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07

中國新移民對菲影響不容忽視

筆者夫婦坐馬車前往遊覽西班牙古城(INTRAMUROS),緬懷古城外當年華人遭大屠殺的八連遺址**。


訪菲華博物館館長洪玉華(一)

不久前,在菲律賓華教中心主任黃端銘的安排下,慶幸地,我有個機會訪問菲律賓華社家喻戶曉的女強人,〈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領導人兼〈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Bahay Tsinoy)館長洪玉華女士(Teresita Ang See)。

洪玉華教授於1987年創立〈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並擔任會長。那個時期,菲律賓發生經濟危機,華人成為代罪羔羊,她毅然發起組織〈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以捍衛菲律賓華人的合法權益,並促進華裔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

她也是〈華裔文化傳統中心〉(Kaisa Heritage Fundation )董事長。〈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展出菲律賓華人的奮鬥史和辛酸史,華人為菲律賓獨立和菲律賓的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洪玉華教授於2004繼承王賡武教授的職位,出任〈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她曾到新、馬、港、台、美等各地發表有關菲律賓華人的演講和論文,著有十多本有關華人問題的中英文專著。

中國學者 視為小問題

初次見到洪玉華教授,發現她十分健談。她在博物館樓上的辦公室接見我們,沒想到她與我們談的第一個課題是:中國的新移民對菲律賓的影響不容忽視。

洪玉華說,中國的移民政策,對菲律賓的影響很大。然而許多中國學者看不到這一點。不小心處理的話,菲律賓華人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華菲兩族良好關係,會毀于一旦。

記得兩年前,我到意大利和法國南部旅行時,聽到當地的早期東南亞華人老移民對中國新移民的申訴。他們說,他們以各種不合法手段侵佔老移民的地盤和利益。甚至有人憤慨地說,五十年代當中國十分困難時,他們曾省吃省穿,從東南亞寄錢寄物品回中國幫助他們,如今來自中國的人眼睛只看到利,什麼事都敢做。

洪玉華解釋道,東南亞的國家小,還在發展中。中國人要到國外去找生活,為了做點生意,甚至有些為了生第二個孩子,就紛紛移民到菲律賓。菲律賓有86百萬人口,你們這些人來了,又來了一批新移民,對菲律賓的影響不小。

她說,很遺憾地,中國國內的人看不到這個問題的後果,認為這只是個小問題。

他們說,中國的移民,大部份是移居到發達國家。他們多數去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歐洲國家,到東南亞國家的中國移民,人數還很少。他們還強調,以目前全世界移民總數來算,中國的移民人數還很少。因此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移民東南亞的問題很小。

賄賂警察 搶人飯碗

洪玉華說,中國學者應看清中國移民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不要一直講問題不大。我們的感受是,中國為我們增添一些新移民問題,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她說,中國學者很少能接受我們這些土生土長華人的觀點和立場。我們是認同這個國家,他們很多不能接受。中國學者寫的海外華人的論文通常是從中國的利益出發,不是以海外華人的觀點和感受出發。

洪玉華說,你看,在馬尼拉市內,那些中國新移民搶佔了當地人擺賣的地盤。中國新移民比較有錢,警察來了,他們給警察100 元,就沒事了。當地的小商販只能給警察30元。結果,現在當地的小販只能一直向後面不好的位置遷移,讓中國新移民佔據前面有利的位置。

她說,在中國,你搶了人家的飯碗,你會被人打死。但菲律賓人是那麼善良,才給你們這樣搶他們的做生意的地盤。

她說,中國新移民在市內擺攤做生意,逐漸擴大他們的地盤,影響本地人的生計,侵蝕本地人的地盤。這樣發展下去,以後會演變成大問題。

過後,黃端銘特地帶我到市內的〈168商場〉地區,指著告訴我,這就是中國新移民侵佔當地小商販地盤的地點之一。

對新移民 商總表明立場

據報導,許多中國公民以旅遊簽證入境後,便在菜市場兜售走私入口的廉價貨品,〞光明正大〞地非法從事零售生意。

黃端銘說,在當地人的投訴下,政府曾出動執法人員,突擊檢查和沒收無法出示關稅證件的非法走私貨物。

菲華商總在其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中也刊登文章,談到中國的新移民問題。

文章說,對中國新移民事件,商總明確地表明立場。商總將為合法的族裔居民,爭取合法的權益,但對於沒有居留證件及非法營商的中國來客,有時真的愛莫能助,因為他們本身已觸犯了本國法律。

文章又說,商總只能做到的一點,就是經常召開這些基本上還稱不上〞僑民〞的新移民座談會,解釋本地的移民法及營商法例,令新僑更明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希望未合法的居民,不能有過份的倚重而產生怨言。

2007 9


** 〞八連〞(PARIAN)

17世紀,西班牙統治者鼓勵中國商旅運送中國商品到菲,利用中國工匠為他們建造城堡樓房。統治者的人數不多,需要中國商旅和熟練工匠,又對他們不放心,於是統治者把中國人限制聚居在馬尼拉王城牆外的〞八連〞坡。

西班牙人強制華人住在限制區〞 八連〞內,周圍修築木柵圍欄,對華人進行隔離,不得隨意離開移居別處,禁止華人與菲律賓人接觸往來。

西班牙統治菲律賓三世紀,6次大屠殺中國商旅和藝匠。〞八連〞區內的華人多次慘遭屠殺,房屋居所遭焚毀。

資料來源:《金禧輝煌》──菲華商聯總會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特刊


古城內古色古香的聖亞古斯汀大教堂在修建中。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菲華人的遭遇──壞事變好事

馬尼拉華人區王彬街的王彬銅像**


專訪菲華教中心主任黃端銘

到馬尼拉旅遊,有緣獲得菲律賓華教中心的黃端銘主任熱情接待和協助。他向我講述菲律賓華人的過去與現在,讓我上了很有用的一課。過去,對菲律賓華人的處境和遭遇,認識不多,此行讓我比較有系統和比較深入地瞭解生活在菲律賓的華人所走過的道路,他們目前的地位和所面對的問題。

在黃端銘的談話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部份是,菲律賓華人面對針對他們的〈菲律賓化〉政策,一度陷入困境,結果這件壞事最終卻變成好事,目前菲律賓華人的經濟勢力反而更加強大。

睡覺時還做生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獲得獨立,菲律賓吹起狹隘民族主義歪風。政客在國會上提出限制華人做生意的各種法案,錯誤地以為通過政治手段,排擠華裔商人,就能使國家經濟獨立強盛,人民富裕。他們採用不合經濟規律的政治手段,來保護土著民族,意圖使菲族裔取代華人,奪取華人在菲國工商業上歷經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基業。

黃端銘說,菲律賓華人當時深受打擊,被剝奪了直接把貨品銷售給消費人的權利。他們被迫轉行,從零售業逐漸轉至製造業,從零售商逐漸變成製造商。在1954年零售商菲化法案的打擊下,菲律賓華商開始有規模地轉向製造業。

他說,一向華人具有勤儉節約的優良素質,善於累積資金,他們在零售業受排擠時,已有朝向製造業發展的資金和基礎。他說,華人在經營雜貨店小生意時,是那麼投入與認真,甚至夜間睡覺時也不忘做生意。

他講個華人做生意的故事給我聽。他說,過去,在菲律賓做雜貨店生意的華人,晚上關店後,老板睡在店裡,腳上還繫著一條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繫著一個空鐵罐,延伸至店外。有人來買東西時,即使夜已深,店已關門,他們只要拉動繩子,老板便醒來,開門讓顧客買東西。這個故事顯示,華人的財富得來不易, 華人是以血汗換取財富。

開闢製造業新天地

華人原有的商貿活動和傳統生意被堵死之後,剛好菲律賓政府要大力發展工業,通過稅收和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資本投資生產進口代替品的工業。這個政策給華人一個新的出路和發展機遇。當時菲政府實施入口統制,保護國內工業發展。

於是華人便把精力和資金注入新的領域,依靠華人傳統的刻苦耐勞和勇於開拓的精神,發展加工工業和裝配工業,很快地就在工業生產領域開闢了新的天地。這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接著在七十年代,政府推行鼓勵出口工業化政策,又給華人提供更廣泛的活動空間。此外有個時期,菲政局動盪,外資大量外逃,華人資本抓緊機會,你捨我取,填補外資撤離後留下的空缺,進一步擴大工業生產。

入籍後獲平等待遇

不過,黃端銘指出,華人經濟勢力有條件成長和壯大,這與菲律賓政府不把入籍後的菲律賓華人當成二等公民,有很大的關係。這是菲律賓華人的幸運。這與馬來西亞華人的境遇有所不同。

1975年馬可斯總統簡化外僑入籍手續,使絕大部份華人於七十年代順利地成為菲律賓公民。當華人認同菲律賓,並且歸化為菲律賓公民後,菲律賓政府便一視同仁,不再進行歧視。華人轉籍後,能夠從事各行各業,能夠合法地購買房地產。於是他們大展身手,全心全意投入,在菲律賓建立和擴展自己的企業,華人的資產因而直線上升。

據報導,有個時期,菲律賓的極端民族主義者鼓吹保護土著民族,要把公民分為兩等,原住民為一等民族,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權;華人等非原住民為二等公民,限制他們的各種權利。但是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受到比較溫和的民族主義領導人的反對而未能成為政府的政策。

甚至前總統馬可斯就曾經駁斥過這種主張,他指出,〞菲律賓只有一種公民。將公民分成兩等,不合天主教精神〞。

〞三寶〞抑制反華思潮

黃端銘說,菲律賓華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菲律賓極端民族主義的排華思潮難以再抬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菲律賓華社慷慨地大力做公益事業,回饋社會。

他向我解釋菲律賓華人商聯總會引以為榮的〞菲律賓華社三寶〞。菲華商慷慨解囊,為貧窮鄉區捐建學校。成立志願消防隊,保護人民財產,志願消防員捨己為人英勇表現,贏得菲人敬佩。組織義診隊,贈醫送藥,減緩貧困者的疾苦。

他說,菲律賓華社通過這些義舉,通過〞華社三寶〞,有效地抑制反華思潮。

黃端銘最後說,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菲華社熬過最艱苦的時期,終於雨過天晴,有今天的地位。他說,目前,在東南亞國家當中,菲律賓華人與政府的關係是最好的。

2007 9


* * 菲華教受摧殘

1975年,馬科斯推行的華人集體轉籍,不是求致華裔族群帶同中華優秀文化道德傳統,融化於主流社會,而是希冀毫無保留地同化華裔,全盤加以菲化。

推動集體轉籍的同時,他並行推動菲化華文學校。校長、校董得是菲律賓公民,華校校名得改名,消除中國氣息。華文學科教授時數嚴加節制,且改為選修,求使其徒具形式而無華文實質內容。

馬可斯摧殘中文教育,在短短十年間,辛苦營造半世紀的華文學校,形同荒涼廢墟,華裔青少年的中文程度一落千丈,一世代的華裔青少年淪為中文文盲。

但是,集體轉籍給華裔族群與菲國家經濟帶來莫大利惠。轉籍後的華人能夠合法購買房地產及從事各行各業。於是華人大展身手,全心全意在菲建立基業。

集體轉籍後的四分之一世紀,華裔資金空前膨脹,與馬來裔及西班牙財團在各行業分庭抗禮,青出於藍,尤勝於藍。華裔資金的大幅度膨脹,伴隨著華裔政治影響力的上升,華裔作為菲律賓多元民族的構成份子逐漸被朝野人士接受。

資料來源:于長庚《華裔族群融化的蛻變歷程》

** 王彬銅像

王彬街是馬尼拉華人區的象徵。王彬(1847--1912)是一位菲華裔富商,曾因庇護菲律賓革命志士,以金錢和物資支援菲民族獨立運動而坐牢。馬尼拉這條繁華的商業街於1915年被命名為〞王彬街〞,以紀念王彬的功績。1974年菲政府與菲商聯總會攜手合作,在王彬街樹立王彬銅像。


菲華三寶之一 : 義診


菲律賓著名華文報〈商報〉的副總編輯莊銘燈(左)接待筆者夫婦參觀報社。由報人于長城、于長庚兄弟家族創辦的〈商報〉有88年歷史,走過輝煌的路途。今天〈商報〉在新的環境下,繼續為華社服務。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菲律賓華人三大法寶

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陳本顯(右)贈送傳記《本顯本色》給筆者。

禮尚往來,筆者回贈《看東南亞華人的滄桑》給陳本顯理事長。

專訪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陳本顯:──

逆境求生、化解危機

戰後菲律賓出現激進民族主義思潮,力行針對菲華人的所謂〞菲化政策〞,對華人設置許多限制,華人在菲謀生面臨很大的威脅。當時政客提出一個接一個的〞菲化法案〞,不准華人從事一個又一個行業,剝奪華人經營零售生意、經營菜園等等生計,使菲華社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陷入困境。

然而生存力強的菲華人沉著面對挑戰,有智慧地應對排華和〞菲化〞政策。當時菲華竭盡精力、財力與時間,化解危機。菲律賓華人終於在逆境中應變求生,闖出生路,再繼續發展。經過菲華幾十年的堅韌抗爭,並慷慨回饋社會,如今他們反而獲得菲主流社會的接納和讚賞,贏得尊敬,提高了華人在菲律賓社會中的地位。

如今菲華商己取代原先壟斷菲律賓經濟的歐美資本家,成為菲律賓新興資本家的骨幹。

值得海外華人參考

菲律賓華人商聯總會理事長陳本顯在馬尼拉接受筆者專訪。在訪談時,他回首過去,自豪地講述菲律賓華人戰後至今走過的這條道路。他向筆者生動地講解菲律賓華人如何使出三大法寶,化災解危,使華社安度難關。他說,菲華人的努力產生效果,獲得菲主流社會的高度評價,菲政府的重視和尊重。

訪問時,菲華商總多位領導人也在場。他們是執行副理事長莊金耀、副理事長施文界、張昭和和莊前進,財政施永昌,董事施偉廉,商總秘書長顏長江和菲華教中心主任黃端銘。

陳本顯理事長說,今年第四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在北京召開。他代表菲華社,向大會報告菲律賓華人求生存、求發展,所走過的道路。他向大會講解菲華為融入主流社會,推動〞菲華三寶〞的經驗和成果。

陳本顯說,他的報告獲得與會者高度評價。在會後中國僑務辦公室出版的《大會發言集》中,這份〞菲華三寶〞報告列為首要文章。同時,中國僑務辦公室領導人也表示,菲華人的經驗值得其他海外華社參考和學習,應加以推廣。

陳理事長說,所謂〞菲華三寶〞,首寶是華商慷慨解囊,捐建農村校舍。第二寶是英勇捨身的華人志願消防隊。第三寶是深入窮鄉僻壤的菲華義診隊。

第一寶:建農村校舍──回饋社會

他說,菲華商不僅在經商賺錢,同時不忘回饋社會。菲華社先賢有眼光地,慷慨解囊,推行種種社會福利義舉,來化解菲主流社會對華人的敵意和歧視。他們從協助政府舒緩民生疾苦著手,爭取菲人民的友誼和信任,以讓自己能安居樂業。

亞羅約總統出席菲華商總贈捐農村校舍儀式。

六十年代,菲律賓國庫沒有能力撥款在鄉區增建學校,鄉區校舍嚴重不足。有些學生被迫必須在露天的樹蔭下上課,一旦下雨,就被迫停課,苦不堪言。

按〞捐建農村校舍方案〞,菲華商聯總會在各處鄉區興建每單位擁有兩間課室的學校,建完就移交給政府。



迄今,菲華商聯總會已為菲律賓農村興建了4,000間農村學校,造福農村子弟不淺,對農村普及教育作出巨大的貢獻。

與此同時,菲華商聯總會興建的學校成本低、質量好、速度快。相比之下,菲律賓政府負責建校的部門自嘆不如。菲華商聯總會能以低一倍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建成學校。

菲華商總聯會的建校效率高,成績有目共睹,深獲前總統柯拉桑和現總統阿羅約的讚賞。這兩位總統先後撥款給菲華商聯總會,委託商聯總會承建學校。菲律賓勞工部、教育部、外交部和前議長,也先後撥款委託菲華商聯總會興建學校。

一個民間組織能夠獲得上至總統,下至政府各部門和基層政府機構的讚賞和信任,可見這幾十年來菲華商聯總會所付出的努力,並非白費。菲華商聯總會對推廣農村教育和社會發展貢獻之大,已經深深地贏得人心。


第二寶:華人志願消防隊──救己救人

談菲律賓華社的第二寶,陳本顯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菲華人深受歧視,一旦華人區發生火災,就有謠言指華人為了騙取保險金故意縱火 。消防車到災區現場,不是先救火,而是與受災者討價還價,索取金錢,才肯救火。

在這種困境下,華人為了自救和討回清白,於是產生了菲華社的第二寶:華人志願消防隊。

華人志願消防隊是由華人志願出資建設消防站,購置消防裝備器材,實行24小時義務執勤服務。菲華人志願消防隊總會於1976年成立,當時菲華社已建立了五支菲華消防志願隊。

起初華人志願消防隊旨在自救,過後逐漸演變成救人,一有火警,就奔至災場,不分是否是華人區,一律奮力搶救。在實際救災中,華人志願消防隊表現出,行動快速、效率高,具有捨生救火的英勇精神。發生火警時,華人志願消防隊經常比政府消防隊快一步趕抵現場。

菲華消防隊員用生命與火搏鬥,被燒傷灼傷是司空見慣,迄今菲華消防隊已犧牲了數名隊員。40歲的消防員張昭明在搶救底層菲律賓人地區的大火中不幸殉職,在菲人社會中引起強烈震撼。

有一次發生火警,一輛消防車的駕駛員未能立即趕到,而救災必須分秒必爭,在此緊急時刻,80歲老華人曾錦泉毅然跳上駕駛座,駕駛消防車奔赴火場救火,此事一時傳為佳話。

自第一支華人志願消防隊成立後,菲華商總屬下各地區的商會紛紛設立志願消防隊,經過30多年的發展,菲華社已建立了37支志願消防隊,有5,500多名志願消防隊員,成為菲律賓國家消防不可缺的重要組成力量。

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地區,菲華志願消防隊的勢力,已遠遠超越菲政府部門的專職消防隊組織。在首都的菲華消防隊隊員已高達2,000多人,並擁有完善設備。

華人消防員奮不顧身地英勇搶救人命和財物,有人受傷,有人為救火失去寶貴的生命。菲華消防隊員身上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追求和諧、勇於奉獻、忠於職守,服務社會。這種奉獻和勇於犧牲的精神,贏得菲人的民心,提高了華人的形象。這是菲華第二寶發揮的重大作用。

第三寶:菲華義診服務


菲華商聯總會的義診流動X射線診所(下圖)。

談到菲的第三寶,陳本顯說,菲律賓社會貧富懸殊,許多窮人有病沒錢醫。為此菲華商總組織義診隊,設立義診中心,發動菲華人慷慨解囊,捐贈醫藥和醫療設備器材。

在菲華商總的號召下,菲律賓全國各地的華社開展菲華義診服務。他們不論颳風下雨 ,每逢周六或周日,或定點義診,或流動到窮鄉僻壤,為鄉民送醫派葯,減輕民眾的病痛疾苦。

持續20多年的菲華人義診服務,對社會的貢獻之大,有目共睹。這些義舉增進菲華兩族的和睦相處和友情,化解了一些政客散播的狹隘民族主義思
想,使排華的聲音隨之消弭。

陳本顯理事長說,菲華社會是以〞菲華三寶〞回饋主流社會,又以〞菲華三寶〞融入主流社會,收效顯著。

他認為,華人要在海外立足生根,必須積極融入主流社會。華人應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和愛心反饋社會的美德,爭取當地人的的支持和信任,確保華族於所在國根深葉茂,永續生存與發展。

2007 9


中國廈門的鷺風報登出菲律賓華商聯總理事長陳本顯的訪談錄,請點擊閱讀:

http://www.xmweekly.com/news_detail.asp?id=3231&typeid=42

筆者夫婦(左五、六)接受菲華商聯總會領導人贈送商總50周年紀念特刊《金禧輝煌》。

** 菲化政策歷史

1946年,菲律賓獨立初期,國會通過一系列排斥華人的菲化政策,欲使菲律賓人依靠政府的特殊保護,取代華人的經濟地位。以下是一些影響華人經濟最大的菲化法案。

1946年:《公共菜市場攤位菲化法》,只准菲人在菜市擺攤,剝奪華人攤販在菜市做生意的權利。

1948年:《銀行菲化法》,規定銀行董事三份之二以上必須菲公民,資本60%以上菲公民擁有。

1954年:《零售業菲化法》。

1960年:《米黍菲化法》。

菲律賓名報人于長庚寫道:狹隘民族主義偏激份子,煽動起一股狂熱的菲化法例。華裔備受迫害威脅,華菲兩族關係陷落空前低潮。商總曾組團數度赴北婆羅洲與 東南亞其他各地尋求樂園,希圖集體易地求生。

1966年,菲化運動已平息,菲對華人政策由排斥和限制改為利用,對待華人政策也比較寬容。

資料來源:《金禧輝煌》──菲華商聯總會成立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07

華人後裔的菲國父黎剎

屹立於馬尼拉Fort Santiago城堡監獄內的黎剎銅像。


菲律賓國父扶西.黎剎(Jose Rizal)的根在中國。他的高祖父柯儀南(Domingo Lamco1662出生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上郭村。300多年前,柯儀南遠渡重洋,南下移居菲律賓,過後在菲成婚,妻子是中菲混血後裔。

八月訪問菲律賓,讓我進一步瞭解菲律賓民族英雄黎剎的生平事跡以及他被證實為華人後裔的過程。

我住的旅店,離佔地廣闊的黎剎公園只隔一街之遙,黎剎遭處決的地點就在公園內。在黎剎廣場中央,聳立著黎剎紀念碑,碑上屹立著黎剎銅像,底下埋葬黎剎遺骸。紀念碑旁,衛兵挺胸筆立,一動也不動地站著守護國父紀念碑。

距離黎剎公園不遠處,就是聖爹戈城堡(Fort Santiago ),黎剎當年被囚禁在城堡內的死牢。最後,他在劊子手的押送下,從牢房步行到位於當今黎剎紀念碑附近的行刑場,遭受處決。當年黎剎昂首緩步,視死如歸地被押送走向刑場之路線的路面上,今天特意刻著他走過的一個個腳印。同時城堡監獄內也屹立一座黎剎銅像以及設立一間黎剎紀念館。

族譜險遭紅衛兵燒燬

其實,黎剎是華裔也是在近幾年才獲證實和獲得官方的正式確認。這涉及中國福建省柯氏家族的一部族譜以及上個世紀初一位美國學者的一部著作。兩部書記錄的吻合使黎剎的根在中國是有據有證可查。

根據菲律賓華人專欄作家柯芳楠寫的《黎剎祖根在中國考證始末》,在文革時代,這部重要的族譜差點遭紅衛兵毀掉,幸虧有人冒著生命的危險把族譜保存下來。不然中菲關係將失去一個重要的史錄實記。

這部《柯氏族譜》在文化大革命的烈火中,只差幾秒鐘便即將付之一炬。幸虧當時有一位族人柯賢清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埋藏這部書,《柯氏族譜》才僥倖地保留下來,否則黎剎的根就難以找尋。

1995年,柯芳楠獲得這部記載黎剎高祖父柯儀南的《柯氏族譜》,但他覺得單方面的記錄還不夠,他要繼續找尋〞菲方的記錄〞 。只有在菲律賓這一方也找到史實記載,並互相吻合,才能獲得各方面的接受和承認。

美國學者的記載

1999年,經過多年千辛萬苦進行考證,柯芳楠終於找到十分可貴的〞菲方記錄〞。這個記錄就收藏在菲律賓國家圖書館中的一本書。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大。

菲律賓國家圖書館中收藏著美國學者奧斯汀.克萊格(Austin Craig)於1913年出版的一本書。這位美國黎剎學家在他的書《菲律賓愛國志士──扶西.黎剎生平及功績》中記載黎剎的高祖父柯儀南之出生地及出生年份,與《柯氏族譜》內的記錄完全吻合。

於是黎剎是華人後裔獲菲官方承認,黎剎家族後裔代表團於1999年到上郭村尋根謁祖。菲駐華大使和其他官員先後到國父黎剎祖先的故鄉,晉江上郭村訪問。前總統埃斯特拉達於2000年訪華時也到上郭村主持黎剎紀念館和黎剎塑像廣場奠基典禮。2006年,菲律賓現任總統阿羅約到福建省晉江市的黎剎廣場,向廣場上的黎剎塑像敬獻花圈。

馬尼拉的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展出不少早期菲華人的歷史資料。簡單地說,早期菲華先輩為找尋生活從中國南方移居菲律賓,在菲辛勤工作經商,事業有成,經濟好轉,然後與當地婦女結婚,生下中菲混血的兒女。這些華裔混血兒被稱為〞美是弟叔〞(MESTIZO)。他們從華人父輩們繼承了華人的優良傳統,刻苦耐勞,勤儉節約,進取心強,並重視兒孫的教育。西班牙當局認為華裔混血〞美是弟叔〞是特殊的菲律賓人,不是華人。過後,不少菲華混血兒被父母送到西班牙和歐洲留學。在歐洲,受過高等教育的中菲混血兒受到歐洲自由主義、民主和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於是投身政治,推動菲律賓的獨立運動,要求擺脫西班牙的殖民地統治。

這是菲律賓國黎剎的出身背景的一個簡單的縮影描述。

以筆當武器

黎剎出生於1861年,自幼聰慧,接受良好教育,14歲就獲文學學士學位。1882年他留學歐洲,三年後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大學執教。他痛恨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歧視和壓迫菲律賓人,於是以筆當武器,用西班牙文創作《社會毒瘤》一書,揭露和鞭撻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對菲律賓的橫征暴斂。

兩年後,黎剎又出另一著作《貪婪的統治》,以犀利的筆鋒揭發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對菲律賓人的血腥統治,號召菲律賓人民展開反對西班牙殖民地統治和壓迫的斗爭。

1892年,黎剎回國,組織《菲律賓同盟》,領導人民爭取國家獨立。殖民地統治者鎮壓黎剎領導的獨立運動,黎剎被捕。189612月,西班牙殖民地軍事法庭以非法結社和煽動叛亂罪名,判處黎剎極刑,並於1230日清晨在當今的黎剎廣場處決黎剎。當時黎剎年僅35歲。

在馬尼拉時,有位菲華知識份子告訴我,黎剎被立為菲律賓國父曾有爭議,有些人認為,另一位菲律賓民族英雄更有資格成為菲律賓國父。美國支持黎剎為菲國父,最後黎剎的地位獲得確認,成為菲律賓獨立斗爭的象徵人物。這位知識份子指出,黎剎是中菲混血兒,與後來移居菲律賓的華人有所不同。他對菲華人曾發出一些負面的言論。

無論如何,具有華人血統的〞美是弟叔〞混血兒,繼承了先輩的優良傳統文化與氣質,不少人對菲律賓反抗西班牙的獨立斗爭,付出巨大的犧牲和作出重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菲商報創辦82週年暨復刊15周年紀念特刊)



1
896年12月30日,黎剎在劊子手的押送下,走出FORT SANTIAGO監獄大門,一步一步走至附近的刑場遭處決。


城堡牢房後是馬尼拉的巴鑫河。站在城堡炮台上,可遙望河對岸的華人區景色。

從前城堡內的牢房如今變成旅遊紀念品商店。


菲國父扶西黎剎博士「我之訣別」華文譯詩銘(左下)。在遭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處決之前,黎剎在馬尼拉仙爹戈死牢內,以西班牙文,激情疾書「我的訣別」絕命長詩。

黎剎的妹妹把暗藏在酒精燈裡的絕命詩帶出監獄,交給黎剎妻子約瑟芬.布雷肯攜到香港,由黎剎的戰友,也是
孫中山的朋友馬連諾.奔西於1897年11月在香港發表。

黎剎在絕命詩中寫道:我崇敬的祖國,哀怨中的哀怨,親愛的菲律賓同胞,請聽我訣別的贈言:我離開大家,離開親人和摯愛的華顏,我去的地方沒有奴隸和劊子手,也沒有暴君,那兒是上帝主宰的青天。永別了!我的父母、兄弟、我的親眷,還有那失去家園的裡年侶伴。感謝吧,我可以擺脫艱辛的生活,歇歇雙肩,永別了!親愛的人們,死就是安息,就是長眠。

黎剎在香港懸壺濟世所用的名片,名片上的中文名是厘 沙路(右下)。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網絡上的假照片


19985月發生排華暴動後,印尼華人想盡辦法,使用各種管道,把他們的苦難告知世人。於是,互聯網成為印尼華人反擊迫害者的一種工具。

他們把五月中旬的慘痛經歷寫成文章,通過互聯網,發送到世界各地。有些文章是受害者寫出親身的經歷,一字一淚,十分感人。他們也把許多暴民肆虐的圖片,通過網絡,發給世人。

世界各地的主要華文報成為他們發送信息和圖片的目標。星洲日報是其中的一個目標。我們經常收到有關印尼華人被迫害的文章與照片。


為洩恨發假照片

這是一項新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新事務。對此,我們是抱謹慎的態度。由於我們不知道是什麼人傳來這些信息,我們也沒有管道可查證這些信息的可靠性或準確性。因此,我們通常是把它們當作參考之用,採用不多。

慢慢地,我們確信這是一批印尼華人和同情印尼華人的人士,包括鄰近的東南亞華人,在進行這項活動,漸漸對他們提供之資訊有信心。不幸,這些人可能是由於過份痛恨他們的迫害者,報復洩恨心切,做出一件十分不應該做的事,削弱了他們的可信度,差點也把報館拖下水。

他們把一批慘不忍睹的姦殺婦女的照片,夾雜在印尼暴民排華暴動的照片當中,傳給我們。照片顯示,婦女遭姦殺後還受到不人性的殘暴對待,如將掃帚柄插入女屍的陰部等。他們不擇手段地想以這批非五月印尼排華暴動的圖片來嫁禍五月暴亂的有關者。

記得那天,我在電腦熒幕上收看到這批照片,心裡半信半疑。由於對印尼暴民排華行徑的強烈厭惡,感情上我傾向於相信這些照片,很想採用。

當時,必須在短時間內作出判斷,以決定是否要刊登這些圖片。如果決定不用,可能面對的後果是:明天別報刊登了,同時照片若獲證實非假,那麼我們會輸給他報,同時還會面對上司的責問。如果決定採用,可能會面對的後果是:這是一批虛假照片,影響報館報導可靠、准確的信譽。

在與同事商量後,我們決定選用其中兩張比較不血腥的照片下。這是一項冒險的決定。做出決定後,我還是放心不下,總覺得有點不妥當。我再努力通過各種管道,包括間接向外國大使館人員查詢,結果得知這些照片極可能是數年前東帝汶婦女慘遭姦殺的照片。

有問題的姦殺照片立即被抽掉,只有部份夜報上有這張照片。

互聯網是一種工具,嚴肅認真地使用,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反,不擇手段地使用,胡亂地使用,會造成反作用。搞互聯網活動,聲援印尼華人,受人嘉獎,但企圖魚目混珠,以東帝汶婦女的照片當作印尼華族婦女的照片的作法應受到譴責。這是搞這項活動人士在行為上的一大污點,他們遭到哈比比政府的嚴厲譴責,他們的行徑會讓惡意者指責華人十分狡猾,詭計多端,不可信任。

無論如何,印尼這場排華事件,已導致網絡上出現了為全世界華人服務的華人網站,這是可喜的事。今後,東南亞華人若再遭遇不合理的人為災難,相信這樣的網站會發揮作用。

印尼老報人東山再起

印尼五一三排華暴亂給星洲日報增添一位熟悉印尼事務的特約撰稿人,使星洲日報能更好地報導印尼新聞,為讀者分析印尼政局的來龍去脈。他就是印尼老報人李卓輝先生。

現任印尼國際日報總編輯的李卓輝(中)。

五月排華暴亂時,印尼華人紛紛逃出國外避難,許多人逃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暫時居留。李先生原本在雅加達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擁有多間商店,業務興旺,是雅加達數一數二的電器代理商。排華暴亂發生後,李先生的商店遭洗劫、燒毀,多年來辛辛苦苦經營建立起來的生意毀於一旦,財務損失慘重。他與他的太太無奈地逃到新加坡避難。

記得當我與李先先和李太太第一次會面時,李太太還心有餘悸。她激動地憶述暴民強暴華人婦女的那天夜晚,所有華人女性都集中在一起,不敢個別留在屋裡,講話時還會不停地發抖。

李卓輝先生早年是在新加坡華文中學受教育。六十年代上半期,印尼的華文報和華文教育蓬勃。當時李先生是印尼華文報的主筆,負責寫社論。九三O事件風暴發生後,印尼華文報面對浩劫,幾乎全遭封禁。華文報的重要負責人抓的抓,逃的逃,人人自危,雞飛狗散。李先生的同事被送入牢獄,他本身算幸運,及時走脫,免去牢獄之災。

華文文化事業在印尼已無生存的空間,接下來李先生被迫棄文從商。在商場上經過一番苦心的經營,從無至有,李先生慢慢地取得成就,在電器代理業打下一片天。他作夢也未料到一場五月風暴又把他克勤克儉建立起來的業務化為烏有。

夫婦在新加坡避難,李先生氣憤難平,於是他想把他的憤怒化在筆尖下,揮筆寫下印尼華人在印尼遭受的種種苦難,投給報社,希望能被刊登出來。對李先生這舉動,李太太當時沒有信心。她告訴她的先生別白費力氣,她認為報館准會把他的稿拿去投籃。

李太太的估計錯誤了。當我閱讀了李先生傳給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的稿件,如獲至寶。當時,為著要加強有關印尼新聞的報導,我正在想盡辨法,李先生傳來的 文稿,正符合我們的需求。於是我立即與在新加坡的李先生聯絡,約定他定時為我們寫稿。

由於李先生是印尼華人,親身經歷印尼華人遭遇的風風雨雨,感受深切,寫出來的報導與局外人不同。同時,他的文稿來得及時,因此深受讀者歡迎。過後,他便正式為星洲日報服務,與關愚謙、阮次山和卓南生,成為星洲日報四大國際新聞專欄作者。他也受邀到報館發表有關印尼政局分析的專題講座,吸引了許多聽眾。

印尼排華動亂平息後,李卓輝返回印尼,不過他不想重回商界,他想繼續獻身報業,繼續為華人表達心聲。他目前除了繼續為星洲日報寫稿之外,還是雅加達一 家華文報的總編輯。

自九八年的排華大暴動到今天,印尼華人的處境已大有改善。印尼華人可以歡慶自己的傳統節日,可以舞獅舞龍,華文報業,華文教育事業獲得大幅度的解禁。

但願近千萬印尼華人的命運能繼續獲得改善,能獲得平等的接納,那麼他們將會繼續對印尼的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馬來西亞華文報報導印尼華人慘遭迫害的新聞與圖片。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98年印尼排華大暴動


當年身為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主任,感受強烈,每天我全力以赴,力求快速詳盡報導印尼的排華事件,圖文並茂地制作印尼動亂特輯。



星洲日報社長張曉卿98年7月初,發表充滿激情的文告,針對有關方面的遲鈍反應,含蓄又有力地發出批評。

他問道,作為一個有長遠文化淵源並自稱維護正義的『娘家」,難道可以在這個時候漠然關上家門嗎?我們不能只期待女兒的孝敬和回報,卻忘了該對她們付出真誠的關心和祝福。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文報章對印尼排華事件反應快速,領先中、港、台報章,更快和更詳盡地報導印尼華人的慘痛遭遇。



身為馬來西亞華人,對1998年5月印尼發生排華大暴動,感受強烈。

印尼是我們的鄰國,離我們是那么近。印尼華人的災難再次在我們內心裡投下一道陰影。本地華人密切關注印尼排華事件的演變。

東南亞的華人先輩,為了生活,背井離鄉,南下南洋各地,披荊斬 ,以刻苦耐勞的精神,勤儉奮斗,換來了一定的物質基楚,只求安定地生活。然而,久不久,他們便遭遇一場浩劫,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園毀於旦夕,無助無援,欲哭無淚。

這種災難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在東南亞華人身上,排華歷史再三重演,甚至到了二十世紀行將結束的九十年代末期,在國際社會強調人權的文明時代,又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今后,這種迫害華人的野蠻事件是否會重演呢?如何防止這種事件重演呢?

全力報導印尼新聞


由於本地華人讀者的強烈需求,加上個人的強烈感受,在那段期間,星洲日報國際新聞組可說是全力以赴,力求詳盡、快速報導印尼華人遭受的苦難。雖然無法提供直接的援助,至少在道義上、在輿論上我們應該聲援那些無助、慘遭欺凌的印尼華人。

在那段期間,星洲日報把印尼排華暴動的新聞放在最顯著的版位,增僻版位,盡量突出這事件。通過衛星的傳送,報館的電腦新聞圖片接收機每天收到許多印尼排華暴動的圖片。所謂一圖勝千言,我們盡量利用圖片能發揮文字難以表達的效果,製作一大版一大版的彩色印尼暴動圖片特輯,以那一張張的印尼暴民洗劫和焚燒華人商店的新聞照片,加強文字報導的震撼力。


港台反應較不強烈

我原以為台灣和香港報章也會像新馬華文報一樣,不遺餘力地報導印尼的排華暴動。為了加強我們的報導內容,我通過互相網搜尋港台報章網頁,希望多獲得一些印尼的新聞。出乎我意料,港台報章並不如我們那樣敏感,對此事件的初步反應並不如我們那么強烈,最初,他們對這事件的報導並不多,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印尼華人的悲慘遭遇上,令我十分失望。

自從各地的中文報章紛紛設立電子報,讓各報的新聞內容上網,甚至即時發生的新聞也上網之后,各地華文報已無形地形成一種互通有無,互相加強的網絡,加強了華文報的內容和競爭力。港台報章的財雄勢大,人才濟濟,對馬來西亞的華文報有很大的幫助,本地華文報常直接選取他們的精華使用。反之,港台報章也在未通知我們的情況下,取用星洲日報在網上發出的報導。

我原以為,互聯網普及后,本地華文報章的國際新聞組在很大程度上可依賴港台華文報的國際新聞組,不必聘用太多工作人員。然而,港台報章於初期對印尼排華暴動的平淡反應改變了我的看法。

港台地方報人的祖先不是那些飄洋過海到南洋謀生的華人,他們不是生活在東南亞這個地區,他們對東南亞華人的困境,對東南亞的排華事件的感受,沒有我們感受那么強烈。每個地方的報人都是以本地人最關注的事項,本地人最切身的問題為核心,突出報導本地人最關心的事件。因此,港台報人關心的重點有時與東南亞華人關心的重點不盡相同。

有鑒於此,本地華文報章不能盡靠港台報章,本地華文報章自己應有一批有能力、有素質的國際新聞工作人員。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本地華人服務,甚至能帶動港台報章更關注本地區的事務,像本地華文報章在九八年印尼排華人事件上所發揮的影響那樣。

過后,由於本地區華文報章的大事報導,加上這次印尼排華事件之嚴重性和更詳細的真相被揭發出來,港台報章也跟進很突出地報導印尼排華事件。這是令人高興的事。

中國表現令人失望

至於中國方面,開始階段的表現不僅令人失望,而是令人感到氣憤。海外華人遭遇這么大的災難,中國當局盡量低調處理,簡直像是視若無睹。由於政府當局採取這種態度,中國的其他團體也噤若寒蟬,沒有人敢仗義執言,出來為印尼華人說句公道話。

根據港台報章當時的報導,中國當局顧慮多,擔心被指為干預印尼內政。蘇哈多政府曾指責中國向東南亞輸出革命,支持印共搞政變。在六十年代時期,中印關系緊張。由於印尼華人的問題曾是兩國關系的敏感問題,中國擔心,如報導得不當,會影響兩國已好轉的關系。因此,中國的中宣局向傳媒發出緊急通告,促他們必須謹慎報導印尼那時期的動亂。

經過一段時日,國際上抨擊印尼排華暴行的輿論形成,中國才開始轉變態度,表示關注印尼的排華事件。官方的媒體才對發生在印尼的事件作詳細的報導。

中國的團體,如婦女組織,工人組織,這時候才發表聲明,譴責印尼暴徒強暴印尼華人婦女的罪行等。這顯示,中國的「民間團體」,如婦女團體,不是沒有正義感,不是對印尼華人婦女慘遭暴民奸殺無動於衷,而是它們必須首先看政府的臉色,只有在中央點頭之后,才敢表示態度。這是權力過度集中的弱點。在這種體制下,中央一失誤,整體也跟著失誤。

從柬埔寨華人到印尼華人的慘痛經歷,都顯示出中國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有時中國為了維護她的政治利益,海外華人的利益就暫且擱置一旁。


星洲日報社長發文告

印尼發生排華暴動將近兩個月之后,星洲日報社長張曉卿(左圖)作出一項不尋常的舉動。他於1998年7月5日針對印尼排華事件發表一篇充滿激情的文告。這篇聲明題為︰「印尼暴民排華事件的啟示和省思」。據我所知,在東南亞、港、台等地區的華文報當中,沒有別的社長像張曉卿那樣針對印尼事件作出強烈反應。

張曉卿在文告中說,稍有良知者,豈能對這一幕又一幕慘絕人寰的悲劇無動於衷?豈能不對受害者寄以最大的同情,並同聲譴責「台前幕后」的施暴者?

他說,今天發生在印尼的悲劇,對世界文明是一種公然挑戰和揶揄,也是對人類良知與正義的一種踐踏。他說︰『我們即使無力阻止悲劇的發生,但是我們應該從理性的思判中挺身而出,替印尼華人說幾句公道話。』

文告中針對中國在印尼排華事件上的表現和向中國發出的呼吁的部份最引人注目。

張曉卿說,有的國家以無權過問為由,對一連串悲劇始終噤若寒蟬。然而,縱使外交詞令是如何法理兼顧,無懈可擊,卻顯然有悖人情,而且無法掩蓋歷史的真相,也推卸不了他們對人道主義的承諾和責任。

他問道︰『今天,眼看著出嫁的女兒因被搶奪和欺凌而伸出她們無助的雙手時,作為一個有長遠文化淵源並自稱維護正義的「娘家」,難道可以在這個時候漠然關上家門嗎?我們不能只期待女兒的孝敬和回報,卻忘了該對她們付出真誠的關心和祝福』

張曉卿鄭重地說︰『我們不能只基於政治現實利益的考量而忽略了自身對歷史所承擔的責任,更何況在「人道」和「正義」的世界裡,根本沒有種族的疆界。』

有人認為,張曉卿此舉可說是代表東南亞華人,向中國政府表達東南亞華人的心聲。

「不干預他國內政」

與此同時,我的同事黃永安(右)也在張曉卿發表文告的當天,在星洲日報發表一篇題為《印尼暴民排華與不干預內政》的評論,質疑「不干預他國內政」在印尼排華事件或暴行中施用的正確和適當性。黃永安當時是星洲日報的專欄作者。

他認為,亞洲國家政府不加思索地援引「不干預他國內政」的陳舊國際關係教條,是為本身的懦弱和自私的緘默作辯護。

他指出,亞洲國家政府沒有站在人道主義和1948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立場上,採取適當的措施與對策,遏制發生在本區域的「波士尼亞式」或「科索沃式」的民族壓迫暴行。

Monday, November 5, 2007

印尼的華文報處境如何呢? (1994)

按:十多年前,在政治壓力下,印尼華文報的處境好悽涼。如今,印尼華文報再度欣欣向榮。貼上當年訪問印尼華文報社所寫的報導,讓人回顧 那時印尼華人的無奈心態。

再通過互聯網閱讀今天印尼華文報,你會深深感受到變化有多大,有如天壤之別。這是當今印尼《國際日報》的網址:

http://www.guojiribao.com/




1994年,筆者與在印尼朋友馬先生夫婦陪同下參觀《印度尼西亞日報》。當時報社由印尼官員控制,他們聘用印尼大學中文系的印尼年青人(右一、二和三),送她們到北京受訓,準備取代華人記者,由印尼人來為印尼華人社會辦華文報。


近年來,國際大氣候的演變有利於本地區華文報業的發展。馬來西亞

和新加坡的華文報業興盛。泰國的華文報有新的發展,柬埔寨的華文

報正在復興中。即使在只有三十萬華人的澳洲,目前已出現四家全國

性報章,展開激烈競爭。

但是,擁有約八百萬華人人口的印尼,其華文報的情況是怎樣呢?印

尼華文報老報人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工作?他們對印尼華文報的前景有

什么看法呢?

在雅加達朋友的熱情安排下,我有機會參觀當今印尼唯一的華文日報

──印度尼西亞日報。我有機會和幾位華文報老報人在一起聊聊,

傾听他們的心聲,同時,還與幾位出身印尼大學華文系的年輕報人見

見面,握握手。

報館位於雅加達唐人街地區,是一座四層樓建築物。報館前是一條污

水河,河水嚴重污染,黑如墨汁。

一半華文 一半印尼文

踏入報社,經過一條陰暗的走廊,只見一間陳舊

的排字房呈現在眼前
。一個個木架,排成數行,

上面置放著密密麻麻
華文鉛字。桌上有個併好版

的鉛字大版。字房
端是鑄字房,排著幾架鑄字

機。此情此景令我
回憶起七十年代馬來西亞華文

報的排字設備。我
國華文報早已廢棄這種落伍的

印刷設備,但是印
尼西亞日報的主要新聞版還依

賴這種過時的設
備。

然而,當我被引入另一室內,只見在明亮的燈光

下,排著一台台電腦。他們已開始採用中文電

腦,使用大易輸入法,目前主要是用來打新

聞標題和一部份中文副刊。雖然這是一個起步,

但這顯示印度尼西亞日報也跟著時代的步伐,走上革新的道路。

據中文電腦部主任張天凡稱,〈印度尼西亞日報〉有員工約五十位,

每天出版兩大張至三大張。每天的銷售量是四萬份,以前有一度是每

天五萬份。每份售價是五百五十盾,約為馬幣六角七分。

這份報紙的封面和封底版是以華文印刷,不過內頁有一部份是華文版

,一部份是印尼文版。每天是六版華文版配六版印尼文,或者四版華

文版配四版印尼文版。總之,整份報紙是一半華文版,一半印尼文版

。雖然如此,由於封面和封底都是華文,外表看來,完全像份華文報

封面以華文刊登國內外重大新聞,封底多數為華文廣告所佔據,配上

數則華文經濟新聞。內頁的國內新聞,國際新聞,體育新聞和經濟新

聞是以印尼文報導。內頁的華文版有國內新聞,市場與行情,小說版

,文藝版,世界雜錦,婦女和醫藥等。在華文小說版,金庸和梁羽生

的武俠小說還在連載。在華文的文藝版上,可讀到印尼華人反映日常

生活情趣的華文文藝作品。

在廣告方面,有不少的華人喪事訃告,類似本地華文報的訃告廣告。

雅加達的華族朋友說,他們訂閱這份報紙,主要是閱讀武俠小說和喜

喪事廣告。我注意到,報上有很多旅遊廣告,尤其是中國旅遊的廣告

,可見目前印尼華人到中國旅遊相當盛行。另一類商業廣告是協助印

尼華人送子女到新加坡或海外其他國家求學深造的廣告。

看來這份報紙在印尼華族社會當中還扮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消極無奈的心態

關於這家印尼華文日報的歷史,報社的華族老職員向我作簡要的介紹

。他們說,一九六五年發生「九‧卅」事件之前,印尼原本有多家華

文日報。在這事件之後,這些華文報全消失,合併成為當今這家「印

度尼西亞日報」。當時一部份華文報新聞從業員轉入這家報社,有些

一直工作至今日。

報社的華族老報人以一種無奈的心情講述他們的報館。他們說,二十

年來,印尼僅有這家華文日報,但是這不是一家華人擁有的報紙,也

不是華人自己辦的一家報社。這是一家由另一族人辦的,以供華族社

群閱讀的華文報。

他們說,他們的社長是W.D.蘇基斯曼。他以前是印尼駐北京大使

館的武官,後來出任印尼駐香港領事多年。報社的決策人、主管人是

印尼裔人,非華人。

談到華裔報人在報社內扮演的角色,他們顯得很沮喪。他們說,辦報

方針,報紙的內容,日常工作的新聞取材選擇,華族報人沒有決定權

。華人只是按照印尼裔上司的指示辦事。上司決定登什么文章,登什

么新聞,你就照吩咐翻譯成華文,照辦就是。

在談話中,他們顯露出一種得過且過,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的心態。

一位在報界做了三十年的華裔報人說,他只是翻譯員。印尼裔上司寫

了評論,他就負責譯成華文,上司從新加坡海峽時報等來源選出新聞

,譯成印尼文,他就負責譯成華文。至於副刊上的華文稿,一律都須

印尼裔上司蓋章批准。

目前,〈印度尼西亞日報〉準備推行技術革新,採用中文電腦打字和

排版。報館內華族老報人如何面對這項新挑戰呢?電腦部主管告訢我

,華裔老職員對電腦有點排斥心理。他們在報館內沒有權力,不知將

來怎樣變化,因而無心學電腦。

在這種情況下,印尼裔雜役也升為中文電腦打字員。這名電腦打字員

受教育不高,開始時充當雜役,後來在字房內學中文排字,最後竟然

成為中文電腦打字員。

注入印尼裔新血

華族老報人還擔心他們在報館內的翻譯員職位今後會被印尼裔年輕人

取代。他們說,館方已吸收印尼大學中文系的印尼裔年輕人到報館工

作,逐步訓練他們,希望這些新血將來會成為報館的接班人。

雖然印尼在二十多年前早已關閉所有華校,但是目前印尼還有兩所大

學設有中文系。兩名印尼大學中文系的講師告訢我,就讀中文系的學

生是從零開始學習中文,可見中文系學生的中文程度不高。

華裔老報人以輕蔑的眼光,看待剛到報館工作的大學中文系畢業生。

他們覺得,這些印尼裔年輕人的華文程度低,所寫的華文稿必須由他

們再三修改才能下版。然而這些印尼年輕人受到館方重視,進報館不

久,就有機會被派到北京受訓。

在編輯部,我見到兩位中文系女大學生。她們是 Sri Kusumawati 和

Riza Esty Rosdy 。我們以華語交談。我問她們有沒有華文名字,她

們說,沒有。我看她們的中文譯稿,只見一個個方塊字,寫得整整齊

齊。細讀她們的華文譯文,雖然中間有一、兩個錯別字,但基本上還

算通順。她們的譯稿顯示,她們是十分認真地學習中文,十分認真地

工作。

Sri Kusumawati 告訢我,她喜歡這份華文報館的工作。她的月薪是

五十萬印尼盾,約馬幣六百元。她學中文,也學中文電腦打字,不久

前被派到北京受訓。我說,我希望她們以後有機會到馬來西亞參觀〈

星洲日報〉,我會帶她們看看我們的報館,看看本地華文報業的發展

參觀了報館,我受到印尼華人老報人處於低人一等的地位,又無奈的

心情所影響,但是我又察覺到在逆境下,似乎已出現點點的生機。首

先,華裔報人告訢我,上司的選稿方式有點轉變。目前封面版的中國

和台灣新聞比以前多,有時出現三幾則。此外,推行電腦化也顯示報

館還在力求向上發展。印尼華文報業朋友告訢我,聽說,印尼正在醞

釀創辦第二家華文報,可能出現兩家華文報競爭的局面。〈印度尼西

亞日報〉就是要應付可能出現的這項挑戰,才趕緊推行電腦化。

在國際大氣候的影響下,同時,過去數年來,印尼經濟有顯著的成長

,加上印尼人民發揮協商精神,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印尼華文報會

有新的轉機。

(一九九四年六月)

留在報館工作的華人老報人(右二)感到十分無奈。他說,華人在報社內無權力,只能抱著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的心態。

Sunday, November 4, 2007

富裕的弱勢少數族群──印尼華人 (1994)

印尼華人社團領袖潘萬鑫說:華人講話應謙虛一點,以免剌激他人。華人企業家應注意工人福利,防止摩擦,未雨綢繆。

葉新田博士(中)在印尼研討會上發表專題演說。葉博士是當今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主席。

按:這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蘇哈多時代我寫的幾篇印尼華人報導。我把這些舊稿貼上《東南亞華人部落》上,以方便讀者比較印尼華人在不同年代的處境和地位。


1994年我與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主席葉新田和張光明博士出席一項研討會。此行讓我有機會與一批受過華文教育薰陶的印尼華人聚集一堂,交換看法,使我對印尼華人有進一步的瞭解。

在那個時期,亞洲地區的經濟快速成長,印尼華人也受益不淺,同時也作出貢獻

。我所接觸到的那群印尼華人都生活得不錯。他們能有多名印尼佣人,有印尼人

司機,擁有豪華洋樓,常常出國旅遊,能送孩子出國唸書。他們享有的一些物質

生活甚至令馬來西亞華人也感到羡慕。

這次到雅加達,是為出席印尼國民福利基金會的一項會議。但是,最

大的收獲是,我有個機會,與一批受過華文教育薰陶的印尼華人相處

在一起,聽他們談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處境和他們的感受。幾天的時

間,近兩百人生活在一起,無拘無束地交談,使我對印尼華人社會,

至少對出身華校的印尼華人,有進一層的認識。

在印尼的總人口當中,華人僅佔區區的三巴仙,況且,印尼的華校被

封閉已將近三十年了,同時外地的華文書刊長期遭禁止入口,因此,

外界人士可能會認為,華語和華文在印尼早已蕩然無存了。

華文教育圈子

可是,出乎我的預料,在印尼的這幾天,我是完全生活在受華文教育

的圈子裡。開會時,用的是華語,私下交談,也是用華語。會場上分

發的演講稿,會訊特刊,甚至是推銷商業產品的傳單,也是採用華文

。同時,會場走廊處,還有出售中國出版的書籍和印尼華人老畫家的

華文著作。大清早,在華樂的聲中,印尼華人於戶外打太極拳,練香

功。他們熱情地拉我和他們一起練香功,一種類似太極十八式的運動

。晚上舉行歌唱比賽,主要是唱華文歌曲,他們唱〈草原之夜> 等華

語歌曲,悅耳動聽。

這種情況與本地華人社團的活動看來沒有什么差別。雖然是處於十分

困難的環境下,但是,看來印尼的華文文化的油燈並沒有熄滅,反之

,它正在等待時機,在有利的條件出現時,它可能會再度興旺。

印尼國民福利基金會( Yayasan Nusantara Sejahtera )實際上是

一個校友會組織。在當時印尼的政治環境下,華人鄉團會館或校友會

之類還未有立足之地。因此,印尼華人採用變通的辦法,使華人鄉團

會館組織和校友會在基金會的形式下求生存。長期來,印尼華人已捉

摸到一套生存法則,以求適應居住地的生活環境。

六十年代中期之前,印尼原有不少華文中小學,培育出一批受華文教

育的印尼華人。目前,在印尼關閉華校前夕就讀華文中學的印尼華人

已達五十歲左右的年齡。有些已有自己的事業基楚,開設各式各樣的

中小型企業。為了吸收新的企業管理知識,以更好管理自己的企業,

他們到新加坡參加新加坡國立大學開辦,以華語為教學媒介的現代管

理課程。幾年來,參加這項課程的印尼校友越來越多。於是,他們便

感到有必要成立一個校友會。在這種情況下,印尼國民基金會便在一

九九二年正式成立。

講話應謙虛一點

基金會會長潘萬鑫在發表演說時指出,基金會是個不談政治,宗教和

階級的組織。它是在遵守一九四五年印尼憲法和建國五大原則下,推

展教育活動和社會福利工作。

在教育活動方面,一年來,這個基金會舉辦了五次有關工商管理和醫

藥保健的華語講座。。受邀主講者包括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學者教

授。

在社會福利工作方面,基金會組織聯合醫療隊,為貧苦民眾義診,為

偏僻地區之鄉民看病,施藥和贈送補品。此外,基金會會員以取之社

會,用之社會的精神,慷慨解囊,捐助印尼西南榜地震災區的災民。

潘萬鑫在演詞中強調應與友族保持友好關係。他說,他是印尼大學理

事會成員,印尼獅子會前領導人,有同友族一起工作的經驗。根據他

與印尼原住民長期來往的經驗,他認為,他們是可以協商的,是會講

理由的。

談到最近棉蘭所發生的事,潘萬鑫說,印尼的國民收入遠比新加坡和

馬來西亞低。在目前的環境下,印尼的華人講話時應該謙虛一點,做

事情應簡單些,以免刺激到他人。

他說,華人企業家應注意工人的福利,更應遵守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

條例。在平時,華人企業家就應時刻注意防止發生摩擦,未雨綢繆。

如果等到事情爆發了,那就太慢了,很難收拾了。

他這番話,道出了印尼華人的生存之道。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

麼逆境之下,華人總有能力適應,尋求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還是生活在印尼好

夜晚,印尼華裔朋友請我們吃消夜,大家聊聊對生活的感受。一位姓

楊的朋友說,在印尼,沒有發生事情就好,一旦發生事情,華人就遭

殃。但是,一位姓馬的印尼朋友卻說,他到過不少國家旅行,看看各

地華人的生活情況。老實說,他真的認為,還是生活在印尼好。

聽他說這番話,我感到十分驚奇。目前,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當中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還是生活在馬來西亞好的言論。但我萬萬沒料到

,生活在印尼那種寄人籬下的環境中,受華文教育的印尼華人社會圈

裡,也有這種滿足的言論和感受。

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近幾年來,印尼的經濟成長相當不錯,

雅加達市內各處出現的嶄新高樓大廈,完全不比吉隆坡遜色。印尼華

人在經濟領域內有一定的自由活動空間。華人有善於經商的傳統和刻

苦耐勞的精神,加上靈活的腦筋,好些受華文教育的印尼華人已在事

業上創出一個春天。

臨時充當『全陪』,負責接待我們的那位印尼華裔朋友鄭先生,擁有

馬幣百萬元的豪華住宅,還擁有別墅,每個兒女都能送出國留學,能

夠經常出國旅行,家中安裝大型碟形天線,電視機可收看到港、台電

視節目,有好幾個印尼傭人和車伕。會後,為了方便我們在雅加達遊

玩多兩天,鄭先生還安排他的印尼人車伕和一輛私傢車供我們使用。

對此,同行的幾位馬來西亞華人中小型企業家表示十分羨慕。一位來

自檳城的鋼鐵業朋友對印尼朋友說道:『我們可沒有你們這麼好命。

我們的房子沒有你們這麼豪華舒適,不能像你們那樣有多位女傭、護

士和車伕供差使。』

在雅加達,華人請的女傭,每個月的薪金約為馬幣一百元。目前,雅

加達的華人流行請護士看顧他們的孩子。這些身穿白色制服的女護士

,每個月可獲得馬幣約兩百元的薪酬。她們是受過多一點教育的印尼

裔少女。雖然她們的名堂較好聽,但是冷眼旁觀華族家庭帶著女護士

出門度假,這些護士倒像華人家庭的丫頭。

限制已日漸放寬

老一輩的印尼華人會講華語,不足為奇。但是,年輕的印尼華人會出

席以華語進行的講座會,那就有點怪。在會上,我見到幾位十多歲的

華裔青少年。我納罕,怎麼他們能在會上呆上幾個小時。我趨前試試

以華語同他們打交道,發現他們真的會講華語。他們說,他們的父親

是基金會的會員,平時特地為他們安排華文補習,所以他們會講華語

在會上,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主講者提到了馬來西亞華人發展華文教

育的情況。這話引起與會者的興趣,起立發問,要求談談馬來西亞華

人發展華文教育的經驗。

會議進行期間,會場上同時舉行一項中國畫家的畫展。來自北京的畫

家王暉夫婦(右)帶來一批心血作品,包括中國著名作家巴金和冰心的巨幅油畫

,在會議廳上展出。

看來,限制已日漸放寬,印中的文化交流正日益頻繁。出席會議的兩

位印尼大學中文系講師告訢我,印尼大學中文系正與北京大學合作,

共同編寫一本華印詞典。

印尼華人老畫家蔣萸棣也出席會議。會場上還在推銷她的華文著作

「藝林鎖語」。這本書除談繪畫藝術之外,還包含一些人生哲理。

從書中可體會到印尼華文教育知識份子的人生感受和心態。

她寫道:記得過去右派的人指責我:「思想進步」,不要靠近她!左

派的人指責我:「思想右傾」,不要幫助她!中間的人告訢我:「下

雨了,要準備雨傘!」..... 關校了,是教師失業的年代。

她還寫道:「在這個世界里,我並不希望別人把我放在那個國家、民

族、宗教里。讓我在整個世界里,以個人為單位,來走完這一世的道

路吧!」

七十多歲的蔣萸棣在詩中寫道:四十多年在異域,芝蘭入室千百朵;

雖是異種蘭,是奇不是怪。」

對於未來的演變,國民福利基金會會長潘萬鑫抱著謹慎的樂觀態度

。他說,不推廣華語華文,是以前印尼人民政治協商會決定的。這個

決策組織每五年推選印尼的總統人選。目前,印尼與中國和台灣保持

友好關係,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個組織說不定今後會有新的

決定,從而出現新的局面。

(一九九四年六月)


會議期間還穿插中國氣功師父在會場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