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仁教授的報告
台灣企業到越南投資,為越南帶來新的族群關係。
在越南,台灣企業內的員工,有台灣人、大陸人、本土越南華人以及越南人。雖然他們同屬一家工廠的員工,一起在廠內工作,但是他們的地位、職務和經濟勢力不同,角色不同,有明顯的界線。
在華裔館主辦的《印支三邦與緬甸華人國際會議》上,台灣中山大學的王宏仁教授發表題為《在越南的海外華人:單一族群或多族群?》的報告。
4個族群地位不同
王宏仁教授說,在上世紀80年代,台資企業大事進軍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到了90年代,台灣人轉向中國大陸投資,大事發展。90年代末期,台灣企業又進軍越南 。
他說,目前,在台灣的海外投資當中,中國大陸佔49%,印尼佔15%,馬來西亞佔11%,以及越南5%。
他指出,台資進軍越南後,台企業聘請大陸人、越南華人和越南人,於是,越南的族群關係和工業關係出現新的變化。
王宏仁教授以幻燈片展示在越南的台資企業員工,台灣人、大陸人、越南華人和越南人,4種人在一起工作。
王教授說,台灣企業家是在成本、語言、能力、與台灣之關係等考慮因素下僱用員工。他通過圖表,展示這4個族群在企業結構內部所居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他指出,在企業員工的金字塔結構中,台灣人居最高層,任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居第二層,是企業內的中層管理人。
大陸中國人居中層
王教授說,企業高層的台灣人與當地越南人社群之關係疏遠。中國大陸人在廠房工作間監督日常生產線的工作,與當地越南人的關係較密切。因此高層台灣人要通過大陸人與當地越南人溝通,大陸人扮演中介角色。實際上,高層的台灣人與大陸人之間的社交往來並不密切,各有各的社會活動空間。
他說,本土的越南華人是在底層或管理層的下層工作,如充當工廠辦公室裡的低級白領員工。一般上,他們僅有機會在廠內扮演次要的角色。
王教授特別指出,如果台商訓練本土的越南華人,提升他們為經理級人員,會引起敏感的反應。他說,請大陸人在廠內當經理,越南工人可以接受。但如果請當地華人當經理,越南工人會不服,難以接受。
他說,一般上,越南人是在台資企業內充當普通的工廠工人,是最低層員工。在整個企業的內部結構,4個族群的人職務不同,地位不同,工資不同。
在會議休息喝茶時,馬來西亞的林醫生有感地說,以他的經驗,台資企業如果不重視訓練越南員工,提升越南人在工廠內的地位,升他們為管理層人員,遲早會發生間題。
過後,我將林醫生的看法轉達給王宏仁教授。他說,台資企業也注意這個問題,但要改變這種局面,要訓練和提升越南員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