳、林照英、張順蘭、張蘭芳、顏經文、蔡廷瑞、黃蔚廷、劉應鏑、謝烏梳等。同時,馬六甲先賢陳齊賢和曾江水的肖像也並列掛在牆上。
此外當年學校聘請了受過新思潮洗禮的饒藝農出任中華學校首任校長。饒藝農辦學很認真,在校推行軍訓操練,學生穿軍裝式的制服,戴軍帽,體操時,攜帶木槍操練,一派尚武精神。中化中學還保存着1912年的一張學校師生照片,照片中可見當年學生着軍裝,戴軍帽,持木槍。
在這張1912年麻坡中華學校照片中,可見當年學生穿軍裝校服和持木槍。
孫中山在日本組織興中會和同盟會時,推崇尚武精神,於1903年創辦東京軍事學校。1912年,麻坡中華學校學生在校持木槍操練,推行文武合一,德術兼備的教育。看來這是受那個時代的思潮和蔡元培提倡的〞軍國民教育〞所影響。
根據鄭良樹教授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冊第四章第二節的記載,新馬一帶的學校多受當時中國教育制度的影響。書中寫道:
「民國開元,蔡元培推動“軍國民教育”,新馬許多學校也仿效內地學校推行軍事訓練,“荷木槍習步伐”的操練,在聯邦麻坡的中華、怡保的明德及振華、加影的華僑、檳榔嶼的邱氏及哥打巴魯的育德等學校,也莫不如此。」
上個世紀初期馬來亞華校學生穿軍裝,持木槍操練的情景。這是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珍藏的照片。
在那個年代,麻坡的同盟會在麻坡興學辦教育。他們的同志兼好友也於毗鄰麻坡的馬六甲和峇株巴轄以及瓜拉庇勞興學辦教育。
馬六甲同盟會領導人沈鴻柏(沈慕羽的父親)1908年與同志在馬六甲創立中華書報社,並於1913年與樹膠種植業先驅陳齊賢、曾江水等先賢創辦馬六甲培風學校。1918年,麻坡中華學校舉行學校運動會,劉靜山特地邀請沈鴻柏來麻坡觀禮。麻甲兩地同盟會一條心,熱心興學辦教育,互相支援。(見中化六十周年特刊序)
劉靜山的好友兼商業合伙人雷綿超則在峇株巴轄創辦益群書報社,峇株巴轄正脩學校和愛群學校。雷綿超在移居峇株巴轄之前,在麻坡與劉靜山並肩作戰,組織麻坡同盟會和啟智書報社。(見《南洋名人集傳》第二冊下100頁)
森美蘭的瓜拉庇勞同盟會領袖鄧澤如和林光挺與麻坡同盟會領袖常有聯系,他們也在瓜拉庇勞興學辦教育。林光梃還捐款興建麻坡的華文學校。他把兩個女兒林友蓮和林友群送到麻坡化南女校唸書。林光挺就是麻坡李祥粦和李婷婷的外祖父。
這是上世紀初熱心教育的麻坡和馬六甲三位大種植家。他們的照片高掛麻坡中化一小禮堂。
麻坡樹膠種植業先驅劉築侯於1910年在麻坡甘榜實叻務大規模種植樹膠。1920年麻坡中華學校籌款建新校舍,劉築侯捐獻5千元。
左為早年麻坡中華學校建校贊助人,馬來亞橡膠王國之父陳齊賢。右為獻地給麻坡中華學校的馬六甲種植家曾江水。
Posted by Tay Cheong Hiang 郑昭贤 at 5:32 AM 0 comments
Labels: 同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