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菲華教中心主任黃端銘
到馬尼拉旅遊,有緣獲得菲律賓華教中心的黃端銘主任熱情接待和協助。他向我講述菲律賓華人的過去與現在,讓我上了很有用的一課。過去,對菲律賓華人的處境和遭遇,認識不多,此行讓我比較有系統和比較深入地瞭解生活在菲律賓的華人所走過的道路,他們目前的地位和所面對的問題。
在黃端銘的談話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部份是,菲律賓華人面對針對他們的〈菲律賓化〉政策,一度陷入困境,結果這件壞事最終卻變成好事,目前菲律賓華人的經濟勢力反而更加強大。
睡覺時還做生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獲得獨立,菲律賓吹起狹隘民族主義歪風。政客在國會上提出限制華人做生意的各種法案,錯誤地以為通過政治手段,排擠華裔商人,就能使國家經濟獨立強盛,人民富裕。他們採用不合經濟規律的政治手段,來保護土著民族,意圖使菲族裔取代華人,奪取華人在菲國工商業上歷經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基業。
黃端銘說,菲律賓華人當時深受打擊,被剝奪了直接把貨品銷售給消費人的權利。他們被迫轉行,從零售業逐漸轉至製造業,從零售商逐漸變成製造商。在1954年零售商菲化法案的打擊下,菲律賓華商開始有規模地轉向製造業。
他說,一向華人具有勤儉節約的優良素質,善於累積資金,他們在零售業受排擠時,已有朝向製造業發展的資金和基礎。他說,華人在經營雜貨店小生意時,是那麼投入與認真,甚至夜間睡覺時也不忘做生意。
他講個華人做生意的故事給我聽。他說,過去,在菲律賓做雜貨店生意的華人,晚上關店後,老板睡在店裡,腳上還繫著一條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繫著一個空鐵罐,延伸至店外。有人來買東西時,即使夜已深,店已關門,他們只要拉動繩子,老板便醒來,開門讓顧客買東西。這個故事顯示,華人的財富得來不易, 華人是以血汗換取財富。
開闢製造業新天地
華人原有的商貿活動和傳統生意被堵死之後,剛好菲律賓政府要大力發展工業,通過稅收和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資本投資生產進口代替品的工業。這個政策給華人一個新的出路和發展機遇。當時菲政府實施入口統制,保護國內工業發展。
於是華人便把精力和資金注入新的領域,依靠華人傳統的刻苦耐勞和勇於開拓的精神,發展加工工業和裝配工業,很快地就在工業生產領域開闢了新的天地。這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接著在七十年代,政府推行鼓勵出口工業化政策,又給華人提供更廣泛的活動空間。此外有個時期,菲政局動盪,外資大量外逃,華人資本抓緊機會,你捨我取,填補外資撤離後留下的空缺,進一步擴大工業生產。
入籍後獲平等待遇
不過,黃端銘指出,華人經濟勢力有條件成長和壯大,這與菲律賓政府不把入籍後的菲律賓華人當成二等公民,有很大的關係。這是菲律賓華人的幸運。這與馬來西亞華人的境遇有所不同。
1975年馬可斯總統簡化外僑入籍手續,使絕大部份華人於七十年代順利地成為菲律賓公民。當華人認同菲律賓,並且歸化為菲律賓公民後,菲律賓政府便一視同仁,不再進行歧視。華人轉籍後,能夠從事各行各業,能夠合法地購買房地產。於是他們大展身手,全心全意投入,在菲律賓建立和擴展自己的企業,華人的資產因而直線上升。
據報導,有個時期,菲律賓的極端民族主義者鼓吹保護土著民族,要把公民分為兩等,原住民為一等民族,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權;華人等非原住民為二等公民,限制他們的各種權利。但是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受到比較溫和的民族主義領導人的反對而未能成為政府的政策。
甚至前總統馬可斯就曾經駁斥過這種主張,他指出,〞菲律賓只有一種公民。將公民分成兩等,不合天主教精神〞。
〞三寶〞抑制反華思潮
黃端銘說,菲律賓華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菲律賓極端民族主義的排華思潮難以再抬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菲律賓華社慷慨地大力做公益事業,回饋社會。
他向我解釋菲律賓華人商聯總會引以為榮的〞菲律賓華社三寶〞。菲華商慷慨解囊,為貧窮鄉區捐建學校。成立志願消防隊,保護人民財產,志願消防員捨己為人英勇表現,贏得菲人敬佩。組織義診隊,贈醫送藥,減緩貧困者的疾苦。
他說,菲律賓華社通過這些義舉,通過〞華社三寶〞,有效地抑制反華思潮。
黃端銘最後說,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菲華社熬過最艱苦的時期,終於雨過天晴,有今天的地位。他說,目前,在東南亞國家當中,菲律賓華人與政府的關係是最好的。
2007年 9 月
* * 菲華教受摧殘
1975年,馬科斯推行的華人集體轉籍,不是求致華裔族群帶同中華優秀文化道德傳統,融化於主流社會,而是希冀毫無保留地同化華裔,全盤加以菲化。
推動集體轉籍的同時,他並行推動菲化華文學校。校長、校董得是菲律賓公民,華校校名得改名,消除中國氣息。華文學科教授時數嚴加節制,且改為選修,求使其徒具形式而無華文實質內容。
馬可斯摧殘中文教育,在短短十年間,辛苦營造半世紀的華文學校,形同荒涼廢墟,華裔青少年的中文程度一落千丈,一世代的華裔青少年淪為中文文盲。
但是,集體轉籍給華裔族群與菲國家經濟帶來莫大利惠。轉籍後的華人能夠合法購買房地產及從事各行各業。於是華人大展身手,全心全意在菲建立基業。
集體轉籍後的四分之一世紀,華裔資金空前膨脹,與馬來裔及西班牙財團在各行業分庭抗禮,青出於藍,尤勝於藍。華裔資金的大幅度膨脹,伴隨著華裔政治影響力的上升,華裔作為菲律賓多元民族的構成份子逐漸被朝野人士接受。
資料來源:于長庚《華裔族群融化的蛻變歷程》
** 王彬銅像
王彬街是馬尼拉華人區的象徵。王彬(1847--1912)是一位菲華裔富商,曾因庇護菲律賓革命志士,以金錢和物資支援菲民族獨立運動而坐牢。馬尼拉這條繁華的商業街於1915年被命名為〞王彬街〞,以紀念王彬的功績。1974年菲政府與菲商聯總會攜手合作,在王彬街樹立王彬銅像。
菲華三寶之一 : 義診
菲律賓著名華文報〈商報〉的副總編輯莊銘燈(左)接待筆者夫婦參觀報社。由報人于長城、于長庚兄弟家族創辦的〈商報〉有88年歷史,走過輝煌的路途。今天〈商報〉在新的環境下,繼續為華社服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