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6, 2008

侨中劲松精神永存(上)

印尼华校辛酸史(五)


僑中大禮堂前的兩棵青松,畢業班學生常在青松前面拍照留念。


勁松三語學校的招生傳單,上印兩棵青松的標誌。

早年,萬隆華僑中學大禮堂前有兩棵青松,每年僑中學生都在兩棵青松前拍畢業照片。如今,華僑中學的形體已不復存在,但是象徵僑中精神的兩棵青松,一直留在僑中校友心中。僑中形體雖然消失,但是,僑中勁松精神永存。

訪萬隆期間,我有緣會見多位萬隆華僑中學校友。他們告訴我,封校後,僑中校園被政府沒收,校產盡失。後來官僚把學校賣給企業集團,企業家剷平了學校,另蓋樓房。如今僑中校園原址已變成醫院。不過,僑中培養出來的學生,經歷艱辛奮斗,如今不少人事業有成,在社會上各個領域扮演領導角色,並肩負振興印尼華文教育的重任。

成為老師 獻身華教

回憶過去,《勁松基金會》教育部主任陳國華說,當年除了〞北歸潮〞畢業生之外,不少僑中畢業生被勸請留下來,負起在印尼這片土地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他說,當年在中華總會的安排和調派下,不少僑中生被派到西爪哇各地的華文學校教書,為人師表。甚至被派往外島地區,擔任華校教師,還有些留在母校執教。

華僑中學在當年培養出來的人材,對中華文化在印尼和西爪哇的傳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萬隆接受我採訪的多位僑中校友,當年畢業後都是成為華校教師,負起傳播中華文化的神聖任務。像勁松基金會教育部主任陳國華、勁松基金會主席梁順朝、萬隆福清同鄉基金會秘書長陳清章、萬隆客屬聯誼會副主席李漢芳、萬隆企業家黃天順等,都是在僑中畢業後,成為華校教師,獻身印尼的華文教育事業。


《勁松基金會》4位領導人(左)早期都是華校教師,如今事業有成,成為華社領袖。他們與筆者夫婦在《勁松基金會》前合照留念。


不幸在1966年華校遭封禁後,當時這些僑中生失業,徬徨。困境沒有令他們屈服,失業後他們為人打工或從事小生意。由於肯打拼,能吃苦,他們漸漸地建立起自己的事業。

陳國華說,僑中三、四千名校友,分佈在各個地方,各個領域行業,不少人有驕人成就。有些成為銀行家、企業家、房地產開發商等商界精英。他向我介紹在場的幾位校友,如梁朝順、陳偉良、周興華,都是事業有成,擔任各個華社鄉團組織和校友會的領導人。

培養出各領域人材

他又說,僑中生當中有博士、有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北歸的校友,有的成就不俗,成為北大和清華大學教授。在北大,僑中有兩位傑出的校友,其中一位是梁立基教授。他是印尼語文專家,主編印尼文辭典,曾經訪問馬來西亞。

陳國華說,世界羽毛球名將陳友福也是僑中校友。陳友福在僑中55周年紀念特刊中寫道:我感到欣慰,因為我為印尼帶來榮耀,為印尼華人帶來榮耀,更重要是我為母校僑中帶來榮耀。我退休了,但我繼續為爭取廢除歧視華人的法令而努力。


陳國華特別介紹出任印尼駐中國大使的僑中校友昆達拉中將。他說,昆達拉中將是印尼人,但小時進入華文小學受教育。華小畢業後,他轉入僑中就讀。1957年,當昆達拉中將唸到高中二年級時,政府頒佈一道命令,嚴禁印尼人子女在華文學校讀書。印尼人不能在外僑學校,一定要在本國學校讀書。沒辦法,昆達拉中將只好離開僑中,轉校至軍事學院繼續他的學業。

他說,後來,昆達拉中將成為印尼陸軍戰略後備隊司令。由於他懂華語華文,蘇哈多總統派他到北京出任印尼駐華大使。昆達拉中將還常與母校校友保持接觸。

(上)

No comments: