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印尼華教再出發(一) 訪 巴里島三語學校

巴里島上的華人廟宇──靈源宮


踏入廿一世紀,印尼的華文教育終於渡過嚴冬,進入解凍和復甦時期。過去兩年來更開始步上發展階段,呈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作為鄰國馬來西亞的華人,獲悉印尼華文教育有機會復蘇,深感欣慰。一年多來,我一直很想前往印尼,親自觀看當今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興情況。

終於在今年六月,我在雅加達國際日報總編輯李卓輝的協助安排下,到印尼巴里島參觀當地華人興辦的〞三語學校〞。我參觀了巴里島省府登巴剎(Denpasar)三間學校:光明三語學校、文橋三語學校和印華三語學校。

華人經商有成就

在李卓輝先生的介紹下,我聯絡上國際日報巴里島通訊員曾加廉先生。曾先生現年79歲,然而老當益壯,精神奕奕,積極參與巴里島華社的社團活動。他十分熟悉並大力支持巴里島華文教育的發展。早年,曾加廉先生也是一名華文教師。在1965年,印尼政府全面封禁印尼華文學校時,曾加廉是印尼一間頗具規模的華文中學的校長。

大清早,曾先生就與夫人到我與我太太下榻的酒店,準備帶領我們參觀巴里島上的三語學校。見面時,曾先生首先向我介紹當地華人社會的一般狀況。他說,巴里島首府登巴剎(Denpasar)的總人口將近60萬人,其中華人約為兩萬人。華人多數是經商,由於華人的勤奮,在商業上有一定的成就。他說,巴里島上中型以上至大型企業,約80%是由華人經營和擁有。反之,在小企業和小商販方面,80%是當地人擁有和經營。

在旁的曾太太補充道,街道兩旁的商店雖然多數是華人經營,但是這些華人多數已不能操華語了。可見政治對語文文化的謀殺影響深遠,自1965年華校遭全面封禁後,兩代的華人子女失去接受承載華族文化的華文教育,出現了兩代人的〞華語斷層〞。過後我在街上與印尼華人青少年交談,看到他們連半句華族語言都不能講,心裡很不是滋味。

變成不是母語教育

曾太太的談話點醒了我,讓我注意到當前印尼華教的復興,與馬來西亞華教的發展是有所不同。馬來西亞華人子女就讀華文學校是接受母語教育。但是,印尼學校對青少年的華文教學是第二種語言教學。

我讀到的當地華文報章評論 也直接地指出,對印尼華人青少年來說,華語不是母語,儘管他們的華人身份不可改變,但華語已成為他們的第二語言。他們與受過以華語為母語教育的印尼老一輩 華人不同。印度尼西亞語是反而成為印尼華人青少年的母語。

儘管如此,國際日報總編輯李卓輝先生在紀念陳嘉庚誕辰130周年時,為文呼吁印尼華社精英,高舉弘揚陳嘉庚精神的旗幟,盡可能在各地創辦學校,推廣華文教育和印尼語文教育,讓中華文化和華文教學的薪火重新點燃,照亮群島山川原野。他說,學習陳嘉庚精神是海外華人和華文教育自強不息的一面旗幟。

曾加廉說,印尼華人創辦的學校不只從中國輸入教師,現在也送優秀的學生到中國學習,比如進入中國的集美大學接受師資訓練,將來返回印尼成為教師,負起振興印尼華教的重任。


這位前印尼華校校長說,儘管當前印尼華人發展華文教育面對重重困難,師資難、教材難、資金來源難等,但是在當地華社精英的努力下,印尼華文教育已呈現一派欣欣向榮,遍地開花,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巴里島上華校的課室

1 comment:

陈志文(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市) said...

郑先生,谢谢你的分析。
今年夏天,我要亲自到访灵源宫,了解北巴里岛华人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