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 2007

About Me




马来西亚华人郑昭贤先生

28年报人见闻---看东南亚华人的沧桑

厦门《鹭风报》 青云 北山/记录


    人物简介

郑昭贤,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麻坡。六十年代因参加马来西亚左派政党活动和组织反越战示威游行,于1966年遭拘留,被送入马来西亚华都牙也政治拘留营,在狱中度过六年时光。

1968年在拘留营中考获英国高级剑桥文凭(H.S.C.),成为伦敦大学校外生。1972年获释放。

1973年加入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1979年任马来西亚新闻从业员职工会中央委员及星洲日报分会秘书。1991年出任《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主任。

1990年、 1991年和1992年获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颁发拿督黄纪达新闻奖;2000年获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颁发的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

2001年退休后继以自由撰稿人身份为报章杂志写稿。同时,参与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的活动,任商会财经杂志《马中经贸》编务顾问。


主要著作有《28年报人见闻--看东南亚华人的沧桑》、《陈田夫人—李明口述历史》、《风云人物》、《风云人物续篇》(获福联会文学奖)、《风云人物第三集》(获福联会文学奖)等。



  10月下旬,随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到中国参加过“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之后,马来西亚资深报人郑昭贤先生与老同学、老朋友一行到福建各地参观游览。在厦期间,受到侨界热心人士陈毅明教授等人的热情接待,并在参观完华侨博物院之后,与本报记者等人座谈。

   一段愉快的人生旅途

  在人生的旅途中,报人生涯是郑昭贤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学生时代结束后,由于受那个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他经历了8年的政治生涯,其中6年是政治抱留犯,接着是28年的报人生涯。
  
自从1973年郑昭贤先生投考进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以来,开始了这段逾四分之一世纪的报人生涯,特别是他在廿世纪结束前的最后十年负起《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主任职务。在那世纪交替的阶段,国际政治发生剧变,冷战结束,世界各国纷纷走上市场经济,科技进步,人类社会朝向全球化发展,多个亚洲国家的民主改革步伐快速。这是他人生中忙碌的十年,也是很有挑战性的十年。

  退休的前一年(2000年),郑先生获得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颁发的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他觉得这个奖是对他28年来在报业工作的肯定,他尽了报人的责任,把时代的最新信息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更容易和更快捷地感触到时代的脉搏。

回首过去的28年,郑先生觉得这是他人生走过的一段愉快的旅途。虽然在这些日子里,曾出现过种种波折和挑战,但这也使这段旅途增添几分异彩。

总的来说,郑先生满意人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使其见证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数项历史性转变,第一时间获悉和参与报导这些历史性事性。同时,他自认自己确实十分努力,要求自己做好作为报人应尽的责任。

   四大事件最值回味

  郑先生表示,回顾28年来在国际新闻组内处理的工作,有四大事件最值得回味。

越战是对他冲击最大的一宗事件。上世纪70年代初他加入《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时,越战是当时最重大国际新闻。四份之一世纪以来,他紧跟着这事件的演变,从越战战火熊熊燃烧到结束,到中越战争,船民投奔怒海,直到越南、柬埔寨走上市场经济,加入东盟。越战改变了他的思想看法和政治理念,相信在那一代人中,不少人有他这种历程。

  廿世纪末叶,出现了改变了国际政治面貌的重大事件,东欧变天,柏林围墙倒塌,苏联瓦解,冷战结束。为着这历史性事件,郑先生先后赴苏联、波兰、德国等东欧国家采访,《星洲日报》国际新闻组成员日以继夜地抢先为读者详尽报导,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报人生涯中,这件事占个重要的位置。

  在这20多年来,中国从极端的文革思潮,僵硬的思想框框,走向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使他在国际组内的工作增添了许多姿彩。他站在新闻的第一线,报导重大的历史性巨变事件,中国四人帮倒台,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是波斯战争。这是一场动用高科技武器的战争,也是媒体使作高科技,把战场的信息、图片立即传抵报馆的一场战争。面对这种新局面,作为报馆国际新闻组的负责人,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紧盯着瞬息万变的战情,力求为读者提供最新消息,其压力与紧张的程度可想而知。虽然挑战性强,但情绪很高,工作愉快。


   关注东南亚华人的境遇

  同为华人,郑先生28年来以报人的身份走访各地,特别关注东南亚华人在他所处年代的遭遇,以及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尖锐对抗给本地区华人带来的苦难。

  移居东南亚各地的海外华人,辛勤工作,只求安居乐业。但是,身为少数弱势族群,常受人欺压。二次大战后,意识形态斗争尖锐,激进思想盛行,这更加深了东南亚华人的苦难。

  在柬埔寨的两次内战期间,他亲赴战乱柬埔寨,聆听柬埔寨华人的心声。在考伊兰难民营中,华人难民向他哭诉在波尔博特政权下的处境,他们在森林中逃难的悲剧,以及他们现在身处泰国境内难民营中,却还要受高棉人难民的欺侮,身为华人,郑先生说内心好久好久不能平息下来。

  印尼华人更是历经沧桑,1998年5月发生暴乱再次殃及华人事件举世震惊。作为华文报单国际新闻的负责人,郑先生当时紧眼印尼事件的演变,与印尼华人联络,为马来西亚华人报导印尼华人的处境。他亦数度访问印尼,了解印尼华人的心态。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激进思潮蔓延缅甸时,缅甸的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逃不过厄运。郑先生倾听缅甸华人讲述他们的经历,以及经过30年的封闭之后,缅甸的华文报和华文学校再出发的新形势。

  韩国华人深受歧视,外地报章很少报导。郑先生到汉城,访问当地华文中学的老校长,听老校长谈韩国华文教育的困境,以及韩国华人长期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深深感受到,各地弱势族群的少数民族都要面对受原住民多数民族欺压的困境。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韩国华人的处境已改善。韩国华商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主办了2005年世界华商大会,显示韩国政府重视韩国华人对国家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

  在目前的泰国国会中,有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员是泰国华人。今天,在商业、金融业、专业人士和政治领域内,泰国人仍占绝大优势。而且今天的泰国华人不再视自己是中国人,不称自己是华侨。他们已在泰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视泰国为他们的祖国,效忠泰国,维护泰国的利益,愿为泰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对于中国,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感情,但是他们只把中国当为他们的远亲。以当前形势的演变看来,只要不再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只要泰国经济不再陷入困境,泰国华人的前景是乐观的,印尼华商的那种遭遇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力求以马来西亚华人的角度

  如今郑先生退休了,他有充足的时间,回顾过去走过的道路,记录下他在新闻战线上所留下的足迹,和他所参与报导的历史性事件,作为纪念。如今收录他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所见所闻的书——《看东南亚华人的沧桑——28年报人见闻》已于2004年10月问世。

郑先生一再表示,他的这本书力求以马来西亚华人角度看待周围地区华人的处境,以及国际大环境中意识形态对抗对华人的影响。长期信仰的意识形态骤然失去光芒,这上世纪对五、六十年代受华文教育的不少马来西亚华人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冲击。这本书中隐约反映了这些人的心灵感受。

2006 年 10月

《看东南亚华人的沧桑——28年报人见闻》语录


东南亚华人的忍让和耐心,以及默默、辛勤地东南亚国家制造财富,是华人能在东南亚地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凤凰台总裁刘长乐先生


印尼华人目前的处境已进步得多了。不过还有潜在的危险,那是避免不了的。——东南亚华人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教授


我到过不少国家旅行,看过各地华人的生活情况。老实说,我真的认为,还是生活在印尼好。——印尼华人马先生

有谁愿意拿枪,与自己人互相残杀?谁愿意长期背井离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走上这条路。——泰北国民党后裔李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