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8, 2013

寮国新华学校沧桑路



寮国旧都琅勃拉邦----

新华(中正)学校沧桑路

文:郑昭贤

新华(中正)学校大门两侧的对联:兴学旨在存国粹,设教首重育英才。(郑昭贤摄)


寮国华人在40年代创办的銮都拉邦(琅勃拉邦)中正学校走过了风风雨雨68年的曲折道路。1975年,寮国江山易帜,政权更替,学校也为适应新环境,易名为新华学校。

在最艰难的时刻,90%华人逃亡,华人子弟学生人数剧降,优秀的华文老师离去,学校深陷困境。然而留在当地并具有远见的华社领袖和校友临危求变,採取措施,适应新局面,苦苦支撑,让学校继续开办。如今,大环境改变,新局面出现,学校终于重现新机。

不过经过70年代中期的重创之后,虽然留得了青山在,但元气己大伤,要恢复昔日的风光,绝非易事。早年,这是一间真正的华校,以中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老文为副课,华裔学生佔95%。如今是刚好相反,老文喧宾夺主,主要教学时间是教老文,中文教学靠边站,只能安排在下午教一小时中文课以及另外开办中文补习班。同时老挝人学生佔绝大多数,华裔学生不到3%

师长推动建中正学校

20135月来到琅勃拉邦,走进新华学校校长办公室,林绍能校长热情接待,向我介绍学校的历史和当今状况。除校长外,办公室内还有两位副校长,负责老挝文教学的教务主任兼副校长喜萨瓦,和负责中文教学事务的包耀民副校长。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琅勃拉邦就有华人方言教学的私塾。当地华社的海南帮和潮州帮,分别设立各自方言的私塾,让子女有机会接受中华文化薰陶。

新华学校校长林绍能介绍学校的历史与现状。(郑昭贤摄)


林绍能校长现年58岁,海南人,出生于寮国的老革命根据地丰沙里,小时在当地的华侨小学受教育。他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军第93师奉命在吕国铨师长率下,进驻寮国,接受日军缴械投降。中国远征军名师长吕国铨看到当年华人乡团组织不团结,于是召集寮国华人各帮派会商,组成统一的中华理事会。同时吕师长催促华人乡团携手合作,共同创立新式学校,採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取名为中正学校。

1946年至1975年这段时期,在来自中国的文化人,以及来自台湾大专学校的老师的努力下,中正学校稳健发展,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老挝文为副课。1961年,中正学校开办初中班,学生人数激增,为应付需求,于1963年扩建校舍,欣欣向荣。

林绍能校长忆述当年中正学校的兴盛状况。他说,那时中正学校的师资好,全面推行华文教学。许多教师是台湾大学毕业生,教导出来的学生华文程度好,因此获得台湾方面的信任,学生到台升学免考试。当年赴台升造的校友当中,出了一些杰出人才。有关学校的历史和如今分佈各地的杰出校友,在学校的网站中有介绍。

中文从主课变副课

此外,世界越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第五届大会纪念刊有篇文章,介绍新华(中正)学校的历史。文中写道:

“当时中正学校在校学生己达500800人,有台湾师范毕业的教师和本地教师共十几位,办学层次有幼稚园、小学、初中等。课程以中文为主课,老文为副课。当时华人户口有数百之多,华裔学生佔总学生人数的95%。在各届华社领袖的精心指导下,在各届校长与各位师的努力下,学校办得出色,学生成绩和素质良。”

“到了70年代,校名改为“新华学校”,期间学校发展不大理想,属于低落期。因华社华人户口的大减而华人子弟学生为之减少。另外课程编排也遇到困难,华人户口的一降再降,使华人学生人数随之不断下降。华裔学生大幅度减少之后,中文和老文课程如何安排已经成为难题。
“为了侨社的健全和华校的续办,侨领们根据老挝教育部的规定,从实际情况出发,把老文课程安排为主课,把中、英文安排为副课。以此吸引当地老挝子弟进学校。学校以往的惯例,採用半费甚至免费的办法鼓励华裔子弟入学,并坚持不懈开着华文课。

台湾师长贡献大

採访时,我发现在校长办公室牆上,悬挂一排早年学校校长的肖像,并以简短文字介绍他们对学校的贡献。可见当今新华学校的领导人仍然怀念过去这些师长,不忘当年台湾大专毕业生来寮国散播中华文化的功劳。这些照片下方的说明如下:

校长办公室牆上悬挂献身寮国华教的中正学校校长肖像。(郑昭贤摄)

周中煊校长:北平大学化工系毕业,投身教育事业。1948年出任琅勃拉邦中正学校校长至1959年。周校长博学多才,笃实忠厚,对中正学校贡献良多。

周中煊校长于1961年逝世。2011年,新华学校66周年校庆时,分佈世界各地的校友返回母校,并到琅勃拉邦华侨山庄墓山,祭拜先人和巳故校长周中煊,展现中华文化的尊师重道精神。

许靖校长: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史地系毕业,19598月出任中正学校校长,1967年下月离职。

林铁汉校长:广东国民大学文科文学士,1967年任校长一年。在校期间大力整顿校务,建立制度,充实图书,培养好学风气,陶冶高尚品德。

黄剑生校长:台湾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1968年出任校长,至1969年。在校期间大力推动学生体育活动。

黄志尧校长: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文学系,1960年到校执教,出任教务主任,1969年晋陞校长。秉性谦诚温厚,恪谨奉职,器量豁达。1970年离职,综计献身侨教达十年矣。其对本校功绩之宏,德泽之厚,岂寸管所能尽万一。

林士家校长:福建高级师范学校毕业,长期服务教育界。1970年任校长至1972年,特别加强语文教学及注重学生之常规训练,对本校殊有贡献。

温芝贵校长:1973年出任校长,1978年离职。(据校友的回忆,温芝贵先到 NONGKAI 难民营,后来前往美国。)

这些老一辈的中台文化人与当今中国派来支援寮国华教的“援教”教师,在气质和思想上有很大不同。前者历经战乱,有强烈忧国忧民心态和儒家思想,后者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献身精神和儒家思想与前者有显着差距。

老文程度高名声响

在寮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步入21世纪,新华学校渡过了严冬。然而在学生族群结构和教学媒介语上,前后截然不同,转换成另一种局面。
2011年,新华学校学生698人,华裔学生只有21人,占全校学生2.8%。今年,学生774人,华裔子弟也只有20多位,占的比例颇低。

林绍能校长说,目前学校实行五年制小学,教学媒介语是以老文为主,华文为辅。每天早上,学生都上老文课,没有华文课。只有在下午,学生才上一小时的华文课和一小时的英文课。

由于不是母语教育,同时以中文教学的时间少,学生中英文的程度不理想。目前有5位中国派来的老师在新华学校负责华文教学。接受採访时,他们有感而言,觉得他们只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中文,让老挝学童学一点华文,让他们对中文有点认识和感情。

但是,林绍能校长说,在老文方面,新华学校是颇有有名气,连当地的政府官员也把子女送到新华学校就读,反而不选择送到免交学费的老文学校。他说,2001年,在省级和全国的老文语文比赛中,新华学校学生荣夺第一名。

林校长又说,老挝政府官员觉得新华学校教学认真,学习风气好,老师尽心尽力教学,又可学中、英两种语文,因此选择把子女送来这裡就读。虽然这间学校未获政府的津贴,但华人认真办学,办教育,获得赏识。

推动汉语培训班

林校长向我讲述目前新华学校正在努力加强华文培训班。他说,2006年,新华学校创办了汉语进修班,让老挝人的中学、大学毕业生,以及老挝公务员进修华文。同时学校特别优待华裔子弟,他们想进一步进修华文,只需缴交一半的学费。

他说,星期一至星期五,汉语培训班是在每天晚上上课,星期六和星期日是在白天上课,2013年有学生150人。中国派来的教师负责教导汉语培训班,学生修完了课程,有机会被派到云南普洱民族中学进一步深造。

林绍能校长说,他希望能看到目前的汉语培训班能发展成为〈孔子学堂〉。这是他的心愿。但愿这间旨在“存国粹,育英才”的寮国学校能在新的大环境中,靠寮国华社领导人的智慧,再度成为传播华族文化的基地。

1-6-2013


早年琅勃拉邦的中正学校,< 礼义廉耻〉为校训,95%的学生是华裔子弟。
 
1971年琅勃拉邦的中正学校欢庆26周年校庆。


今天新华(中正)学校的红领巾学生,97%以上的学生是老挝人子弟。(郑昭贤摄)
笔者夫妇(左)到新华学校,访问张文华老师(右一)和中国援教老师杨利军(右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